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薩拉邦德 (Sarabande)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詮釋

第二節 薩拉邦德 (Sarabande)

一、曲種簡介15

薩拉邦德 “Sarabande”,(法、德:sarabande、義:sarabanda、西:zarabanda)

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唱舞蹈。最早的和聲進行為 I-IV-I-V,速度在後期漸漸穩定 成為緩慢的 3 拍子,通常重音在第 2 拍,並且延長音值。薩拉邦德在巴洛克時期 常與阿勒曼 (Allemande)、庫朗 (Courante、Corrente)、基格 (Gigue) 舞曲搭配為 組曲,為組曲的的三首。

Sarabande 此單字最早出現在 1539 年費南多•古斯曼•梅西亞 (Fernando Guzmán Mexía) 的詩裡,16而薩拉邦德在 1580 年到 1610 年為西班牙最熱門及狂 著歌詞,作者為吉羅拉莫•蒙泰賽爾多 (Girolamo Montesardo, 1606–1620)。18可 看到其和聲進行為 I-IV-I-V,並且是 6/8 拍切換到 3/4 拍的變化拍(譜例 23)。19

15 主要資料來源自以下:

Richard Hudson and Meredith Ellis Little. "Saraband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3 Dec. 2014.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4574>.

胡小萍:《巴哈鍵盤舞曲》(台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2001),頁 31。

16 Fernando Guzmán Mexía 為巴拿馬的詩人,根據 B. J. Gallardo: Ensayo de una biblioteca española de libros raros y curiosos (Madrid: Imp. M. Tello, 1888–9, iv), 1528.(測試性與新奇的西班牙文之珍 貴書藉書庫)

17 Cervantes 以及 Lope de Vega 為西班牙文學家,寫作劇本,詩集及小說。Lope de Vega 在西班 牙文學史上的名譽僅次於 Cervantes。

18 Girolamo Montesardo (1606–1620) 為義大利歌手以及作曲家。他的吉他書裡是最早使用字母記 號在和絃上,給彈奏五弦吉它所使用。

19 譜例來源同註腳 15。

30

譜例 23 吉羅拉莫•蒙泰賽爾多〈指法的新發明〉,第 1-2 小節

大致上薩拉邦德在西班牙、義大利及英國是較快的速度,然而到了德國及法 國則是慢的速度。形成這樣的原因也許可以從地理位置來看,起源於西班牙的薩 拉邦德與義大利及英國皆是外緣環海的地區,而傳到了法國以及鄰近的德國後為 了配合當地的文化,薩拉邦德則形成緩慢而莊嚴的速度。

薩拉邦德到了法國,去掉了歌詞,形成緩慢而莊嚴的三拍子舞曲,強調第二 拍之外,通常會加附點。早期十七世紀法國盛行起宮廷芭蕾 (Ballet de cour),20而 薩拉邦德也出現在宮廷芭蕾的音樂中。

巴洛克時期有譜曲薩拉邦德的作曲家有巴哈、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柯瑞里 (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等。而薩拉邦德 舞曲形式的復興是從愛德華•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的作品霍爾堡組 曲 (Holberg Suite)開始,21十九到二十世紀譜此曲的法國作曲家有德布西、薩悌。

在英國則包含各種不同的風格,如:沃恩•威廉斯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本傑明•布里頓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赫伯特•豪厄爾 (Herbert Howells, 1892-1983)。

20 Ballet de cour 宮廷芭蕾。於亨利三、四世以及路易十三、十四統治的期間內,流行於法國的宮 廷中,為一種芭蕾表演的形式。

21 參考自維基百科。<https://www.wikipedia.org>

31

二、分析與詮釋 1.樂曲概述

薩拉邦德舞曲曾為熱情活力的風格,經過文化的洗禮後,已轉化為優雅 緩慢的風格,但由於過去源於熱情的快舞,故典雅的曲風中,仍有內斂的熱 情存在。這種特質,舞者與作曲家們則以第二拍為重拍或長拍的切分重節奏 方式表現(胡小萍 174)。

此曲於開頭所標記的術語為隆重而優雅的緩慢 (Avec une elegance grave et lente ),整曲以平行和聲進行為主要特色,平行的和聲為和絃式旋律,

