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30-165)

5-1 結論

根據三、四章之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與討論後,本研究得到以下幾 點結論:

一、B-S 模型之結論 1、判定係數

(1)隱含波動率模型之判定係數均接近 1.0。

(2)歷史波動率模型之判定係數平均只有 0.71,但大有一半的權證 其判定係數大於0.8,可見其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仍呈線性關 係。

2、誤差均方根

隱含波動率模型的誤差均方根遠小於歷史波動率之誤差均方 根,兩者相差約六倍。

3、預測價格與時際價格之線性迴歸的一次項係數 a

(1)隱含波動率模型的 a 係數均接近 1.0。

(2)歷史波動率模型的 a 係數平均只有 0.5 左右。

4、預測價格與時際價格之線性迴歸的加常數 b

(1)隱含波動率模型的 b 係數均接近 0。

(2)歷史波動率模型的 b 係數大都接近 0,但有少數明顯小於 0。

5、現貨價格對履約價格的比例之影響

(1)歷史波動率模型之判定係數大都與

S

t

X

t 成正比。

(2)歷史波動率模型之乘係數大都與

S

t

X

t 成正比。

二、類神經網路模型之結論 1、判定係數

(1)類神經網路對於權證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大都有不錯的解釋能 力,可見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間線性關係存在。

(2)AASN 模型略優於 BPN 模型。

(3)綜合模型略優於單一模型。

2、誤差均方根

(1)AASN 模型略優於 BPN 模型。

(2)單一模型略優於綜合模型。

3、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之線性迴歸的乘係數 a

(1)單一標的物訓練集模型的 a 值普遍小於 1.0。

(2)綜合標的物訓練集模型的 a 值對稱分佈於 a=1.0 的水平線。

(3)AASN 與 BPN 在 a 值的分佈上並無明顯區別。

4、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之線性迴歸的加常數 b

(1)四種模型的 b 值普遍大於 0。

(2)四種模型在 b 值的分佈上無明顯區別。

(3)

S

t

X

t 之值越大,b 值越大。

三、B-S 模型與類神經網路模型之比較

將各模型之誤差均方根、判定係數與迴歸分析乘係數、常係數之 平均值與標準差分別製成表5-1、表 5-2。

表5-1 各模型誤差均方根與判定係數之比較表

誤差均方根 判定係數

績效指標

方法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隱含波動率 0.00269 0.00166 0.97 0.03 B-S 歷史波動率 0.01526 0.00943 0.71 0.33

單一標的物 0.00852 0.00615 0.82 0.22 BPN 綜合標的物 0.01215 0.00632 0.83 0.14

單一標的物 0.00832 0.00566 0.82 0.18 AASN

綜合標的物 0.01007 0.00468 0.83 0.12

表5-2 各模型迴歸分析乘係數 a 與常係數 b 之比較表

乘係數a 常係數b

迴歸係數

方法 平均值 標準差 平均值 標準差

隱含波動率 1.021 0.0303 0.00037 0.00064 B-S 歷史波動率 0.495 0.3453 0.00262 0.0083

單一標的物 0.854 0.235 0.007 0.009

BPN 綜合標的物 1.029 0.523 0.008 0.009

單一標的物 0.824 0.251 0.011 0.018

AASN

綜合標的物 1.008 0.328 0.005 0.007

1、權證價格之誤差均方根由小而大排序如下:

• B-S 隱含波動率模型

• 類神經網路單一標的物模型

• 類神經網路綜合標的物模型

• B-S 歷史波動率模型

2、權證價格之解釋能力由大而小排序如下:

• B-S 隱含波動率模型

• 類神經網路綜合標的物模型

• 類神經網路單一標的物模型

• B-S 歷史波動率模型

3、各模型迴歸分析乘係數與常係數之比較如下:

• 類神經網路綜合訓練集模型與隱含波動率模型的乘係數 a 值均 接近於1.0。

• 隱含波動率模型的常係數b 值接近於 0。

5-2 建議

在此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標的物現貨價格對履約價格之比例對預測價格之影響

本研究在學理上最重要的發現是「標的物現貨價格對履約價格的 比例(

S

t

X

t )越大,預測價格與實際價格之線性迴歸的乘係數(a)

