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法 華 經 》 之 傳 譯 在 中 國 以 鳩 摩 羅 什 所 翻 譯 的 《 妙 法 蓮 華 經 》 最 為 所 流 傳 ,並 且 註 疏 也 相 當 多 。天 台 宗 所 謂 的「 法 華 三 昧 」,乃 是 擷 取《 法 華 經 》 之 精 髓 , 觀 諸 法 實 相 之 理 之 三 昧 行 。 若 要 說 起 天 台 「 法 華 三 昧 」

3 9 7

《 止 觀 大 意 》 卷 一 , 大 正 四 六 . 頁 459b。

3 9 8

《 止 觀 義 例 》 卷 一 :「 是 知 四 種 三 昧 皆 依 實 相 , 實 相 是 安 樂 之 法 , 四 緣 是 安 樂 之 行 。 證 實 相 已 所 獲 依 報 , 名 為 『 大 果 』。『 起 教 』 只 是 為 令 眾 生 開 示 悟 入 :『 旨 歸 』 只 是 歸 於 三 軌 妙 法 祕 藏。所 以 始 末 皆 依《 法 華 》,此 即 法 華 三 昧 之 妙 行 也。」大 正 四 六 . 頁 447a~ b。

3 9 9

《 金 剛 錍 》 卷 一 , 大 正 四 六 . 頁 785c。

4 0 0

《 四 明 尊 者 教 行 錄 》 卷 二 , 大 正 四 六 . 頁 870b。

4 0 1

《 四 明 尊 者 教 行 錄 》 卷 二 , 大 正 四 六 . 頁 870b。

之 源 流 , 經 典 仍 以 《 法 華 經 》 為 主 。 南 岳 慧 思 與 天 台 智 顗 皆 以 奉 持 《 法 華 經 》 為 主 , 並 且 依 此 而 修 法 華 三 昧 。

《 法 華 經 》 所 說 的 「 法 華 三 昧 」 為 何 ? 《 法 華 經 》 中 出 現 「 法 華 三 昧 」 一 詞 之 經 文 , 有 二 品 共 三 處 。 從 〈 妙 音 菩 薩 品 〉 可 以 得 知 , 若 欲 得 法 華 三 昧 , 須 先 植 眾 德 本 、 供 養 十 方 諸 佛 、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這 三 者 為 修 習 法 華 三 昧 之 前 所 須 具 備 的 福 德 與 智 慧 資 糧。其 次 在〈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中 , 淨 眼 菩 薩 由 受 持 《 法 華 經 》 之 故 , 於 法 華 三 昧 久 已 通 達 。 因 此 , 法 華 行 者 若 具 備 了 前 行 的 資 糧 , 透 過 受 持 《 法 華 經 》 之 力 能 入 法 華 三 昧 。

三 昧 與 普 現 色 身 的 關 係 , 由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及 〈 妙 音 菩 薩 品 〉 可 知 , 菩 薩 能 得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皆 是 聽 聞 《 法 華 經 》 的 功 德 力 所 顯 。 由 三 昧 力 能 變 現 種 種 不 同 的 色 身,並 且 展 現 種 種 的 神 通 妙 用。另 外,「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在《 普 賢 觀 經 》中 出 現 二 次。智 顗 於《 摩 訶 止 觀 》中 說 到 ,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 陀 羅 尼 , 皆 是 法 華 三 昧 之 異 名 。 其 次 , 三 昧 與 陀 羅 尼 的 關 係 , 智 顗 認 為 三 昧 與 陀 羅 尼 , 其 體 性 是 同 一 , 而 功 用 是 相 異 , 三 昧 與 陀 羅 尼 皆 是 六 根 清 淨 的 法 門 。

