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2 聽覺輔助設備

聽覺輔具能幫助聽損患者聽取語音訊息及重現聽力,以下為兩種常見的聽覺輔具類型。

1.2.1 助聽器

助聽器是一種透過放大音量提高聽力的設備。通常有耳掛型(Behind-the-ear, BTE)、迷你 耳 掛 型 (Mini BTE) 、 耳 內 型 (In-the-ear, ITE) 、 耳 道 型 (In-the-canal, ITC) 及 深 耳 道 型 (Completely-in-canal, CIC)。圖 1.1 為目前市售不同類型的助聽器。通常使用此種設備的聽損 患者都還保有一定的殘存聽力。在聽損較為嚴重的情況下,耳蝸內的殘存聽力通常被侷限在 某一頻率範圍內,只有在這範圍內聽力才能有效被增益。例如:低於 1000Hz [4]。在其他頻率 範圍,經助聽器所放大的聲音訊號可能會失真或是產生如同噪音般的雜訊。

對於助聽器這種設備,除了本身的全向性麥克風,如額外再提供一個定向性麥克風,將 有助於提高信噪比(SNR)以及語音在噪音環境下的辨識能力。

1.2.2 人工電子耳

人工電子耳也是一種幫助聽覺受損的耳朵重現部分聽力的聽覺輔具。如雙耳有重度以上 的聽損,在配戴助聽效果有限的情況下,人工電子耳就可成為考慮的選項。人工電子耳主要 分為體內植入及體外配戴的部分。體內植入部分經由外科手術植入包含置於耳蝸內的電極刺

圖 1. 1 不同類型助聽器,由上至下,左至右為耳掛型(Behind-the-ear, BTE)、迷你耳掛型(Mini BTE)、

耳內型(In-the-ear, ITE)、耳道型(In-the-canal, ITC)及深耳道型(Completely-in-canal, CIC) [3]

激陣列、固定在顳骨上方的負責接收及解碼的接收器;體外配戴的是信號發射器、耳掛式指 向性麥克風(directional microphones)及語音處理器[5, 6]。圖 1.2 為人工電子耳示意圖。人工電 子耳是一次性植入裝置,植入耳蝸後便不易進行移動或更換,所以聽損患者在植入人工電子 耳前必頇經過一組醫療團隊的專業評估,經過理學、聽力學和影像學檢查,確定聽損患者的 耳蝸適合進行人工電子耳外科手術,再者聽損患者必頇殘存足夠具功能的聽神經,以及聽覺 中樞傳導路徑必頇完好。殘存的聽神經數量直接影響配戴人工電子耳後的聽辨能力。

不同廠商所製造的人工電子耳,在細部設計上皆不大相同,電極陣列長度不同,電極個

圖 1. 2 人工電子耳示意圖[7]

圖 1. 3 耳蝸頻率分布圖[4]

數也不同。經手術植入的電極陣列,不同位置的電極分別刺激不同位置的聽神經,電極的數 量與分布會影響人工電子耳使用者所能辨認聲音頻率的解析度。圖 1.3 為耳蝸頻率分布圖。

語音處理器上的編碼策略主要用於分析聲音訊號,並找出該訊號較為重要的頻帶,驅動對應 的電極,電極受到驅動後便會產生電流脈衝,對相對應的聽神經進行刺激。

在人工電子耳的植入手術完成後,確定手術傷口癒合良好,便可由聽力師為人工電子耳 使用者進行開頻。開頻之後經歷數次調整電刺激的 T/M level(Threshold / Most comfortable level),使其趨近穩定,聽語復健就可接續進行。人工電子耳開頻之後,必頇配合聽語治療師 和聽障老師的指導。如果是習語前聽損之帅童,顯現成果通常需要六個月以上的訓練,大約 一年後便可讓先天性聽損之帅兒開口說話。而習語後聽損之患者,其聽語復健通常在數週之 內便可得到仙人滿意的效果[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