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理論

2.1 RFID 系統簡介

所謂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簡稱 RFID),主要是經由 有、無線通訊方式且又不需經過任何接觸方式,就能夠辨識物體的一種通訊系 統。RFID 系統主要是由下列元件所組成:

2.1.1 讀卡機

讀卡機(Reader)與應用系統相互溝通的介面,可透過有線的方式(例:

RS232、RS485、RS422)、無線的方式(例如:Bluetooth、GPS、Zigbee)。當應用 系統要進行辨識時,可經由控制Reader 來發送無線電波能量,對 Tag 內的資訊 作讀取(Read)和寫入(Write)的動作。Reader 主要是由下列四部分所組成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讀卡機的方塊圖[18]

1. 控制模組(Control Module):

¾ 資料處理功能:包含資料的編碼(Encode)、解碼(Decode)、檢查(Check)、

儲存(Store),以及與應用系統之間的通訊操作。

¾ 與 Tag 之間的通訊管理:包含喚醒 Tag 傳送資料、通訊機制的初始化、

讀取與寫入資料、安全認証,整合檢查與時序(Timing)控制等。

¾ 實體的通訊:控制收發模組與收發天線並發射 RF 無線電波能量,進行 對Tag 的讀取和寫入資料的動作。

2. 射頻模組(RF Module):

¾ 發射機功能:發射 RF 電磁波,經由所發射的電磁波用以提供被動式 (passive)Tag 傳送資料所需的電源,並籍此讀取 Tag 內的資訊,再利用 脈波調變(Plus Modulation)方式將資料寫入 Tag 內。

¾ 接收機功能:接收 Tag 所傳回已調變數位訊號(資料),調變訊號的型式 可以是振幅鍵移(Amplitude-Shift Keying, ASK)、相位鍵移(Phase-Shift Key, PSK)、頻率鍵移(Frequency-Shift Keying, FSK)。

3. 收發天線(Antenna):

主要是用來發射RF 無線電波能量,通常都內建於 Reader 中,除非要讀取 距離長,才會外加在Reader 外部。

4. 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提供各模組電路運作所需的電源與面板顯示燈的電源,其中又以RF 無線電 波能量之射頻模組與收發天線最為耗電。

2.1.2 電子標籤

Tag 主要功能是用來接收能量與訊號,並以另一頻率將內存的資料傳送出 去;傳送出去的數位訊號之必須使用不同的頻率,以避免因為干擾而導致接收到 微弱訊號。Tag 本身也有內建 RF 發射機模組與控制電路,當 Tag 接收到 Reader 端所發送過來的無線電波時,Tag 內的控制電路會自行將此一無線電波能量轉換 成電源,讓Tag 有足夠的電源可以做傳送的動作,並以內建之 RF 無線電波傳回 Tag 之識別碼(ID)等一系列的識別資料。Tag 主要包括三部份如圖 2-2 所示:

圖 2-2 電子標籤的方塊圖

1. 類比電路(Analogue Circuitry):

¾ RF 收發機制:接收 Reader 所發射出的電磁波、更新資料並傳回資料給 Reader。

¾ 電源供應:在被動式(passive)Tag 方面,電源主要是由 Tag 內充電用的 電容器所提供。主動式(active) Tag 方面,電源則由 Tag 內的鋰電池來提 供。

2. 數位電路(Digital Circuitry):

¾ 控制邏輯電路(Control Logic):Tag 內部的控制模組,主要是用來控制 整個Tag 的操作時脈(Clock)與相關命令解析和執行運作

¾ 安全邏輯電路(Security Logic):主要是針對於資料安全性方面的處理,

例如:資料的編碼(Encode)、解碼(Decode)、調變(Modulation)與解調 (Demodulation)。

¾ 內部邏輯電路與微處理器(Internal Logic/Microprocessor):微晶片內的微 處理器與相關的內部邏輯電路的運作。然而Tag 內的微晶片(Microchip) 會隨應用的不同,而有不同尺寸大小和配置方式。

3. 記憶體類型(Memory Type):

¾ 可保存的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記憶體內的資料可以隨時被讀

取以及覆寫,例如: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¾ 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僅能當作讀取的功能,無法寫入資訊 於記憶體上。