越大。」亦即權證價格越接近價內,預測價格越接近實際價格;越接 近價外,預測價格越低於實際價格。但此一發現只基於15 個權證,

未來研究可進一步確認此一發現,甚至建立

a

=

f

(

S

t

X

t)的定量關係 式。

二、選擇權樣本來源方面

本研究由於時間上的限制,所採用之樣本為台股認購權證。台股 認購權證為公司或劵商避險之工具,履約價由公司訂定,故權證發行 時權證價多為價外情況,僅存時間價值,投資人無獲利空間,因此交 易量不大。再加上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實際權證價格多數無法 充分反映市場資訊及趨勢,因而造成價格預測上的誤差。未來研究可 嘗試使用台股選擇權數據分析。雖台股選擇權發行時間較短,且資料 收集較為不易,但履約價可自行選擇,不受券商控制,因此不會有所

謂的造市行情出現,或許能更客觀有效的對選擇權做出定價模型。

三、交易決策分析方面

衍生行金融商品最主要目的是在於提供投資人避險的工具,所以 一套完整的選擇權評價模型,應該可以提供投資人進行避險與套利。

本研究雖然曾嘗試過製作獲利分析模型,但因大多權證樣本多處於價 外並未出現適合之買點,且認購權證及選擇權買賣上有許多因數需要 考量,如理論價、結算價、成交價、手續費、權利之買賣或交換及避 險數量等,使得模型過於複雜,因而放棄。未來研究可設法克服這些 困難,探討評價模型在交易決策上之適用性。

參考文獻

1. 文德蘭,「利用類神經網路在台灣認購權證評價模型錯價之探 討」,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6 月。

2. 王佩甄,「認購權證發行券商避險操作損益分析」,政治大學財 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6 月。

3. 王勝助,「運用智慧型系統在認購權證評價模式、避險及投資策 略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 國90 年 6 月。

4. 何桂隆,「不同波動性估計方法下台灣認購權證評價績效之比 較」,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 年 6 月。

5. 李沃牆,「計算智慧在選擇權定價上的發展—人工神經網路、遺 傳規劃、遺傳演算法」,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民 國87 年 6 月。

6. 李忠輝,「隨機波動率選擇權定價—基因演算法之運用」,國立 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6 月。

7. 林佩蓉,「Black-Scholes 模型在不同波動性衡量下之表現—股價 指數選擇權」,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8 年 6 月。

8. 林家帆,「以實質選擇權法評估高科技產業股價」,政治大學金 融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6 月。

9. 林聖哲,「不同人工智慧演算方法於認購權證評價績效之研究」,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6 月。

1 0 . 林達榮、柯娟娟,「不確定營收下實質選擇權法在高雄捷運 BOT 模式之應用」,運輸計畫季刊,第32 卷第 1 期,民國 92 年 3 月,

頁151-176。

1 1 . 柯淑玲,「運用類神經網路於台股認購權證評價模式之實證研 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 年 6 月。

1 2 . 胡次熙,「期貨與選擇權」,初版,東華書局,台北,民國 92 年6 月。

1 3 . 涂新南,「實質選擇權在 BOT 資本投資決策之應用-以高雄捷運 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0 年 6 月。

1 4 . 曹金泉,「隨機波動度下選擇權評價理論的應用―以台灣認購權 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 年 6 月。

1 5 . 郭伯聖,「台灣股市認購權證定價模型之實證研

究—ANN-GARCH 模型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6 月。

1 6 . 陳安斌、張志良,「運用類神經網路在選擇權評價及避險之研 究」,中華管理評論,第 3 卷第 1 期,民國 89 年 6 月,頁 43~57。

1 7 . 陳怡和,「運用類神經網路在外匯選擇權評價模式之實證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 年 6 月。

1 8 . 陳威光,「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期貨與交換」,初版,智 勝文化事業公司,台北,民國90 年 6 月。

1 9 . 陳威光,「選擇權:理論、實務與應用」,第 2 版,智勝文化事 業公司,台北,民國91 年 6 月。

2 0 . 陳煒朋,「GARCH 模型與隱含波動性模型預測能力之比較」,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6 月。

2 1 . 單應翔,「台灣認購權證定價模型選擇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 年 6 月。

