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閱讀翻譯文學時,經常會發現同一本著作的不同中譯本,有的讀來淺白,有 的讀來艱澀,有的口語通俗,有的書面正式。

風格向來是文學翻譯極為重視的議題,不過,儘管語言風格的相關翻譯研究 不少,多數研究在檢視或比較原著及譯本語言風格之後,會著重在討論文本風格 反映出的翻譯策略、譯者風格、時代及地域背景。少有研究會著眼於文本的用字 遣詞,探討這些語言特徵表現出什麼樣的氣氛與格調,或具有什麼樣的語體色彩,

例如,語言特點呈現出的語言風格是書面正式還是口語非正式。即使有,也大多 是舉出幾個例子,再憑藉研究者自身語感做出較主觀的論述。然而,用字遣詞呈 現出的風格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真的只能以主觀方式評價?

語言學是以科學方法研究語言的學科,而中譯寫作是中文寫作的一種。因此,

本研究試圖從中文語言學出發,找出區辨中文正式及非正式語體的語言特徵。在 查找相關語言書籍後,發現音韻學家馮勝利曾在多部著作中,指出漢語韻律與正 式/非正式語體息息相關,其論點似乎能夠協助研究者以較客觀的方式檢視、比 較語言正式度。

本研究因而引用馮勝利提出的正式/非正式語體理論及韻律觀點、歸納整理 中文正式語言及非正式語體的語言特徵及區辨原則,之後,進一步以語料庫工具 實際檢視中譯本及原著,並輔以質性文本分析。

在論文最後,本研究希望能回答兩個研究問題:第一,中譯本能否以中文語 言學的理論加以檢驗?第二,中譯本的語體風格能否以語料庫工具檢驗?

第二節 何謂語言風格

「風格」一詞是美學、文藝學、語言學、修辭學、文章學以及其他學科共同 使用的術語,其定義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張德明(1989,頁 16-20)在《語言 風格學》中指出「語言風格」的定義大致有四個主要論點:格調氣氛論1、綜合特

1 語言風格是語言運用中表現出的一種言語氣氛與格調。

點論2、表達手段論3、常規變體論4,並強調雖論點不同,其定義都離不開語言要 素和語言運用表達手段。

張德明(1989,頁 25)最後彙整各方說法,主張「風格」作為一般術語時,

指風貌、格調,是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作為「語言風格」時,則指語言體系本 身的特點和語言運用中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包括語言的民族風格、語體風格、

時代風格、流派風格、個人風格、地域風格、表現風格等。

所謂民族風格,指的是「某民族語言和其他民族語言相比較而產生的各種特 點的綜合表現。如漢語的音樂性和簡潔性」;語體風格,指的是「由於語言運用 的目的、場合等交際功能不同所產生的一系列特點和風格體系」;時代風格,指 的是「不同時代運用語言的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流派風格,指「不同流派的 文學作品在語言運用上共同特點綜合表現」;個人風格,指「作者個人運用語言 表達意中一系列特點的綜合表現」;地域風格,指「不同地區的作家作品由於運 用各地群眾語言表現地方特色所形成的一種共性風格」(張德明,1989,頁 4-5)。

本研究探討的主題為語言正式度,與交際的對象、目的、場合息息相關,例 如,與長輩或上司說話,會使用較為正式的語言;私下與朋友聚會聊天,會使用 較為口語通俗的語言。因此,屬於語體和語體風格的研究範疇。

第三節 文學翻譯的語言風格研究

在文學翻譯研究中,語言風格的研究大致可分為理論及實務取向。理論取向 關注風格可譯性,其中,針對語言風格詳加敘述的代表學者為劉宓慶(1999,頁 221-235);他將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與「非形式標記」兩類,主張「形式 標記」是由音系、語域、句法、詞語、章法、修辭等六項語言屬性標記組成,屬 於直觀性的基礎分析。「非形式標記」則包括表現法(作者的題材選擇、處理原 則和方法)、作品內在素質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感情)及接受者的視野融合,

