• 沒有找到結果。

隔震支承墊設計

第二章 研究成果與整合

2.2 建築材料實驗群建築構材光纖感測設施及隔減震建置之研究 . 84

2.2.2 隔減震措施研究成果

2.2.2.3 隔震支承墊設計

鉛心橡膠支承墊剪應變與穩定度的檢核,鉛心橡膠層墊的設計必

須滿足在常態載重及地震力作用下各項應力及應變的要求,各類要求

5.鉛心尺寸之規定。鉛心作用在於提供初始勁度及消能能力,其尺寸 需符合下述要求:

1 25. ≤ H ≤5 0. d

p p

(7) 其中dp=鉛心直徑、Hp=鉛心有效高度,可視為橡膠層總厚度

2.3 開放式智慧化綠建築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之應用研究

2.3.1 開放建築

2.3.1.1 「開放建築」之設計目標與定位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考量國內現有營建體制及產品特性,逐一檢討各 種開放建築理念在本案之可行性後,本小組對於建築材料實驗群之開放 建築設計目標,提出以下之建議:

1. 支架體設計應能彈性因應多樣的、多變的空間格局需求。

2. 設備管線之規劃應方便日後之維修,及彈性因應空間格局改變所衍 生之設備需求改變。

3. 設備管線 管道空間與各建築系統之間應有高度系統整合及構造界 面設計。

4. 室內隔間牆系統應可拆組,再利用,以增加空間使用彈性、減少廢 棄物之產生。

2.3.1.2 「開放建築」設計理念之建議

建築師所提出之建築材料實驗群之原始設計提案包含兩棟建築物 (圖 2.53):一為一般實驗棟,一為大型力學實驗棟。一般實驗棟成為開 放建築諮詢小組構思開放建築設計理念之研究對象。

930930370 750350 900900

720 600 900 900 900 900 66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U P D N

圖2.53 建築師之建築材料實驗群原始設計提案(標準平面圖)

開放建築諮詢小組根據上一小節之開放建築設計目標與定位,於三 次工作會議中進一步討論並提出對應之開放建築設計理念構想,其說明 如下:

(一)平面區劃與模矩系統設計

1. 有效率的平面區劃:完整而集中的機能區間;兩個服務核區間被配 置在建築物的兩端;中央走道作為建築物設備供應系統管線之管道 空間,兩側之外部走廊上方的水平空間作為設備排放系統管線之管 道空間(圖 2.54)。

D N U P

DNUP

圖2.54 一般實驗棟之標準平面圖

機能區間一

機能區間二 中央走道

外部走廊

垂直管道間(供應)

空調機房

室外空調機位置 垂直管道間

服務核

2. 規劃「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建築系統之架構:基本模矩為 10cm (1M),而結構系統之模矩為 60cm。各個建築系統之構件尺寸則被定為 10cm (1M) 、30cm(3M)及 60cm(6M)的倍數。設計團隊設計一個 60cm-120cm 的交錯格子系統作為模矩之參考系統(圖2.55)。外牆和可拆組室內隔 間牆皆可沿著矩形格線來設置,室內隔間系統的垂直立柱則配置在交 叉的格子線上。

最小服務單元

2.55 60cm-120cm 之矩形格線系統是室內「填充」構件之模矩參考系統

(二)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

1. 利用雙層交疊之鋼樑,形成設備系統之管道空間(圖 2.56)。

圖2.56 雙層交疊鋼樑之概念,和所形成之設備系統水平管道空間

2. 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為設備主要供給幹管之管道空間(圖 2.57)。

3. 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為水平供給和排放支管的管道空間(圖 2.58)。

4. 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為「主要排放幹管」之管道空間(圖 2.59)。

圖2.57 設備之主要供給幹管在中央走道天花板管道空間之水平配置狀況

圖2.58 「水平供給及排放支管」在機能區間天花板管道空間之配管狀況

圖2.59 室外走廊天花板管道空間之「主要排放幹管」配管狀況

(三)可拆組室內隔間牆系統

1. 可拆組隔間牆系統說明:結構體部分採用傳統之槽鋼作為垂直立柱 及水平橫桿,槽鋼應被設計成可拆組之元件;面板部分採用石膏板 加以切割成不同尺寸的模矩化面板(圖 2.60),且每一塊面板都被 設計成可拆卸並裝配有可隱藏的固定扣件,以便拆卸與重組而並不

機能區間的

「水平供給支管」

中央走道的

「主要供給幹管」

中央走道 機能區間 室外

走廊

機能區間

機能區間

中央走道 室外走廊

破壞面板;可拆組隔間牆系統必須進一步進行六種型式的隔間牆接 頭設計,以及性能之檢驗與測試。

圖 2.60 室內隔間牆之立面分割 圖2.61 最小服務空間

2. 「最小服務空間」的概念和室內平面格局:「最小服務空間」是一 個 3m*3m*3m 的空間,為可拆組隔間牆系統可以安裝的最小尺寸房 間。每個「最小服務空間」之範圍內都裝配有一個送風口、一個消 防灑水頭、和兩個燈具;給水管及強弱電插座則可視需求輕易地從 管道空間連結而獲得(圖 2.61)。如此可以確保內部空間之格局改 變後、仍能很有彈性地滿足室內之新設備需求。

(四)應用開放建築之成效

在建築材料實驗群中,本研究發展出一套模矩系統,作為整合各 個建築物系統的基本架構。例如雙層交疊鋼樑之結構系統設計形成設 備系統管線之管道空間,此為設備系統與結構系統整合之例子;

60cm-120cm 的格線成為一個整合結構尺寸與室內系統尺寸(室內隔間 牆系統,及天花板系統)的模矩系統;「最小服務單元」的概念則是 顯示了室內系統和設備系統之整合,可滿足所有的室內空間的設備需 求。