「 法 華 三 昧 」的 禪 觀 方 法,鳩 摩 羅 什 之《 思 惟 略 要 法 》所 提 到 的「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 說 明 了 「 法 華 三 昧 」 觀 法 的 內 容 引 自 於 《 法 華 經 》〈 見 寶 塔 品 〉、〈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等 。所 謂「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係 於 三 七 日 間 一 心 精 進 , 正 憶 念 《 法 華 經 》 的 三 昧 觀 。 行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 普 賢 菩 薩 即 為 其 現 前。修 觀 方 法 以 觀「 一 切 諸 法 一 相 一 門,無 生 無 滅 畢 竟 空 相 」,也 就 是「 觀 諸 法 空 相 」為 主 。 如 依 此 觀 法 而 修 , 即 是 實 行「 法 華 三 昧 觀 」。 其 中 , 也 明 示 了 普 賢 菩 薩 與 「 法 華 三 昧 」 觀 法 的 關 係 。

《 法 華 經 》 與 《 思 惟 略 要 法 》 皆 有 談 到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惟 略 要 法 》 中 已 明 白 指 出 , 法 華 三 昧 的 修 觀 方 法 是 從 憶 念 《 法 華 經 》 來 修 觀 。 同 樣 的 道 理 ,《 法 華 經 》裡 的「 法 華 三 昧 」也 應 是 如 此 修 觀 。 因 此 , 對 於「 法 華 三 昧 」 在 《 法 華 經 》 的 位 置 , 不 只 侷 限 於 法 華 三 昧 的 出 處 , 在 《 法 華 經 》眾 多 三 昧 中 只 是 其 中 之 一 而 已。而 是 從《 法 華 經 》的 諸 法 實 相 來 談 ,

《 法 華 經 》的「 法 華 三 昧 」與《 思 惟 略 要 法 》的「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 即 是

「 廣 義 的 法 華 三 昧 」。

《 法 華 經 》〈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中 , 普 賢 菩 薩 是 為 守 護 讀 誦 受 持《 法 華 經 》 的 行 者 現 其 色 身 , 示 教 利 喜 。 而 《 普 賢 觀 經 》 是 以 觀 普 賢 菩 薩 為 所 觀 之 對 象 , 行 六 根 懺 悔 之 法 , 懺 悔 清 淨 , 普 賢 菩 薩 即 為 其 現 前 。 兩 者 相 同 之 處 , 是 皆 以 得 見 普 賢 菩 薩 色 身 。 不 同 之 處 , 是 一 個 為 守 護 者 , 一 個 是 為 懺 悔 主 。 智 顗 結 合《 法 華 經 》與《 普 賢 觀 經 》, 撰 寫《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因 此,普 賢 菩 薩 與 法 華 三 昧 之 關 係,可 從《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中 得 到 有 力 之 依 據 。

慧 思 雖 承 自 慧 文 之 般 若 思 想 , 但 自 慧 思 則 依 《 法 華 經 》 及 龍 樹 菩 薩 的 《 大 智 度 論 》, 作 為 修 持 之 依 據 , 並 悟 得 法 華 三 昧 。 慧 思 將 《 法 華 經 》 視 為 「 大 乘 頓 覺 、 無 師 自 悟 、 疾 成 佛 道 、 一 切 世 間 難 信 法 門 」 的 經 典 , 明 示 《 法 華 經 》 為 世 尊 度 生 之 本 懷 , 為 一 切 諸 經 之 上 。 凡 是 新 學 之 人 , 想 要 迅 速 成 就 佛 道 , 必 須 修 持 戒 、 忍 辱 、 精 進 、 禪 定 , 以 及 專 心 勤 學 法 華 三 昧 。

慧 思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依 《 安 樂 行 義 》 可 從 二 方 面 來 理 解 。 一 者 、 以 《 法 華 經 》 之 圓 頓 思 想 , 作 為 法 華 三 昧 的 思 想 理 論 。 法 華 三 昧 是 為 利 根 菩 薩 修 不 次 第 行,不 次 第 入 道。故 修 法 華 行,捨 方 便 道,而 行 一 乘 道 。 二 者、以《 法 華 經 》〈 安 樂 行 品 〉的 四 安 樂 行,作 為 法 華 三 昧 的 觀 行 實 踐 。 慧 思 依 <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 說 有 相 行 ; 依 〈 安 樂 行 品 〉 說 四 種 安 樂 行 與 無 相 行 。 藉 由 修 三 忍 及 無 相 四 安 樂 行 , 作 為 修 學 《 法 華 經 》 的 安 樂 行 , 即 是 行 「 法 華 安 樂 行 」, 也 就 是 實 踐 法 華 三 昧 之 觀 行 。

