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效益值推估

在文檔中 台灣海洋產業現況與展望 (頁 33-87)

在分別估計出休閒海釣以及休 閒箱網的CVM需求函數後,以所估 計之需求函數為基礎,便可推估出 小琉球的遊客在當地從事休閒漁業 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由於本文所使用的條件評估法

是詢問受訪者在小琉球休閒漁業發 展完善後,其在小琉球對於休閒漁 業 的 消 費 所 願 意 支 付 的 價 格 (WTP),因此可透過需求函數求出 WTP,代表受訪者對小琉球休閒漁 業的遊憩效益價值。

本研究乃採取樣本中各個變數

的 平 均 值 如 表 3 , 代 入 所 估 計 的 WTP迴歸模式,以估算遊客之遊憩 效益值如表4,結果如下:

算出每位遊客的 WTP 之後,進

而考慮當地現有的條件來推估經濟 效益值。目前當地有兩艘載客量約 為 40 人的娛樂漁船,可分別作為發 展休閒海釣與休閒箱網用途。

表3 變數平均值

變數 平均值

EAR 39156.63(元) FT 7.34(時) TF 6.18(虛擬變數) BTM 0.56(虛擬變數) CE 0.3168(虛擬變數)

表4 遊憩效益值推估

休閒漁業項目 WTP (元/每人)

休閒海釣 896

休閒箱網 738

參與休閒海釣一次所需時間約8~12小 時,休閒箱網活動一次所須時間約4 小時,因此休閒海釣的載客船一天只 能出海一次,而休閒箱網的載客船一 天可出海兩次,在預期一年當中合適 出海遊憩的天數為200天(如附註)的 條件之下,推估經濟效益值如下:

1. 休閒海釣部份:

經濟效益=200 * 40 * 896 = 7,168,000 (元/每年)

2. 休閒箱網部分:

經濟效益=200 * 80 * 738 = 11,808,000 (元/每年)

註:週一至週五遊客量約為假日的三∼四 成,而週末假設為遊客滿載。所以推

估一週有 4 天(2+5*0.4=4)載客出海一 年 52 週*4=208 天,保守推估為 200 天。

三、結論

1. 島上原本是以漁業為主,加上漁業 資源本來就具有其特殊的遊憩附加 價值,遊客不僅能直接體驗到傳統 產業的活力,更能親身參與產業經 營的生活模式,因此,要從傳統漁 業結構轉型成休閒漁業,不需消耗 大量資源,僅需政府的支持以及當 地漁會大力的配合輔導漁民。其最 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當地已經具有 一定基礎的漁業資源─人工魚礁以 及箱網養殖。

2. 經過問卷分析之後可以得知,在休 閒海釣部分,受訪者的所得愈高以 及受訪者參予休閒海釣可接受的時 間愈長,願意支付的金額愈高。而 那些在意東港到小琉球的船票費用 者,所願意支付的金額會較低。而 休閒箱網部分,在意東港到小琉球 的船票費用、到小琉球旅遊頻率愈 頻繁以及有參觀過箱網的遊客,所 願意支付的金額會較低,而受訪者 的所得愈高,所願意支付的金額愈 高。由兩者得知,影響遊客遊憩時 願意支付金額多寡最大的因素在於 船票的費用,所以將來在發展休閒 漁業的過程中,需針對此點好好探 討,將船票費用調整至大家都可以 接受的範圍內,或者是與當地休閒 漁業結合,包裝成套裝行程。

3. 小琉球在發展休閒漁業之後,利用 條件評估法來進行評估,預期可為 當地每年創造約一仟九佰萬元的經 濟效益,其中休閒海釣部份,每年 估計可為小琉球帶來約七佰萬元的 經濟效益,而休閒箱網部分,則是 估計每年可為小琉球帶來將近一仟 貳佰萬元的經濟效益。而藉由休閒 漁業所吸引前來的遊客,在遊憩過 程中為當地帶來的觀光收益、旅館 費收益,而至最後的相關產業收益 以及政府稅收等,乃屬於間接經濟

