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包含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研究顯示,家族企業的企業型態在全球企業中,有增加的趨勢。

Anderson and Reeb (2003)分析美國 S&P 500 中的企業,發現家族企業約占 35%,

而其家族帄均持股數約占 18%。Chen et al. (2008)以美國 S&P 1500 公司為樣本之 研究顯示,家族企業占 46%,家族企業中 CEO 係由家族成員擔任者有 62%。

Holderness (1999)指出在美國企業中,管理權與經營權結合的企業,其比例從 1935 年的 13%至 1995 的 21%,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在日本企業相關研究方面,日本富士綜合研究所於 2000 年 3 月對《企業四 季報》第 3 期中所刊登的 2,515 家日本企業數據進行調查,此調查對家族企業的 定義如下:(1)創辦人是公司之最大股東,且其個人或其家族成員擔任最高管理 階層。(2)個人名義上是大股東但不擔任最高管理階層,必要時讓其家族成員通 過擔任董事或常務董事等參加企業之經營運作。(3)非大股東之家族成員擔任最 高管理階層職務。此研究結果發現符合上述三種定義的家族企業約占了 42.7%,

顯示在日本企業中家族企業占有一定的比重。

以上數據說明美國與日本之企業中,許多企業係屬家族企業,而在台灣的企 業中亦存在濃厚的家族色彩,翁淑育(2000)及林明謙(2001)皆認為由家族控制的 企業,係為台灣上市公司的最大特色。以企業型態來看,家族企業占了台灣企業 中極大的比例,Claessens et al. (2000)以最終股東持有 20%投票權之標準調查台 灣企業,調查結果顯示被家族控制之企業比例約為 48%,若以 10%為標準,其 比例高達 65.6%。Yeh et al. (2001)指出台灣的公司中家族股東持股超過對公司具 有重大影響力的標準者,占了 76%。林嬋娟與張哲嘉(2009)以家族直接持有或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其他機構持有之董事會席次過半為家族企業之判斷門檻,發現自 1998 至 2006 年,我國家族企業約占上市(櫃)公司整體的 57%,由此可顯示台灣家族企業之 普遍情形。

以往財務分析師預測行為的相關文獻著重探討資訊揭露程度、盈餘品質及股 權結構等對分析師預測的影響,甚至將研究焦點放在公司規模、發展潛力或產業 是否會影響分析師預測行為上,較少針對企業的型態差異來進行研究。由過去研 究得知台灣企業多屬家族企業,分析師對國內公司進行預測也大多面臨由家族所 控制之企業,然而家族與非家族的企業型態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經營策略、股權結 構以及公司治理,進而影響企業的價值與投資大眾對企業的關注程度。家族和非 家族企業相異之處,除了股權結構外,尚涵蓋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合併的情況,

Demsetz and Lehn (1985)指出所有權與經營權之結合有助於減少股東與管理者間 的利益衝突,避免傳統代理問題之發生。但在股權結構之影響下,有學者認為家 族企業卻可能存在控制股東與小股東間的另一種代理問題,在握有一定控制力之 下,控制股東便可能侵佔小股東之利益(Ali et al. 2007;La Porta et al. 1999;

Villalonga and Amit 2006;金成隆、蘇淑慧與呂倩如 2009)。

另外,安隆(Enron)與活力門公司(Liverdoor)等重大舞弊案件的發生,顯示在 內部監督職能失去獨立性的情況下,企業內部為私人利益操弄財務報表,資訊揭 露產生嚴重缺失,因此,迫使投資大眾對企業資訊揭露數量與品質的要求及重視 程度逐漸提高。財務分析師預測行為所依賴之資訊大多來自企業所提供(Lang and Lundholm 1996)。預測行為需要取得企業資訊,而資訊來自企業揭露,若企業之 特性會影響企業資訊之品質,則勢必會進一步影響分析師的預測行為,而就家族 與非家族企業型態之差異來探討對財務分析師預測行為之影響是本研究之重 點。Lang et al. (2004)及Byard et al. (2006)皆指出公司治理會影響分析師預測意願 與準確性。而控制股東的所有權結構係影響盈餘品質之重要因素,控制股東為避 免盈餘出現虧損,常透過其對公司的影響力來操控財務報表影響盈餘的品質,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控制股東對財務報表之表達揭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Leuz et al. 2003),林美鳳、

金成隆與林良楓(2009)發現控制股東擔任董監事席次愈高,會弱化公司治理機 制,且對財務報表表達愈具影響力,使其穩健保守程度愈低,Fan and Wong (2002) 則發現股權偏離程度會影響盈餘之資訊內涵。在企業自願性揭露的相關研究上,

Chen et al. (2008)指出相較於非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會提供較少的盈餘預測資 訊。近年來有學者探討家族企業與盈餘品質的關聯性,提出家族與非家族企業在 其盈餘品質上具有差異性之結論(Wang 2006;金成隆、蘇淑慧與呂倩如 2009),

另外也有家族企業之會計資訊品質及特性之相關研究(Fan et al. 2007)。自上述研 究結果中可發現,家族型態的企業在盈餘資訊之提供與品質上,與非家族型態之 企業有所差異,由於分析師進行預測時需採用各種財務與非財務資訊,資訊內涵 對於分析師的預測行為極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推論家族企業的特性可能會影響分 析師的預測結果。本研究以台灣上市(櫃)公司為樣本,探討在家族與非家族企 業型態下,是否會對財務分析師之盈餘預測造成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與非家族企業是否會導致財務分析師預測行為之差 異,研究內容分為五章,各章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與流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