智 顗 也 十 分 推 崇《 法 華 經 》,將《 法 華 經 》奉 為 諸 經 之 王,為 五 味 中 之 醍 醐 味 , 在 天 台 判 教 中 位 居 純 圓 獨 妙 之 「 圓 教 」 位 。 前 期 時 代 思 想 承 襲 慧 思 之 《 般 若 》 與 《 法 華 》 思 想 , 其 觀 法 以 般 若 空 觀 為 主 。 此 期 有 關

《 法 華 》 的 著 作 , 如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是 專 以 修 「 法 華 三 昧 」 為 主 旨 , 於 三 七 日 行 禮 佛 、 懺 悔 、 行 道 、 誦 經 、 坐 禪 等 儀 制 , 所 組 織 成 法 華 三 昧 的 行 法。後 期 思 想 自 華 頂 大 悟 之 後,觀 法 遂 趨 向 法 華 圓 融 妙 觀 之 實 踐 行。

如 《 摩 訶 止 觀 》 則 將 法 華 三 昧 , 歸 為 四 種 三 昧 之 半 行 半 坐 之 三 昧 行 法 。 而 《 摩 訶 止 觀 》 是 正 明 圓 頓 止 觀 的 觀 行 實 踐 , 是 依 《 法 華 》 妙 旨 所 說 的 觀 心 指 南 。 後 期 時 代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可 從 天 台 三 大 部 中 見 到 。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中 , 明 示 《 法 華 經 》 是 諸 佛 如 來 祕 密 之 藏 , 法 華

三 昧 也 是 如 此 , 能 給 予 一 切 眾 生 佛 法 寶 藏 。 若 行 者 欲 得 到 普 現 色 身 、 入 菩 薩 正 位 、 具 諸 佛 自 在 功 德 等 利 益 者 , 應 三 七 日 一 心 精 進 入 法 華 三 昧 。 三 七 日 中 修 一 心 精 進 者 , 以 禮 佛 、 懺 悔 、 行 道 、 誦 經 、 坐 禪 等 , 在 行 法 中 皆 一 心 , 是 為 事 中 修 一 心 精 進 ; 而 觀 所 作 之 心 心 性 不 二 , 為 理 中 修 一 心 精 進 , 如 是 一 心 精 進 於 理 事 中 不 得 有 缺 。 然 而 若 欲 入 深 三 昧 中 , 須 廢 前 所 行 事 法,直 依 安 樂 行,常 好 坐 禪,觀 一 切 法 空 如 實 相,即 是 修 三 昧 。

有 關 法 華 三 昧 之 修 證 相,智 顗 於《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中 依 行 者 之 根 機 , 分 成 下 根 、 中 根 、 上 根 三 類 , 並 以 戒 定 慧 三 學 配 合 之 。 下 根 行 者 修 此 三 昧 , 得 戒 根 清 淨 ; 中 根 行 者 得 定 根 清 淨 ; 上 根 行 者 得 慧 根 清 淨 。 這 是 依 行 者 修 法 華 三 昧 時 , 所 感 發 的 禪 定 境 界 , 作 為 三 昧 之 證 相 。

智 顗 於 《 法 華 文 句 》 中 認 為 「 法 華 三 昧 」 含 攝 了 一 切 諸 法 , 並 將 一 切 諸 法 歸 入 於 一 實 相 境 地,這 即 是《 法 華 經 》所 示 的 諸 法 實 相。「 法 華 三 昧 」 不 止 是 事 相 上 之 懺 悔 儀 軌 , 最 重 要 之 內 涵 是 以 《 法 華 經 》 一 佛 乘 實 相 之 理 為 本 質 , 作 為 實 修 三 昧 之 禪 觀 內 容 。