4. 由於小琉球尚未有實際市場,故目 前問卷的設計只有得到消費一次的 條件評估法(CVM)評估評估休閒漁 業效益,未來若有實際市場之收費 金額,將朝向求得多次消費的旅遊 成本評估法(TCM)以推估出休閒漁 業的需求曲線,供船家參考,希望 可以在消費者所能接受付款的金額 內獲取總體資源的休閒漁業效益。

參考文獻

1. 簡宇德(1996) 澎湖地區設置觀光 娛樂特區之環境評估-條件評估法 之應用,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2. 林俊辰、吳龍靜、翁進興、蘇偉成 (2004)「中層人工浮魚礁誘集黃鰭 鮪魚群之生態調查研究」,黃鰭鮪之 養殖技術與南方海洋園區計畫推動 研討會論文集,第 1-19 頁。

3. 黃材成(2004) 箱網養殖工程概論 課程講義。

4. 林進田(1993) 抽樣調查,國立編譯 館主編、華泰書局印行,第 194-200 頁。

5. 賀天俊(2002) 深澳漁港之娛樂漁 業經營與遊憩效益分析,海洋大學 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 David J.B. and James R.K. (1996)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什麼是藻類?簡言之,藻 (algae) 是一類具葉綠素 (chlorophyll)、可行光 合作用 (photosynthesis)、但不具維管 束 (vascular bundle) 分化、且須長時 間 生 存 於 水 體 環 境 的 自 營 生 物 (autotrophic)。因為沒有陸生植物所擁 有的根、莖、葉之維管束分化,所以 被認為是一類低等水生植物。體制由 單細胞的種類、多細胞集合體、絲狀 體、膜狀體、管狀禮,以至於具有組 織分化的大型個體都有。體型由肉眼 不可見的微細藻類 (microalgae) 到高 達 數 十 公 尺 的 大 型 藻 類 (macro- algae,如最大型的褐藻,生長於溫帶 的巨褐藻 (Macrocystis spp.) 的高度可 達數十公尺) 均有。所以,藻類植物形 態差異如此大,因此不容易由形態上 對藻類的觀念做一規範及分類,通常 依 其 外 表 常 見 的 顏 色 區 別 為 藍 藻 (Cyanophyta)、綠藻(Chlorophyta)、紅 藻(Rhodophyta)、褐藻(Phaeophyta) ...

等。最近,由生物演化假說所認定有 性繁殖器官為一判斷植物演化的重要 特徵之觀點,凡低等植物之有性繁殖

器官為構造簡單且不被不孕細胞或組 織包被著的種類均可認定藻類。所以 原被認為屬於藻類的輪藻,因其有性 繁殖器官的外層為不孕的細胞 (亦即 此層細胞不會形成精細胞或卵細胞) 所組成,即不被認為是藻類。

藻類可因其生活環境的特點及其 與 環 境 相 互 關係可 歸 納 為 浮 游藻 類 (planktonic algae)及底棲藻類 (benthic algae)。分述如下

1.浮游藻類(planktonic algae)

種類多,數量也多,生活於水層 中,營浮游生活,細胞個體微小,無 法用肉眼觀察其形態。生活於海洋中 的浮游種類如矽藻及甲藻,是海洋初 級生產者的重要部分,淡水浮游種類 最多的是藍綠藻、綠藻和矽藻。裸藻、

隱藻及甲藻種類雖不多,但在淡水浮 游生物中極常見,有時可形成優勢種 類。不論海洋或是內陸水體、自然或 人工水體,浮游藻類的種類組成、數 量會隨環境條件和時間而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亦會受人類活動而改變。浮

臺灣大型海藻資源及其利用 ─ 海之舞者

Marine macroalgal resource and their utilization – beautiful dancers in marine waters

李澤民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游藻類在適當環境會大量繁殖使水層 呈現一定的顏色,並以一定的形式出 現,此種現象稱為赤潮 (red tide) 或水 華 (water bloom)。當水體呈黃褐色或 黑色時,水體中優勢藻類大多為甲藻 (常見於低溫季節之淡水養殖池);當水 體呈墨綠色或藍色時,水體即富含藍 綠藻;當水體呈黃綠色或綠色時則以 綠藻為優勢種類。