¾ 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資料暫時先存放於記憶體 中,一旦Passive Tag 離開 Reader 所發射 RF 無線電波磁場範圍內,此 時記憶體內的資料會消失。

Tag 在功能上嚴格來講可分成三種型式[19]:

1. 主動式(Active)Tag:

Tag 本身內含電池可隨時地傳送資料給 Reader,其優點在於:使用距離較 長、更大的記憶體提供資料的讀取與寫入、抗雜訊能力好、資料傳輸率高。其缺 點為:價格昂貴、體積較大、壽命較被動式短。

2. 半主動式(Semi-passive)Tag:

Tag 本身內含電池但其操作方式和主動式不同之處在於:主動式本身不會處 於睡眠的狀態下,隨時可傳送資料給Reader。半被動式通常都是睡眠的狀態下,

直到接收到Reader 或喚醒器所發射出的 RF 能量後,才會執行資料讀取/寫入的 動作。喚醒器:操作頻率不同於Reader 的便宜裝置,安置在特定出入處,當持 有主動式Tag 的人員或物品通過此處時,此 Tag 才會甦醒動作,如此可以節省其 電池的耗電量,因此會比主動式Tag 還擁有較久的壽命。

3. 被動式(Passive)Tag:

Tag 本身未含電池,電源的取得來自於 Reader 所發射過來的 RF 無線電波能 量;當Tag 接收到此能量時,其內部的天線模組會感應耦合出電流,並對其內的 電容器充電變成可用的電源,以便將微晶片內記憶體中的識別碼資料以內建的 RF 收發機傳回給 Reader。其優點在於:價格便宜、體積小、壽命長、數位資料 可攜性等[20]。其缺點為:距離較主動式近。

2.1.3 天線

Reader 與 Tag 之間的資料傳輸主要是以無線方式來進行溝通,因此雙方都 必須各自擁有天線,來執行資料的讀取與寫入。整體上來說,Tag 會因為造型的 不同而有不同的佈線方式,最常見到的方式為線圈(Coil)方式,此種方式的特色 是細薄、輕巧又具彈性;假如Tag 欲達到較遠的傳輸距離可增加:線圈環繞次數、

加大天線尺寸、提高操作頻率、內建電池…等。Reader 方面的天線大部份都是由 銅絲或銅管所製作而成,一般都內建於Reader 機殼內部;假如 Reader 欲達到較 遠的傳輸距離,通常天線都會單獨存在並和Reader 相互做連接。

2.1.4 應用系統

主要是用來控制Reader 資料收發、辨識與管理工作;在資料通訊過程中,

可以利用加解密的方式與防火牆…等技術,使資料在通訊傳輸過程中不容易被竊 取而竄改其資料造成資料的不正確性產生具有保密的功效,若再結合資料庫管理 系統與其他電腦網路方面,還可即時提供更安全的即時監控系統功能與資料自動 化整合之應用。

2.2 RFID 系統操作原理

RFID 的操作原理:利用 Reader 發送 RF 無線電波能量給嵌入或貼附在物件 上的Tag,以進行無線資料辨識及擷取工作。整個 RFID 系統的物件辯識如下所 示[21]:

1). 應用系統透過有線(例如:RS-232/485/422)或無線(例如:Bluetooth、

GPS、Zigbee)方式下達控制命令給 Reader。

2). 當 Reader 收到控制命令時,其內部之控制器會透過內建之 RF 收發機 (Transceiver)發送出某一操作頻段之無線電波能量(Power)。

3). Tag 內的天線接收到此一電磁能量時,其內部之 RF 收發機制會感應耦

合出電流,並經由電容器充電,來達到所需的電源;此一電源將會驅使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把記憶體內的識別碼(ID)經由內建之 RF 收發 機,以另一操作頻段之數位資料方式傳送回去給Reader。

4). Reader 端的 RF 收發機接收到由一個或多個 Tag 所傳送回來的識別碼 後,再分別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傳回應用系統中。

5). 當應用系統接收到由 Reader 端所傳送來的識別碼時,會進行物件之辨識 及管理方面等的工作。

圖2-3 所示為 RFID 操作原理:

