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討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發展機制研究 (頁 23-26)

有別於傳統成長模式僅提供單一成長軌跡的參數估計,GMM分析針對異質 性次群體,提供類別特定的成長軌跡估計。目前有能力進行異質性成長軌跡分析 的統計套裝軟體以Mplus的模式設定功能最為完善。本研究即利用Mplus6.1,並 成功地示範以本研究所發展的六步驟機制,對台灣青少年研究之憂鬱實徵資料,

進行軌跡描述與預測。具體而言,本研究利用GMM統計模式,探討台灣青少年 研究(TYP)的六波憂鬱縱貫軌跡。並加入第一波的親戚升學經驗與自身補習經 驗,以及第七波的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分析親戚與補習經驗對青少年憂鬱發展 類型的影響,以及憂鬱發展類型對升學或就業選擇的影響。綜合分析發現,TYP 六波憂鬱分數呈現二次方曲線變化,而憂鬱的曲線軌跡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此一 結果與另一研究針對TYP國中三波段憂鬱軌跡進行異質性分類的結果吻合(王郁 琮,印製中)。另外研究者亦發現「親戚小孩升學經驗所產生的壓力」與「自身 參加補習的經驗」對「合群快樂型」青少年在七年級的憂鬱分數的提升,有顯著

表7 第七年升學/就業二分變項邏輯斯廻歸 Odds Ratio

註:Class 1「合群快樂型」; Class 2「晚發憂鬱型」;Class 3「早發型」。

效果。而「晚發憂鬱型」以及「早發憂鬱型」的受試者,則不受以上任何變項影 配指標,例如:CFI與GFI > .95; RMSEA與SRMR < .05等,可供直接判斷。異質 性分析的GMM模式以及其他類型的混合模式(mixture model),例如橫斷研究 的因素混合模式(Factor Mixture Model)(王郁琮、溫福星,2011,2012),

或巢套資料的多層次混合模式(Multilevel Mixture Model)(王郁琮,2012;王 郁琮、溫福星,2013),其所使用的適配指標都是相對性指標(comparative fit index),而且適配指標的數值只是模式判定的標準之一,研究者尚須考慮眾多 其他因素(Cudeck & Henly, 2003; Muthén, 2003; Rindskopf, 2003)。雖然本研究 試圖建構GMM模式發展的策略建構機制,但是學者在進行混合分配分析時,需 要統合考量若干面向,包括:理論依據(Muthén, 2003)、精簡原則(Rindskopf, 2003)以及結果的可解釋性與預測性(Cudeck & Henly, 2003)等,才可能做出最 佳判斷。

另外GMM模式因為同時估計若干次群體的成長軌跡,導致模式參數過多,

經常產生非正定矩陣、估計無法收斂、參數估計值不合理、以及區域性估計等問 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獻建議研究者可以考慮半母數的GMM模式或者無母數的 成長模式(LCGA)進行分析(王郁琮,2014,Bauer & Curan, 2003; Nagin, 1999;

Nagin & Tremblay, 2001)。至於究竟採用母數或者無母數mixture model,需依照 其研究議題中心旨趣,嚴選真正反應其研究議題的分析模式(王郁琮,2012;王

題外,同時代表研究者支持其實徵研究符合半母數(semi-parametric)的分配型 態(王郁琮,2014;Bauer, & Curran, 2003; Masyn, Henderson, & Greenbaum, 2010;

Nagin, 1999)。

最後,GMM模式延續McLachlan 與 Peel(2000) 的「有限(類別)混合模 式」(Finite Mixture Models)的脈絡,其拆解潛在異質性次群體的工作,主要立 基在假設研究資料的非常態分配,肇因於該樣本潛藏著若干常態次分配的基礎。

然而,非常態分配背後是否真實存在著若干常態分配次群體,還是非常態分配本 身僅是忠實反應出樣本的非常態本質,則是mixture model以及任何其他統計方法 至今無法解答的謎題,也是眾家統計方法學者爭論不休的課題(王郁琮,2014,

2012;王郁琮、溫福星,2013;Bauer, & Curran, 2003; 2004; Cudeck & Henly, 2003; Muthén, 2003; Nagin, 1999; Rindskopf, 2003)。Bauer等人堅持其模擬研究 發現,在微小偏離常態分配的單一樣本模擬資料條件下,mixture model也可能偵 測出二類型多樣本。換言之,mixture model的潛在類別個數容易出現過度估計的 情形(Bauer, & Curran, 2003)。但是其他學者則反駁,mixture model具有許多獨 特分析功能,例如提供異質性分類的截斷值(cut-off score),提供實務工作者在 診斷處遇的分類上,一個明確的標準(王郁琮,2014;王郁琮、溫福星,2012,

2011;Cudeck & Henly, 2003; Muthén, 2003; Rindskopf, 2003)。Muthén(2003)

更是明確指出,如果mixture model的潛在次群體分類,可以幫助實務應用研究更 精準地預測一些特定個體的行為,次群體的過度預測(如果真的過度),是統計 方法學者最需要在乎關心的嗎?究竟mixture models統計模式所倡導的異質性混合 分配的概念,對於心理學以及其他行為科學實徵研究對於因果關係探討所造成的

在文檔中 發展機制研究 (頁 23-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