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職業教育的經濟效益

教育是種投資也是種消費,當教育視為投資時,即個人接受教育,能 幫助未來所得的增加,或非物質方面的享受與滿足,對社會而言即增加勞 動生產力,有助於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也是一種消費,因接受教育 必須花費學費、時間、其它就業收入的機會成本。1960 年代以來,先進 國家或開發中國家,把教育視為一種國家發展的重要投資,以促進國家經 濟的充份發展(李建興,2003)。Blaug(1972)認為,不管是否能計算教 育的消費,但可以肯定的教育是一種私人和社會的投資。職業教育的私人 投資效益,即考慮接受教育所投資的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係。

透過教育幫助人們有適合的職業及收入,臺灣目前在教育、職業及收 入上有明顯的不均等,教育制度是影響其取得機會不均等的重要關鍵性之 一,接受職業教育,未來的教育機會即是升專科、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

朝向就業導向的課程將引領個人未來的就業發展,過去的職業教育發展一 直以經濟成效的角度來考量,教育似乎被視為人力發展計畫的一部份,職 業教育的擴張,強制的中等教育分流,在目前不斷快速發展中的社會,職 業教育是否有合理的投資報酬。

教育投資的效益乃在「投入、育成、產出」中反覆循環所得(鐘清漢,

1988),而且教育常被認為能提昇勞動生產力與勞動力素質,使個人薪資 所得有所提高。而在國家的資源有限下,人民對教育的需求是會不斷的提 高,國家在資源分配下,不能毫無限度的投入,雖然大家認為再窮都不能 窮教育,故在教育方面應有完整的方案分配何種資源,能投入的資源能發 揮其應有的貢獻;而以人力資源理念觀點,分配在各教育階段的教費經 費,應符合經濟建設計畫的需求,培育適合的人力,即教育的投資才是有

就業,適才適用,避免發生學不相符的窘境,浪費所投資的教育資源。

本節將從職業教育的成本、職業教育的效益及職業教育投資報酬率的 相關研究三部份加以探討說明,分述如下:

壹、職業教育的成本

職業教育的投資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direct costs)與間接成本

(indirect costs)或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直接成本可以明顯的計 算出來,私人欲付出的成本如學雜費、書籍費等一切就學所需的費用,社 會付出的成本如國家每年付出的教育經費,依據監察院「提升技職教育與 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之成效與檢討」報告中,1984 年時高中生平均享 有政府教育資源約三萬元,技職、專科生約四、五萬,至 1993 年度時,

高中生約七萬元、高職生約八萬元,專科生約八萬五千元(監察院,2003)。 平均高職生比高職生約多一萬元,因技職教育需要較多的工場設備等教育 成本。

在基本意義上,所有教育成本都是機會成本,依學生個人而言,繼續 接受教育的這段時間放棄的就業所得,這時學生所花的時間、學校的建 築、設備、教師的時間也都是成本之一,另外職業教育所需的機器設備,

因為用於讓學生實習操作而放棄做為其他用途等都是機會成本的一種,機 會成本是相當難以全面估計的;雖然機會成本只是暫時性的損失,但仍佔 私人成本中相當高的比例(李建興,2003)。技職教育的成本,在某些情 況下需加以修正,如學生在學期間的消費效益,就學時間的額外收益,無 工作能力的學生損失的是休閒時間,而非勞動的機會成本等等,計算機會 成本時常因各種因素而有所影響。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估算方式中,機會成 本常就單以就學期間所放棄的薪資計算之。

教育成本可分為社會和私人成本,所以政府的選擇必須既要考慮比較 廣泛的社會成本,又要考慮公共成本和財政成本(薛伯英,1991),因此 政府在不同類型的決策時需要不同的成本計算以及分析方法,社會成本是 國家經濟體需負擔的成本,把教育視為社會投資需評估其社會成本;而私 人成本常是個人所必須負擔的成本,由此可探討個人對於教育需求的量與 質。

貳、職業教育的效益

職業教育的效益通常直接計算其工作所得,即計算接受教育後每年或 終生所獲得的薪資,個人的收入雖與接受學校教育有直接的關係,但會因 其個人的能力與家庭背景而有所影響,接受教育的時間與類別仍是最具影 響力,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有更多的工作移動及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即 所謂的「選擇增多的經濟效益」(高希均,1977),選擇接受何種教育,代 表個人對其未來收入所作的投資決定,充分反映出接受不同的教育在收入 淨額上的差異(李建興,2003)。接受教育不會僅有直接效益而已,Vaizey

(1962)認為就教育支出來看,教育的間接效益很大,教育的直接效益並 非最重要的部份,教育的直接效益可以從薪資所得計算之,但教育的間接 效益無法加以量化,接受教育的間接效益有,(1)接受良好教育者額外所 得利潤能代代延續;(2)能培養個人的潛在能力;(3)提供國家經濟成長 所需的人力;(4)促進社會安定、進步等其它非現金的經濟效益。

