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時要照顧學生的困難

在文檔中 目 錄 (頁 33-39)

部分非華語學生在課業、測驗或考試時如表現不理想,有時 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評估的形式或題目帶來的困難。例 如進行聆聽練習或測驗時,題目往往要求學生聽完整段錄音 才回答問題。學生的困難可能只是由於錄音內容太長,難以 憶記,以致無法靠記憶作答。教師將錄音內容分段播出,在 每段錄音後提出問題,就可以解決學生聆聽理解和記憶問 題。

在寫作時,學生難於創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看不懂題目。如 以「耆英足球賽」為文題,學生根本不明白「耆英」的意思,

既然不能完全理解題目,寫作內容就無法貼題發揮。教師不 妨在擬題時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語言,或在題目下加上注釋,

如「『耆英』是指老人家」,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看不懂題目 而影響評估表現。

y 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善用診斷工具

教師需要在不同階段診斷學生的中文能力,如學生入學之初的診 斷,有助教師為過渡銜接課程設計適切的學習目標和內容。不同 學習階段的診斷,有助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方便教師適時調適 課程、調整學習水平。一個學習階段結束後,通過診斷,教師也 可以了解學生是否已達到中文學習的臨界點。因此,有效地利用

診斷工具,是本課程模式的重要策略。

(5) 公開考試

非華語學生循「過渡銜接」課程模式學習,達到用中文學習的臨 界水平,再融入中文課堂學習,在中學階段結束後,可以參加香港中 學會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或將來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亦可 以參加經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安排的普通教育文憑考試 (GCE)、國際普 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 (IGCSE)和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GCSE)。

(參看附錄十八)

4.3 特 定 目 標 學 習

部分非華語學生在香港作短期居留,或是從海外回流香港,無意 在香港升學,但也要學習中文以配合日常生活需要。基於這類學生有 特定的學習目標,學習中文以利一般交際和溝通,這種情況比較強調 語言的溝通功能。

(1) 條件

y 學生從海外回流香港:主要的溝通語言為英語,中文水平較低

y 於香港作短期居留,打算到海外升學:粵語只是日常生活的交際 語言,他們較少以漢字作為書面上的溝通媒體

y 中文水平不高,無意在香港升學及就業:在聽、說方面較能掌握,

但在讀、寫兩個範疇明顯表現稍遜

y 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才來香港,較遲接觸中文,同時無意在香港升 學,以及找尋要中文流利、暢達的職業

(2) 優點

y 方便短暫居留的學生

方便短暫居留香港的學生,滿足不同需要,可以集中學習一些基 本中文口語,培養聽說能力;認識一些生活書面語,以應付日常 溝通、應用所需。

y 能滿足特別需要

由於有特定的學習目標,非華語學生往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學 習,不需全面學習中國語文課程的所有學習範疇,例如可以暫緩 學習寫作,先學好聆聽和說話;或學習閱讀;又如可以只學普通 話,以滿足個別需要。經過精選較窄的學習範圍,結合實際生活,

學習內容應該比較容易掌握。

y 可以靈活處理學習水平

由於有特定的學習目標,可以精選學習內容,學習水平的要求也 可相對靈活處理,平衡學習的負擔和壓力。

(3) 挑戰

學習所得僅能滿足特定需要:基於特定的學習目標、精選的學習 內容,學生或者只能用中文作有限度的交際和溝通,如觀看廣告、填 寫表格,至於較複雜的語文應用,如閱讀報章則未必可以應付。

(4) 實施

y 選取聆聽說話範疇︰要在一個地方居留,對語言最基本的需求是 生活溝通。要滿足這方面的需要,便要有基本的聽說能力。在教 學時,通常選取聆聽和說話範疇為重心。

y 以實用功能為目的:以實用功能為目的的學習包括閱讀通告、說 明書、報章廣告,填寫表格、寫簡單的書信、便條等,以配合日 常生活中讀、寫的需要。在教學時,集中於中文的功能應用範疇。

y 學習水平要求相對靈活︰既然有特定的學習目標,希望於短時間 內達到基本生活溝通水平,學習的要求便不宜定得太高,學習內 容亦要相對淺易。

y 只學普通話︰有些非華語學生在香港只是短期居留,或是打算先 學一些簡單中文,然後到內地發展。他們並非以在香港長久生活 為目標,可以考慮只學習普通話而不學粵語。

(5) 公開考試

如果學生從海外回流香港,或只打算短期居留,無意在香港升 學,或者找尋要中文流利、暢達的職業,可把焦點放在滿足他們生活 或工作的學習範圍。如果他們希望獲得一些學歷,由於所學的內容相 對簡單和淺易,可考慮參加經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安排的普通教育文憑 考試 (GC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 (IGCSE) 和普通中學教育 文憑考試 (GCSE)。 (有關資料參看各附錄:「海外中文考試」參 看附錄十八;「非華語學生接受基礎教育之後的多元化出路」參看附 錄十九)

4.4 綜 合 運 用

如學校錄取非華語學生數量較多、學生背景多樣化,家長有不同 的期望和要求,學校可能要發展多個課程設置模式,綜合運用各種做 法,例如按程度分組分班,以滿足非華語學生的不同需要、意願和期 盼。

(1) 條件

y 學生背景多樣化:包括國籍、語言、來港年期、中文水平等,未 必能同步融入中文課堂

y 不同背景的學生及他們的家長對學習中文有不同期望和要求:在 港長期居住的學生學習中文是要融入社會,成為香港一份子;而 短暫居留的學生學習中文則主要用以交際和溝通

y 非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差異大:一些自幼來港的學生對中文較有 認識;一些年紀稍大的學生剛來香港而未曾接觸中文

(2) 優點

以不同教程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教師宜因應不同班別或組別 學生的情況,靈活採用上述三個模式中各種策略和方法,為學生設計 相應的學習切入點。例如教師在「過渡銜接」模式的教學之中,也要 採用模式一「診斷學習需要」策略,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樣,

即使對採用特定目標學習模式的學生,教師也須善用學生同儕互助的 力量,幫助他們學習。

(3) 挑戰

y 學校需要採用不同的課程設置模式,照顧同一學校內學生的不同 學習需要

y 學校需要凝聚各方持份者的力量,群策群力

y 學校行政方面需加配合,投入較多資源

(4) 實施

y 按程度分組分班︰經診斷學生的中文水平後,水平較高的學生可 以採用融入模式。有些學生在某些學習範疇的語文能力(如閱讀)

未達到一定水平,如果直接融入一般課堂學習,可能會比較吃 力,可以考慮先安排這些學生進入過渡銜接班,透過強化學習打 好基礎,再融入一般中文課堂。這樣根據學生不同程度分班,使 教學更靈活,更能照顧不同需要。 (參看附錄六)

y 以不同模式分流︰如學校錄取較多非華語學生,可以採用上述不 同模式的建議,將學生分流,一方面照顧學生多樣的需要,另一 方面更容易調配資源,提高學與教成效。 (參看附錄六)

本模式下課程調適的方法,宜參考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課程調適方 法,因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5) 公開考試

學校綜合運用以上各模式,非華語學生可根據本身不同的學習歷 程、目標和期盼,選擇參加與以上各模式相應的考試,取得各種資歷。

綜上所述,學校可以採用的課程設置模式圖示如下:

模式四

綜合運用

模式二

過渡銜接

模式一

融入中文課堂

模式三

特定目標學習

在文檔中 目 錄 (頁 33-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