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文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文 解析"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臣亮言:先帝 創業未半,而

中道崩殂。今 天下三分,益

州疲弊,此誠 危急存亡之秋

也。

f

(x)

景美女高‧涂釋仁 老師

國文考科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五年二月 總召集∕周耀琨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蔣海燕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張焮嵐 電 話∕(06)2619621 #314 責 編∕廖婉秀‧陳曉敏 E-mail∕periodical@hanlin.com.tw NO.00847

(2)

試題分析

國文

考科

前 言

教育部在 104 年 4 月核定「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自 107 學年起適用,學 測國文考科測驗範圍擴大至高三上學期,「國語文寫作」要分開施測。未來選擇題將增加 題量,非選擇題則有兩個特點︰一是出題方向要符合大學各學系共同寫作要求─能觀 察、了解、歸納現象,並提出意見;能清晰具體描述事實;能寫出個人的經驗,表達內心 的情感與想像;能正確解讀圖表;能正確穩妥的遣詞造句、謀段成篇。二是鼓勵學生寫出 真實的思想與感受─要破除應考策略的迷思,像套用公式、文章、名人事例的習慣等; 要破除價值觀的迷思,例如題目中已標定某種價值意識。以上的非選擇題特點,希望可以 檢視學生的兩種能力︰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緊接著大考中心在 104 年 10 月 28 日公佈了六份研究用試卷、五份國語文寫作能力測 驗卷,研究用試卷的特色就是都有很長的文章讓受測者去閱讀。選擇題研究用試卷的卷一 中,有一道五小題的題組,配分 10 分,題目加引文共 2170 字,字數幾乎是現在整份學測 國文考題的三分之一。國語文寫作的長題,一道題目就是 2000 字篇幅,整整兩張 A4 的版 面。可以如此說︰這是正式宣告閱讀與測驗、寫作密不可分的時代來臨。在這樣的氛圍 中,我們等來了 105 年的學測國文考題。

選擇題

1 文言語體比例 今年學測國文考題,總計整份考卷的題目、說明文字、標點符號與選項代碼共 7523 字,創下歷來最高紀錄,這與未來的 107 學測方向相符。題目也一如往年,結合大量的閱 讀素材,這些都已無庸再論。而今年的高三國文老師最關心的,應是努力教了五學期,教 的內容有多少與考試內容相關。以下為今年學測國文試題,文言與語體的比例: 表一 105 學測國文試題文言文與語體文比例分配 類別 百分比 題號 文言文 28.5 分 約占 53%(分)50%(題) 1、4、5、13、14、15 17、18、19、21、22、23 11.5 題 語體文 25.5 分 約占 47%(分)50 %(題) 2、3、6、7、8、9、10、11、12 16、20、23 11.5 題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3)

今年試題在題數與配分上皆符合大考中心的「101 課綱測驗內容命題原則」︰「文言 文試題之比例以 45 %至 65 %為原則」,而且比起去年,文言文試題又略有增長。只是在 閱讀題型的籠罩下,文言與語體的比例已不那麼重要。例如第 6 題以玉嬌龍和胡適出題, 題目是語體文,選項則多是文言詩詞;第 3 題考屬傳統國學的文字學概念,本應是《說文 解字》一類的文字,卻是以外文譯作─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為題目素材,將文言的內 容包進了語體的形式中,看起來應是語體文的,其實像在考文言題目。總之,文白既已交 融而難以切分,與其計較形式上文言和語體的比例,不如好好檢視閱讀題是否設計得當。 2 課內題目 今年學測與課文有關的題目,其內容如下表︰ 表二 105 學測與課文有關的題目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 弦聲錚「鏦」 0.25 字音 劉鶚〈明湖居聽書〉 1 夫子「哂」之 0.25 字音 〈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華侍坐〉 1 乘「蹇」驢來 0.25 字音 杜光庭〈虬髯客傳〉 1 「掇」拾 0.25 字音 施耐庵〈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1 夜「縋」而出 0.25 字音 〈燭之武退秦師〉 4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0.5 詞義 韓愈〈師說〉 4 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 「權變」一權變 0.5 詞義 吳敬梓〈范進中舉〉 4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 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0.5 詞義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5 陰有歸「志」 0.25 字義 蒲松齡〈勞山道士〉 5 「志」慮忠純 0.25 字義 諸葛亮〈出師表〉 5 其西南「諸」峰 0.25 字義 歐陽脩〈醉翁亭記〉 5 謀「諸」漆工 0.25 字義 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5 必躬「造」左公第 0.25 字義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 0.25 字義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問所「從」來 0.25 字義 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余與「從」者後 0.25 字義 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 記》

(4)

試題分析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4 (馮諼)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 反 ? 」 孟 嘗 君 曰 : 「 視 吾 家 所 寡 有 者。」 0.5 文意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4 賈母問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頭 們搥一搥。」劉姥姥道:「那裡說的我 這麼嬌嫩了?那一天不跌兩下子,都要 搥起來,還了得呢!」 0.5 文意 曹雪芹《紅樓夢•劉姥姥》 14 一個較有年紀的說:「該死的東西!到 市上來,只這規紀亦就不懂?要做什麼 生意?汝說幾斤幾兩,難道他的錢汝敢 拿嗎?」「難道我們的東西,該白送給 他的嗎?」參不平地回答 0.5 文意 賴和〈一桿「稱仔」〉 17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 則憂其君 0.6 修辭 范仲淹〈岳陽樓記〉 17 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 而願忠者眾 0.6 修辭 李斯〈諫逐客書〉 17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 者,必積其德義 0.6 修辭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7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 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0.6 修辭 《禮記•大同與小康》 17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 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0.6 修辭 顧炎武〈廉恥〉 18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0.6 修辭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19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0.6 句意 《論語•里仁》 19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0.6 句意 《孟子•滕文公》上 19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0.6 句意 《論語•子罕》 19 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 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0.6 句意 《孟子•梁惠王》上

