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道德新視界:移情關懷的道德!(morality of empathic caring)!

以上從關懷倫理的三個基本觀點上,分別進行四個層次的討 論,呈現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和男性正義觀點的倫理學的差異。本 文的論證結構綜合整理如下:31

(1) 透過 Friedman 對於 Hare and Rawls 之普遍主義/正義倫理 學的批評,證成 Gilligan 與 Noddings 從道德心理學強調道德 等差性的重要倫理學涵義所在,並回應道德道德等差性是否會

31 以下所羅列的三個主要論文結構乃是出自於匿名審查人對於本文的綜合理解,本 人認為該綜合論述非常準確的掌握了此文的核心問題意識與論証理路,特別將其全 盤引入,希望能夠增加此文的可閱讀性。在此特別衷心感謝匿名審查人的用心指正 與寶貴建議。

14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六期

產生裙帶主義的護短問題;

(2) 透過 Blum 對於道德知覺理論與其它德行倫理學家對於道德 情境的重視,來證成關懷倫理學強調道德個別主義的重要性所 在,並且透過 Darwall 反省了道德個別主義是否會忽略了原則 倫理學所具有的規範性作用;

(3) 透 過 Baier 與 Kittay 對 於 依 靠 性 的 強 調 , 以 及 Radin 與 Anderson 對於禮物邏輯的分析,批判了契約倫理學中,隱含地 以商業交易關係來理解人際關係的片面性。並且透過 Hampton 的論點來反省強調信賴的關係是否反而強化了人際不平等的付 出,造成壓迫女性的後果。

以上三個基本觀點均是關懷倫理學的理論蘊涵,那麼三者間應該存 在某種相關性,將三點連成以關懷為中心的三角形。這些點與點之 間關係為何?如果形成三角形在倫理學的發展上有何理論與實踐 的蘊涵?此三角形代表女性主義更完整的倫理學體系,從而更鮮明 的對抗男性公正倫理學?也因而更加強化了公私領域的界線,亦即 私領域的女性關懷倫理學和公領域的正義倫理學,彼此分庭抗禮,

平分秋色?還是女性關懷倫理學可以超越性別化倫理學的思考模 式,讓私領域的道德價值向公領域延伸,從而邁向更新更高的理論 視野,擺脫「公私不分」、「公器私用」、「假公濟私」等等醜化 私領域的指控?這些問題是以下討論的重點。

˘ă྽ᇇඈमّă྽ᇇ࣎ҾّᄃܫᏥˬ۰̝࠹ᙯّ

要討論三個基本觀點的相關性,反而應該將上文討論的順序顛 倒過來,亦即先從信賴說起。信賴是以母子(女)依靠關係構成關 懷倫理的核心,依靠信賴中,母子依靠關係構成根本信賴。依靠關 係的成立多半不是兩者間基於自願的默契、協定與交換關係。此

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 149

外,母子信賴模式刻意強調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才是生命的常態,更 貼近女性日常生命經驗。從基本信賴的模式中,關心子女的父母是 時刻謹記促進子女的福祉,該福祉既非父母自身期望的心理投射、

也非只是順著子女的需求而已。此外,對身邊親切的人之道德知覺

(包括:關懷、愛、同情)的培養,不在於謹記父母必須保護子女 的切身利益的道德原則,而是從親子關係中或是學習其他父母如何 呵護與照顧子女,如何與子女互動,從中學習培養出正確的道德習 慣,哪些是父母該做的,哪些是父母不該做的,從一次又一次的練 習中逐漸培養關懷的道德知覺。最後,母子信賴模式呼應根據血親 與友誼所產生的自然情感,「自然關懷」始於家庭,是女人的生命 場域,一旦鞏固家庭中的親密關懷關係,才能推己及人,由近及遠,

去適時關懷陷於危難的陌生人。因此,關懷等差性的差別對待有其 道德正當性與規範性,亦即:我們對身邊且親近的家人或朋友行善 的道德義務要遠遠高於我們對遙遠且全然陌生的人。

可見,道德等差性、道德個別與信賴三者息息相關,以母子(女)

依靠關係構成三角形,代表對傳統道德哲學的逆向思考。因為一向 以人人獨立、自主與平等為道德法政哲學的核心,從而強調道德無 私、道德(原則)普遍主義與道德契約,這個鐵三角一直屹立不搖,

天經地義。但是通過女性道德知識生產者的努力,從男性與女性所 面 對 的 全 然 不 同 的 生 命 處 境 - 家 庭 外 的 兄 弟 之 義 與 家 庭 內 母 子

(女)依靠關係,就不難發現所謂的天經地義的鐵三角,究其底蘊,

是建立在男性的生命處境與經驗上,如果拿來評量女性的道德成熟 度,那麼後者不是被譏為道德不成熟,要不就是女性深深的被這種 道德觀所異化。

關懷倫理所形成的三角形處處指向女性的生命處境與經驗,該 理論不會異化女性的生命經驗,是女性想要的道德理論。此據,站 在這個三角上也就代表著對道德理論的重新評估,進而從價值轉換