圖 2-3 RFID 操作原理

2.3 RFID 系統操作頻率

RFID 系統另一項重要的元件是作為通信協定的操作頻率,此操作頻率除了 決定Reader 與 Tag 之間可讀取的範圍外,還關係到資料傳輸率;愈高的操作頻 率,則資料傳輸率可以愈高。反之,則相反。目前最常用的操作頻率範圍主要是 以低頻、高頻以及微波三種方式為主,這三種方式各有其優劣之處,整體上來說,

較低的頻率雖然可讀取的資料的範圍不遠,以及有較慢的傳輸速率。但卻可以在 金屬或液體(濕氣)環境下還能保持較佳的讀取能力,反之,則相反。表 2-1 所示 為RFID 系統常用的操作頻帶[22]:

表 2-1 RFID 操作頻帶 頻帶

項目

低頻 (Low Frequency)

高頻 (High Frequency)

極高頻 (Ultra High Frequency)

微波 (Microwave) 通訊頻率 125 ~ 135 KHz 13.56MHz 100 ~ 960MHz 2.45、5.8GHz

RFID 操作頻率的選擇主要是依照 Reader 和 Tag 之間的範圍,以及國家所開 有以下幾種方法來解決碰撞的問題發生[23][24][25]:

2.4.1 空間分割多重存取(SDMA)

籍由操控Reader 指向型天線,使指向型天線直接瞄準電子標籤。透過此方 式,電子標籤會依據Reader 感應範圍內的角度位置互相區分開來,透過空間上 的分割來完成多重存取的技術。然而此技術仍然有缺點存在,需透過複雜的天線 系統來完成,成本花費上相當高,所以此技術僅限制於某些特殊應用上。圖2-4 所示為其系統。

圖 2-4 SDMA 系統

2.4.2 頻域多重存取(FDMA)

在電子標籤選擇上,使用可調整、非發送頻率,並有多個頻率可供選擇。

並透過Reader 的最佳適用頻率,來對 Tag 進行能量供應以及信號控制的傳輸,

透過頻率上的分割來完成多重存取技術。然而此技術有缺點存在,每個接收通道 上都必需各自擁有接收器,然而卻造成Reader 費用相當高,所以此技術僅限制 於某些特殊應用上。圖2-5 所示為其系統。

圖 2-5 FDMA 系統

2.4.3 分碼多重存取法(CDMA)

Reader 將每個傳輸訊號的電子標籤都各自分派一個序列碼(code),如此一來 即使使用相同頻段也可以加以區隔,達到相同頻段同時被多個訊號使用,而訊號 彼此間也沒有相互干擾的問題產生。

2.4.4 時域多重存取(TDMA)

在同一頻帶中,將時間分割成週期性的訊框(frame),再將每一個 frame 分割 成多個時槽(slot),使各個使用者能把訊息放入不同的 slot 中傳輸,因而即使在相 同頻帶中做訊息的傳輸也不會有互相干擾的事情發生。利用TDMA 來完成多重 存取方法有下列幾項:

1. ALOHA:

當若干個電子標籤,在一個循環週期中將資料發送給Reader,電子標籤可以 透過不同的時間區段來傳輸其資料,使資料封包不會有碰撞衝突發生。圖2-6 所 示為三個Tag 利用 ALOHA 演算法將資料發送給 Reader[26]。由圖 2-6 不難發現,

利用此演算方式所發生碰撞的機率很高,所以通道傳輸效率為18.4%。雖然此方 式通道傳輸效率低,但由於此方式在實現上是最簡單的,仍有不少人使用。

圖 2-6 ALOHA 系統

2. Slot ALOHA:

Slot ALOHA 和 ALOHA 演算方式很類似,只差別在於 Slot ALOHA 規定電 子標籤在同步時槽中才可進行傳輸資料封包,然而同步時槽則是由Reader 來控

Slot ALOHA 和 ALOHA 演算方式很類似,只差別在於 Slot ALOHA 規定電 子標籤在同步時槽中才可進行傳輸資料封包,然而同步時槽則是由Reader 來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