2 2 . 馮小蕙,「台灣股票選擇權理性定價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高 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3 年 6 月。

2 3 . 黃國鳴、陳慧玲、李沃牆,「台股重設型權證的評價―類神經網 路的應用」,朝楊科技大學第四屆財金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90 年。

2 4 . 黃嘉斌,「選擇權訂價公式手冊」,初版,寰宇,台北,民國 88 年。

2 5 . 黃嘉興、涂新南,「實質選擇權在 BOT 資本投資決策之應用—

以高雄捷運為例」,台灣銀行季刊,第 55 卷第 2 期,民國 91 年 6 月,頁289-324。

2 6 . 楊玉菁,「台灣個股型認購權證評價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6 月。

2 7 . 葉怡成,「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第 2 版,全華科技,

台北,民國88 年。

2 8 . 趙其琳,「波動性預測模型能力之比較—台灣認購權證實證之研 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6 月。

2 9 . 蔡立光,「台灣上市認購權證定價模型與避險策略之研究」,國 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6 月。

3 0 . 薛淑嫺,「認購權證評價模型之研究—基因演算法與類神經網路 之應用」,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6 月。

3 1 . 顏錫銘,「實質選擇權」,初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台北,民 國92 年 9 月。

3 2 . Akgiray, V. ,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in The Series of Stock Return Evidence and Forecasts,” Journal of Business, Jan.,

1989,pp.55-80.

3 3 . Black, F. and Scholes, M.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y 81, pp.637-654.

3 4 . 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31, 1986, pp.307-327.

3 5 . Cuthbertson, K. and Nitzsche D., Financial Engineering:Derivatives and Risk Management, John Wiley ,New York. ,2002

3 6 . Day, T. E. and C. M. Lewis, “The Behavior of The Volatility Implicit in The Price of Stock Index Op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Oct-Dec 1988, pp.103-122.

3 7 . Engle, R.,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s,”

Econometrica, 50, 1982, pp.987-1008.

3 8 . Fleming, J., “The Rationality of Market Volatility Forecasts Implied by S&P 100 Index Op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Duke

University, Durham, NC) ,1991.

3 9 . Freedman, R. S. and R. D. Giorgio, “New 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Pricing Derivatives,”Proceedings of the IEEE/IAFE 1996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Financial

Engineering, 1996, pp.14-19.

4 0 . Hanke M., “Neural networks vs. Black-Scholes: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e PricingAccuracy of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Option Pricing Method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e, January-February, 1999, PP.26-34.

4 1 . Hauser, S., and Lauterbach, B.,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Five Alternative Warrant Pricing Models,”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January, 1997, PP.55-61.

4 2 . Hebb, 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John Wiley, New York, 1949.

4 3 . Hopfield, J. and D. Tank, “Neural Computation of Decision in

pp.141-152.

4 4 . Hutchinson, J., A. Lo and T. Poggio,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Pricing and Hedging Derivative Structure via Learning Network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9, 1994, PP.851-889.

4 5 . Jang, J. S. R., “ANFIS: Adaptive-Network-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IEEE Trans. On Syst., Man and Cyber., Vol.23, No.3, 1993, pp.665-684.

4 6 . Jorion, P., “Prediction Volatilit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e, Vol.50,1995 ,pp.507-528.

4 7 . Kohonen, T, “Self-organization and Associative Memory,” Springer, 1984.

4 8 . Lajbcygier, P., C. Boek, A. Flitman and M. Palaniswami,

“Comparing Conventional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The Pricing of Options on Futures,” Neurovest Journal, Vol.4,

November-December, 1996, PP.16-24.

4 9 . Lamoureux, Christopher G. and William D. Lastrapes, “Forecasting Stock Return Variance: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Stochastic

Implied Volatiliti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1990.

5 0 . Lauterbach, Bech. , and Paul Schultz., “Pricing Warra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Black-Scholes Model and Its Alternativ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PP.1181-1209.

5 1 . McCulloch, W. S. and W. Pitts, “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Vol.5, No.1, 1943, pp.115-133.

5 2 . Paul, L., “Improving Option Pricing With the Product Constrained Hybrid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 Vol.5, No.2, 2004, pp.465-476.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30-1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