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親子溝通意涵

親子溝通為人際關係的其中一部分,其溝通對象限定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徐 儷瑜(民 77)認為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雙方心理訊息的交換。另有學者認 為,所謂親子溝通意指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流思想、意見和分享感情的過程(林良 姿,民 80)。黃郁婷(民 84)認為親子溝通是父母與子女彼此分享情感以及交換思 想觀念之歷程,藉由此訊息的交換使兩代間更為相互了解,進而增加親子關係的 品質。趙梅如(民 88)指出親子溝通的內涵是指家庭成員中,父母與孩子共同建基 的一種內在思考與外在對應的交互活動,提供父母與子女訊息互動的依循,並相 互理解親子間的表達、思考與行動。而 Olson(1993)在家庭溝通模式研究中,定義 親子溝通為:家庭成員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協助家庭運作而產生家庭凝聚力和適 應力,以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引自邱富琇,民 93)。

綜合上述,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子女間所有訊息直接或間接的產生雙向交 流,產生一種內在思考與外在對應的交互活動,經由此歷程形成彼此相互知覺、

理解或朝向健康關係發展的互動現象。

貳、親子溝通理論

一、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

此學派較重視個人的自我狀態,依其觀點將溝通型態分為下列三種(洪志 美,民 80):

(一)互補溝通:指發出訊息的人,能夠接收到預期反應的溝通。此為一種適當而 可預期的溝通方式,他常常依循正常的人際規則運行。

(二)交錯溝通:是指發出訊息(刺激)的人,沒有接收到預期的反應時,就會產生 此種溝通。

(三)曖昧溝通:表面上以社會可以容許的方式來表達意思,但實際上常隱含著另 外的含意。

二、Satir(1972)為著名家族治療大師,他依據自我價值感及家人關係,提出五種 親子溝通型態:

(一)討好型:滿足他人需求,但不尊重自己真正的感受。

(二)指責型:喜歡支配他人,為保護自己或表現優越,常會表現責備別人的樣子。

(三)超理智型:忽略自己及對方情感,隨時保持冷靜與理性避免有任何情緒。

(四)打岔型:談話沒有重點,在討論問題時會分散他人注意力,對事情表現事不 關己。

(五)一致型:視自己、他人與情境同等重要,希望能同時關心自己也關懷別人,

自我價值感高。

三、謝秀芬(民 75)將一般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型態分為:

(一)混亂的溝通:以攻擊、挑撥、指責…..等負向語言表達,且會把不好的情緒投 射到蝶人身上,溝通沒條理且不連貫,具破壞性。

(二)壓抑的溝通:常以明理體貼,或以合乎別人期待來表現,不敢表現自己的真 實情感。

(三)憂鬱的溝通:此溝通的訊息常表現無望、無助、罪惡的,使得家庭氣氛異常 沉重。

(四)神經的溝通:常出現扭曲及情感轉移投射作用,使得期望、需要感受混淆不 清,影響訊息傳遞。

(五)精神分裂的溝通:意指家庭中的溝通模式毫無組織,在同一時間傳遞了多重 訊息,切多半互相矛盾。

(六)消息交換的溝通:家庭成員僅僅是單純交流或告知自己所知道的訊息,卻未 分享彼此心中的感受。

(七)理智說明的溝通:對每一件事都能說出一番道理,注重邏輯與理性思考,常 忽略自己感受,甚至不喜歡表現情感,讓家人覺得有疏離感。

四、Olson、Mccubbin、Barnes、Larsen、Muxen 和 Wilson(1983)將親子溝通分為:

(一)開放式溝通:指家人彼此間採用正向的溝通技巧,例如:傾聽、同理心、支 持等態度,且能分享有關對家庭凝聚力、調適力的需求及看法。

(二)問題式溝通:指家人較不能分享彼此的情感,而常使用負向溝通技巧,例如:

批評性、雙重訊息、或較不能接納對方等的溝通方式。

綜上所述,親子溝通概念所呈現觀點各不相同,區分型態也有所不同。但其 中 Olson 等人所提出之模式發展至今,經常被實務工作者不斷根據此理論進行驗 證、發展評估工具,並應用在各個主題,例如:不同種族間的適用性、單親家庭、