15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六期

的觀點下,將向來被貶抑的道德等差性、道德個別與依靠信賴扶 正,賦予其正當性。因此,一旦肯定關懷倫理的三角形所代表的逆 向思考並進行道德重新評估之際,面對來自公正倫理學的種種相關 批評,包括:等差性的偏袒與裙帶主義、心理過度投射 (sss) 與枉 顧陌生人的道德義務;關懷的規範性仍然理論的優先於關懷的道德 實踐;以及強調愛的禮物的非經濟價值始終是對女性照顧的剝削與 壓迫,女性的關懷倫理也能夠正面迎擊,一一化解這些指摘,作出 恰當的回應。

˟ă၆ᙯᘃࣖநᛃஉ۞ˬ֎ԛ۞྽ᇇؠҜᄃෞᆊ

以上對於關懷倫理三角形的討論,很明顯的區隔於以兄弟為中 心的契約模式,所以也似乎更為鞏固了向來對公私領域的明確界 限,亦即私領域的等差性、個別性與信賴與公領域的無私、原則與

(自願)協定,各擅勝場,彼此不能以自身的標準來衡量對方的道 德價值。既然關懷倫理三角形代表女性主義更完整的倫理學體系,

從而更鮮明的對抗男性公正倫理學,那麼這兩種不同領域的道德體 系也就規範了相關的道德行動,亦即在私領域中要差別對待、個別 性與信賴;在公領域中要一視同仁、講究原則與尊重協定。此故,

當正義倫理學無時不挾其道德正當性來貫穿公私領域時,從而貶低 基於母子依靠模式的等差性、個別性與信賴,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者 站在更為貼近生命與自然感情的現實處境上,重新評估並進行價值 轉換,將向來被貶抑的私領域的價值體系扶正,擺脫污名與醜化。

表面上看來,一旦確立關懷倫理與正義倫理學彼此分庭抗禮,

平分秋色,那麼女性主義的道德知識生產已經向前跨了一大步。但 是,仔細推敲,鞏固公私領域的界限也同時意味著彼此不能互相越 界的限制。更甚者,互相跨越的門檻也有天壤之別,因為當私領域 挾其等差性、個別性與信賴的道德態度進入公領域時,往往招致「公

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 151

私不分」、「公器私用」與「假公濟私」的嚴厲指控;反之,如果 公領域挾其一視同仁、講究原則與尊重協定進入私領域時,往往冠 以「道德最高要求」的美名。可見,對比於由公入私的道德高標準 與由私入公道德最低要求,女性主義的道德知識生產的價值重新評 估也只是虛幻的假相,聊以自慰而已。有鑑於此,女性主義的道德 知識生產必須排除向來將由私入公醜化為道德最低要求的譏諷,同 時也必須批評將由公入私美化為道德最高標準的自我膨脹。

首先,先就將由公入私美化為道德最高標準而言,同樣屢見不 鮮的批評是因為無法「視病如親」、「視如己出」、「感同身受」,

以至於「草菅人命」、「置若罔聞」與「見死不救」的種種批評。

可見,公領域的一視同仁、講究原則與尊重協定的道德價值即便是 在公領域中都可能面對以上的指控:一視同仁可能成為漠不關心;

講究原則成為即使情況危及仍然固守程序,不知變通;尊重協定可 能排除了在協定之外或是無法參與協定的的局外人。再者,將公領 域的道德態度延伸至母子依靠信賴的模式中,既不近人情,更無法 反映人際關懷的等差性。可見,如果由私入公往往被批評為道德最 低要求,那麼,持平而言,從公入私也有其道德實踐上的瑕疵,硬 要將其看成是自我最高道德期許,這是名符其實的障眼法。

再回頭看向來將由私入公醜化為道德最低要求的譏諷,以上從

「視病如親」、「視如己出」、「感同身受」的社會期待來看,已 經說明了奠基於等差性與個別性所培養的道德知覺與關懷德行,會 在面臨眼前的急難事件時,不假思考的立即行動,這樣的立即行動 就如同「見孺子將入於井」,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此外,上文已經 指出因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極度等差性,也是少 之又少。更常見的是關懷等差性所強調的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溫 和等差性。此外,等差性強調從「自然關懷」的潛移默化中孕育了 對陌生人的移情心,主張家庭才是培養具有關懷道德人格的溫床,

152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六期

奠定良好公民與政治秩序的起點。

ˬă၆ᙯᘃࣖநᛃஉ۞ˬ֎ԛ۞ϏֽഇధĈநኢາෛ౎

女性主義道德知識生產不僅僅在於從更為貼近生命與自然感 情的現實處境上,重新評估並進行價值轉換,從而確立關懷倫理與 正義倫理學彼此分庭抗禮,平分秋色。而是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將 私領域的等差性、個別性與信賴延伸至公領域,從而擺脫道德最低 要求的醜化印象。因為,如果公領域挾其一視同仁、講究原則與尊

女性主義道德知識生產不僅僅在於從更為貼近生命與自然感 情的現實處境上,重新評估並進行價值轉換,從而確立關懷倫理與 正義倫理學彼此分庭抗禮,平分秋色。而是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將 私領域的等差性、個別性與信賴延伸至公領域,從而擺脫道德最低 要求的醜化印象。因為,如果公領域挾其一視同仁、講究原則與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