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Rodriquez Saez)學琴,其後更受到皇后伊莎貝爾二世(Queen Isabel II)的讚賞 而引入宮廷中,不僅給了他一把史特拉第瓦利於 1724 年製作的小提琴,並且提 供他到巴黎音樂院學習的機會。薩拉沙泰於 1856 年前往法國巴黎音樂院,跟隨 法國學派重要的代表性人物─迪‧阿拉爾(Jean-Delphin Alard, 1815-1888)3學習。

1857 年薩拉沙泰同時獲得音樂院最高榮譽的小提琴演奏與視唱的首獎(premiers

prix)

;1859 年則獲得和聲的首獎,創該院有史以來學生成績的最佳紀錄。

薩拉沙泰踏出巴黎音樂院後,開始他長期的旅行演出生涯,遊走歐洲、南美 洲、北美洲、南非和亞洲各地。早期的演奏曲目安排上,薩拉沙泰喜愛演奏自己 的作品,以及根據歌劇中優美的旋律為主題所創作的小提琴變奏曲,像是著名的

《浮士德幻想曲》(Faust Fantasy, op.13)和熱情似火般浪漫情調的《卡門幻想曲》

(Carmen Fantasy, op.25)等。「卡門」原是法國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eé,

3 迪‧阿拉爾(Jean-Delphin Alard, 1815-1888),法國小提琴家,出生於巴約納(Bayonne)。1827 年進入巴黎音樂院,1843 年成功當上巴黎音樂院的教授。他的演奏充滿熱情,創作的作品在法 國也十分成功,是當時法國的代表性小提琴演奏家。

3

1803-1870)的小說,而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於 1873 年 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卡門歌劇,為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作品。之後,有許多器樂的 演奏曲出現,其中被演奏最多的就是這首《卡門幻想曲》,其創作原是獻給維也 納音樂院的院長─小提琴家海爾麥斯柏格(Joseph Hellmesberger, 1828-1893)4。 薩拉沙泰的演奏像魔力般的個性十足,如此神乎其神的技巧性演奏,與同時期的 學院派名小提琴家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5「非常細膩且理性的演 奏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在作品的詮釋兩人各持己見,對於迥然不同風格的兩位 小提琴演奏家,樂壇也曾熱烈的討論。

薩拉沙泰在萊比錫的演出造成轟動後,就立即前往德國、英國、奧地利和比 利時進行一系列的演出,經過許多場成功的演出後,他很快便備受矚目,尤其

1876 年時,三十二歲的薩拉沙泰在維也納的首演,更讓他聲名大噪。當代著名 評論大家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6說:

「很少有小提琴家的演奏,能像這位西班牙人給人那樣大的享受。他的聲音 並不巨大有力,也非深刻動人,然而卻無比的迷人和甜美。」7

4 崔光宙,《名曲的創生》(台北市:大呂出版社,1991),210

5 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匈牙利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與作曲家。奠定了小提 琴演奏中忠實於原作的現實主義原則。

6 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 1825-1904),捷克裔奧地利評論家,自幼即深受家中雙親的音樂品 味及文藝的薰陶,但或許是因為一生未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緣故,進而影響了漢斯利克對於音樂 美學的觀點。1854 年寫出了一本極為抨擊且影響甚鉅的音樂著作《論音樂美》(The Beautiful in Music)。1861 年起,漢斯利克開始了以「音樂評論」及「音樂教育工作」為職志。他經常出席 評審或以官方代表的身分到處聆聽音樂會、聆賞比賽及拜訪音樂家們。評論風格相當的嚴謹,所 以被公認為一位具有音樂學家身分的專業樂評。

7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張世祥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8),141

4 過分且粗糙,直到後來出現了易沙意(Eugène Ysaÿe, 1858-1931)9,他為小提琴 演奏制定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這種現象才得以糾正。但是小提琴巨擘卡爾‧弗 萊什(Carl Flesch, 1873-1944)10仍認為薩拉沙泰是「最偉大的沙龍演奏風格的理 想體現」。11

由於這位在十九世紀末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受到當代多位作曲家的推崇,因 而許多小提琴作品都是受到他演奏魅力的感染,其中,布魯赫的(Max Bruch,

1835-1921)12《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2)和《蘇格蘭幻想 曲》(Scottish Fantasy)、拉羅(É douard-Victor-Antoine Lalo, 1823-1892)13的《西

8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張世祥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8),141

9 易沙意(Eugène Ysaÿe, 1858 -1931),比利時小提琴家。四歲啟蒙於父親,1873 年進入巴黎音樂 院跟隨韋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學琴,1876 到布魯塞爾跟隨魏奧當(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學琴,在當時是非常著名且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十九世紀末與姚阿 幸、薩拉沙泰並稱德奧三大小提琴家。

10 卡爾‧弗萊什(Carl Flesch, 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七歲開始演奏小提琴,十 七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主張小提琴家不僅是個表演家還是藝術家。出版了許多關於教學的書籍,

其中包含《小提琴的演奏藝術》(The Art of Violin Playing)與音階系統(Scale System),已成現 今在小提琴教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

11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張世祥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8),144

12 布魯赫的(Max Bruch, 1835-1921),出生於德國的科隆,也曾把二十八歲時完成的第一號 g 小 調小提琴協奏曲獻給姚阿幸,連薩拉沙泰也非常喜歡。

13 拉羅(É douard-Victor-Antoine Lalo, 1823-1892),出生於法國里爾(Lille),是一個擁有西班牙 血統的軍事家族,為薩拉沙泰作的西班牙交響曲於 1875 年由薩拉沙泰首演,相當成功。

5

班牙交響曲》(Symphonie Espagnole)和《F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F minor)、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8-1920)14的《第一、第三號小提琴 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1 and No.3)與《序奏與隨想輪旋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韋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15的《第二 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2)等名作都是題獻給他。

人們將他與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們相提並論:

14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8-1920),浪漫樂派的法國鋼琴家,擁有驚人的天分與記憶。

15 韋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 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

16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張世祥譯(台北市,世界文物,1998),142

17 “Sarasate, Pablo De” in Naxos Music Online,

http://www.naxos.com/person/Pablo_de_Sarasate/21148.htm(accessed February 25, 2012).

「The first group contains compositions in the folk idiom, the second consists of opera fantasies, the third group are ‘original’ compositions and the fourth group are some excellent transcriptions, with the last group consisting of a few cadenzas to violin concertos.」

6

1908 年他因肺部功能衰退,猝逝於比亞里特斯的別館。薩拉沙泰在音樂史上除 了演奏和創作許多精彩動人的音樂外,還是全世界第一個錄製小提琴音樂的小提 琴家。1904 年他留下了蠟管式留聲機(phonograph)的唱片,讓後人可以聽到他 精采的傑出演奏。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