進行時形成一種滑動的效果,22和聲依附著旋律線條,細膩且非傳統的和聲 變化以及小聲的力度,營造了特殊的靜謐風格。

旋律的表現大致上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依附在和聲的旋律,演奏和絃 時移動一致(譜例 24)。第二種為八度同音的旋律,織度單薄(譜例 25)。

第三種以分聲部的方式區別出旋律與和絃伴奏(譜例 26)。不同的聲部配置 產生不同厚度的旋律,此曲的旋律大部分以第一種表現方式為主。

譜例 24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1-4 小節

22 約瑟夫•馬吉利 (Joseph Machlis) 在《當代音樂介紹》內文提到德布西的〈葛拉納達之夜〉所 使用的「滑動的」和絃乃為印象派的主要特徵。約瑟夫•馬吉利 (Joseph Machlis) 著。《當代音 樂介紹》。蘇同右 譯。彰化市:自行出版,1990,頁 65。

32

譜例 25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5-6 小節

譜例 26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11-12 小節

譜例 24 的和絃式旋律作曲手法類似於印象派的繪畫概念,明亮的光暈 事實上只是線條的濃化。德布西將旋律附於和聲上,聽覺感受為於成糰的音 響中聽見一條被濃化的旋律(約瑟夫•馬吉利 66)。旋律當中含有教會調式 的色彩,平穩的旋律線條配合著不同於傳統的和聲變化,使古老的薩拉邦德 風格也兼併了德布西個人的創作特色。

此曲主題樂句處理為傳統的四小節樂句,但以素材來分為「2+2 小節」

的樂句,反覆前半樂句的素材,並在旋律稍加變化,但不改變和聲結構(譜 例 24)。此創作手法沿襲著西班牙與義大利的薩拉邦德舞曲風格,早期的法 式薩拉邦德也類似以上的方式(胡小萍 32)。

33

34

35

Pearson Education. Debussy Pour le piano: Sarabande. 2014. N.P. n.d. Web. 9 Dec. 2014.

<http://www.edexcel.com/migrationdocuments/GCE%20New%20GCE/24__Debussy___Pour_le_pian o_Sarabande.pdf >

25 “……like an object view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摘自 J. Peter Burkholder, Donald J.

Grout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782.

36

和絃的最高音聲部為主旋律,會以平行八度來增厚旋律,也會於其中填 充四度和絃(quartal)、五度和絃音,使其產生古代的奧干農 (organum) 聲響。26

37

3.樂曲詮釋

A 段之第 I 句(譜例 27a):

德布西於主題的設計有著細膩的巧思,此四小節為主題樂句,創作技法 涵蓋以下幾點:(1) 平行的和聲進行。(2) 教會調式色彩。(3) 使用三度的和 聲進行 (I-iii)。(4) 整曲的三連音節奏只出現於主題旋律。平行五八度的和 聲與教會調式色彩使其主題接近古代的奧干農風格。三度進行 (I-iii) 的和 聲(第 2、4 小節)削弱了 E 大調的色彩,而二分音符停留於 iii 級以及持音 的記號,顯得此音(g# 音)的重要性,g# 音為起音的佛里吉安與 E 大調的 音重複著,故主題旋律為含有 E 大調色彩的佛里吉安調式,當中也含有 E 大調的和聲架構,但較無大調感。

德布西在旋律的音高、節奏及和聲結構有其設計的巧思,使其音樂的銜 接緊密,但仍舊能表現出薩拉邦德於第 2 拍為長拍的傳統特質,只是此特質 於主題的第二及第四小節才呈現。

開頭第 3 拍的正拍音高最高,旋律向下走動並作了三連音的變化,下一 小節為穩定的兩個八分音符,其和聲結構為 V-I,使兩者緊密相連,韻律感 有些許接近兩拍為一組的錯覺。演奏上特別注意不能使其韻律成為兩拍一組。

德布西在此也特別加了圓弧線於主題的第一和三小節,提醒演奏者在彈奏時 的分句。

譜例 27a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I 句:1-4 小節

38

(原本的拍子)

