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屋頂截水推估公式之建立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3.6 綠屋頂截水推估公式之建立

進行綠屋頂效益分析及相關決策,有必要建立一個公式推估綠屋頂截 水能力,以改善分析與決策的品質及輔助綠屋頂設置規劃。目前國內的綠 屋頂相關研究較少探討綠屋頂截水模式,國外亦只有少數相關研究,包括 採用 ANOVA 法來做迴歸分析(Van Woert et al., 2005; Mentens et al., 2006;

Getter et al., 2007; Hilten et al., 2008)。Villarreal and Bengtsson. (2005)則用 Hydrograph 預測尖峰流量及逕流量,Jarrett et al. (2006)採用了 AGRR 及 SGRR 模式分別預測年逕流量及逕流速度與逕流量,Getter et al. (2007)使 用 Curve number 法以 CN 值推估,以上這些方法採用類似非點源污染分析 時常用以推估暴雨逕流的類似方法,雖然在機制上與綠屋頂頗為接近,但 事實上仍頗不同,暴雨降在土地上,會入滲進入地下,但綠屋頂雖也會滲 入土壤,但會被屋頂防水層所阻隔,無法再滲入,故並不相同。此外,Hilten et al. (2008)則使用了 HYDRUS-1D 模式模擬預測逕流,唯該模式頗複雜,

實用性較差。由於國外之綠屋頂降雨截流模式不一定符合台灣之環境特性,

因此有必要發展本土之截水推估公式。

綠屋頂之截水機制基本上如圖 3.12 所示,其中包含降雨、蒸散、表面 逕流、滲漏水及基質含水等,而此水平衡可以 3.1 式來表示。降雨(I)將會 增加基質含水量(ΔSW),而蒸散(ET)、逕流(R)及滲漏水(P)則會減少基質 之水份,因此 R、P 及 ET 在公式中為負號。此外,在綠屋頂截水機制中,

植物對於基質水份之吸收及排水板蓄水杯之水份蒸散,則皆包含於基質含 水量變化中(ΔSW)。

I : precipitation

ET : evapotranspiration R : surface runoff

P : deep percolation

ΔSW : change is soil water content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Surface Runoff

Percolation Retention

Soil Moisture

Radiation

Wind Ambient

Temperature

Roof Surface Retention Absorption

Plant

Substrate

Roof Drainage

Retention

圖 3.12 綠屋頂截水模式影響因子考量圖

本研究以公式 3.1 為依據來發展適合台灣環境特性之截水推估公式,

然而由於蒸散機制不易測量,且預期降雨期間蒸散量不大,故本研究先考 量降雨、表面逕流、滲漏水及基質含水等機制,以迴歸分析方式發展一個 截水量(I-P-R)推估之經驗公式。由於透水係數越大滲漏速度越快,因而將 飽和透水係數(Ks)納入式中。降雨時間則是影響滲漏水量之主因。而基質 起始含水率(θi)及基質厚度(ΔL)會影響到可截水量,進而影響到滲漏水量,

因此也納入考量。另外,基質最大含水率(θmax)則代表基質的最大含水能 力,也決定了綠屋頂之最大可含水量。而由於θmax之值不易由實驗直接求 得,因此本研究以降雨量(I)減去滲漏水量(P)、再減去逕流水量(R)、然後

基質最終含水率的誤差,然後在誤差為 20%以內的選擇其最大的 I-P-R+θ

i值當作θmax。故基於上述因子,本研究建立公式 3.2 到 3.4 三個迴歸經驗 公式推估截水量。公式 3.2 將 Ks 及 T 合併相乘得到透水量,另外將θmax

扣除θi得到基質含水率差值,建立一個線性推估公式;公式 3.3 也是建立 線性推估公式,不過未考慮 Ks;公式 3.4 為建立一個指數型式的非線性推 估公式,公式中的係數將在第四章依實測數據推估之。

其中

RR: 截水量 (Rainfaill retention),為 I-ET-P-R,由於本研究忽略 ET,

故為 I-P-R,亦即ΔSW;

I:降雨量(cm);

P:滲漏水量(cm) R:逕流水量(cm)

Ks:飽和透水係數(cm/sec) T:降雨時間(hr)

θmax:基質最大含水率 θi:基質起始含水率 ΔL:基質厚度(cm)

3.7 截水實驗

為了收集所需要的數據本研究進行綠屋頂截水實驗,主要可分為前置 作業及模擬作業兩部分。在前置作業中,主要將進行下列項目:

1. 植栽培育:用育苗盆先進行植物培育到滿盆。

2. 基質特性測定:測定密度、孔隙度、透水及粒徑分佈。

在實驗作業方面,主要針對 5cm 及 10cm 二種厚度基質及不同的降雨 事件進行實驗。由於天然降雨較無法明確掌握發生時間,因此,如氣象預 報未來將會降雨,則本研究會將設備調整為全日自動監測。實驗作業步驟 如下:

1. 儀器校正:進行 TDR 的電壓值與含水率關係的校正,以及進行磅秤的 校正。

2. 實驗槽架設:實驗槽架設在戶外,直接暴露在天然降雨下。

3. 儀器設備架設:包括磅秤、數據接收器、及小型氣象站等。

4. 雨量量測:降雨以自行設置的小型氣象站量測。

5. 資料處理:將收集到的滲漏水量、逕流水量、土壤含水率及氣象站量 測的雨量進行整理比較。其中,也先將有誤差較大之數據進行排除,

在分析截水能力時不予考慮。在實驗中,綠屋頂之截流水量可以兩種 方式來獲得,一是以降雨量(I)扣除滲漏水量(P)及扣除逕流水量(R)來計 算,由於三個數據都是實測值,若實測數據沒有錯誤,這是較準確的

兩種方法所計算之截流水量之誤差過大時則代表量測上可能有問題,

除了儀器本身的誤差,其他可能原因為: (1) 由於含水率測點少,可能 因不均勻而有差異;(2) 蒸散量並非很小,這對於長時間的降雨影響 會較顯著;(3)目前假設滲漏水中的土壤雜質少,但也有可能是因雜質流 出較多。當二者所計算的截水量差異超過 30%時,或截留水量為負時 亦不合理,本研究將這些異常數據排除。

6. 依據所得結果以迴歸方式求各公式的係數值,並比對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主要說明依前一章描述的研究流程與方法所得之結果,針對綠屋 頂分析其截水能力,首先進行實驗結果的說明,然後分析不同因子下綠屋 頂的截水能力,最後依據所得結果及所建立的綠屋頂截水總量推估公式求 取公式的係數值。以下一一說明之。

4.1 實驗結果

本節主要依綠屋頂在不同影響因子下所得到的實驗結果,包含十場雨 的降雨量、滲漏水及逕流水量及基質含水率進行說明,並將實驗結果及相 關天氣數據與基質特性實驗結果繪圖置於附錄 A 中,以下一一說明實驗結 果。

1. 降雨:研究期間為 2009-12-27 至 2010-05-29,在排除異常數據後共 收集了十場降雨,最小降雨量為 6.5 mm,最大降雨量為 101 mm,

各場降雨圖如附錄 A 中附圖 A.1.1-附圖 A.1.10 所示。

2. 滲漏水:相關結果如附圖 A.1.1-附圖 A.1.10 所示。在 5 cm 基質中,

以滲漏水量與降雨量相比,最大滲漏水比例為 2010-01-02 無植栽組 的 74.8%;最小滲漏水比例為 2009-12-29 的 0%。在 10 cm 基質中,

最大滲漏水比例為 2010-05-29 有植栽組的 83.1%;最小滲漏水比例 為 2010-04-06 有植栽的 33.4%,唯由於滲漏水量會受降雨、基質厚 度、起始含水率等所影響,無法只以量或比例來估算,故本研究試 著發展一個公式推估之。

3. 逕流水:相關結果如附圖 A.1.1-附圖 A.1.10 所示,在 5 cm 基質組 中,以逕流水量與降雨量相比,最大逕流水比例為 2010-03-08 無植 栽組的 5.3%,最小逕流水量為 0 cm,如 2009-12-27、2009-12-29、

31

質組中,最大逕流水比例為 2010-05-29 無植栽的 27.8%,最小逕流 水量為 0 cm,如 2010-04-06、2010-04-08、2010-05-07、2010-05-29 有植栽組。在 5 cm 基質很少有逕流水,主要是由於基質薄,讓水 很容易通過,故沒有逕流水;而在 10 cm 基質無植栽組皆有逕流水,

而有植栽組的僅有 2010-05-23 有逕流水,雖然無植物組雨水較易滲 透至基質中,但植物可將水留滯於基質表面,讓雨水有時間可滲入 基質中,故逕流多發生於無植物組中。