繼父母家庭……,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斷的在發展和修正(邱獻輝,民 89)。

而本研究因為研究的方便性以及配合「親子溝通問卷」內容,因所以有關本 研究所提的親子溝通分類,採用邱獻輝(民 89)所整理分類的方式,亦即區分 為「正向溝通」與「負向溝通」兩類。且依據邱獻輝所編製的「親子溝通問卷」

(家長版)量表中,「正向溝通」的內涵有 11 個項目,包括:尊重、支持、引導、

同理心、增強、鼓舞、彈性、「我」訊息之表達、適當的面質、幽默感及覺察自 身的情緒等十一個項目;「負向溝通」則分為八個項目,例如:替別人說話、說 教、指責、權威的命令、雙重訊息、替子女做決定、不信任與主題干預等。

參、幽默感與親子溝通

就目前的國內文獻資料顯示,探討親子溝通的研究不少,例如:親子溝通型 態對兒童焦慮之相關研究(林良姿,民 75),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 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林玉慈,民 87),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 之相關研究(邱富琇,民 9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 之研究(陳春秀,民 89),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朱崑中,民 85),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

態度之相關研究(羅樊妮,民 92)。但是這些研究與親子溝通的相關議題則多半與 焦慮、偏差行為、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自我觀念、生活適應、異性交往和管教 方式等有關,未見有探討親子溝通與幽默感的關係。

其次,就幽默感相關的文獻資料來看,亦未發現有關幽默感與親子溝通相關 的研究議題,比較多的反而是與性別、創造力、生活壓力、身心健康、社交技巧、

自尊、情緒適應、人際因應、壓力事件、負向生活事件、情緒反應(陳學志,民 93;劉佩雲,民 78;何茉如,民 86;李維光,民 94;林玉慈,民 88;陳淑蓉民 92;林小麗,民 92 等)。雖然看似沒有直接相關,但不論是親子關係或是幽默感,

其討論的議題卻彼此之間有一些關聯性,包括:家庭氣氛與壓力因應有正相關(張 雅惠,民 94);家庭氣氛愈正向發展者,其自卑感愈低,社會興趣愈高(許維素,

民 80)。亦即家庭氣氛與個人的情緒適應、生活壓力或負向生活事件有關,而且 與情緒反應、人際因應等有關。換言之,親子關係與幽默感雖然沒有直接的關聯,

但彼此間卻有一些交錯且互相影響的關係。

由前述討論可以發現,幽默感與親子溝通在文獻上並未發現直接相關的研 究,唯 Turner(1980)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幽默感和自我檢校有正相關,而自我 檢校程度越高的人,他們對於社會情境較為敏感,擁有比較好的社交與人際掌控 技巧。換言之,幽默感與社交技巧、人際關係有高度的相關。但是怎麼樣的人算 是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人呢?一般而言,社交技巧良好的人,通常是因為他們具 備量好的溝通能力,他們願意用心去傾聽他人的話語,去接納他、瞭解他,彼此 就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引自李維光,民 94)。準此而言,依據邱獻輝(民 89) 所編「親子溝通問卷」(家長版)之標準,前述人際溝通過程中的語言和非語言 的訊息,如果能表現出用心傾聽、接納、了解等態度與溝通內容,則符合「正向

溝通」的指標。所以前述討論意謂社交技巧良好的人,在人際溝通則會表現較多 的「正向溝通」行為。

邱獻輝(民 89)的研究同時也證實,家長親子溝通能力愈佳則其「正向溝通」

的技巧愈好。其次,陳春秀(民 90)的研究中建議,父母親應以開放式溝通為原則,

才能達成有效的親子溝通。其所指開放式溝通原則包括:(1)積極的傾聽,(2)以 同理、尊重的態度溝通,(3)明確與清楚的語言表達,(4)仔細覺察非語言訊息等。

以上原則亦皆為正向溝通的行為表徵。換言之,良好的親子溝通必須以正向溝通 為基礎,缺少正向溝通行為則親子溝通品質必然不良,長久而言勢必造成家庭氣 氛與親子關係的負向影響。

綜上所述,幽默感與親子關係之間仍存在間接的關係。具有高度幽默感的 人,其自我檢校能力較強,這樣的人對社會情境較敏感,社交與人際能力較佳,

其在正向溝通行為的表徵出現比例也較高。而為人父母者之正向溝通行為愈多 時,則其親子溝通的效能越好。準此而言,越能表現出幽默感的父母,其在親子 溝通的品質上會表現愈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