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研究區域介紹與動機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之『濁水溪沖積扇之水文地質與地下水系統概念模 型』報告中指出,雲林縣地表下二百公尺深之範圍內,由上而下主要可劃分為富 水層及阻水層,而各富水層在上游段岩性均屬礫石,並且合而為一,缺乏顯著之 分隔,愈往下游分層愈明確,粒徑愈細,富水層厚度漸小,亦即各富水層末端應 是封閉的,並未與海連通,形同自然地下水庫,大部分地下水均經由此區域內之 河床和地表入滲而得,此地下水補注區之土地如不當利用,將降低入滲補注量或 增加地下水污染。而雲林縣地下水屬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區,由濁水溪、新虎尾 溪、北港溪等河川之沖積扇堆積而成,本區主要含水層豐厚,岩層孔隙率大,原 本為台灣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區,惟由於本區的地質結構為尚未固結之沖積層,地 下水的補充量並不充沛,且養殖業者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下降日益嚴 重。濱海地區雖然可獲得降雨與地表水之補注,但因為近年來地層下陷、海水入 侵與倒灌的緣故造成水質較差,為了獲得品質較穩定之地下水,當地之抽水深度 已超過地表下二百公尺,深層受壓含水層已受到相當程度的超抽。

早期雲林地區下陷中心皆集中在沿海地區,自民國85 年下陷中心逐漸往內陸 移動,民國88 年下陷中心集中在元長、土庫與褒忠,民國 90 年以後,最大年下 陷速率皆超過10cm/年,加上台灣高速鐵路目前正經過雲林地區最嚴重之下陷中 心,使得雲林地區地層下陷情況更應加以重視(水利署,2005)。地層下陷所在 區域易肇致國土流失,地利降低,生活環境品質下降,社會成本增加等之負面效 果,為防患沉陷問題的擴張與惡化,掌握地層下陷動態實為重要課題。

1-2 研究目的

抽水深度已有多深?地下水位的高低和雨量的多寡對地層下陷的影響量有 多大? 地層不斷下陷未來趨勢如何估計? 鑒於台灣西南地區地層下陷嚴重,目前 預測模式又多考慮土壤壓密及黏土之含量等問題,但這些因素卻是難以準確估 計,本文擬針對GPS固定站24小時長期接收資料之監測方法,以時間序列對其解 算求得之高程變化分別以日變化量、週變化量及月變化量數據加以探討,評估其 預估模式準確性,並加入監測井之地層壓縮量、地下水位、雨量資料三種變數,

藉由複迴歸模式配合時間序列分析期能提高預測精度。

1-3 研究方法與架構

時間序列分析和其他傳統分析不同的是,它不需藉助預測變數,僅依照變數 本身過去的資料所存在的變異型態來建立模型。欲以時間序列預測未來,須對以 往若干時日連續不斷所產生的時間序列,加以詳細的分析,以明瞭其變動的趨勢。

於本研究中主要探討方向為下列三項,研究流程圖參圖1-1:

(1)欲藉由 GPS 的連續紀錄監測資料,藉由 Bernese 解算得到固定站之幾何高

(h),利用不同時間段的幾何高高差△h 與地層下陷監測井之相對於井底 300 公尺深之壓縮量資料比對,評估於地層於 300 公尺下是否有壓縮的現 象。

(2)欲藉由民國 90 年 7 月到 94 年 6 月底之雲林縣新興國小 GPS 固定站之觀測 資料之數據,選取適當之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模式,評估 以日變化量、週變化量及月變化量三種型態預測之精度。

(3)月變化量將 4 年資料壓縮,數據減少,為提升預測模式準確性,加入監測 井之地層壓縮量、地下水位、雨量資料三種變數,使用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配合複迴歸分析模式,由過去之資料為建立模型,預測雲 林地層下陷未來趨勢。

模式建立

資料蒐集與處理 確定研究範圍

選擇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實證分析

結論與建議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4 研究架構

本論文內容包括 5 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1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本研究的區域、動機、目的、方法與架構做概略性介紹。

第2章 文獻探討

針對地層下陷的成因及影響、監測方法以及預測模式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3章 資料分析

採用工研院能資所提供GPS 固定站監測資料以及地層下陷監測井之監測數 據,以GPS 固定站之下陷量與站底的壓縮量作一相關性比對,並進一步分析中 央氣象局之雨量資料,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之地下水位資料。

第4章 時間序列分析

以自相關函數(ACF)及偏自相關函數(PACF)建構配適時間序列模式來 預測未來;本章主要介紹時間序列模式之數學公式,以及評估方法。

第5章 預估模式精度分析

將日變化量、週變化量及月變化量與加入複迴歸分析之預測結果,利用 MSE、MAPE 等方法評估模式優劣。

第6章 結論與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