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30-35)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來了解他們對對教師評鑑內容、實施方式和結 果運用的看法,並且建構高中教師評鑑指標權重,計算出各層級與規準的權 重,獲致以下結果:

1.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目的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維護 學生學習權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 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作為續聘與否之參考」→「作為獎勵優良教師 之依據」→「作為教師年度考績之依據」。

2.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規準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教師 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教師的學生關懷和輔導」→

「教師的教學準備」→「教師的任教科目知識」→「教師的班級經營」→

「教師的教學評量」→「教師的教室紀律管理」→「教師的人際處理」。

3.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成員身分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

「學生進行評鑑」→「校外學者專家進行評鑑」→「教師自我評鑑」→「教 師同儕評鑑」→「校內行政人員進行評鑑」→「家長進行評鑑」。

4.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方式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學生 訪談」→「學生問卷」→「教學觀摩」→「教學歷程檔案」→「教學日誌」

→「家長訪談」→「家長問卷」。

5.整合建國中學學生在教師評鑑中對評鑑結果運用的同意程度,排序依序是

「作為輔導與教師進修之依據」→「作為學年度優良教師推薦之依據」→

「提報擔任實習教師之輔導老師之依據」→「作為處理不適任教師之依據」

→「作為教師聘任、停聘、續聘之依據」→「作為晉級加薪或核發年終獎金 之依據」。

6.整合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有

「教師評鑑的內容(方式及標準)不易明確且客觀規範」、「評鑑者在評鑑 過程中,難以擺脫人情壓力」、「沒有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

「教師的抗拒心態,導致評鑑流於形式」。

7.整合建國中學學生認為未來教育部正式推動教師評鑑時,需要的配套措施為

「對於教師評鑑的結果,應有明確的處置方式」、「應由評鑑單位擬定一套 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教師評鑑人員要實施正式且專業的訓練」。

8.本研究經相關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後,建立高中教師評鑑三個層級:專業知 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

9.本研究經相關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後,建立高中教師評鑑十項評鑑規準:在 專業知識層級,分為教學準備、教學評量、教學方法、任教科目知識四項規 準;在專業技能層級,分為班級經營、教室紀律管理、學生關懷輔導三項規 準;在專業態度層級,分為敬業精神、人際關係與行政業務三項規準。

10.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高中教師評鑑指標的三個層級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態度」。

11.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知識」層級的四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教學方法」→「教學準備」→「任教科目知識」。

12.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技能」層級的三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班級經營」→「學生關懷輔導」→「教室紀律管理」。

13.整合全部學生代表在「專業態度」層級的三個規準的重要程度,排序依序是

「敬業精神」→「人際關係」→「行政業務」。

14.整體來說,「教學準備」、「教學方法」、「教育專業知識」、「任教科目 知識」、「班級經營」等規準受到學生代表較高的重視;相反的「教學評 量」、「教室紀律管理」、「人際關係」較不受全部學生代表的重視。

第二節研究建議

ㄧ、對教育行政機關上與學校的建議

應由評鑑單位在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 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前提下,擬定一套完善的教師評鑑實施計畫,盡可 能在計畫中提出明確且客觀的評鑑方式與標準,評鑑內容應著重「教學準 備」、「教學方法」、「教育專業知識」、「任教科目知識」、「班級經營」

等評鑑項目,評鑑人員應以「學生」、「校外學者專家」優先於「教師自 我」、「教師同儕」、「校內行政人員」,「家長」為最後選擇,並提供評鑑 人員正式且專業的訓練,評鑑方式應以「學生訪談」、「學生問卷」、「教學 觀摩」為首要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實施。後續結果也應以較溫和的方式處 置,此外,在人事方面還需避免評鑑過程中,難以擺脫的人情壓力與教師的抗 拒心態,以避免評鑑流於形式。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研究對象

因考量研究者的時間,本研究對象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研究對 象,若情況許可,未來可將研究學校(地區)擴於全台高中,研究對象也可擴 及高中教師、高中校內行政人員、教育學者專家。

研究內容

關於教師評鑑相關資料,從學生角度出發的論文與研究幾乎微乎其微,由 於研究者本人僅為高中生,能力有限,希望未來專家學者也能著重學生意見,

畢竟,比起教師或專家學者,學生才是教育最直接受益者,也是整個教育結構 的主體。

參考文獻

1.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 303- 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2.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頁 6- 11,447)。

4.國民教育司司長潘文忠(2006)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討會。

5.吳清山(2010)。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6.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 究,(頁 20(2),95-128)。

7.孫志麟(2008)。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踐與反思。教育實踐與研究,(頁 21(2),63-94)。

8.呂仁禮(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 例。學校行政,(頁63,131-153)。

9.張茂源、王昇泰、陳仕祥(2009)。教師評鑑的意涵與問題挑戰。學校行政雙 月刊,(頁 61,212-225)。

10.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及其評析。學校行政,(頁 65,165-176)。

11.吳俊憲、吳錦惠(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課程改革之研究。中 等教育,(頁62(2),36-59)。

12.(2011)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

13.(2014)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手冊。

14.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15.王家通(1986)。國中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研究。教育資料文摘,(頁 98,83-130)。

16.朱文雄(1990)。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17.李匡雲(200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台南市。

18.林永喜(1986)。師範教育。台北:文景。

19.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20.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所,台南市。

21.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22.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頁49,102-103)。

23.翁銘宏(2005)。以平衡計分卡建構高職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24.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五南。

25.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26.許芳梅(2004)。建構臺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新北市。

27.盛宜俊(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教師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28.黃耀輝(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30-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