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至於大雄的部分(圖 4-3-2),則是有更多的同學注意到了大雄熱心助人 與深具同情心的優點並與以肯定,甚至相互欣賞,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與

人互動的過程當中,大雄有時可能太過於大剌剌的,讓人對他有了「粗野」

這樣的負面印象產生。

圖 圖

圖 4-3-1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 <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 > >

註::施測日期施測日期施測日期施測日期 96/6/28

2、

社會影響平均值先增後減但社會喜好平均值卻呈現降低趨勢

除天馬指數與型別的比較外,以這六位學生在三次社交測量中呈現的 社會影響與社會喜好均值比較:學生整體社會影響值先增加減,但最後的 社會影響值仍高於前測時,代表學生從七年級到八年級的過程當中,雖然 影響力仍微不足道,但在班級當中的份量已略為提升;至於社會喜好的部 分,學生的表現數值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代表六位學生在班級當中,

被拒的程度有加深的情況出現,也代表他們對班級群體的負面影響力增加。

不過進一步探究個別學生的變化情況,發現並非所有學生都吻合整體 的發展情況。我們以表

4-3-2

的整理來觀察生在接受一年的休閒輔導課程 後,在班級當中的社會影響值與社會喜好度變化:

圖 圖

圖 4-3-2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社團學生社交測量前測< < <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 > > >

註::施測日期施測日期施測日期施測日期 96/6/28

4-3-2

社交測量前後測中學生社會影響值與社會喜好度變化比較表 姓名 社會影響變化

﹝被喜與被拒

Z

值總合﹞

社會喜好變化

﹝被喜與被拒

Z

值之差﹞

小光 降低 降低

小玉 降低 降低

丸子 提高 提高

小白 提高 降低

大雄 提高 降低

小猴 降低 提高

註:施測日期 前測

95/6/30

後測

96/6/28

由表

4-3-2

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學生整體平均社會影響值微福提高而

平均社會喜好度持續下降的情況當中,仍然存在著個別差異。以小光、小 玉與小猴三人而言,在社會影響值降低的前提下,小光與小玉從完全不被 注意到被拒次數增加,雖然社會喜好度降低,但對幾乎不被同學關注的小 光與小玉而言,至少是從沒有同儕互動步向有同儕互動的開端,而小猴的 社會喜好度提高,代表他的同儕互動關係有良性化的趨勢。其次,就丸子、

小白與大雄而言,社會影響值開始提高,證明其在班級群體中的影響力增 加,在社會喜好度提升的丸子而言,對班級的正向影響力增加,反之,社 會喜好度下降的小白與大雄,則隱藏著對班級的負面影響力。

3、

小結

在比較學生天馬型別與

Coie

型別變化情況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觀察到 學生的同儕互動關係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實施前後的改變,因學生個別差 異而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讓我注意到有部分問題的存在:

﹝1﹞ 學生個體在天馬型別與

Coie

型別變化上的矛盾現象:

因為兩種型別歸類過程中,計算方法與標準不同,測量結果本來就容 易有出入,甚至產生矛盾的現象。例如:大雄在天馬型別歸類當中,同儕 關係呈現正向成長,但在

Coie

型別的歸類當中,數據上又呈現其對班級

的負向影響力。兩者結果孰是孰非,必須進一步透過導師訪談與課堂作業 觀察來進行檢證,方可得到確認。

﹝2﹞ 以同儕間的評價作為推論學生同儕互動關係變化的依據過於主觀

處於青春期的國中學生在身心發展上並未完全成熟,因此其主觀評價 能否理性客觀,仍待驗證;其次,國中學生即便能夠以理性進行判斷與分 析,但從想法到訴諸行動的過程中,為追求同儕歸屬感與認同而壓抑自我 原則價值的情形亦屢見不鮮,則假若研究對象無法顯著改變自己在群體中 的形象甚至得到認同,則不容易在以同儕提名為觀察同儕關係變化依據的 社交測量當中,展現出明顯的改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