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股骨模型分析之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0-125)

4-1 前言

承接第三章的股骨三維模型建構過程,本章主要是針對三個模組 來進行分析,第一個模組是完整股骨中緻密骨與海綿骨的楊氏係數為 常數時,股骨的蒙麥斯應力(von Mises Stress)及應變的分佈情形,

第二個模組是完整股骨的楊氏係數是以CT圖上亮度值做轉換的方式 時,股骨的蒙麥斯應力及應變的分佈情形,第三個模組則是移植無骨 柄人工髖關節時,股骨的蒙麥斯應力及應變的情形,最後再比較這三 個模組的內外側應力及應變之結果。

本次研究的股骨來源是經過處理後的完整股骨標本,此標本來源 是透過桃園聖保祿醫院放射科,利用GEB75202EZ Hi-Speed 斷層掃 描機,將完整股骨標本進行CT掃描,而掃描的目的就是要獲得股骨 每一層截面之外型及CT值的分佈狀況,因此掃描的間距通常是以股 骨之幾何外形及屬性來做判斷,骨幹的部分因為幾何屬性變化不大,

可以取較長間距來做掃描,到了股骨近端或遠端部位,因其幾何屬性 變化較大,所以必須取短距離來做掃描,吾人掃描的方式,在靠近骨

幹的部分為10 mm掃描一次,到了比較關鍵的股骨遠端及近端則是

1.5 mm掃描一次,如圖 4-1為掃描間距的示意圖,而掃描完之後的整

個股骨長度為417.5 mm。

圖4-1 完整股骨經電腦斷層掃描之間距示意圖

每1.5 mm 掃描一層

每1.5 mm 掃描一層

每10 mm掃描一層

4-2 完整股骨之模組一的應力應變分析

本節所研究的完整股骨有限元素模型,是由 4-1節所說明的方式 將股骨做電腦斷層掃描,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本研究在建立股骨有限 元素模型時,只取股骨的上半部做計算,所使用的層數方面,在骨幹 的部分是截取每一層截面,所以在一開始的地方是每 10 mm 取一層 截面,但之後因為其每層為1.5 mm 掃描一次,因此為了計算上的需 要就改成為每4.5 mm 取一層截面,直到靠近小轉子的地方則是以每 3 mm 取一層截面,最後到靠近球頭的地方則是以每1.5 mm的地方取 一層截面,如圖4-2即為示意圖。

至於骨髓的部分,由前一章所描述的,因為緻密骨的部分在越高 的地方其所能擷取骨髓的部分會越來越少,因此本模組所選擇的骨髓 組織只取15 層來建構其有限元素的模型。

本模組是將完整股骨分成緻密骨及海綿骨兩個部分,至於骨髓的 部分,其楊氏係數的值偏低,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不建立其部分,使 得緻密骨的部分變為中空,如圖4-3所示。

圖4-4 為完整股骨前側、內側、後側、外側的有限元素模型示意 圖,完整股骨經過網格化之後總共有 5362 個節點、25705 個元素,

而所建構出來的完整股骨模型長為208 mm。在完整股骨的有限元素

模型建立完成之後,依照有限元素的分析方式,可以在完整股骨的模 型加上邊界條件,來進行相關之力學分析。

至於在邊界條件的設定上,本研究是依照參考文獻 [11] 來假設 一位體重為 70 公斤的成年男性,並在其股骨的球頭上施予一大小為 2872 牛頓,與 Z 軸夾角為 13∘之作用力,如圖 4-5 所示,因此可以 將作用力分為 X、Y、Z 三方向的分力,其中和股骨同方向的受力,

必須要以均佈壓力的方式來假設,可以避免應力集中的問題,三方向 受力大小如表4-1所示。在根部方面,則令其自由度為零。

將骨髓部分的體積移除掉之後,完整股骨的有限元素模型就會分 成緻密骨及海綿骨兩個部分,在此就可以針對這兩個部分設定楊氏係 數,分別是緻密骨部分選定為17000 Mpa,海綿骨部分為 300 Mpa, 其示意圖如圖4-6所示,而楊氏係數之設定,則是依參考文獻 [10, 11, 17] 而定。

