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羽球單打戰術類型定義之相關文獻探討

羽球單打常用戰術可分為以下三類(程嘉彥,1980;王文教,1995;

涂國誠,1999;紀世清,2001):

一、 以我為主的進攻戰術:主要包括發球搶攻、接發球搶攻、

單獨技術的進攻和組合技術的進攻等,共四種。

二、 以區域和路線組成的進攻戰術:主要有對角路線、三角路 縣、攻後場區、後場兩邊、攻前場區等戰術。

三、 守中反攻戰術:執行這個戰術的過程中,先將球擊至對手 的端線,控制住端線,而後自己迅速回到適合的位置、讓 對方先殺吊進攻,自己從防守中尋找機會反攻。

上述大致上涵蓋了各種常用的戰術,其特點是以主控性、對峙性、

反控性為區分,在「以我為主、以主動為主、以攻擊為主」的概念發 展上有明顯的區別。

涂國誠(1999)認為單打比賽和實戰的幾個基本戰術應用:

一、 以我為主的戰術:

(一) 發球搶攻戰術 (二) 接發球搶攻戰術 (三) 單獨戰術

(四) 組合戰術

二、 以路線和場區組成的戰術:

(一) 反拍戰術 (二) 對角戰術 (三) 三角戰術 (四) 攻前場戰術 (五) 攻後場戰術 (六) 攻中場兩邊戰術

三、 守中待攻戰術:此戰術為將對手控制在後場,讓對手殺或 吊球,而自己快速回到場中位置準備,以利尋找機會積極 反攻。

羽球單打的戰術應用,需要經由觀察對手的習慣性打法、擅長打 法,方能快速擬定出適合對付對手的打法。即使是常使用的應用技術 也有可能是致命傷。因此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應用戰術,將自己訓練 成一個全面性打法的選手,似乎是未來羽球單打的主流。

Hong & Tong(2000)指出羽球單打比賽是以體力、耐力及控制力 為基礎,在比賽中選手通常會設定贏球拍數,並藉由各種不同的擊球 技術和落點的變化使對手產生失誤或取得主動攻擊機會。

廖焜福(2002)提及關於羽球單打進攻戰術如下:

一、 發球搶攻:發前、中、後場皆可搶攻。

二、 接發球搶攻:要有積極的、有膽量的搶攻意識。

三、 單項技術的進攻:重複吊球、慢吊、快吊戰術,重複殺球、

長殺結合短殺、重殺結合輕殺的戰術,重複搓球、重複推 球、兩邊勾球進攻戰術等。

四、 組合技術的戰術:有以平高球、吊劈、殺劈、控制網前、

等各種開始組織的戰術。

五、 以路線和區域組成的戰術:有對角路線、三角路線、攻擊 後場反手區、攻擊後場正手區、攻擊後場兩邊、攻擊前場 區等多種戰術。

盧正崇、張登聰、吳麗娟(2004)指出:針對現代羽球單打戰術研 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 世界男子羽球單打打法的演變是從慢速四角打法演變成速 度的突變和強調進攻,形成快速進攻打法,在提升為全面 性的打法。

二、 現代羽球單打基本戰術包括攻擊後場、攻擊前場、守中反 攻、發球搶攻、拉吊突擊、變速突擊、全面下壓搶攻等。

三、 歐洲選手利用高大身材、有力、控制底線的打法,轉向強 調進攻、突擊、以下壓控制網前為主要打法。

四、 亞洲選手則注重利用其身體靈活性,強調技術的全面性和

突擊技術,打法以拉吊結合變速突擊為主要策略。

盧正崇、呂芳陽(2005)指出:單打戰術主要的是發揮自己的優點,

攻擊對方的弱點,方能克敵致勝。並且認為單打比賽大多交叉使用下 列五種戰術:(1)拉吊突擊,(2)守中反攻,(3)發球搶攻,(4)變速突擊,

(5)全面下壓搶網等。

涂國誠(2008)指出:單打比賽的應用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 基礎戰術:發球戰術、殺球戰術、反拍戰術、前後對角戰 術等四種。

二、 高級戰術:壓前場戰術、攻後場戰術、拉吊突擊戰術、變 速突擊戰術、全場下壓戰術、發球搶攻戰術、搶網進攻戰 術等七種。

王志全、張家昌(2008)指出:以 SWOT 分析探討羽球單打戰術, 認為羽球基本單打戰術如下:(1)發球戰術,(2)四角拉吊進攻突擊,

(3)守中反攻戰術,(4)全面下壓搶網進攻戰術。

彭俊秀(2009)指出:以青少年單打選手所做的單打戰術分析,認 為常使用的戰術類型如下:(1)發球搶攻戰術,(2)接發球搶攻戰術,

(3)拉吊突擊戰術,(4)變速突擊戰術,(5)下壓搶網戰術,(6)守中反攻 戰術,(7)控制網前戰術。由研究結果顯示,前四名的選手使用的戰 術與拍數明顯較少,並比較偏重於主控打法。似乎和國際及頂尖選手

較為不同,現今國際級選手由文獻整理可看出,較偏重於全面性的打 法,可能也是心理素質較為成熟的結果。

小結:羽球運動發展至今,不難由眾多文獻發現羽球戰術與打法 上的改變,變得越來越全面,追求力量、穩定。過去的四角慢拉,到 現在的拉吊突擊、變速突擊等,無疑是力量上的提升,器材上的演進 而造成的結果。在上述各前輩的文章中不難發現,到目前為止,大多 數人所定義出來的常用單打戰術都相當雷同與相似,再經由專家,如:

國家級選手、教練等,所認定的專家知識來加以證實其可信度。但這 樣的方式是否還是不夠客觀,是否能有更客觀可以分析而確認的方式,

是本研究想要更專研的部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