接受教育能帶來私人與社會的利益,但教育部門訓練出來的人,不能 為社會所吸收,即所謂教育不當或教育過多,這是個人與社會的雙重損 失,社會過份重視文憑或學位,教育會變成「炫耀性消費」產出社會無法

利用的人力,教育就成了奢侈品(高希均,1977)。許多的研究中指出,

高職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低於高中(錢志偉,2005;吳慧瑛,2003;許瑞雯 1995;),顯示高職畢業生的生產力是低於高中畢業生的,因為高職的適 當人力運用率較低,學校所學的技能與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術脫節,高職生 無法滿足產業結構快速變動及科技進步對人力素質的要求,使得高職生的 薪資報酬在某方面是低於高中生的。

吳惠林(1995)於教改專題論談中指出,從勞動市場指標來評估高中 生與高職的相對表現,以「勞動參與率」而言,高職生的勞動參與率高於 高中生,但失業率也高於高中生,顯示高中生多數以升學為主,近幾年職 業教育的升學管道暢通,但仍有部份高職生是投入勞動市場的,而以每月 平均所得而論,高中畢業生的平均所得卻又高於高職畢業生,雖然高中的 投資報酬率高於高職,不過職業教育仍提供部份學習動機與成就使學生有 其適性發展的空間,高職薪資效益與教育投資報酬率逐年下滑的趨勢,職 業教育應對整體經濟發展做調整,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以符合社會變遷 對人力素質的需求,避免因基礎能力的不足影響其進入職場的工作能力,

造成教育投資的浪費(Silverberg;Warner;Fong & Goodwin;2004;許瑞雯 1995;錢志偉,2005)。故教育和經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在各種教育中,

以技術及職業教育和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關係最為密切,經濟繁榮時,昂 貴的職業教育政策較能獲得充分的支援,反之,經濟蕭條時同樣會受到衝 擊(楊朝祥,2003)。

參、職業教育投資報酬率的相關研究

以人力資源理論而言,教育是一種投資,教育的功能在提昇生產力

(Rosenzweig, 1995),能使個人的薪資所得增加,從文獻中對於教育投資 報酬率的計算(Psacharopoulos, 1981, 1995;Mincer, 1974;Cohn &Addison, 1998;彭臺臨,1989;許瑞雯,1995;符碧真,1996;吳慧瑛,2003;錢 志偉,2005)常使用的計算方法為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

簡捷法(short-cut method)及所得函數(earning function method)。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據各級教育的成本與效益計算其內部報酬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例如計算高職教育的投資報酬時,比較所得到的 效益(如薪資)與所支付的成本(如直接成本),此方法計算個人的終生 各期所得,因資料來源不易,故常以估計值計算(吳慧瑛,2003);簡捷 法為計算兩級教育別的平均年薪差異(如大學及高職),再除以四倍的高 職教育中平均成本,此方法以平均值來計算,雖準確度上較差,但計算方 式比成本效益分析法較更為簡單。

所得函數為Mincer(1974)所提出,教育投資成本如果只包括機會 成本,而不含直接成本,計算增加的教育投資能帶來相同的薪資所得,

Mincer的迴歸式為「lnY=α+βs+ηEX+δEX2+θZ+ε」,式中Y為薪資所 得、S為教育年數、EX為工作經驗(以年數或月數計算)、Z為其他解釋變 項、ε為殘差值,其中教育年數的參數估計值(β)常被解釋為教育投資 報酬率(吳慧瑛,2003)。另外有學者會加入可能影響薪資的其它因素,

例如性別的虛擬變數,因許多研究中都指出,性別對於薪資所得的高低有 顯著差異,其它像彭臺臨在 1989 年探討臺灣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勞動報 酬決定因素中加入類科別(文、法、商、理、工、農、醫、軍警、教育)

許瑞雯(1995)研究高級中等教育的教育投資效率的迴歸模型中加入職業 教育是否學用配合或學用不符的虛擬變項;探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在就業 市場是否能發揮所長,以及現職工作年資和將工時取對數;錢志偉(2005)

的我國高職教育私人投資報酬率研究中的迴歸式選取職業學校目前有的 類科作做為虛擬變項。整理三位研究者的迴歸分析結果如下表。

表2-5 所得函數迴歸結果實證研究摘要表

在三位研究者的迴歸式中,性別的虛擬變項為正值,且都達顯著性,

其表示性別是會影響薪資收入的高低,另外工作經驗也是影響薪資的重要 因素之一,工作經驗及現職工作年資愈久者,其薪資也會相對提高,而工

其表示性別是會影響薪資收入的高低,另外工作經驗也是影響薪資的重要 因素之一,工作經驗及現職工作年資愈久者,其薪資也會相對提高,而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