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題解析

在文檔中 國文 解析 (頁 22-38)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A 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所答係針對馮諼的問題具

體回覆,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B 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諸葛恢襲用王導的思維模式,反 將一軍,與題目故事中女婿回應岳父的方法相同。語譯︰尚書令諸 葛恢和丞相王導爭論姓氏家族排名先後。王導說:「為何不說『葛 王』,卻說『王葛』呢?可見王姓在先。」諸葛恢說:「譬如慣常 說『驢馬』,不說『馬驢』,但驢子難道就勝過馬嗎?」

C 出自曹雪芹《紅樓夢•劉姥姥》。劉姥姥回應賈母的關心,誇言自 己的康健,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D 出自賴和〈一桿「稱仔」〉。主角秦得參的回應,充滿憤怒與不 平,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評 析 題目提出的判題標準有二︰一是以問話者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一是改

變形勢。四個選項中,A買什麼、C搥不搥腰、D拿不拿錢,都是討論 具體的實事、實物,只有B是爭抽象的排名先後,唯有這才有改變形勢 之可能。因此若將選項予以分類,則答案已呼之欲出了。

難 易 度

t 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

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 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 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也!」(《史記•管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引文重點關鍵在「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此與C項的「謀

大事難免不拘小節」相合。其他AB項內容在引文中皆未出現,D項與 C項所述相反,故為非。

語 譯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貨利潤時自己

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家裡貧窮。我曾經為鮑 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昧,

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 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奉養。公 子糾失敗,召忽為此殉難,我沒有尋死,而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 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 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評 析 答案之外的選項,誘答性低。C與D對比明顯,一看即知答案在其中,

加上AB選項所述無法在引文尋得,本題鑑別度應該不高。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41 頁第 11 題

二、多選題(占 24 分)

說明: 第y題至第d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y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李博士的精采引言帶動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充分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B被告殺害父母,且全無悔意,檢察官認為他罪不容誅,主張求處死刑 C現正值流感高峰期,民眾風聲鶴唳,非萬不得已,都避免到公共場所 D陳伯伯和陳伯母鶼鰈情深,總是同進同出,形影相弔,真是令人歆羨 E當時警匪對峙,雙方皆子彈上膛,眼看槍戰一觸即發,情勢間不容髮

答 案 BCE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拋磚引玉︰將磚拋出,引回玉來。後以此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先

發表的粗陋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本選 項文句為他人的描述,不是演說者對自己的形容,如此使用則不恰 當。

B 罪不容誅︰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所犯罪行,比喻罪大惡極。選項中 提及「被告殺害父母,且全無悔意」,是惡行重大之徒,使用「罪 不容誅」,正確。

C 風聲鶴唳︰敗兵聽到風聲和鶴鳴,皆以敵軍已至。用以形容極為驚 慌 疑 懼 。 流 感 高 峰 期 , 民 眾 不 免 驚 懼 , 故 選 項 中 使 用 「 風 聲 鶴 唳」,正確。

D 形影相弔︰只剩形體和影子相互慰問,形容孤獨無依。選項中夫妻 兩人「鶼鰈情深」、「同進同出」,此與「形影相弔」之意不合。

試題解析

E 間不容髮︰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絲毫髮,比喻情勢危 急 。 「 槍 戰 一 觸 即 發 」 的 情 勢 是 十 分 危 急 的 , 故 使 用 「 間 不 容 髮」,正確。

評 析 「形影相弔」出現在李密〈陳情表〉,對目前的考生而言,可能很生

疏。除此一成語外,其他都是常見、常用者,故應不難作答。題目倘能 結合其他元素──如︰閱讀、文學與文化常識,會更有鑑別度。

難 易 度

u 右圖是一則戒菸廣告,「持槍」的剪影用來類比「持 菸」的手勢,意謂兩者同具危險性。下列文句「;」的 前後,具有類似表意方式的選項是: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B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C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D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E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答 案 BCE

測驗目標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題目可簡化敘述為「持菸像持槍」,是譬喻關係,以本體、喻體分列前

後。以下依此標準判斷選項。

A 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與「處江湖 之遠,則憂其君」為平等並列關係,非本體與喻體關係。

B 出自李斯〈諫逐客書〉。「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有如「物不 產於秦,可寶者多」,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C 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有如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D 出自《禮記•大同與小康》。「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與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為平等並列關係,非本體與喻體 關係。

E 出自顧炎武〈廉恥〉。「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有如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評 析 將修辭題結合社會議題,顯現出創意。以並列關係的文句作為誘答選

項,考生須深入了解課文才容易作答,是本題特點。

難 易 度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52 頁第 16 題

i 文學作品常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外在景物,再透過對景物的狀寫,反映出人物 的情思。例如〈聽海〉的歌詞:「聽海哭的聲音,嘆息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 不清醒。……聽海哭的聲音,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表面上是 海在悲泣,其實真正哭泣、嘆息的是聽海的人。下列文句,運用這種手法的選 項是:

A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B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C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D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E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答 案 CE

測驗目標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題目所稱之「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外在景物」,即「以我觀物」;所謂

「再透過對景物的狀寫,反映出人物的情思」,乃「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為擬人法。以下依此標準判 斷選項。

A 出自唐•王維〈終南山〉。直截寫出所見之景,為摹寫,景物並不 著人之色彩。語譯︰回頭看,白雲集聚一起,雲氣氤氳,走近看卻 空幻一無所有。

B 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草綿延,有如我的思念綿長,綿 綿是雙關,青草譬喻我的思念長度,非擬人(並沒有將人的情感投 射於青草)。語譯︰河畔翠綠的青草緜延不絕,使我想起了遠方的 丈夫。

C 出自宋•晏幾道〈蝶戀花〉。「紅燭」為物,卻可以如人一般「替 人垂淚」,是擬人用法。語譯︰紅燭自傷沒有什麼好辦法,在淒清 寒夜中,徒然為人流下淚來。

D 出自唐•杜牧〈江南村〉。直截寫出所見所聽,是摹寫,非擬人。

語譯︰千里江南,處處聽聞黃鶯婉轉啼叫,處處見到綠葉映襯著紅 花,水邊的村落,靠山的城鎮,不時可看到酒旗在迎風招展。

E 出自唐•白居易〈長恨歌〉。「見月傷心色」是「我有傷心色」也 是「月有傷心色」;「聞鈴腸斷聲」是「鈴發出腸斷聲」也是「我 有腸斷聲」。係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是擬人用法。語譯︰在行宮 中,皇帝傷悼貴妃,看到月色,反而引來滿懷的悲愁,在夜晚風雨 時 , 聽 到 風 鈴 的 聲 響 , 更 是 悲 痛 欲 絕 。─ 《 樂 府 雜 錄 • 雨 霖 鈴》︰「雨淋鈴者,因唐明皇駕迴至駱谷,聞雨淋鑾鈴,因令張野 狐撰為曲名。」〈長恨歌〉詩中所言,或為此事。

試題解析

評 析 ABD選項都無情感狀態(如︰悲苦喜樂)的動詞。而C選項有「垂

淚」,E選項有「傷心」、「腸斷」,皆與情感狀態有關。將選項分類 之後,答案就很明顯了。

難 易 度

o 儒家認為人擁有主體性和道德意志,故能志學進德、踐仁臻聖;此亦孔子「仁 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下列文句,表達上述意涵的選項是:

A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B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C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D 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E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答 案 BCDE

測驗目標 C1.認識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測驗目標 C1.認識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在文檔中 國文 解析 (頁 22-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