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由第四章的資料分析與假設驗證,本章第一節主要在彙整討論分析的結果,

並藉由研究結論的整理,試圖解釋可能造成研究發現的原因;其次在第二節提出 本研究在學術研究上的貢獻以及實務應用上的建議;第三節中給予後續研究作為 參考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影響因素之探討

在影響使用者對旅遊解說摺頁結合 QR Code 的實際採用因素上,本研究結 果部分支持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架構:在「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上皆 會顯著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向」,「使用意向」也顯著影響「實 際使用行為」;但關於研究者自行納入的外部變數除了「便利性」有顯著影響

「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外,「知覺有趣性」無顯著影響「使用態度」、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主觀規範」對「使用意向」無顯著影響;「個 人創新特質」無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意向」。以下針對各構面做分 別的討論與分析。

(一)「認知有用性」顯著影響「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向」

「認知有用性」在本研究中定義為「使用者使用旅遊解說摺頁結合行動條碼 的應用,對其旅遊相關資訊取得上主觀認定的有用程度」。其顯著影響「使用態 度」、「使用意向」。在此構面下的整體平均數為4.125,平均數顯示是中間偏高,

其中又以問項「整體而言,我會覺得使用旅遊解說摺頁上的行動條碼連結旅遊相 關資訊對我來說是有幫助的」顯示最高,由此推論,使用者在使用一份具有 QR Code 的旅遊解說摺頁,其在有用性的認知上是高的。

(二) 「認知易用性」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向」

「認知易用性」在本研究中定義為「使用者使用旅遊解說摺頁結合行動條碼

的應用,對其旅遊相關資訊取得上主觀認定的易於使用之程度」。其顯著影響

「使用態度」、「使用意向」與「認知有用性」。在此構面下的整體平均數達4.033 其中以問項「透過旅遊解說摺頁上的行動條碼連結旅遊相關資訊不會花費我太多 的心力」顯示最高,由此推論,使用者在使用一份具有QR Code 的旅遊解說摺 頁,其在易用性的認知上是高的。

(三) 「認知有趣性」無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態度」

「知覺有趣性」在本研究定義為「使用者使用旅遊解說摺頁結合行動條碼,

對其旅遊相關資訊取得過程是有趣的」。以整體平均數來看,相較於「認知有用 性」與「認知易用性」的整體平均數低,其中以問項「我覺得使用旅遊解說摺頁 上的行動條碼的過程能激起我對旅遊地的好奇心」的平均數 3.94 最低,顯示使 用者在使用上無法與旅遊地之間產生較強的正向連結,其研究者根據前面文獻推 斷,旅遊解說摺頁上的 QR Code 其對使用者的黏著度不夠強,在於其連結後的 平台不夠強化,雖然使用者可在旅遊時得到一定的指引,但缺乏較強力的誘因,

使得其在連結過程中比較感受不到有趣性,建議有管單位建置相關連結平台時,

能強化其使用上的趣味,讓使用者與旅遊地產生直接的連結。

(四)「主觀規範」無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但顯著影響「使用意向」

「主觀規範」在本研究的定義為「使用者使用旅遊解說摺頁結合行動條碼,

受人際與外界影響的程度」。在此構面下發現其對「認知有用性」無顯著影響,

但對「使用意向」有顯著影響。由此推論,由於掃描 QR Code 在工具上或是學 習上的門檻皆不會太高,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皆容易上手使用,只要身旁有人 使用或是媒體上的露出,將有助使用者直接產生掃描的意圖;因此人際與外界的 影響對其是否有用的程度便較不具影響使用者是否進行掃描的考量因素。

(五)「個人創新特質」無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使用意向」,但顯著影響

「認知易用性」

「個人創新特質」在本研究的定義為「個人嘗試任何新資訊科技的意願」。

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創新特質」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影響,但對「認知有 用性」與「使用意向」卻無顯著影響;本研究在這構面原本的假設與研究結果產 生分歧。在耙梳文獻時看到,學者Lu, Yao & Yu(2003)在研究使用者的個人創新 特性與採用無線行動科技的意圖中,指出「個人創新性」並非接受新科技的影響 因素。本研究另外推論可能有二個因素,第一,「個人創新特性」無法顯著影響

「認知有用性」與「使用意向」在於掃描 QR Code 不若其他新科技的使用上,

像是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學習,正因為其使用上簡易,

因此無法根據使用者高程度或低程度的「個人創新特性」而顯著去影響掃描旅遊 解說摺頁上行動條碼的認知上有用程度和使用意圖;第二,可能與本研究在抽樣 樣本的背景有關,研究對象過於廣泛,造成看法分歧。

(六)「便利性」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

「便利性」在本研究中定義為「指使用者對使用旅遊解說摺頁結和行動條碼 的應用所感受到的及時與方便程度」。其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 性」。在此構面下的整體平均數為4.062,平均數顯示是中間偏高,其中又以問項

