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種植過程中,定期的和研究小組進行討論修正行動,以下就討論後的結果 做綜合性的介紹:

一、 當種植活動遇到困境時

1. 改變種植方式

當學生的種植結果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導致殖株死亡,研究小組建議研 究者應親自種植,以確保學生在沒有成果時,仍有豌豆可進行觀察,但考量研 究者個人因素,親自種植恐比學生的問題更多,因此,朝向讓學生改變期種植 地點。如利用盆栽種植,可放在教室內或帶回家照顧。經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

有二組同時採取在校種植及盆栽種植,其餘四組仍以學校生物園區為種植場 地。學生在種植後若發現萌芽率不高,或植株死傷太多時,也可以隨時向研究 者領取豌豆種子進行重新播種。

2. 預備活動的準備

除了在種植活動做改進,研究小組建議應準備後補活動,以因應在進行遺 傳學教學時,可能沒有實驗數據作為依據的窘境。為保有實驗的特質,建議朝 向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向。因此,多方收集相關的網站及資訊,並做評估、準備,

以備不時之需。二、分組討論方式

由於上課時間有限,平時學生並無太多的時間可進行討論或觀察,只能利 用下課時間,到生物園區處理雜物及觀察記錄。加上課業繁重,有時下課時間,

學生必須處理其他事物,組員之間不易有固定時間討論。因此,規定每組一週

至少有一固定時間,可由組長代表或一起向老師報告一週近況,並適時協助問 題解決。如此一來,老師就可以確實掌握各組進度。

三、學習單的修正

觀察學生的種植過程,記錄其種植過程。種植工作記錄表每組一份(圖 3-7-1),由組長負責填寫每個組員的工作項目,組員則將觀察的結果紀錄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對組長來說,會發生困難,因此改成每人一份紀錄(圖 3-7-2),

在由各組長收齊後,交給教師。發現學生的表格記錄,文字描述過少,因此再 改紀錄表格,增加圖形描述的部份,並請他們每週發問一個問題並發表對種植 的看法及感想(圖 3-7-3)。

圖 3-7-1 豌豆種植紀錄表(一)

圖 3-7-2 豌豆種植紀錄表(二)

圖 3-7-3 豌豆種植紀錄表(三)

四、種植活動的修正

第一次種植時是由學生自行討論一個種植活動需要做哪些事,由組長逕行 分配工作。在經過一週的紀錄發現有部分同學並沒有執行應盡的任務,且工作 分配項目過於簡單,有很多事項是在種植過程中才知道應該要注意。所以在第 二次種植時,特別要求每位學生都必須自行填報種植紀錄單。另外,在種植的 地點利用尼龍繩圍出各組的土地。

十二月三日及四日學校舉行定期考查,五日又遇到冬颱-南瑪督過境,植株 幾乎全毀。十二月六日於課堂中討論,學生決定重新種植,有人提出是否可在 教室的花檯上種植、有的希望在家中種植、因此由各組自行決定種植地點,由 組長整理資料夾,組員收集相關資料,並定時記錄種植記錄表。

長時間的種植,加上無預警的天災,讓學生種植的信心及興趣大減,透過 研究小組的討論後,建議在十二月中,加入科學家的故事-介紹孟德爾。由此,

提醒學生的種植的目的及模仿的對象。

五、新的教學活動規劃

種植豌豆的活動主要目標是希望透過性狀的觀察及雜交實驗,讓學生了解 並體驗古典遺傳法則的推演過程,但因所需時間過長,加上學生對臨時狀況的 掌握,不如想像中的理想。在和專家、同儕討論之後,希望能多讓學生嘗試,

訓練他們的觀察力及思考能力。但要事先考慮學生無法完成豌豆種植的情況 下,學生不能由實際的豌豆資料進行遺傳法則的推演時,有哪些替代方案可解 決?一為老師自行種植,另一部分,則以其他教學方案替代。若以時間為考量 重點,又要兼顧種植的實務經驗,資訊軟體是最佳的選擇。透過網路搜尋及專 家、同儕的建議,同時發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材。

六、小結

長達五個月的種植活動,從量表的表現上,學生在對科學態度的各分量表 上並無明顯的提升,但從同學的學習單及訪談中,反應這樣的活動可以學到和 課本不一樣的知識,而且更有趣,也很有成就感。但時間過長,加上課業壓力 大,下課時間常有考試或其他事務,而無法按時觀察,有興趣的同學其實會自 行找時間去照顧,若要面面俱到,可能有較大的困難。

當學生的種植活動有結果時,對他們的鼓舞是很大的,同儕之間也會因此 而受到正面的影響。但在經過五個月的種植活動,並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將豌豆 照顧至開花,因此決定加入電腦模擬實驗。之前經過網路搜尋,發現有一國外 網站,頗適合國中生。但因其內容為英文,故在課程編排上必須重新做整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