經過楊氏係數的設定之後,就利用 ANSYS®軟體來計算,因此可 以得到完整股骨的蒙麥斯應力分佈圖形,圖4-7 為模組一的前側、內 側、後側、外側四個方向之蒙麥斯應力分佈圖。

由分佈圖來看,因先前所假設的楊氏系數值差異過大,因此可以 很明顯的看到最大應力發生在靠近楊氏係數交接面的部位其最大應

力是58.442 MPa。圖中也很明顯的看到在緻密骨骨幹到靠近小轉子的

部位都有應力變化產生,尤其是小轉子附近之應力分佈有一很明顯之 斷層,其產生原因除了因為緻密骨與海綿骨於此處交界,楊氏係數差 異過大之外,主要原因應該是此處為實心之海綿骨部分及中空之緻密 骨交界處,所以會產生應力分佈有斷層之現象。而應力變化最值得探 討的地方在股骨的內側與外側,因此可以在模組一的內、外側的各層 元素當中選取一個節點,如圖4-8 所示,來觀測其應力變化,並且可 以將應力的轉折點標註於上面。而圖 4-9 為模組一內側的應力分佈 圖,其中在上面所標註的點,則是應力轉折點,而這些點的編排,可 以對照圖4-8 的股骨部位,由圖4-9的分佈圖可以看得出來,應力一 開始為降低狀態到 A 點的骨幹根部附近的部位,之後應力就開始往 上攀升到股骨B點靠近小轉子的部位,其最大應力約有 20.215 Mpa, 在 C 點靠近楊氏係數交接面的部位其應力約為8 MPa 左右。至於在 骨外側方面,如圖 4-10 所示,從這個分佈圖來看,骨外側的最大應 力發生在 A 點股骨根部的地方,其值約為 20.497 Mpa,因為根部為 固定端的關係,因此應力會較大,而在骨幹B點的地方應力為最低,

在 C 點楊氏係數交接的地方,應力值算是次高的約有5 MPa 左右。

至於應變部分,圖4-11為模組一在四個方向的應變分佈圖。

由圖 4-11 中可以看出股骨的應變分佈狀況,其應變最大值是

0.094012,因為是兩種不同的楊氏係數差異頗高,因此很明顯的看出

來應變分佈都完全集中在海綿骨的部分,而緻密骨的部分則是因為比 例上的關係,因此看不到其分佈情況。接著繼續選取模組一內外兩側 的節點來做比較及觀察,圖 4-12 為模組一內側的應變分佈情況,圖 4-13為模組一外側的應變分佈情況。

由這兩張變化圖中可以看出,在楊氏係數交接面的地方,其應變 會急劇的增加,這可能是因為楊氏係數落差過大所致,在骨內側的應 變最大的部位在D 點約為靠近骨頸的地方,其值為4.179 10× 2,而骨 外側的最大應變所發生的位置則是在楊氏係數交接的部位,也就是在 C點的地方,其應變量是1.940 10× 2,由此可知,應變的趨勢與應力 的分佈是一致的。

圖4-2 擷取層數示意圖

每1.5 mm擷取一層

每 3 mm擷取一層

每4.5 mm擷取一層

每 10 mm擷取一層

骨髓腔 緻密骨 海綿骨

圖4-3 股骨抽去骨髓體積之示意圖

(a)前側示意圖 (b)內側示意圖

(c)後側示意圖 (d)外側示意圖 圖4-4 完整股骨有限元素模型示意圖

圖4-5 完整股骨邊界條件示意圖

表4-1 球頭三方向受力

X Y Z

616 N -171 N -2800 N

2872 N

Y

87∘

13∘

77∘

X Z

圖 4-6 楊氏係數設定示意圖 中空骨髓腔

17000 MPa 300 MPa

(a)前側示意圖

(b)內側示意圖

圖4-7 模組一在四個方向之應力分佈圖

(c)後側示意圖

(d)外側示意圖

圖4-7 模組一在四個方向之應力分佈圖(續)

