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1 InAs/GaAs 量子點材料簡介

量子點(Quantum dot)結構在三維方向之直徑僅在數個~數十個奈 米間,與電子平均自由路徑相當接近,故具有將電子能量量化,使其 能態密度不連續的特性[1],另外量子點具有載子侷限性佳,低耗能,

具有較窄的增益頻譜(gain spectrum),以及低起始電流(threshold current)等優點,故在應用上面非常廣泛,用途有:光感測元件 (photodetector),半導體雷射,光儲存元件等等。

目前常見的量子點長晶模式可分為三種模式:(1)層接而後島嶼式

(Stranski-Krastanow mode)[2];(2)層接式(Frank-van Merwe mode)[3];

(3)島嶼式(Volmer-Weber mode)[4],然而這三種長晶模式主要的差別 在於晶格常數的匹配程度,因為晶格常數的不匹配會有彈性應變能的現象 產生,若磊晶材料表面能比基板表面能小時,則最初的長晶模式為層接 式,但當磊晶厚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由於彈性應變能增加而導致晶格會藉 由晶格鬆弛來降低應變能,此時會轉為島嶼式成長。當磊晶厚度在一定的 臨 界 值 內 , 晶 格 鬆 弛 不 會 產 生 出 堆 疊 錯 誤 (stacking fault ) 或 差 排

(dislocation)等缺陷[5],但若超過臨界厚度將會有差排或堆疊錯誤等缺 陷情形發生。

InAs 其晶格常數大於 GaAs,故將 InAs 生長於 GaAs 上會產生壓 縮應變,根據文獻[6],當 InAs 的磊晶厚度超過 1.75 ML(Monolayer)

產生應力效應,會導致量子點的應力鬆弛(Strain relaxed),進而產生 上述之缺陷情況發生。

1-2 Dot-in-well(DWELL)介紹

Dots in Well 結構是結合量子點與量子井此兩種結構,外形有如 夾心餅乾一樣的構造,意味著在磊晶完第一層量子井再成長量子點,

之後再磊晶第二層量子井覆蓋在量子點上,變成量子點夾在兩層量子 井中間,類似於夾心構造,但是本實驗的DWELL 樣品結構則是只有 成長一邊的 InGaAs 量子井,也就是在 substrate 上就直接成長量子 點,之後再覆蓋 InGaAs 量子井,其能帶圖有如階梯式的形狀。而成 長 DWELL 結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晶格不匹配程度、拉長波 長、降低臨界電流密度及增加量子侷限的載子[7,8]。

1-3 研究動機

DWELL 這個結構,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減緩晶格間的不匹配、

拉長量子點波長、以及成長更均勻更高密度的量子點,而在此結構下 量子點成長厚度超過其臨界值後,因為上方InGaAs 這層緩衝層的存 在,導致應力鬆弛所產生的差排缺陷,只在InAs 內部及下方產生,

而在上方並無發現缺陷。而我們發現,由於缺陷的影響,就此造成量 子點內的載子躍遷時間變慢,且躍遷機制也改變。一般正常的量子點

在室溫300K 時,穿遂時間約在 ps 等級,其速度太快,儀器因而無法 測量,且其量子點內載子躍遷機制為先受熱激發由基態能階跳至第一 激發態能階,再由激發態能階穿遂出去[9,10,11],但此應力鬆弛樣品 在室溫下,受到缺陷空乏的影響,已經不再以穿遂主導,反而以直接 跳到GaAs 導帶為主要逃脫方式,而低溫下亦可量到大於μs 的穿遂 時間,整個載子躍遷的機制已經改變了,我們本論文之主題便是深入 的探討其躍遷機制,企圖找出更多特別的現象。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主要是利用光性(PL)及電性(C-V、C-F、DLTS、transient 等)的量測,研究 InAs/InGaAs 應力鬆弛結構之量子點,產生缺陷對 量子躍遷的影響,且與未鬆弛的量子點樣品做比較。以下為本論文之 簡介章節:

第一章緒論部份,簡介量子點的成長及應用,並對研究的 DWELL 樣品做簡單介紹,以及研究之動機。

第二章樣品的製備,包括了實驗樣品的成長結構及電性量測所需 之電極製作。

第三章為介紹在光性以及各種電性量測下,此樣品之光性與電性

特性比較

第五章為試圖在電性量測上加入光激發此一元素,在從此數據得 出分析與結果。

第六章為本論文之總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