「我發現旅遊解說摺頁上的行動條碼對我連結旅遊相關資訊上是方便的」顯示最 高,由此推論,使用者在使用一份具有QR Code 的旅遊解說摺頁,其所感受的 便利程度是高的。

(七)「態度」顯著影響「使用意向」與「使用意向」顯著影響「實際使用行為」

「態度」顯著影響「使用意向」,「使用意向」顯著影響「實際使用行為」,

本研究假設與科技接受理論之模型相符合。

二、使用者的特性與輪廓

綜合本研究樣本背景資料特性分析發現,樣本數在男性與女性的所佔比例 上以 55% 比 45%差距不大,但以男性居多。在年齡特徵上,本研究樣本顯示使 用年齡以 21-30 歲占最多數,表示在使用旅遊解說摺頁上的行動條碼搜尋旅遊資 訊以年輕族群為主。學歷分布以大學(專科)占大多數,職業分布以學生最多占

42.2%。居住地以北部地區最多,占 60.6%,其次為南部地區,占 34.1%,但在 中部以及東部地區的分布上所佔比例特別低,推論北部與南部地區在配合觀光推 廣上有較多的資訊露出或此兩區的使用者在使用經驗上較為豐富。因此,也建議 相關單位在推廣旅遊解說摺頁上行動條碼的使用,可特別加強中部與東部地區的 推廣。使用行動條碼年資在一年左右,占總樣本數 44.7%。行動條碼的推廣其實 在 2005 年即已經開始推動,但使用者的使用經驗在三年以上者比例不到 10%,

可見政府在早期的推動上並不是有太大的成效,但在近一年隨著前面文獻提到在 數位科技的進步與應用開始豐富,使用者在認知上或使用經驗上都有明顯增加的 趨勢。在背景資料中希望連結哪些應用服務的次數表,以「商店、旅遊資訊」、

「優惠券的下載」、「交通資訊」、「影音導覽」居前四名,其中前三名為較常出現 在一般 QR Code 的使用上,關於影音導覽的部分較少出現,但在前面文獻蒐集,

國外在運用 QR Code 進行影音的連結有很好的使用範例與成效,建議相關單位 在推廣旅遊解說摺頁上行動條碼的使用,以影音的連結來加深資訊連結後的豐富 性。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一、研究探討結果

QR Code 興起與使用隨著新興科技的發展,持續產生影響力。此傳播媒介,

兼具資訊科技與傳播媒體的雙重特性,在實務的發展上相當多元且快速。隨著文 化觀光事業的發展,QR Code 與文化觀光的串連,不但增添其相關出版品的價值,

更延伸了觀光事業的內涵,這也是本研究根植於數位匯流的基礎下所欲聚焦的層 面,本研究彙整了 QR Code 的文獻包括國內外的應用實例與相關研究之討論;

也整理了旅遊解說摺頁目前的發展與研究文獻,希望能強化 QR Code 與旅遊解 說摺頁上的連結,對此領域有初探性的介紹。

在研究理論與方法上,本研究援引 Davis 的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並根 據不同的文獻討論,加入了「主觀規範」、「認知有趣性」、「便利性」與「個 人創新特性」等相關外部變數,以驗證使用者在使用旅遊解說摺頁媒合行動條碼

結果證明在「認知有趣性」的構面無法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 性」、「使用態度」,表示目前在旅遊解說摺頁上的QR Code 對使用者來說不夠達 到使用上的樂趣,建議有關單位未來在出版上,需更強化 QR Code 連結後平台 上的應用,能激發使用者的專注力與好奇心,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意向。

二、實務應用的建議

行動條碼有容易被讀取以及資訊儲量大的特性,除了主要應用外,現階段還 延伸應用至教育學習、行動商務、行銷傳播等。就整體行動加值服務而言,行動 條碼是一個良好的媒介平台。劉家瑜(2007)指出,雖然目前國內的行動條碼應用 共通標準已有規範,在產業中游的終端機開發及異業聯盟仍有待加強,下游則需 提升行動內容服務使用的下載流量及整合。

透過觀察,現今關於針對地方摺頁的設計上,仍放置過多的資訊於摺頁裡,

造成摺頁上刊載過多的資訊,使用者無法在閱讀摺頁的時候,能有清楚的脈絡。

若能放入QR Code,的確能有效連結傳統媒介至數位媒介上;但若只是將QR Code放至於文本內,只做額外文字資訊的載入,在連結上仍不夠顯著,對使用

若能放入QR Code,的確能有效連結傳統媒介至數位媒介上;但若只是將QR Code放至於文本內,只做額外文字資訊的載入,在連結上仍不夠顯著,對使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