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圖像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訊圖像作為教學媒體

二、 資訊圖像的發展

Paul G. Bahn(1998)分析藝術的起源多元,許多名家均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前仍沒有一個定論,為何人類要進行創作行為,書中揭示:

其三,俄羅斯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Lev Tolstoy)認為:「藝術是一種 人類的活動,即一個人自覺的通過某種外部標記之形式把個人的情感經 歷傳達給其他人,其他人受到這些情感的影響並從中體驗之。」最後是,

法國雕刻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提到他的藝術創作僅僅是

在「表達他的夢像」。(Paul G. Bahn 著,郭小凌等譯,2003)3回溯美術 窟壁畫(cave painting),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或是法國拉斯科洞窟牆壁上 用煤炭或紅土繪製的動物或人物等圖像,被石灰岩精密的保持下來。知 名人類學權威 Conrad Kottak 曾在《文化人類學》一書中指出,這些最早 的藝術創作(指洞窟壁畫)具有說明性功能取向,即與現代的資訊圖像 不謀而合。

另外,早在西元前三千八百多年左右,兩河流域的閃米族人的的泥塑品 中就能發現一些簡易的地圖,用以記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作物。最 先將變動的數據以圖像形式記錄下來的是 14 世紀的 Nichole Oresme,

Oresme 是中世紀晚期最知名的思想家之一,同時身兼哲學家、經濟學家、

音樂學家、神學家、心理學家、物理學及數學家,其將數據以類似長條 圖的形式描繪出來(如圖 2),應用繪畫技巧在二度平面空間表示出兩個 不同項目的相關連性,橫軸可能表示時間或其他單位,縱軸則表示強度 或變化程度,利用圖表的方式呈現比物理學家牛頓(Sir Isaac Newton)還 要早了三百多年提出重力與速度的關係。

圖 2 Oresme 歷史上第一張長條圖 Bar Chart,14 世紀,Visual Function

尹相崙(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最早將資訊圖像以印刷形式公開呈現 為 1751 年 Denis Diderot 所出版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狄德羅為 法國思想家與哲學家,應法國出版商之邀,要將英文百科全書翻譯成法 文版本,而興起自行編寫一套百科全書的念頭,進而誕生了這套十七冊 的百科全書(下圖 3)。也是首次將字典提升到百科全書的層次,背後有 貫穿所有知識的知識態度,並且具有詮釋的觀點。其內容描繪出當時的 文化樣貌、百工行業等資訊,對現代人而言提供了一個一窺十八世紀生 活背景的管道。

圖 3 Denis Diderot 所著的百科全 書 Encyclopédie 封面(引用自尹相 崙,2010)

圖 4 Denis Diderot 所著的百科全書 Encyclopédie 內頁 第一卷第 148 頁

(引用自 Wikipedia,2014)

最具現代啟示的訊息設計創作者不是藝術家,而是具有多重身分的十八 世紀末的蘇格蘭藉建築師、工程師兼經濟學家 William Playfair 樹立了科 學化、公式化的方式,在其《商業與政治圖表》(The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Atlas)一書中用以長條圖和圓餅圖表展現數據的形式,方便觀賞者閱讀。

此書籍主要是用來說明英國經濟體系的實際運作情況,書中共有 44 張圖 表,其中一張是長條圖以外(圖 5),全部接為時間系列(Time-Series)

的線型圖,為首次將數字融合於圖像中用以說明進出口貿易的消長情形 之訊息設計(歐陽佩君,2011)。於 1801 年,Playfair 在其新著作《統計 學摘要》(The Statistical Breviary)中,發表了第一張用以比較鄂圖曼土耳 其帝國在歐亞非三大洲所佔領的土地面積大小所使用的圓餅圖(Pie Chart)

(如圖 7),奠定了身為訊息設計創始者的地位。

圖 5 William Playfair 所繪製的條狀圖(引自 Wikipedia,2014)

圖 6 William Playfair 所繪製的時間變化圖 Time-Series(引自 Wikipedia,

2014)4

圖 7 William Playfair 所繪製的圓餅圖(引自 Wikipedia,2014)

三、資訊圖像的訊息設計應用在教學

第一位資訊圖像的訊息設計應用在教學上,首推捷克藉教育學者 John Amos Comenius,其思想持兩個觀點:

一為強調感官的重要性:Comenius為現代教育之父,強調「感官」 為知 識的來源,因此編寫了第一本有圖畫的教科書《世界圖解》 (Orbis Pictus)。

其次為泛智論:指全面或廣泛的學習,處處皆學問。

the  Senses的資訊圖像插畫(引自 Wikipedia,2014)

Comenius被視為現代教育之父,其首開先例,在 1658 年編纂引入有訊息 設計概念插圖的教課書於《世界圖解》,並以母語捷克文撰寫而非拉丁 文,這本具有影響力的著作,持續影響著現代兒童教育,它既是視聽技 術教育的首度體現,也是語言學習的先驅理論。其運用了有效教學的想 法,從基礎簡單認知到全面概念的自然逐步生長脈絡(如下圖 9 利用插 畫解釋龍捲風)。他支持終身學習與發展非死背、硬記的邏輯思考模式。

Comenius 針對教育的本質上,有著全面性、所有人普遍教育的基礎想法,

所以對於女孩子、社會上弱勢族群、老人的受教機會均等,可以說是介 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間,知識傳導的連接者角色,強調每一個個體 自我負責與獨立存在的理性。

圖 9 Comenius 作品《世界圖解》中有關於龍捲風形成的資訊圖像插畫5

有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各自論點,推崇有關於學習理論的部分與視覺 圖像的訊息設計有密切關連性,在 5O 年代以降,幾個不同的學派有提