浮游藻類不僅是魚類和其它動物 直接或間接的餌料,而且還是水體的 初級生產者,它對水體理化性質、生 物生產量和經濟動物都有極重要的影 響。最近科學家於北極大量繁殖浮游 藻類,其研究結果證實地球主要調節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功臣是浮游藻 類,或許浮游藻類是解決地球溫室效 應的另一選擇。

2.底棲藻類 (benthic algae)

指營固著或附著生活的藻類,它 們以水體中固態物質及水體底質為基 質,用附著器、基細胞或假根等營固 著生活。紅藻、褐藻和綠藻門的大型 種 類 是 海 洋 底棲藻 類 的 基 本 組織 成 員,在水底形成藻被層,其中許多種 類是重要經濟海藻,小型底棲型藻類 是雜食性和啃食性魚類的重要餌料。

淡水底棲型藻類的主要成員為絲狀綠 藻及矽藻。

一、藻類植物的分類

生物學的分類大都以分子系統、

形態特徵、發生演化為依據,已知現 存 於 地 球 上 的藻類 約 有 二 萬 多種 以 上 , 應 分 為 那 些 大 類 , 亦 即 幾 門 (phylum),因為藻類學家們無法確定那 一些特徵應作為藻類門的特徵,所以 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

目前為止,藻類的綱 (class) 特徵 是較明確而被接受的分類地位。藻類 綱有:綠藻綱(Chlorophyceae)、紅藻綱 (Rhodophyceae) 、 褐 藻 綱 (Phaeophy- ceae)、矽藻綱 (Bacillariophyceae)、

金 藻 網 (Chrysophyceae) 、 黃 藻 網 (Xanthophyceae) 、 定 鞭 藻 網 (Prymn- esiophyceae) 等。由於許多藻類的生命 特徵與他類生物有明顯重疊,所以常 被歸類為其他物種。例如有些藻類被 動物學家視為原生動物,因為它們有 部分的種類與原生動物的特徵沒有差 別,如裸藻綱 (Euglenophy- ceae)、甲 藻 綱 (Dinophyceae)。 此 外, 藍藻 綱 (Cyanophyceae) 及 輪 藻 綱 (Charophy- ceae) 亦常為藻類學家所討論,藍藻的 細胞構造屬於原核生物,但它具有不 同於"厭氧光合作用細菌"的光合作用 能力,它可分解水產生氧氣,這與所 有綠色真核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方式 是一致的,而藻類學家們亦不得不承

認藍藻應屬於原核生物,亦即應更名 為藍綠細菌(cyanobacteria),但習慣上 仍有人稱它為藍藻或藍綠藻。

二、大型海藻 (marine macro- algae) 的定義和重要性:

海藻是指生長在海洋中的隱花植 物,其無維管束組織,不具真正的根、

莖、葉,也沒有花、果、種子的構造。

在佔地球百分之七十的海洋中,海藻 是唯一可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與食 物的生物,是一個生產者的角色。同 時底棲的固著型大型海藻也是眾多海 洋生物,如魚類,棲息、產卵、覓食 之處,其對海洋生態之平衡與穩定,

具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

一般海藻可分為二大類:微細藻 類與大型海藻。微細藻類,由其字面,

即知此類生物為肉眼看不到而僅能由 顯微鏡觀察的型態,海中只要光線所 到之處,均有其分佈,主要行浮游性 生 活 , 如 矽 藻 (diatom) 、 甲 藻 綱 (Dinophyceae)等,數目與種類很多,是 海洋食物鏈的重要基礎生產者,此類 稱為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大型海藻則指長在潮間帶或亞潮 帶之肉眼可見的底棲藻類,是所有藻 類中外形最大也最具有經濟價值的植 物。由於藻類必須行光合作用,所以

無法生長在光線無法到達的深海,因 此 此 類 大 型 海藻生 長 深 度 極 限多 為 10-20 公尺之海域。大型海藻包括藍綠 藻、綠藻、褐藻及紅藻四大類群。茲 將各類群之主要特徵列述於下:

(一)、綠藻

綠藻是屬於真核藻類,分佈棲地 廣泛,他們的蹤跡可在海洋、淡水、

土壤、空氣中發現,甚至可存在於雪 地之惡劣環境。因其光合作用色素主 要為葉綠素 a 及 b,所以通常外觀呈現 綠 色 , 此 外 亦含有 某 些 葉 黃 素, 如 lutein,violaxanthin,neoxanthin 等。

細胞含一至多個葉綠體,而葉綠體內 有 一 大 型 的 顆 粒 , 稱 作 蛋 白 核 (pyrenoid),澱粉粒排列於其周圍或散 於葉綠體內,澱粉為綠藻之主要貯藏 物質。纖維素為大多數綠藻細胞壁的 組成分。綠藻細胞或其生活史某一部 分具有鞭毛 (多為 2 或 4 條),可於水 中自由游動,具向性,且可作為生殖 用。

(二)、紅藻

紅藻生長之範圈較為窄小,除小 部分的種類被發現於淡水或土壤環境 外,大部分的種類著生於沿岸的海水 環境中。大多數種類的外觀顏色呈紅 或紫色,這是因為細胞內葉綠體所含 之色素除了葉綠素 a、d (少數種類含有)

外,尚有藻膽蛋白複合體(phycobilis- ome),即藻藍蛋白(phycocyanin)、異藻 藍蛋白 (allophycocyanin)、藻紅蛋白 (phytoerythrin) 等所組成。當藻生長於 海岸邊低潮線附近或以下時,藻紅蛋 白含量多的細胞呈紅色,若生長於高 潮線附近則藻藍蛋白含量多而呈藍紫 色,甚至有的種類呈現墨綠色。紅藻 澱粉 (Floridean) 為其貯藏物,分佈於 細胞質內,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但 有的種類具有木醣聚合物的細胞壁。

有些種類還會向細胞外分泌一些黏多 醣類的膠質(agar, carrageenan),如洋菜 類群 (agarophyte),或堆積鈣質形成堅 硬 的 細 胞 壁 殼 , 如 珊 瑚 藻 (coralli- ne)。所有的紅藻細胞都不具有鞭毛,

這項特徵以及含有的藻膽色素種類與 藍綠細菌的情形一致,因此紅藻被認 為是較原始的藻類。

(三)、褐藻

目前所知的褐藻種類,生長的區 域 為 海 岸 邊 。它們 的 外 觀 多 為深 褐 色,因細胞內之色素除葉綠素 a、c 之 外 尚 含 有 許 多 的 藻 褐 素 (fucoxanth- in),貯藏物質為昆布醣(laminarin),細 胞壁除了由纖維素組成外尚有褐藻膠 (alginate)。游走孢子側生兩條不等長鞭 毛。

(四)、藍綠藻

藍綠藻即為藍綠細菌,細胞內葉 綠體所含之色素除了葉綠素 a (少數種 類 含 有 ) 外 , 尚 有 藻 膽 蛋 白 複 合 體 (phycobilisome),即藻藍蛋白(phycocy- anin)、異藻藍蛋白(allophycocyanin)、

藻紅蛋白 (phytoerythrin) 等所組成,

藻藍蛋白含量多,所以大多數種類的 外 觀 顏 色 呈 藍紫色 。 多 數 為 微細 種 類,僅少數為大型狀態。

三、臺灣大型海藻資源:

台灣位於太平洋亞熱帶-熱帶區 域,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具有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海藻相也十分 豐富,多集中在岩礁或珊瑚礁海域。

大型海藻研究,自 1894 年 Heydrick 開始,至日據時代有岡村、山田、田 中、中村等學者專家,光復後有沈毓 鳳教授及樊恭炬先生,隨後則以國立 台 灣 大 學 海 洋研究 所 江 永 棉 教授 為 主,接著則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黃 淑 芳 博 士 從 事大型 海 藻 種 類 資源 調 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 忠信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黃穰教授及漁業科學研究所周宏農教 授從事大型海藻養殖、大型海藻天然 物、保健藻類及毒藻研究為主,近年 則有年輕學者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 物科學系王瑋龍教授、國立中興大學

在文檔中 台灣海洋產業現況與展望 (頁 33-8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