4. 基質含水率:監測結果如附圖 A.2.1-附圖 A.2.10 所示,降雨前後基 質含水率(Δθ)變化最大的為 2010-03-08 無植栽組的 37%,起始基 質含水率(θi)為 30%。最小為 2009-12-29、2010-01-11 及 2010-04-06 無植栽的 3%,θi分別為 41%、40%及 42%。起始基質含水率會影 響基質可再含水的量,進而影響截水能力。當起始含水率愈高,則 截水能力會較差,反之而較好,例如 2010-04-08 降雨量為 57.92 mm 無植栽的θi為 42%而Δθ為 7%,2010-05-07 降雨量為 43.92 mm 無植栽的θi為 33%而Δθ為 17%,最終含水率差不多,但是較低 的起始含水率截水較好。

5. 天氣因子:所收集的數據如附圖 A.3.1-附圖 A.3.10 所示,在降雨期 間濕度相當的高以及氣溫偏低,在此將其蒸發假設為 0,所以在公 式上未考慮蒸發因子。

6. 基質特性:本研究所使用的基質,其透水係數 (K) 在 0.008-0.012 cm/sec 間,相對孔隙率 (n) 為 0.62-0.76 間,而在本研究中所建立 的經驗公式,透水係數(K)的值,選擇採用中間值 0.01cm/sec。而粒 徑分佈大約為 0.08-7.5 mm,相關實驗結果如附圖 A.4.1 所示。

4.2 綠屋頂截水因子分析

為了解綠屋頂在不同因子下的截水能力,本節主要針對前一章節所得 到各不同因子下的結果,依照有無植栽、不同厚度及不同降雨量三因子分 別分析綠屋頂截水能力受到不同因子的影響,相關結果請參見表 4.1 及表 4.2 以及附圖。另外在分析前,本研究藉由比較(θei)及(I-P-R)所算出之 截水量,將選擇誤差較小之數據再進一步分析。在有植栽組將會採用的數 據共有 7 筆;在無植栽組將會採用的數據則有 5 筆。以下以所獲得之測量 數據,一一探討影響綠屋頂之相關因子。

1. 有無植栽:以表 4.1 及表 4.2 之結果比較植栽對於綠屋頂截水能力 之影響。比較結果可以參考圖 4.1,由圖中可以發現有植栽組的截 水量(I-P-R)或是基質最終含水量(I-P-R+θi)會大於無植栽組,例如 在 2010-01-11 20:18 的降雨事件,從圖 4.1 發現有植栽組的截水量 稍微小於無植栽組,但從表 4.1 及表 4.2 可以知道有植栽組的基質 起始含水率(θi)較大,因此在基質總含水量方面有植栽組高於無植 栽組,而在 2010-05-29 04:22 的降雨事件,從表 4.1 及表 4.2 可以發 現有植栽組的基質起始含水率(θi)大於無植栽組,但從圖 4.1 可看 出截留水量(I-P-R)在有植栽組仍大於無植栽組,可見有植栽組的截 水能力會高於無植栽組。由此可知道有植栽組的截水能力會高於無 植栽組。

33

圖 4.1 三場降雨事件有無植栽之水量比較

2. 不同厚度:在此討論有植栽組部分,比較結果如圖 4.2,從圖中可 以看出降雨量(I)在 0-3cm 之間,10cm 基質的基質最終含水量 (I-P-R+θi)皆大於 5cm 基質,可見基質越厚則截水能力越好。例如 比較 2009-12-27 16:31 基質 5cm 與 2010-04-08 17:18 基質 10cm 兩 場降雨事件,從表 4.1 中可以得知 10cm 基質的基質起始含水率(θ

i)比 5cm 基質高,兩場的降雨量差不多,雖然 10cm 基質的起始含 水率比較高,但是看其基質最終含水,如圖 4.2 所示,基質 10cm 的最終含水高於基質 5cm,由此可知基質越厚其截水能力會越好。

0 1 2 3 4 5 6 7

2009-12-27 16:31 2010-1-11 20:18 2010-5-29 04:22

水量(cm)

降雨事件 I-P-R(with plant)

I-P-R(no plant) I-P-R+θi(with plant) I-P-R+θi(no plant)

圖 4.2 有植栽組 5cm 及 10cm 基質最終含水比較

3. 不同降雨量:在此討論有植栽組基質 5cm 及 10cm 以及無植栽組基

3. 不同降雨量:在此討論有植栽組基質 5cm 及 10cm 以及無植栽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