(a)內側

圖4-8 模組一應力路徑圖。右側為模組一應力轉折點,左側為模組二 應力轉折點

A

A B C D E

B C D

(b)外側

圖4-8 模組一應力路徑圖。右側為模組一應力轉折點,左側為模組二 應力轉折點(續)

A B

A B C D

C

圖4-9 模組一內側路徑應力分佈圖

圖4-10 模組一外側路徑應力分佈圖

A

B

C

A

B

C

(a)前側示意圖

(b)內側示意圖

圖 4-11 模組一在四個方向之應變分佈圖

(c)後側示意圖

(d)外側示意圖

圖4-11 模組一在四個方向之應變分佈圖(續)

圖4-12 模組一內側路徑應變分佈圖

A B

C

A B

C D

4-3 完整股骨之模組二的應力應變分析

如果將楊氏係數改為第三章3-6 節所提,利用亮點方式轉換每一 個節點的楊氏係數,會得到何種不同的結果?並且藉由模組一的分析 結果當成對照組,來比對其應力應變之間的差異性。

本股骨模型其來源與4-2節相同,因此將此模型設定為模組二,

在邊界條件的假設方面,也都和 4-2節相同,唯獨不同的是楊氏係數 的數值,經過邊界條件的設定及 ANSYS®的求解之後,可以得到圖 4-14所示的四個方向的應力分佈圖。由圖中可以看出應力都集中在股 骨內側骨頸及外側骨幹的地方,而其最大應力所發生的地方是在骨髓 的頂端,其應力值大約有69.367 Mpa,但應力分佈的情況是不圓滑狀 態,可能是因為每個元素的楊氏係數不同,其最大應力會比模組一的 結果稍微大一些。至於在應變方面,則可以觀察圖 4-15 的四個方向 的應變圖。

由應變圖可看出,其應變最大的地方會發生在股骨的內側靠近小 轉子的地方,其最大應變值是0.108647,這結果和模組一相比較,應 變值相差不多。

接著可以繼續取股骨的內側及外側的節點來觀察其應力及應變 的分佈,圖 4-16 是模組二內側的應力分佈圖,可以分為五個轉折點

來討論,轉折點A 其應力約4.5 MPa左右,是在根部的位置,隨後就 下降到B點,也就是根部稍微上去一點的地方,其應力最低,而在 D 點,大約是在靠近小轉子的地方其應力最大,其應力最大值是13.235 Mpa,在 E 點之後其應力分佈的範圍就比較平均。圖 4-17 為模組二 外側之應力分佈圖,模組二外側所承受的最大應力是發生在 B 點骨 幹根部的地方,其最大應力為 22.017 Mpa,由於和模組一的情況一 樣,設根部為固定端的關係,因此靠近根部的地方應力值較大,隨後 就下降,C點則是應力最小的地方,然後應力又開始爬升,而D 點則 是應力次高的地方,其應力值約13.706 MPa,最後就開始下降。

最後可以再將兩個模組的應力路徑分佈圖繪製在同一個區域上 一起來做個比較,圖4-18是兩個模組骨內側路徑的應力分佈比較圖,

圖4-19則是兩個模組的骨外側路徑的應力分佈比較圖。

從圖 4-18 的比較圖來看,模組二的內側蒙麥斯應力小於模組 一,但到了外側應力時,模組二反而大於了模組一,由這兩側的應力 結果,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模組二使用亮點轉換成楊氏係數的方式 與模組一之間的差異性還是有進一步的探討空間,至於模組一在楊氏 係數上的假設,則是略為粗估,因為在交接的地方差異太大,連帶的 會影響到應力的分佈狀況。

在應變方面,從圖4-20的模組二內側應變分佈圖及圖4-21模組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0-1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