從 慧 思 的 《 安 樂 行 義 》 與 智 顗 的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摩 訶 止 觀 》 相 互 參 照 之 下 , 二 人 對 於 「 法 華 三 昧 」 的 思 想 理 論 與 修 行 方 法 , 可 發 現 幾 點 相 通 與 差 異 之 處 。

( 一 ) 慧 思 與 智 顗 的 法 華 思 想 , 皆 認 為 《 法 華 經 》 是 圓 頓 一 乘 之 經 典 , 將 《 法 華 經 》 置 為 諸 經 之 上 。 從 《 法 華 經 》 的 圓 融 實 相 面 來 說 , 兩 人 所 倡 導 的 「 法 華 三 昧 」 是 「 廣 義 的 法 華 三 昧 」, 並 且 認 為 「 法 華 三 昧 」 是 利 根 菩 薩 由 非 次 第 而 修 。 慧 思 不 但 以 四 安 樂 行 與 有 相 、 無 相 行 作 為 法 華 三 昧 的 禪 觀 修 行 方 法 , 更 加 上 以 修 三 忍 作 為 菩 薩 實 踐 無 相 行 之 要 件 。

( 二 )慧 思 將 法 華 的 修 行 方 法 分 為 有 相 行、無 相 行 二 種;智 顗 在《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中 明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之 修 行 為 初 行 、 久 行 二 種 。 若 以 事 修 、 理 觀 二 法 而 言 , 有 相 行 與 初 行 為 事 修 ; 無 相 行 與 久 行 皆 依 〈 安 樂 行 品 〉 而 修 理 觀 。 故 有 相 行 即 是 於 事 中 修 一 心 精 進 ; 無 相 行 即 是 於 理 中 修 一 心 精 進 。 並 且 二 人 對 於 實 踐 「 法 華 三 昧 」 方 法 , 皆 著 重 在 無 相 行 之 中 。

( 三 )智 顗 在《 摩 訶 止 觀 》中 舉 出《 普 賢 觀 經 》與〈 安 樂 行 品 〉, 皆 具 有 有 相 行 與 無 相 行 。 於 無 相 之 中 亦 有 事 修 ; 於 有 相 之 中 亦 有 理 觀 。 而 有 相 行 與 無 相 行 , 實 為 行 者 實 踐 「 法 華 三 昧 」 之 事 修 與 理 觀 的 兩 面 。 智 顗 不 但 將 慧 思 的 說 法 更 加 發 揮 , 而 且 提 出 若 妙 證 諸 法 實 相 之 時 兩 者 皆 須 捨 離 , 不 執 於 有 相 、 無 相 之 中 。 並 且 , 事 修 與 理 觀 的 二 種 實 踐 方 法 , 成

為 天 台 懺 法 的 重 要 內 容 之 一 。

( 四 ) 然 而 , 為 何 慧 思 與 智 顗 皆 有 說 到 「 不 入 三 昧 」 ? 慧 思 於 「 有 相 行 」 提 到 , 誦 《 法 華 經 》 時 散 心 精 進 , 不 修 禪 定 , 故 不 入 三 昧 。 但 由 一 心 專 念 法 華 文 字 , 得 見 普 賢 色 身 , 並 至 心 懺 悔 得 三 種 陀 羅 尼 。 而 智 顗 於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九 ) 重 明 誦 經 方 法 」 中 提 到 , 因 行 者 本 不 習 於 禪 坐,但 欲 誦 經 懺 悔,當 於 行 坐 中 持 久 誦 經。故 說 不 入 三 昧,但 由 誦 持 故 , 見 上 妙 色 , 指 見 普 賢 色 身 。 是 故 二 者 對 於 「 不 入 三 昧 」 的 說 法 , 其 前 提 在 於 仍 須 誦 持 《 法 華 經 》, 並 修 懺 悔 法 , 得 見 普 賢 色 身 。

