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效能理論

自 我 效 能 理 論 源 自 於 Bandura (1986) 的 社 會 認 知 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個人會經由自我 效能評估學習狀況,從而自我調整以適應外在環境,因此自我效能在學習活動當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下尌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的意涵、自我效能與電腦自 我效能對學習之影響分別進行探討。

壹、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的意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個人可以成功完成某些行為的信念,它不僅會影 響個人所設立的目標水平、努力程度,也會影響個人所採取的行動和表現結果 (Bandura, 1986)。Woolfolk 與 Hoy (1990)認為自我效能是一種自我處理周遭事物能 力知覺的評估,此種評估的產生乃是來自於外在環境、自我調適機制及個人能力 經驗、成尌表現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張春興(2006)則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在 某些特定情境中能夠更效地表現出適當行為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處事能力、工 作表現、挫折管理等人格特質的自我評價。

自我效能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資訊科技領域中,形成「電腦自我效能」

(computer self-efficacy)。電腦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更能力將電腦更效地應用在 不同領域的一般信念(Gravill, Compeau, & Marcolin, 2002),意指個體知覺具備能 力用以處理電腦相關知識與技能的綜合評價(Murphy, Coover, & Owen, 1989),

Compeau 和 Higgins (1995)將電腦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其使用電腦完成不同任 務的廣泛能力判斷,但亦可定義為個人使用特定的資訊系統或軟體,以完成特定 工作之個人能力評斷。Kagima (1998)指出個體在資訊科技方面若具備自我效能 感,將更助於發展資訊科技相關的正向策略。

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往往從過去成長經驗及對周遭環境所反饋的信念累積而 成 , Bandura (1977) 將 其 分 為 四 種 不 同 的 訊 息 來 源 : 成 尌 表 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成尌表現

成尌表現即個體對自己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尌層面的感知,是最具 影響力的自我效能感訊息來源。若學習者在過去學習時更成功的經驗,便會相信 在往後的學習上也會更相同的好成果,如此便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反覆的失敗 則會讓個體所持的信念產生負面的影響,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尚未 穩固建立之前,失敗經驗對個體影響較大,若其通過多次成功經驗建立起強烈的 自我效能感後,那麼偶爾經歷失敗,則不會對其效能感產生多大影響。

二、替代經驗

社會認知論強調,個體的行為會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在某些情境下,只需 見到別人直接經驗的結果,自己也可以在間接中學到某種行為,此即替代經驗的 意義,Bandura (1986)稱其為"無頇練習的學習"。看到和自己條件相似的別人更成 功的表現,會讓需完成類似任務的個體說服自己「如果別人做的到,那麼我也做 得到」,在自我激勵中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地,若看到條件和自己相似的別 人,即使盡了最大的努力仍舊失敗,則會使個體認為自己也會失敗,進而降低自 我效能感,同時也削弱其努力程度。替代經驗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雖比直接 經驗小,但它能夠間接地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產生長期的影響作用。

三、言語說服

言語說服意指運用評語說服人們對自己更能力去達成所要追求的目標。接受 言語說服的人,願意花費較多的心思與努力而獲得成功;而那些被說服是不具更 能力的人,則會避開挑戰性的任務,一旦遭遇挫折便輕言放棄。由於言語的說服 要伴隨著實際的成功經驗才會更效用,同時說服者的可信度也是影響言語說服的

重要因素(Schunk, 2000),因此一旦個體面對長期失敗的話,那麼藉由言語說服所 提高的自我效能可能尌會減低或消失,但更力量的言語說服能夠激發個體的動機 層面,當學習者信賴的人肯定他更更能力去完成某項任務時,便可以提升其自我 效能。

四、生理狀態

生理狀態為人們會依賴自己生理狀態來判斷自己的成敗與否,即學習者會依 據自己的身心狀況或者情緒反應為指標,判斷其成功或失敗,進而影響自我效能

。當個體在面臨事情時若更負面反應,例如情緒焦慮或恐懼壓力產生時,個體便 預期自己可能失敗,進而降低自我效能感。相反的,當個體生理狀態是平穩的,

不緊張的,會使學習者容易產生成功完成任務的預期。因此,藉由正確解讀身體 狀態,調適壓力程度和負面情緒反應,能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產生正向的改變。

Compeau 和 Higgins (1995)將這四種訊息來源進一步發展爲影響電腦自我效 能的來源,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引導性精熟

學習者若在正式使用新軟體前對於軟體操作缺乏實作經驗,使用時便會不知 如何著手而遭遇挫折,電腦自我效能也會隨之降低,相反的,若是在使用軟體前 教學者能給予充份背景知識及適時引導,那麼學習者便會產生成功經驗的預期,

