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康德之先驗性的自由概念不論就自由概念語言性意涵之本源 或者就其概念史性意義之基型而言,均以對於運動性意涵與活動

自由與決定論 41

性意涵以及基於此兩意涵而發展的柏氏理念─現象論與亞氏原因

─目的論底之原創性綜合為主。然而,關於自然語言中自由概念 第二與第三意涵亦即本性─目的性自由與意志─抉擇自由間各自 之弔詭以及兩者其間的背反則待於實踐哲學層次中處理。如是,

康德之自由論底特色誠為其理論哲思向度轉入實踐哲思向度之理 路所在。一方面,如上所述,先驗性的自由乃實踐性的自由之理 論基礎,另一方面,後者方為前者實現之方式。如果說,普遍性 或形上學式決定論是生理學式、心裡學式乃至社會學式決定論之 哲學理論基礎,則當康德之先驗性的自由概念破解形上學式決定 論之困囚時,同時亦為實踐性的自由突破生理學式、心裡學式乃 至社會學式決定論在倫理學與法學等實踐領域中關於自由之批判 與箝制。而如果康德在道德哲思中確實呈顯乃至證示出道德意識 之實在性或實效性,則實踐性的自由遂誠是先驗性的自由之實現。

如是,康德關於自由之處理,在《純粹理性批判》乃以理論 哲學層次或思想與存有向度為主。如此,作為德意志啟蒙運動大 師的他當然會以理性為基調定位自由,然而這「當然」卻又不是 那麼必然,亦是他哲思之一種抉擇,而他原創性地先驗主體化傳 統的理性與自由而開創德意志觀念論之新局則更不必是自然而然 的。康德後來實踐哲思之轉向遂使該問題視域轉向自由與道德法 則之意識間的奠基循環問題,此遂是所謂自由之觀念論底基本問 題。38 而且,一方面就概念史而言基源於柏拉圖理念論之先驗性 的自由實留下以後德意志觀念論中自由之存有學向度發展之線 索,二方面可能根源於基督宗教位格主體性的以個體主體性或所 謂主體性精神為主之道德哲學探討亦為主體際性之實踐哲學向度

38 Düsing, Klaus: Subjektivität und Freiheit: Untersuchungen zum Idealismus von Kant bis Hegel, Stuttgart-Bad Cannstatt, 2002, pp.211-234.

42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五期

之發展預留空間。如是,德意志觀念論從菲希特,謝林到黑格爾 前仆後繼地各自以極其原創性的哲思處理自由概念之形上學,政 治哲學乃至宗教哲學向度,亦即,先驗性的自由是否只限於道德 性者,而政治性與社會性的自由,甚至美感與藝術性的自由與宗 教信仰性的自由又是如何等等問題,均在德意志觀念論以及以後 的哲思中發展。康德之自由概念確實開啟西方哲思史上對於自由 問題反思與思辨之高潮。如果其概念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突發奇 想,而是一方面哲思直覺地對西方自然語言關於自由之基源意涵 底綜理,二方面是文化傳承地道貫西方哲思生成發展脈絡中關於 自由之基本構思,三方面又開創下一哲思世代關於此問題之新視 域與新透觀,則康德之自由概念以及其現象與物自身之區分以解 消自然與自由之背反底構想對於當代思想應可有詮釋學性的啟 發。詮釋的主體與客體及雙方前結構間的綜結脈絡關係是否完全 是另外一種歷史性決定論,抑或可以容許詮釋學性的自由?

概念語言性意涵之系統性脈絡與概念歷史性模式底基源性脈 絡之區分乃是為對於自由概念之理解所進行的詮釋學哲思性解 析。然而,在西方自然語言與哲學語言本來就在其文化生成發展 過程中相互辯證性底關聯互動著,而為西方思想史之生化過程之 一主要道路。因此該區分自有其人為而不盡理想處,然而,哲學 之為一種生命活動之可貴正在於個體哲思在以析理思辨嘗試切入 哲思史生成發展過程時,一方面的確能使存有、思想與語言之互 融共動底真理開顯,另一方面真正的融會貫通則正是一種視域融 合,亦即個體哲思融化入整體哲思生化過程本身的活動歷程內而 隱蔽於其中。這卻不是何等神秘的過程,而只是詮釋學性的對話。

而真正的對話——己性之自發,對他者之開放,讓真理言道等 等——正足以顯現哲思之自由。

自由與決定論 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