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訪談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頁 59-68)

根據各大學院校教授音樂鑑賞課程教師的訪談資料結果,針對大學通識教育

『音樂鑑賞』課程之課程規劃、教學設計、教材內容、評量方式、學生應具備基 本音樂素養、目前困境與未來趨勢規劃等相關問題,提供進一步深度的分析與建 議。

壹、 課程規劃

一、整合訪談教師的意見,課程規劃原則應兼顧通識教育的理念以及音樂藝術教 育的特性,重視通識化、音樂化、多元化、生活化、整合化、系統化等課程規劃 原則。

『我們應當把握音樂專業科目通識化的課程規劃理念。教師心態和課程規劃應當 與音樂專業鑑賞教學有所區別,另外選修這堂課的學生專業背景都不同,詮釋音 樂的角度與觀點也有所差異,因此無論教學模式或是樂曲的選擇上,應重視多元 化的原則。讓學生獲得廣闊的音樂視野。不過有關美感認知部分,音樂常識與基 本理論的介紹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覺審美層次的根本,更是課程的重心不可偏廢。』

【3】

『學生希望通識教育課程可以帶給他們吸收外社會潮流的機會,也就是比較生活 化的東西,比較有用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生活經驗,把握生活化的課程規 劃原則,例如:從學生喜歡的 rap、 hit-hop 音樂著手,選擇節奏性比較強烈的 部分帶入音樂節奏元素的學習,循序漸進帶入旋律線條、和聲等聽辨。或是利用 生活中常出現的視覺線條、空間、圖案、建築等導入曲式的(例如三段體 ) 的教 學,將聽覺感受具象化,增進學習動機。』【6】

『不要侷限於某一種音樂類型,或是單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聽多看多想。音 樂認知教學的部分輕輕帶過即可,並融入鑑賞教學之中,並不需要引導學生達到 專業的音樂鑑賞層次』。【2】

『多元化與整合化應當是課程規劃的原則。例如提供音樂與其他領域的整合性觀 點,引導學生瞭解音樂藝術在人文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運用學生多元智能

170

例如語言、肢體動覺、視覺感官等進行音樂的學習,並且提供多元種族、文化音 樂類型』【1】

『音樂藝術領域在現代多被擺在與「科學邏輯」的對立面,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導致過份強調「經驗與體驗」的面向,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知識化的建立 是無法避免的,因為知識化才能將個別差異納入客觀的考量,因此藝術知識化的 腳步刻不容緩,一些基本的音樂常識與認知,是課程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所以課程知識的系統化也不可或缺。』【7】

『通識教育有別於專業教育,不是就代表通識教育的課程要求比較低,通識

(general)不代表普通或是普遍,而是對音樂有全面融通的理解,還能應用於 生活之中。』【9】

二、課程規劃的目標應包含建構學生自我音樂偏好,養成其終身學習音樂的習慣 和能力。

多數受訪教師認為通識教育音樂鑑賞課程可作為音樂社會教育的入口,應致 力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音樂的能力,並發展自我的音樂偏好,積極從事音樂相關 活動。

『引導學生關心音樂相關活動,提供學生各種隨手可得的音樂學習相關軟硬體資 源與管道,例如:音樂書房、表演藝術圖書館、音樂會、演講資訊等,並定期將 報章雜誌有關音樂的新聞與訊息介紹給同學,鼓勵學生關心並參與相關藝文活 動。』【2】

『鼓勵引導學生多參與音樂活動,培養她們書寫音樂聆聽心得的習慣,讓他們覺 得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6】

『課程的目標不僅是教導學生音樂鑑賞的相關知識,重要的是,藉由教育的過程 培養學生喜愛音樂的心情,建立其自我的音樂偏好與興趣,所以要顧及學生的個 別差異,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大眾傳撥媒體的影響力。』【7】

『音樂鑑賞通識課程的教學方向,應當著重於引導學生進入浩瀚的音樂領域,並 非僅有知識的灌輸。大學生已經有相當的成熟度與自主性,教學的重點在於培養

「音樂的消費者」,從課堂中發展學生個人的音樂喜好,提供他們參與音樂活動 的資訊與機會,才是我們應當努力的目標。』【9】

三、課程規劃應當重視學校地區文化、環境特性以及學生屬性,發展各校特色之 通識藝術文化。

『本校位於花東地區,學校也特別重視原住民文化的傳統,社區資源更是我規劃 課程的好幫手。教育部已經將通識教育的規劃權重回各校手中,各校要根據學校 屬性與地區文化特色發展獨具的自我風格的通識課程。』【9】

「本校是師資培育機構,除了提升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之外,我特別依照學校屬 性與學生需求,增列音樂鑑賞教學方法的教學內容。」【4】

貳、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應當統整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文化、社會、文學、宗教、生活、