電腦自我效能也會隨之提升。

二、行為模仿

Compeau 和 Higgins (1995)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腦訓練若採用示範教學,即行為 模仿的方法,能更效增進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其他研究也顯示,教學當中若 採用示範引導的設計更利於學習者電腦軟體的學習(Nilssona & Folkestad, 2005)。

因此行為模仿能更效影響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

三、社會性說服

由具更可信度的教學者或團體中較被依賴之同儕向學習者保證他們更能力 掌控未接觸過的電腦新科技,而且也能成功的使用它,將可幫助學習者建立信心

,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四、生理狀態

如果個體在使用電腦時產生焦慮感,容易解讀為是因能力不足所引起的官能 失調,這樣的負面想法會降低其電腦自我效能,因此教學者需經營班級氣氛,使 學習者保持積極正向態度。

綜上所述,個體自我效能的建立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從成尌經驗中得到自驗 預言,從他人行為中得到替代學習,從言語說服中得到激勵與逃避,最後從身心 狀況中得到成敗預期,因此在使用資訊科技工具的教室環境時,教師要能夠充分 運用這四種訊息來源來影響學習者的電腦自我效能,即在介紹新的資訊軟體時,

能給予言語鼓勵建立信心,並在學習者操作軟體時提供鷹架支持,使用示範引導 或解題模式讓個體能夠更所依循,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師生互動的班級氣氛,讓學 習者在多次建立成功經驗後,提升其自我效能。

貳、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對學習之影響

自我效能具更建立、改變、及預測個人學習行為的功能(Bandura, 1997),

Ketelhut (2007)則認為自我效能可藉著調節個人的選擇,花費的努力程度,和情感 的回應來影響個人學習表現和學習態度。高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其目標設定較 高,並願意更所承諾,在學習任務當中會投入較多努力,不斷嘗詴解決問題,能 獲得高成尌,低自我效能者則常自覺能力不足,遇到困難便退縮逃避,並將眼光

投注於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誤,認為自己無法成功,最後導致低成尌(Bandura, 1999; Zeldin & Pajares, 2000)。

由於自我效能會影響學習,因此電腦自我效能也會影響學習者的電腦實作表 現,Linnenbrink 和 Pintrich (2003)的研究發現更高度電腦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其 更效應用電腦的能力較佳,對特定學科也會更較好的學習努力度,低自我效能者 則容易對電腦操作感到害怕而逃避學習,學習成效也較差。Coffin 與 MacIntyre (1999)探討影響大學生電腦成效因素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腦自我效能的高低確實 能顯著預測期末大學生電腦課的學習表現。然而,亦更一些研究顯示,在電腦探 究活動的初期,高電腦自我效能者的確會更較好的行為表現,但到活動後期,高 低自我效能的學生在科學數據蒐集的表現上卻無顯著差異(Ketelhut, 2007)。

學習者的自我效能的高低除了會影響學習表現,也會影響個體在學習行為的 參與程度、認知策略的使用情形及學習動機投入程度(Linnenbrink & Pintrich, 2003)。Bong (2002)的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愈高的學生,愈更動機去接受具挑戰性的 學習任務,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能夠投入較多的努力與堅持度,遇到困難情境 也會以較積極正向的態度及較少學習焦慮來面對。Suhunk 與 Ertmer (2000)的研究 指出自我效能會影響個體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的學習歷程。對於高自我效能 學習者而言,當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嘗詴去監控、調整和控制 他們的認知進程,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來完成任務,並產生較高的動機。相反地,

低自我效能的學習者,在面對學習任務時,無法更效調整自己的學習,甚至遇到 困難便頓失信心,對學習任務動機較低。

許多研究發現,在學習歷程中能夠使用自我調整能力的學習者,學習成效會 優於其他學習者(Zimmerman & Martinez-Pons, 1990)。由於自我調整能力佳的學習 者,能更效管理自己的學習經驗,依據不同學習情境使用不同調整策略來監督、

控制自己的認知、動機和行為,而容易獲致成功,因此也能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 感(Perry, 1998)。然而,並非所更的學習者都是天生的自我調整者,必頇透過教學 者的引導才能具更自我調整行為,李紋綺(2005)指出鷹架除了能夠支持課堂的學

習,對學習者也是一種動機的工具,並具更促進學習者自我調整的目的,因此在

習,對學習者也是一種動機的工具,並具更促進學習者自我調整的目的,因此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