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創作形式 —攝影創作規劃

在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SI)的論述中,情境主義者認為日常 生活的「空間」不是一個「空」的或「中立」的場所,而是生活中無限積累而成 的景觀,它極富能量,也包含著種種權力的展現。國際情境主義成立於1957-1972 年,當時社會已進入晚期資本主義,資本的定義已從「生產導向」進入「消費導 向」,該主義的主要代表者Guy Debord綜合馬克斯的「異化」與盧卡奇的「商品拜 物論」,提出日常生活中的景觀(The Spectacle and Everyday Life)一書,他認為人 類的每日生活被景觀所侵犯,因為社會空間早已被持續錯置的商品所塞滿,大量 的廣告影像與宣傳物,讓景觀充斥著虛幻的景像,也讓商品本身變得抽象,建立 許多「豐盛的」,「滿足的」虛假視覺;Debord認為消費者難以駕馭景觀所帶來的威 脅,因為它已成為日常,入侵了消費者的精神,意識與認知(網路資料:國際情 境主義者:詩歌革命;Guy Debord/Donald Nicholson-Smith,1994)。

我認為台灣社會不僅已「生態資本主義」作為國家發展,處處可見已生態換 取經濟發展的口號,我更認為台灣的景觀空間,已進入國際情境主義學者所言的

性與反叛性能詮釋我所想要的話語。John Berger認為相機能授與任何場景一種真實 感(authenticity),然而照片自身所能訴說的卻是一種被侷限(limited)的真實(約 翰.博格、尚.摩爾,2007:102)。我認為在觀看照片的同時,攝影能召喚觀者對畫 面的記憶,先帶領觀者進入最基本的氛圍,再經由攝影者主觀的設計與取景,便 能從一個個被設計的影像中,逐漸暗示作者欲說明的觀念與所選擇的真實,觀者 不一定全盤接受,但仍會受到程度上的影響。

新紀實攝影(New Documentary Photography)出現於50年代末,人們處於二戰 後紛亂的社會與日益活躍的媒體,傳統紀實攝影的價值已逐漸不被信服,新紀實 攝影家認為,以自己內省的眼睛來紀錄這個紛擾不安詳的社會,似乎更加真實。

新紀實攝影普遍表現不加批判的中性立場,極具個人風格的影像,並善用象徵與 隱喻(孫京濤,2004:163-167)。以Robert Frank為例,他認為攝影是「見人之所不 能見」,當攝影者所拍下的影像恰恰是人們沒有看到或不願看到時,攝影的挑戰性 已然出現。Robert所著名的《美國人》(The Americans)攝影集中,與傳統紀實攝影 最大的不同是,他不拍攝具體事件或具體人物,反而對生活中不起眼的日常取景,

他不強調攝影的故事性,卻描寫出不同於理想主義形象的美國社會,被視為能喚 起美國人對所有生活經驗消極部份的回憶,呈現社會的分裂,人際關係的疏離。

Robert對《美國人》攝影集的看法是—我想通過攝影來談論一些到處都能找到,但 卻不容易解釋的情景(孫京濤,2004:168-175)。

在本創作的攝影技法上,對我較具影響的攝影家為Bernd and Hilla Becher,

Becher夫婦以黑白攝影,資料照的方式,拍攝一系列的工業社會下的日常建築,如 水塔,爐熔,天然氣塔等,依形狀或類別分類,一個個的置入三乘三或四乘四的 小方格的陳列,稱作「工業建物的類型學」(typology of industrial constructs)(林 芝禾,2009)。這種看似平凡的拍攝方式,其實隱含著精心設計的技巧,為了讓所 有建築物保持一定的透視度,需要精準的調整拍攝的高度與建物的大小比例,才 能讓所有的組圖看起來大小一致,其間不同建物的細節才能彼此對話,呈現一種 工業制度下的表面和諧與控制力龐大。Berned夫婦被視為將日常照片推向一個新 的階段,將平凡景觀賦予藝術性,將攝影所具有的的視覺性與思考性,能連結至 日常生活甚至是成為歷史見證(Charlotte Cotton,2009:15-17,83)。

論述本p10-p12

• 論述:人類中心主義

• 內容:反應當代社會對於生態空間 的想像,從刻版印象中的「遙遠的 那邊」出發,逐漸打破邊界

論述本p13-p14

• 論述:人型蜜蜂的慾望世界

論述本p19-p20

• 論述:生態資本主義

攝影集p80-103

• 不是定義上的呈現,而是再現現代

• 影像編輯軟體: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Photoshop CS4

• 排版軟體:Indesign CS4

• 線上發表攝影集網站:issue線上雜誌(http://issuu.com/explo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