出觀點,就行為學派、認知學派、人本學派和建構學派等理論,取其中 部分整理分述於下:

(一) Edagar Dale 的經驗金字塔(The Cone of Expericence)

教師必須持續在學習經驗的具體化及時間限制間的取捨做決定。美國視 聽教育學家 Dale 教授,於 1946 年提出:「人類知識的獲得,來自於直接 與間接的經驗。」其中「直接的經驗」是指個人透過感官及親身參與所 獲得的經驗;而「間接的經驗」則是透過電視、電影、廣播或觀看圖片、

語言、文字、符號、思維而獲得。Dale 教授將這些經驗加以分析、探討,

於 1952 年提出了經驗金字塔「經驗金字塔 Cone of Experience」圖表輔助 說明(如圖 10)。

圖 10 Dale 的經驗金字塔圖(李春芳,1990)。

從 Dale 的經驗金字塔圖可以探知,經驗的取得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 體到抽象,從而強化學習的效果。塔中的第一階段學習為「從做中學」;

官的學習效果高於單一感官的學習效果,利用教學媒體的教學,比只由 述性架構,此架構標明了教學活動。Bruner 教學理論的設計中,他認為 教學進行的方式應從直接的經驗(enactive experience)到圖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的經驗。他更進一步指出,學習者以使用教材的順序來對 學習作業進行掌控。而這理論不單是用於兒童,也適用時所有的學習者。

當成人面臨學習作業,而又不具相關經驗時,教學的順序只要從實際經

驗,到圖像表徵經驗,到符號或抽象表徵經驗,對他的學習將大有助益。

Bruner 所提出的直接、圖像及符號的學習觀念可與 Dale 的經驗金字塔互 相輝映。

(二) David K.Berlo 的思想傳播理論

圖 11 Berlo 的傳播模式圖。

Berlo 認為譯碼者(訊息來源者)為了傳播目的,所產生之實際成果即為

「訊息」。例如當我們說話時,說出的言詞是訊息;當我們書寫時,寫出 的文件是訊息;當我們畫畫時,畫出的圖畫是訊息;當我們使用肢體傳 達訊息時,移動的手臂、面部的表情也是訊息。

白樓的理論中,教學歷程就是一種思想傳播的過程,也是一種交互行為,

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會產生「回饋作用」,使學習者能夠學習到更多的具 體知識和經驗,其傳播歷程圖(如上頁圖 11 所示)所示。在此過程中,

教師扮演著思想傳播者的角色(來源 Source) ,而教學的課程內容即為圖

體,受播者(Receiver)則指的是學生。

教師因為受過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訓練,成為知識訊息的承載者,教學的 過程即是散播訊息給學習者。教師若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訊息傳播者,

有效的傳播思想、觀念或報導、分析事實真相,進而改變學生的行為、

變化學生的氣質,就應善用傳播的理論和方法,重視傳播的途徑,意即 在教學歷程中適當的使用教學媒體,並重視學生個人的特質,隨時修正 來完成成功的教學。

(三) Wilbur Schramm 的傳播理論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 Schramm 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訊源 (傳播者)」的角色,學生則是「接收者」。因此,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背景 知識,將教學訊息製碼(即表達方式─運用媒體或教材)來指導學生,

以產生有效的教學效果。

圖 12 Wilbur Schramm 的傳播模式圖。

在 Schramm 的傳播模式(見圖 12 )中,共有五個要素,即:「訊源(Source)」

─訊息的來源、「製碼(Encoder)」─將訊源所要傳遞的訊息符號化、「訊 息」、「通道」─傳遞訊息的管道、「譯碼」─接收者所能理解的訊息模式。

Schramm 亦強調,只有在訊源與接收者的經驗領域有重疊的共同經驗領 域部分,傳播才能有效的完成。故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實應更為審慎才 是。

第三節

國內相關的高中美術與高職相關科目之教科書現況分析 自從教科書版本開放以降,開放民間版本後,坊間書商無不全力以赴的 編輯改良書籍的裝禎與編輯,目前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已經是全彩 CMYK 四色印刷(青色、洋紅、黃色、黑色),並且有許多彩色照片及精 美說明圖表。但美術及藝術設計類課本的教科書對於藝術史所提及的單 元總是片段且不完整的,課本後方所附加的美術史圖表,泰半是歷史課 本長條圖的美術版,尺寸往往是相當長幅的版面,如下圖 13 所示,以雙 面印刷,需要以折頁的方式收闔在課本中,可讀性卻相當低。希望能透 過訊息設計的方式,將藝術史的內容得以更平易近人、觀看者能運用理 解的資訊圖像的訊息設計的呈現,方便學習者進行藝術史圖像與藝術史 知識的連結。

圖 13 目前教科書中的歷史呈現方式(謝賢穎,2013 繪製)

第三章 設計創作研究表現

絡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希望自身應用在教學上也能利用統整化的訊 用點陣式繪圖軟體 Adobe Photoshop 把經典圖像去除背景,變成獨立 存在的素材;創作後期則使用向量繪圖軟體 Adobe Illustrator 把元素 依照創作者意念規劃在畫面上。設計完成校稿確認文字後以平面輸

絡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希望自身應用在教學上也能利用統整化的訊 用點陣式繪圖軟體 Adobe Photoshop 把經典圖像去除背景,變成獨立 存在的素材;創作後期則使用向量繪圖軟體 Adobe Illustrator 把元素 依照創作者意念規劃在畫面上。設計完成校稿確認文字後以平面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