( 五 ) 慧 思 著 重 在 「 一 切 諸 法 心 相 寂 滅 , 畢 竟 不 生 」 之 無 相 行 ; 智 顗 著 重 在 「 觀 一 切 法 空 如 實 相 」 及 「 觀 心 無 心 , 法 不 住 法 」 之 無 罪 相 懺 悔 。 無 罪 相 懺 悔 , 即 是 「 思 第 一 義 空 」, 出 自 於 《 普 賢 觀 經 》。 兩 者 皆 以

「 誦 持《 法 華 經 》」、「 觀 諸 法 空 如 實 相 」貫 通 了《 法 華 經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使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成 一 貫 性 體 系 。

由 此 可 知 , 智 顗 實 實 在 在 傳 承 了 慧 思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並 統 收 了 慧 思 有 相 行 、 無 相 行 , 給 予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有 系 統 性 的 組 織 。 使 後 世 行 者 欲 修 法 華 三 昧 時 , 有 一 方 法 歩 驟 可 依 循 , 這 可 說 是 慧 思 與 智 顗 對 於 「 法 華 三 昧 」 最 大 的 貢 獻 。

參考書目

一 、 經 論 :( 以 下 大 正 藏 簡 稱 大 正 )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正 法 華 經 》 大 正 九 失 譯 《 薩 曇 分 陀 利 經 》 大 正 九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光 讚 經 》 大 正 八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漸 備 一 切 智 德 經 》 大 正 十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佛 說 如 來 興 顯 經 》 大 正 十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度 世 品 經 》 大 正 十 東 晉 . 佛 馱 跋 陀 羅 譯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大 正 九 劉 宋 . 曇 無 蜜 多 譯 《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 大 正 九

姚 秦 . 竺 佛 念 譯 《 菩 薩 瓔 珞 本 業 經 》 大 正 二 四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大 正 八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小 品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 大 正 九

龍 樹 菩 薩 造 , 梵 志 青 目 釋 , 姚 秦 . 鳩 摩 羅 譯 《 中 論 》 大 正 三 三 龍 樹 菩 薩 造 ,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大 智 度 論 》 大 正 二 五 龍 樹 菩 薩 造 , 姚 秦 . 筏 提 摩 多 譯 《 釋 摩 訶 衍 論 》 大 正 三 二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妙 法 蓮 華 經 》 大 正 九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思 惟 略 要 法 》 大 正 十 五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思 益 梵 天 所 問 經 》 大 正 十 五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佛 說 首 楞 嚴 三 昧 經 》 大 正 十 五 蕭 齊 . 曇 摩 伽 陀 耶 舍 譯 《 無 量 義 經 》 大 正 九 劉 宋 . 智 嚴 譯 《 佛 說 法 華 三 昧 經 》 大 正 九 劉 宋 . 慧 嚴 等 《 大 般 涅 槃 經 》( 南 本 ) 大 正 十 二 劉 宋 . 畺 良 耶 舍 《 佛 說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大 正 二 十 劉 宋 .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 央 掘 魔 羅 經 》 大 正 二

劉 宋 .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 勝 鬘 師 子 吼 一 乘 大 方 便 方 廣 經 》 大 正 一 二 北 周 . 耶 舍 崛 多 譯 《 佛 說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 大 正 二 十 隋 . 闍 那 崛 多 共 達 摩 笈 多 譯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大 正 九

二 、 古 德 著 疏 :

後 秦 . 僧 肇 作 《 肇 論 》 大 正 四 五 陳 . 慧 思 說 《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 大 正 四 六 陳 . 慧 思 撰 《 南 嶽 思 大 禪 師 立 誓 願 文 》 大 正 四 六 陳 . 慧 思 撰 《 諸 法 無 諍 三 昧 法 門 》 大 正 四 六 陳 . 慧 思 撰 《 隨 自 意 三 昧 》 卍 續 藏 五 五 隋 . 吉 藏 撰 《 觀 無 量 壽 經 義 疏 》 大 正 三 七

隋 . 智 顗 說 , 法 慎 記 , 灌 頂 再 治 《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 》大 正 四 六 隋 . 智 顗 撰 《 六 妙 法 門 》 大 正 四 六

隋 . 智 顗 撰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大 正 四 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