譜例 27b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1-2 之節奏音型

假使真以兩拍的「強、弱」律動來演奏,也並不符合開頭主題的音樂設 計,但或許作者想製造出第 3 拍到第 1 拍的強烈拉力,再來的第 2 小節第 2 拍二分音符則使音樂能夠鬆弛下來。I-iii 級的進行於傳統和聲來看並非穩定 踏實,但德布西使其成為理所當然,並加上持音 (tenuto) 的記號作為穩定 的意義。此句為為 2+2 小節的樂句,和聲結構不變,第二組改變一些音以及 增加一點力度的變化。

A 段之第 II 句(譜例 28):

第 5 小節開始的雙手八度使旋律小聲而清晰地顯現出來,4 拍的音型使 得圓弧線 (slur) 分句不受小節線限制。第 6 小節第 2 拍和絃增厚並反行,

加上重複半樂句(第 6 小節第 2 拍與第 3 拍)使其音樂形成兩次的波動,調 性由 c#小調色彩推進到 E 大調的 V 級和絃。

譜例 28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II 句 5-8 小節

A 段之第 III 句(譜例 29):

結構使其產生層次感,調性處理則有其巧思。以兩小節為單位來看,第

39

9-10 小節的 A#音與 A 音反覆出現,調性擺動不定,第 11-12 小節旋律以外 的伴奏和絃皆為屬七和絃,彼此連接為全音的進行,調性模糊,到了第 13-14 小節終於嶄露調性,停留在 g#小調的 v 級,作為此樂句的收尾。

德布西在此也運用力度與節奏製造音樂的起伏。第 9-10 小節以及第 11-12 小節的旋律部分節奏相同,整體節奏穩定且具前進感,到了第 13 小節 改變節奏為 1 拍半的長拍,配合著更弱 (plus p) 如同提示著樂曲的行進即將 和緩,第 14 小節使用漸慢 (retenu) 來拉住音樂的速度感,力度雖為 pp 卻 顯得重要而特別。

綜合以上的調性處理先為擺動不定,再以全音削弱調性感,最後的第 13-14 小節音樂的調性色彩才逐漸明朗清晰,過程使用更弱 (plus p) 至極弱 (pp) 搭配漸慢 (retenu) 來呈現出此句的短暫收尾,故此部分在觸鍵方面需 稍加控制方能表現其樂曲的變化。

譜例 29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9-14 小節

A 段之第 IV 句(第 15-18 小節)與開頭第 I 句(第 1-4 小節)相同。

A 段之第 V 句(譜例 30):

第 19 小節與第 II 句節奏一樣,但音型略作變化。左手聲部增厚且反行,

40

以琶音加上漸強來擴充張力,音型展現豐厚音響,卻在下一個小節降低音域 以同音八度來變化織度,形成音樂上的情緒轉換,造成一種不預期感,使得 演奏者在觸鍵上的配合顯得相當重要,觸鍵立即轉換。

此句的聲響停留於 c# 小調的 i 級,同時結尾處的設計也相當微妙,德布 西似乎使用三度進行的終止 (E- C#),但卻於中間增加了 F#的八度音作為變 化,而 F# 到 C# 音則產生有 iv-i 的類似教會終止聲響。第 20 小節的十六分 音符圓弧線與第 19 及 5 小節不一樣,此圓弧線的劃分有助於鋼琴低音的清 晰度。

譜例 30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19-22 小節

B 段之第 I 句(譜例 31):

B 段主題使用了四、五度和絃,重複其中的音作為旋律,並產生了二度 音聲響。主和絃以外的聲部作為裝飾及色彩變化。此句 D 音的還原可看出 為調性為 A 大調,但旋律以 C#音為起音的的佛里吉安。彈奏時對於最高聲 部的旋律以及其四、五度和絃和絃和其餘的聲部在觸鍵有不同的差異,以此 展現其層次。

樂句也可細分為 2+2 小節,反覆的手法類似於 A 段的第 I 句,同樣的 素材,改變一點旋律和力度。但不同的是低音聲部的切分節奏和使用 G#音-C# 音的五度關係使其具有肯定感且節奏性強,音樂上具有前進感。

41

譜例 31 德布西〈薩拉邦德〉,第 23-26 小節

B 段之第 II 句(譜例 32):

此句以兩小節為單位做分析。(1) 除了裝飾性質的經過音 B 音有降記號,

此句以兩小節為單位做分析。(1) 除了裝飾性質的經過音 B 音有降記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