屬非直觀的、觀念及情態的分析。

實務取向時常討論原著及譯本的語言風格近似度,並探討與譯者個人風格、

時代風格、地域風格等有何關連。以譯者個人語言風格為例,有研究深入探究譯 者翻譯特色(柯宗佑,2016;陳碩文,2012;董崇選,2013;趙若淇,2014),

有研究對比譯者翻譯及創作風格(林光揚,2008;鄧敏君,2014),也有研究比 較來自不同背景的譯者風格(李克莉、邵斌,2016;張孟仁,2015;楊艾潔,2014)。

2 語言風格是語言運用中或言語實踐中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

3 語言風格是某種語言表達手段的體系。

4 語言風格是人們在運用語言中有意識地違反標準語常規的一種變異。

時代風格則有探討同一時代(賴慈芸,2010)及不同時代(黎子鵬,2011)的研 variation, so that w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what situational factors determine what linguistic features (Halliday, 1978, p. 32).

同樣分析了語場、語式、語旨,也舉例評論文中用字遣詞是否符合該情境會有的 語言特徵,但他的例子也類似陳繪茹,如頁 25 指出「嗝屁」比「凍死」較為口 語俚俗、頁 34 指出「為什麼」比「為啥」口語隨意、頁 44 列出一小段簡繁譯本 的譯文,直接做出「繁體版譯文用詞過於口語」的論述,而未細談其用字遣詞。

以口說文本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如劇本或話本,則時常在譯評時討論到譯 本是否足夠口語,並舉出一些口語化例子。如呂季青(2004)《慾望街車的中譯 與評析》一文中提到「口語化」是戲劇語言之一,並在頁 43 的文本討論中,指 出 victim 翻成「冤大頭」而非「犧牲者」,正是因為要符合口語化原則。又如許 恬寧(2008)的《話本文體英譯研究:以《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

提及《三言》展現話本的口語敘事傳統,文本中充滿了俚語、成語、順口溜等口 語表達方式,並在頁 63 指出發語詞 well 能讓英譯文更接近口語敘事,在頁 45 指 出 allow me、I beg you、pray do so 等英文常見的句型及慣用語可增加口語程度。

只是,不管是「冤大頭」比「犧牲者」口語,還是 well、I beg you 較接近口語敘 事,都只是幾個單詞、片語的評析,且倚仗的並非語言學理論,而是研究者的主 觀語感,也因此顯得較為主觀而零碎。

至於兒童/青少年文學的相關研究,則是因為強調譯文要符合目標讀者的語 言能力及認知能力,會提及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的口語特色。如楊雅嵐(2013)《《遜 咖日記》Diary of a Wimpy Kid 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之譯評分析》,檢視《遜咖日 記》的中譯本在成語、口語、選字、遊戲名稱、節目名稱、書名、台式中文、文 字遊戲等八個層面的表現,並在文中舉出許多兒童及青少年的口語表達特色,如 常用誇飾詞(~斃了、超~)、疊字詞(臭便便、躲貓貓)及混、靠、瞎、遜等 動詞及形容詞。然而,儘管我們可以從中得知青少年文學的語體會有哪些特色,

如有許多誇飾詞、疊字詞,但由於此研究僅列出數個類別,每個類別也只有少數 舉例,難以窺見此類語體的全貌。

主觀的討論或許能讓我們知道一個一個單詞或句型的語言風格為何,但可能 會有疑義,且舉的例子不多,無法讓我們看到特定語體普遍的語言特點。分散式 討論固然能較仔細、深入剖析各情境適合的用字遣詞或句型,卻無法反映出整個 文本因譯者用字遣詞、行文方式不同所傳達出的整體風格。

因此,本研究希望從語言正式度切入,找出正式及非正式語言的語言特點,

再進一步以較客觀的方法檢視譯本整體的語言風格樣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