「建築系統的整合」是這次開放建築應用研究的核心概念。將「開 放建築」與「建築系統整合」之理念應用在建築材料實驗群,預計將 可獲得以下三種成效:具有高度使用彈性的平面空間架構(圖2.62),

3m

灑水頭 出風口

燈具

3m 3m

易於維修更新持與重新配置管線的設備系統規劃,及具有高度永續性 的建築物。

(a)原有之平面格局 (b)變更後之平面格局

圖2.62 建築材料實驗群大樓平面格局變更前後之比較

2.3.2 綠建築

2.3.2.1 「綠建築」設計目標之擬定

本案綠建築的規劃設計原先是針對通過「綠建築七大指標」之評定 為原則,但在 2003 年版的綠建築評估指標中,增加成九大評估範疇,

做為我國最新的綠建築評估主軸。因此本案將擴大原先的達成目標,朝 向新版的「綠建築九大指標」為通過目的。

本案為達示範之目的,雖然本身基地的條件有些指標不需考量,但 由於希望能達到對環境的關心,所以規劃設計的出發點不應只是為了通 過指標,更應用心去思考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以達永續發展、環境共生、

節約能源與健康舒適。

2.3.2.2 落實「綠建築」理念之方法與過程

為落實達成通過「九大項指標」之目的,分別針對每項指標的內容

與精髓轉換成該基地內能操作設計之概念,並提出建議。以下即針對會 議中討論之內容及結論及諮詢內容整理於下:

1. 生物多樣性指標:多保留自然綠地,並採密集混種大小喬木 (1)生態綠網應考慮地點與建物、基地的相對性為何。

(2)植物多樣性、生態複層(多層次植栽)需考慮規劃的綠地面積有多 大,預計種植的樹種與樹形。

2. 綠化量指標:道路兩旁種植闊葉大喬木,盡量在屋頂或陽台施行立 體綠化,並保留老樹。

(1)宜在道路兩旁種植闊葉大喬木甚至混和密林,並規劃考慮種植 長度與棵數(疏植區域)。

(2)盡可能的在陽台施行立體綠化。甚至可將屋頂的曝曬場設置原 生綠化草坪,將實驗材料置於草坪上。

3. 基地保水指標:綠地下避免開挖地下室,基地內的鋪面盡量使用透 水鋪面,再將雨雜排水管以滲透(井)管溝方式導入土壤。

(1)生態植物區下土層應為裸露土地,並考慮土壤透水係數加以設 計土壤滲透水量。

(2)透水鋪面的設置應考量車輛或人行載重。

(3)在生態植物區內的草溝應考慮洩水坡道,並考慮最終流處。

(4)規劃設計雨水貯集池兼景觀池,提高洪鋒時滯,並增加生物多 樣性。

4. 日常節能指標:除了符合節能法規外,避免東西向開窗但南北向應 大量自然採光,多設遮陽、隔熱設施;並採用高效率、系統化冷凍 機組及高效率燈具。

(1)若要使用太陽能板發電,應妥善設計發電用處(考慮若沒太陽時

的補助措施)。

(2)木製格柵遮陽的設置應考慮角度、間隔;另在材料部分應考慮 防潮、防腐。

(3)冷凍空調機組採分離式、分區管制,但燈具也應考慮高效率,

分區管制。

5.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建築平面減少挑空、樓高不均勻及立面複雜造 型裝飾,並儘量採用鋼骨、預鑄構材及再生環保建材。

(1)結構已決定採用鋼骨構造,另提供替代役使用的衛浴空間,也 盡可能採用整體衛浴。

(2)結構平面已很對稱,但樓高的不均勻,希望能在結構上以較少 構材及材料量來處理。

6. 廢棄物減量指標:減少地下室開挖,且開挖土方儘量用於現場地形 改造平衡、並於施工時增設減少空氣污染及路面污染措施。

(1)因為僅開挖一層,所以盡量將填土方量與開挖土方量平衡。

(2)施工時的動線需妥善安排車輛清洗、覆蓋等作業清理區,並隨 時保持地表濕潤,減少塵土飛揚的空污情事。

(3)若需使用混凝土時,需在使用的混凝土中有添加爐石或飛灰等 廢棄物,以達廢棄物減量之目的,並因波索蘭效應使強度增加。

7. 室內環境指標:開口部位注意隔音、採光及低反射玻璃,並儘量採 自然通風或空調換氣,且使用環保建材或天然生態建材。

(1)所有的開口設計應考慮隔音、採光,並注意選擇的玻璃型式及 效能。

(2)開口部應能自然通風,且空調需設置通風換氣設備,提高空氣 新鮮度,減少密閉空間內空氣污濁與傳染病的流通。

(3)室內裝修材料應規劃採用低揮發性溶劑及環保建材或天然生態

開挖深度: 8m 8m

開挖面積: 2825 m2 3120

基地綠化面積: 3234 m2 3500

建築物立面綠化面積: 235 m2 235

建築樓層高: 大型實驗室棟=30m

一般實驗室及辦公室=4m(2-5F) 及 6m(1F)

圖2.63 基地配置及植物區範圍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考慮生態綠網及植物多樣性的(混合密林),因此將車道與人行道 中間設置生態植物區,該植物區為一環狀綠帶(圖 2.63),將整個基地內 的建物所包圍,圖2.64 為綠帶斷面。

圖2.64 綠帶以開挖地下室廢棄土填土方式處理

綠帶面積為 3234m2,立體綠化面積為 235m2,因此可以推算出總 綠地面積比為38.7%,可以得到 25 分,包括其他的規劃項目,將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