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實驗主要以前後平衡動作之前腳為資料蒐集肢段,因此實驗結果得知當限 制膝關節後,平衡時前腳之協調與控制型態即會產生改變,其中包含關節角度的 轉變、身體主成分的轉變與自由度的轉變。本節先以動作結果表現與動作過程表 現各項數據結果,比較膝關節限制與否之平衡時間、動態平衡儀碰地次數、關節 角度、關節角度變異性、主成分轉變與成對交叉相關值數據的改變,後以實驗結 果探討膝關節限制對個體協調與控制的影響。

雙膝、前膝與後膝限制組經由五天的練習,平衡秒數增加且動態平衡儀碰地 次數隨練習下降,動作結果表現與無限制組相似,表示膝關節限制不會影響其平 衡動作結果表現。實驗結果符合 Newell (1986) 之限制觀點中,為了達到工作要 求,個體、工作與環境限制三者交互作用,並微調身體各次系統,以達成前後平 衡動作。因此無論膝關節限制與否,各組最後皆可達到平衡的工作目標,並產生 符合當下情境的動作協調。

動作過程方面,踝關節角度與無限制組相較下會隨練習而增加;第一主成分 減少(從 75.442 % 降低為 65.139 %)、第二與第三主成分增加(從 19.655 %增加 至 25.515 %與 4.435%增加至 8.811%),與無限制組第一主成分增加(63.683%增 加至 72.119%)、第二與第三主成分減少(26.262%減少至 20.592%與 9.511%減少 至 7.094%)不同,此結果顯示當個體受限制時,會改變動作過程中的表現。主成 分改變的結果與 Buchanan and Kelso (1999) 指出當個體一處被抑制後,會使另一 處產生募集的募集與抑制假說相符。受限制組之踝關節角度因練習而漸漸增加,

同樣指出當膝關節被抑制後,個體為達成前後平衡目標,即會募集踝關節動作輔 助協助平衡。

動作過程之成對交叉相關值相互比較後發現,雙膝限制組四個關節間交叉相 關值較高,顯示雙膝限制組於持續於五天的平衡動作中,各關節間相互影響程度 較大於其餘組別。而限制單膝關節組別與無限制組別交叉相關值部分由高轉低,

顯示自由度漸漸解放,與 Bernstein (1967) 提出由凍結自由度轉為解放自由度的 現象相符,但雙膝限制組之自由度卻是持續凍結,並未隨練習天數增加而解放自 由度。因此練習過程中,關節限制會影響個體自由度的轉變,進而影響個體協調 與控制。

關節角度變異性方面,四組間皆無顯著差異,但由各組變異性數據發現,雙 膝限制組各關節之變異性皆小於無限制組。本實驗結果發現限制降低各關節變異 性,使個體受限制後的動作表現與 Müller and Loosch (1999) 提出之低技能者相

似。因此變異性降低使個體微調能力下降,與低技能者因無法掌控自由度,只好 降低變異性與凍結自由度來維持動作結果表現結果相符。反之,膝關節無限制之 組別,各關節變異性較大,並產生解放自由度現象,與 Müller and Loosch 中提及 之功能變異性觀點相符。

最後比較本實驗四組的動作過程表現後發現,限制雙膝關節時,關節間持續 凍結自由度、各關節變異性變小與身體主成分產生轉變,轉以較多踝關節與髖關 節達到平衡狀態。實驗結果不僅符合限制觀點,更可進一步說明募集與抑制假 說,當膝關節被抑制時會募集踝關節動作,甚至當雙膝關節皆被限制後,頸關節 也為因應平衡工作要求而與膝關節、踝關節相配合,以達前後平衡的工作要求。

此結果若應用於受傷後或復健後欲即刻回場上繼續拼戰之運動員,因為個體 上的限制不會影響當下之動作表現,使運動員忽略傷害的嚴重性並產生協調型態 的改變。然而當動作持續進行時,個體協調與控制型態需因應限制來達成工作要 求,其中可能包含募集其他部位活動度、降低微調能力、或凍結自由度等因應策 略,最後導致其他部位的傷害。因此,運動傷害防護與復健領域針對受傷後或復 健療程結束後回復場上的運動員,需特別注意其動作型態轉變,以免發生憾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