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苦味

在文檔中 01 01 香港中醫藥發展 (頁 58-81)

「五味偏嗜」

中醫──飲食均衡

吃鹽過量,長期會導致引起血壓上升,

繼而心臟肥大和衰竭、身體水腫

吃甘味(糖分)過多,長久可致糖尿病和 肥胖,久而久之出現腎衰竭

面色無華、胸悶氣短

面色黧黑、胸悶氣喘

西醫印證中醫理論

中醫──飲食均衡

中國人和亞洲人的主食

白米飯

白米飯比紅米飯更能令血糖攀升,以往亞洲人除了吃白飯,還會吃大量蔬 菜,而農民飯後也會工作勞動,故白米飯的「壞」處不明顯。但現今社會,

吃肉類較多,蔬菜較少,運動更少,白米飯的「壞」處便較易可見。

吃得如何「正確」和「合比例」,也非最健康之道

若缺乏恆常運動和保持正常體重

白米的疑惑?

中醫──飲食均衡

飲食有節制,包括吃的份量和進食的時間,最好是定時和定量,

目的是避免過飽或過飢。過份飢餓令身體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和營 養,短期則肚餓無氣無力。

飲食得宜,人就健康;飲食失宜,是內傷致病的原因

飢飽失常、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

一天十七餐最健康?

甚麼是飲食失宜?

中醫──飲食均衡

一日三餐的食物分成十七份,每小時進食一份,這「密密食」

的方法,兩周後的結果是測試者的壞膽固醇、胰島素減低,這 改變長遠能減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險

實驗

每日吃十七餐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但大方向是不要暴食,也不 要挨餓(因挨餓後很可能會暴食),少食多餐,對身體是有益的

一天十七餐最健康?

中醫──飲食均衡

在《千金要方》中說:「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孫思邈 古人認為三餐應是「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飲宜少」

「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三餐中,早午餐可豐富一點,晚上不 宜多吃,吃飽即睡更是大忌。

中醫──飲食均衡

運動

飲食 閱讀

運動

至 「 營 」 生 活

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北宋文學家 黃庭堅

看甚麼書

工具書 興趣 生命成長

知識

氣質

閱讀

至 「 營 」 生 活

社交 躬行

至 「 營 」 生 活

不平衡 納悶 憂愁、抑鬱 空虛

是哪一個身體出現問題?

身 體 有 問 題 = 病 ?

中 醫 藥

半 邊 人

整 全 生 命

07

• 國民教育的根本在國史教育

• 新三國時代

➢ 國史

➢ 國學(中國文化)

➢ 國情

中 醫 藥 與 國 民 教 育

中醫藥充份體現了國學文化

• 陰陽五行

• 和諧

• 整體觀

• 形神合一

• 和合觀

皆源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醫藥文化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 《新修本草》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成書1540年歐 洲紐倫堡政府頒佈的藥典早883年,為世界藥典之母。

• 李時珍用科學方法分類編寫的《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之 多,品種之全,堪稱世界第一。

• 唐代設有「疫人坊」,隔離治療麻風病。

• 宋代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可以說其醫學認識是走在世 界前列的。

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 大醫精誠,職業道德

• 儒醫:仁心仁術

•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大醫治病,當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 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育人、育心

五戒

一戒: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觀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欲往而不往,不為平易。藥金 毋論輕重有無,當盡力一例施與,自然陰騭日增,無傷分寸。

二戒:凡視婦女及孀尼僧人等,必侯侍者在旁,然後入房診視,倘旁無伴,不可自看。假有不 便之患,更宜真誠窺睹,雖對內人不可談,此因閨閫故也。

三戒:不得出脫病家珠珀珍貴等送家合藥,以虛存假換,如果該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

自無疑謗,亦不得稱贊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樂登山,攜酒游玩,又不可片時離去家中。凡有抱病至者,必當親視 用意發藥,又要依經寫出藥帖,必不可杜撰藥方,受人駁問。

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請看,亦當正己視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見戲,以取不正,視畢便回。

貧窘者藥金可璧,看回只可與藥,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報。

〈醫家五戒〉和〈醫家十要〉

──載於明代外科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十要

一要: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或內或外,勤讀先古名醫確論之書,須旦夕手不釋卷,一一 參明融化機變,印之在心,慧之於目,凡臨證時自無差謬矣。

二要:選買藥品,必遵雷公炮炙,藥有依方侑合者,又有因病隨時加減者,湯散宜近備,丸丹 須預制,膏藥愈久愈靈,線藥越陳越異,藥不吝珍,終久必濟。

三要: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

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

四要:治家與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氣,斫喪太過,百病生焉,輕則支離身體,重則喪命。治家 若不固根本而奢華,費用太過,輕則無積,重則貧窘。

五要:人之受命於天,不可負天之命。凡欲進取,當知彼心順否,體認天道順逆,凡順取,人 緣相慶,逆取,子孫不吉。為人何不輕利遠害,以防還報之業也?

〈醫家五戒〉和〈醫家十要〉

──載於明代外科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十要

六要:裡中親友人情,除婚喪疾病慶賀外,其餘家務,至於饋送往來,不可求奇好勝。凡饗只 可一魚一菜,一則省費,二則惜祿,謂廣求不如儉用。

七要:貧窮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門差役人等,凡來看病,不可要他藥錢,只當奉藥。再遇貧難者,

當量力微贈,方為仁術,不然有藥而無伙食者,命亦難保也。

八要:凡有所蓄,隨其大小,便當置買產業以為根本,不可買玩器及不緊物件,浪費錢財。又 不可做銀會酒會,有妨生意,必當一例禁之,自絕謗怨。

九要:凡室中所用各種物具,俱要精備齊整,不得臨時缺少。又古今前賢書籍,及近時明公新 刊醫理詞說,必尋參看以資學問,此誠為醫家之本務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請,必要速去,無得怠緩,要誠意恭敬,告明病源,開具藥方。病愈之後,

不得圖求匾禮,亦不得言說民情,至生罪戾。間不近公,自當守法。

〈醫家五戒〉和〈醫家十要〉

──載於明代外科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

• 人、天地自然:一個整體

• 人的一切生命活動與自然是息息相關

• 順應自然

平衡與和諧

人與人之間 人與自然之間 人與社會之間

天 人 合 一

「人貴自然」道德觀

• 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向,有利於良好倫理秩序和道德氛圍的 環境建構

• 強調順應自然,調和致中,葆精毓神,主張扶正祛邪,養生全 德。「修身」、「和諧」和「美德」

• 亦儒亦醫、亦道亦醫

• 要求從醫藥者,除精於醫藥知識專業外,還須涵蓋「天、地、

人」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從 「天道」學習「人道」,進而 達到「德( 醫德)、能( 醫術)」兼具的「天人合一」境界

中醫藥文化

在文檔中 01 01 香港中醫藥發展 (頁 58-8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