環境發展與自然科技等議題,引導學生了解彼此間的相關性,以多元的角度與論 點瞭解音樂藝術,培養其整合性的人文藝術素養。

「每個樂曲的產生都有其空間意義與人文內涵,應當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它與人類 文明和文化脈絡的相關性。」【3】

「除了提升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更重要是必須賦予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

因此課程規劃除了固守美感教育本質,應當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科技、流行 等議題進行統整性的教學,將音樂美學融入於人生之中。」【5】

「音樂的產生與發展和人生各種議題密不可分,通識教育就是要帶給學生整合通 達的音樂學習,因此探討音樂在不同社會、文化、民族、地區、宗教不同的功能 與意義,是通識課程規劃的重點。」【7】

「培養學生音樂的宏觀視野,認識到不同文化下的音樂差異性,以及音樂在各種

172

社會文化環境框架下的表現,避免由單一的審美角度看待所有的音樂。」【1】

二、課程規劃應當重視不同科系背景學生的差異性及其學習需求,並善用其專長 拓展課程的深度與廣度。

「我會在課前和學生討論他們希望學習的教材,以了解她們不同的需求與興趣,

例如護理系或醫學系的學生對現今很流行的音樂治療很有興趣,有時音樂治療只 是選擇音樂造成情境氛圍的轉換,讓學生多接觸各式各樣的音樂,增加樂曲選擇 的廣度與深度,對於他們日後從事相關活動有其大的幫助。」【6】

「充分運用學生專長,輔助教師教學,並能開拓課程的廣度與深度。例如:請物 理系學生從物理觀點解釋音樂發聲原理;請美術系學生提供視覺藝術方面的知 識,並從視覺藝術的觀點討論音樂與繪畫、建築或雕刻等之相關性。」【2】

三、善用不同教師與校外專家學者的專業領域與長才,採用協同教學或課堂講座 模式,提供學生更多元廣博的藝術學習內涵,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學習音 樂藝術的內涵與意義,培養其統合通達的人文藝術涵養。

「曾經有試過規劃音樂與繪畫、音樂與文化、音樂與戲劇、音樂與舞蹈等主題,

邀請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學生反應不俗。通識課程主要是帶領學生進入多元 而浩瀚的音樂藝術殿堂,大學教師個人研究與擅長的領域有限,結合其他教師的 專業,可以提供學生更多元更通達的藝術人文學習。」【2】

「邀請專家舉辦課堂通識講座,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觀點切入音樂藝術的學習和 價值判斷,可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讓課程更加豐富多元。但不一定需要採用 統整協同教學,主要僅是增加課程的廣度與深度。」【6】

參、教材內容

一、選取原則:通識教育音樂鑑賞課程的教材編選應把握多元化、生活化等原則,

並且重視樂曲的藝術性、代表性、普遍性、學生接受程度程度與熟悉度。

『樂曲的選擇不能忽略其藝術性,普遍於生活中的樂曲更是教材內容的首選,並

且兼顧樂曲的代表性,例如各樂派的重要代表作品,能代表各地域、民族與文化 精神的音樂作品,最後還要考量學生的接受程度。』【1】

『雖然教材內容應當顧及學生學習需求,但是教師不能一昧隨著學生的興趣走,

要發揮教師的專業主體性,選擇藝術性高,重要的經典作品,規劃適當的多元欣 賞教學模式,在艱澀的樂曲學生應當也可以吸收。』【3】

『選擇學生熟悉度高的樂曲是邁入深度音樂鑑賞的墊腳石,不要認為學生都聽過 的樂曲沒有教學的意義,人類對於熟悉的旋律和樂曲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好感,可 以從中教導學生音樂常識、樂曲分析、音樂史等較深入的認知部分。』【2】

二、樂曲種類:樂曲種類應包含各種民族、文化、風格、時期、功能、形式的音 樂,諸如:古典音樂、台灣原住民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流行通俗音樂(爵 士樂、搖滾樂、台灣民謠、嬉哈音樂等)、各民族傳統音樂(日本雅樂、印尼甘 美朗音樂、印度音樂等)、電視廣告音樂、治療音樂、自然音樂、宗教音樂、電 子音樂等。

「教材的選取應當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經驗背景,並重視社會多元化趨向,除 了西方古典音樂之外,應當包含通俗流行音樂(例如:爵士樂和搖滾音樂)、電 影配樂、時下流行的治療音樂與自然音樂,電視廣告音樂等。」【6】

『我個人的教材內涵是包含古典音樂,原住民音樂、流行音樂、情緒治療音樂,

自然音樂等,我認為身心治療音樂是通識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識教育期望 可以帶給學生完整的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培養其身心健全,懂得精練自我的情

自然音樂等,我認為身心治療音樂是通識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識教育期望 可以帶給學生完整的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培養其身心健全,懂得精練自我的情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頁 59-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