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利用台灣期交所 2006/1/1~2009/11/30 每日每筆的成交資料來 探討一個當沖交易策略的可行性,本論文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本論文提出一個應用於適合國內期貨當沖交易環境的一個交易策 略組合,並在樣本驗證時採用期交所公布的每筆成交紀錄為樣本,提高實 際交易狀況的可靠性。

二、本論文探討使用價格波動度突破方式之交易策略,探討了利用市 場不隨機性---厚尾現像來獲利的可能性,並比較了開盤價格突破 0.5%,

1%,與 1.5%時之間的相關性。

三、本論文探討使用不同時間架構下價格區間突破方式之交易策略,

探討了利用不同時間的價格區間突破來獲利的可能性,並比較了價格突破 區間為 09:30,10:30,11:30,與 12:30 時之間的獲利的相關性。

四、本論文探討使用傳統移動平均交叉系統,在當沖交易下的可行 性。發現此交易方式之參數設定影響績效較大,較不適合短線當沖交易。

五、本論文探討使用傳統技術指標 MACD 交易系統,在當沖交易下 的可行性。並探討交易成本之影響。

六、本論文探討一個自設的一個特殊之交易策略,利用一個型態拉回 突破 Bolin 通道的交易策略來獲利的可能性,並發現此交易方式與其他 8 種交易策略之間的相關性不高。且其交易次數較高,適合低交易成本的法 人或期貨自營商使用。

七、本論文研究一個使用五個交易策略投資組合的方式,探討使用樣 本空間為 2006/1/1~2008/12/31 時的獲利狀況,應用在樣本外空間為

2009/1/1~2008/11/30 時的表現,發現本投資組合的績效並不如樣本空間為 2006/1/1~2008/12/31 時的獲利,探討其原因可能是 2009 年的市場的當日 價格波動分布並無較明顯的厚尾現像, 且在樣本空間內的交易成本大於 每口平均獲利 551 元時,即會出現虧損狀況,因此交易成本對當沖交易程 式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如何減少交易成本變成本交易策略的 關鍵因素。

八、在如何取得較低的交易成本方面,除了等待政府降稅外,目前交 易手續費未來配合期交所,調降結算交易手續費,且期貨商殺價競爭,造 成交易手續費下降已成趨勢。而交易成本中最重要的價格滑價因素可望隨 著因交易知識的普及,市場變大,使得交易量的擴大,造成買賣價差縮小,

使得滑價成本減少,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交易主機的升級,可以透過程 式交易下單減低下單的時間,可以減低滑價的成本。使得本交易策略投資 組合為一個實際可行的方式。

附錄:

單字翻譯

Total Net Profit = 淨獲利

Open position P/L = 未平倉損益 Gross Profit = 總獲利

Gross Loss = 總損失

Total # of trades = 交易次數 Percent profitable = 勝率

Number winning trades = 獲利次數 Number losing trades = 損失次數

Largest winning trade = 單筆最大獲利金額 Largest losing trade = 單筆最大損失金額 Average winning trade = 平均每筆獲利金額 Average losing trade = 平均每筆損失金額

Ratio avg win/avg loss = 平均獲利和平均損失的金額比率 Avg trade(win&loss) = 每筆平均損益

Max consec Winners = 最大連續獲利的次數 Max consec losers = 最大連續損失的次數

Avg#bars in winners = 獲利交易的平均 K 棒數 Avg#bars in winners = 損失交易的平均 K 棒數

Max intraday drawdown = 從淨值高峰折損下來的最大金額 Profit Factor = 總獲利/總損失

Max#contracts held = 最大持有部位

Account size required = 使用這策略需要的金額 Retun on account = 總收益率

RINA Index = (Select Total Net Profit)/((average drawdown) x (percent time in the market))

英文參考文獻

[2] Fama, 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25, pp. 383-417, 1970.

[3] Harris, L. “A transaction data study of weekly and intradaily patterns in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6, pp. 99-117, 1986.

[4] Forsythe, R., T. R. Palfrey, and C. R. Plott. “Asset valu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market.” Econometrica 50, pp. 537-68, 1982.

[5] Plott, Charles R., and Shyam Sunder.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al

securitymarket with insider information: an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expectation model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0, pp. 663-98, 1982.

[6] Olsen, Robert A. “Behavioral fi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ock-price volatility,”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March/April, pp. 10-18. ,1998.

[8] Gervais, S., Odean, T., 2001. “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t” .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pp. 1-27, 2001.

[10] Mandelbrot, B. , “The Variation of Certain Speculative Prices”, Tournal of Business, 36, pp. 394-419, 1963.

[11] Fama, E.F., “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pp. 285-299, January 1965.

[14] Gerald Appel, W. Fredrick Hitschler, “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Irwin, 1979.

[15] John Bollinger, "Bollinger On Bollinger Bands" McGraw-Hill, New York, 1960.

[16] George Pruitt, John R. Hill “Building Winning Systems with Tradestation” ,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2002.

中文參考文獻

[1] 王志方, 「我國期權市場的發展概況 」,台灣工業銀行研究報告,

1~3頁,民國98年5月。

[7] 王韻怡 「 投資人交易行為:交易成本、下單積極性、流動性提供以 及投資者過度自信」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民國 97 年。

[9] 姜林杰祐,程式交易系統設計與建構,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民國 97 年。

[12] 林惠娜,黃健銘 ,「厚尾分配和到期效果之檢測 -以台灣股價指數 期貨為例」 計量管理期刊 ,第 4 卷,第二期,184~196 頁,民國 96 年。

[13] 施惠萍 「結構係變化的偵測與其在技術分析中的應用」,國立臺灣 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87 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