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關係

第二章 童話、文化與繪畫-創作文本的溯源

第二節 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關係

28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 -1883 年),德國人,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

革命理論家,並精通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占星學以及數學。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

等。

29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陳昭瑛 譯,《美學的面向》,臺北市:南方叢書,1989,頁 28。

18

19

支,是因為有傳媒的影響,而帶動大眾的流行。筆者認為應該適度重視市場需求,瞭解 流行背後的群眾消費心理,善用流行資源,卻不盲目追求流行文化。從創作背景中,歸 納出影響創作的因素,並以整體的角度做檢視,反思自我創作裡的特徵,是否具有時代 意義與個人價值?

二、自畫像案例之探討-畫家在社會變遷中的自我定位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不僅是畫者同時也是觀者的角色,承載著社會訊息與刺激,

並對之回應而建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因此作用於藝術家的兩種身分之間,並支配整個 藝術創作過程。自畫像作為藝術家自我主體建構與社會角色形塑的藝術表現,藝術作品 是最終的顯現,自然也迴照出藝術家所處社會的樣貌與意識形態。以下探討幾位畫家在 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分析:

(一) 杜勒

在杜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於1498年《有風景的自畫像》(圖2-1)中,除了一睹 畫像中如貴族般華麗裝扮的風采,反映出杜勒希望自己呈現在別人面前的樣子,亦反映 出他渴望成就的社會地位,可看出他那堅強的自尊與自信;畫中窗外的風景,更隱含著 杜勒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南行,為了解義大利的人文主義,逃離封建的德國,擺脫社會階 級限制,嚮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人文藝術發展之企圖。31

圖2-1杜勒,《有風景的自畫像》,1498,油彩、木板,52×41cm,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穿著皮毛領長袍的自畫像》(圖2-2)於1500年,在他29歲生日前完成。這幅畫的題

31 黃晨淳,《大師自畫像》,臺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頁 14。

20

字為:「是以,我,來自紐倫堡的阿布雷希特,杜勒,在28歲時,採用耐洗、耐燙、以 難以抹滅的顏色,畫下我己。」這是一個沉鬱的形象,主要以褐色來彩繪,基於樸質的 黑色背景上。 畫中的臉吸引人的地方在於與耶穌基督的臉龐相似,此畫受了荷蘭畫家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聖像》所影響(圖2-3)。在中古時期晚期的藝術中,傳統 上耶穌都是以正視前方,身體兩邊對稱的姿勢描繪,這些傳統形象中,耶穌的頭髮是棕 色、中分、且垂向兩邊肩膀的。

圖2-2 圖2-3

杜勒,《穿著皮毛領長袍的自畫像 揚‧范‧艾克,《聖像》,油彩、木板 Self-Portrait in a Fur-Collared Robe》 , 44×32cm,柏林國立博物館。

,1500 ,石灰板 油彩,67.1 ×48.7 cm 慕尼黑 繪畫陳列館。

西方藝術史上,藝術家喜歡將自己的自畫像,以仿耶穌基督的形式呈現;在耶穌基 督理想化的外表下,杜勒以模仿耶穌基督的形式接近觀者。畫中的他蓄著短鬍子,其實 由其他自畫像可得知,杜勒留著一頭微紅色的金髮,然而在此,他將自己的頭髮畫成棕 色,顯示杜勒刻意要創造出似耶穌基督的形象。他的手舉到胸前,幾乎呈一個祝福的手 勢,但是這手勢並沒有傲慢自大與褻瀆上帝的意味,這是一種信仰的表述:耶穌基督是 上帝之子,而上帝創造了人類。對杜勒來說,這幅自畫像在於認定,他的繪畫才能是上 帝所賜予。

然而在這幅自畫像當中,仍有稍微偏離傳統的耶穌基督形象的部分:這幅畫並非相 當對稱,頭部的位置偏離了畫板的正中央,偏向右側;另外,頭髮的分邊也並非完全中

21

分,有幾綹頭髮分別散列於額頭上;眼神直視的方向有點偏向畫板的左邊。又從服裝來 看,杜勒穿著的是一件當代相當時髦的衣服,皮草滾邊的袍子。從這些可知,這幅畫是 相當以個人為出發的。32

(二) 安貴叟拉

女性畫家蘇菲妮絲芭‧安貴叟拉(Sofonisba Anguissola,1532-1625),在男性主權的社 會中,她不能像男畫家一樣研習解剖學,更無法以男性裸身作實體練習;但儘管當時社 會的限制與性別歧視,也阻止不了她的前進。她在18歲時創作的《自畫像與伯納迪若‧

侃畢》(圖2-4)侃畢(她的繪畫恩師)的身體被放置在整個構圖的左側,架上的畫布擺在中 間偏右的地方,上面有她的形象,讓我們看見「畫中畫」的情景,仔細看會發現她有「兩 隻左手」,一隻拿著手套,另一隻則與老師的右手合而為一,用兩隻左手與兩張畫布呈 現出超現實的奇幻。33

圖2-4 安貴叟拉,《自畫像與伯納迪若‧侃畢》,1550,油彩、畫布,111×109.5cm,波羅那國立藝術館 (義大利西恩那)。

32杜勒。Web Galley of Art。檢索日期:2010,06,17。 取自 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ml/d/durer/1/03/1self28.html。

33 方秀雲,《藝術家的自畫像》,台北市:藝術家,2008,頁 17-18。

22

23

24 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39以筆名執筆之小說,1726 年出版,屬於長篇暗諷,此類暗 諷強調的不是人物,而是心態,至今仍是文學史上傑出的諷刺鉅作,他是天才型作家。

38 參諷刺。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10,7,6。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E%BD%E5%88%BA。

39 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英國-愛爾蘭作家及神職人員。諷刺文學大師,以《格理 弗遊記》和《一隻桶的故事》等作品聞名於世。

40 參許嘉琪,〈少年冒險小說的人物刻劃及歷險過程分析-以《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與《金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