(5)

題號 題目內容 配分 類別 課文篇名 19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 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0.6 句意 《論語•里仁》 20 若以「人主」、「人臣」二詞搜尋先秦 思想典籍,應該會有不少資料集中於 《韓非子》 0.6 作者 《韓非子》 20 舊說《紅樓夢》作者或非一人,若比較 各回的遣詞風格,應可獲得討論作者問 題的相關證據 0.6 作者 《紅樓夢》作者 22 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 《杌》,語多可採 0.6 文意 連橫〈臺灣通史序〉 22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0.6 文意 蘇軾〈赤壁賦〉 22 故 西 伯 幽 而 演 《 易 》 , 周 旦 顯 而 制 《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 加思 0.6 文意 曹丕《典論•論文》 22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 襄、老聃 0.6 文意 韓愈〈師說〉 22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 女懷清臺 0.6 文意 歸有光〈項脊軒志〉 (註︰文化基本教材列入統計範疇) 總計今年學測與課文有關的題目,配分為 17.05 分,占測驗題分數的 31.5 %,明顯高 於以往。三十篇文言選文中,總共考出二十二篇(去年二十一篇),題目分布於部訂選文 越來越全面,這是趨勢。但是帳面數字雖然好看,不過細檢題目,很多出現的課文只是考 了一個讀音或一個字義,配分低到 0.25 分,想想當初師生在課堂是如何花心神、時間去 經營這些課文的,經過多少討論、報告、小考、段考、模擬考的磨練,最後在學測以半個 選項、0.25 分曇花一現,實在是非常可惜。因為總共題目只有 23 題,我們知道這是受限 於配分、題數而不得不然,107 學年起,學測國文選擇題增至 45 題左右,測驗時間最長 80 分鐘,近乎增倍的題數,預期應該會改善目前讓國文老師覺得心痛的課內題目出現 比例。 另外在 101、103、104 年都考過的〈孔乙己〉、〈髻〉、〈一桿「稱仔」〉與〈散

(6)

試題分析

戲〉,筆者在去年的評析文章中提醒是出題者非常喜愛的語體文四課,結果今年〈髻〉考 了作文,配分 18 分,〈一桿「稱仔」〉考了文意,仍繼續獲得出題者的垂青。〈孔乙 己〉雖然沒有出現,但考了魯迅的《故事新編》,一樣的辛辣諷刺。這四課語體的明星課 文,相信在未來出場的機會仍會高於其他課文。 3 課外題目 以下是課外的學測題目,其素材為語體者︰ 表三 105 學測課外題目素材──語體 題號 配分 類別 出處 3 2 字形 〔瑞典〕林西莉《漢字的故事》 7 2 文意排列組合 洪素麗〈苕之華〉 8 0.7 填空 黃錦樹《烏暗暝》 8 0.7 填空 蔣勳《此生─肉身覺醒》 8 0.7 填空 白先勇〈樹猶如此〉 9、10 4 閱讀測驗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 的傳媒》 11、12 4 閱讀測驗 魯迅〈奔月〉 23 15 閱讀測驗 洛夫〈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贈李白〉 課外的學測題目,其素材為文言者︰ 表四 105 學測課外題目素材──文言 題號 配分 類別 出處 2 0.5 字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4 0.5 詞義 羅貫中《三國演義》 6 0.5 句意 王之渙〈登鸛雀樓〉 6 0.5 句意 陸游〈長相思〉 6 0.5 句意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6 0.5 句意 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詩號」 13、14 4 閱讀測驗 侯白《啟顏錄》 15 2 閱讀測驗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18 0.6 修辭 王維〈終南山〉 18 0.6 修辭 晏幾道〈蝶戀花〉

(7)

題號 配分 類別 出處 18 0.6 修辭 白居易〈長恨歌〉 21 3 閱讀測驗 沈括《夢溪筆談》 23 1.5 閱讀測驗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素材為文言者,共配分 15.9 分,計 14 種材料,其中閱讀測驗有 4 題,占分 10.5 分。 為語體文者,配分 15.6 分,計 8 種材料,其中閱讀測驗有 3 題,占分 9.5 分。課外題目的 文言與語體素材在配分上約略相當,而且不論文白,素材類型在詩詞、小說、散文等方 面,都廣泛分布,並無偏廢與獨大的情形。 可以注意的是,語體素材方面,除了中文文學名家的作品外,外文譯作有 3 題共 6 分,占使用語體素材之課外題目的三分之一,此一現象不可忽視。現今各版國文課文,翻 譯作品可說微乎其微,少數成為課文的翻譯作品多是文學類小說,科普文章即使偶一出 現,不久亦因其他原因遭到抽換。非文學類的外文譯作有其特殊的文字風格,內容亦非學 生平常所習於接觸者,建議國文老師應聯合其他學科老師,開發學生這方面的閱讀經驗。 至於文言素材方面,則是在傳統名家作品外,出現霹靂布袋戲角色人物「詩號」與侯白 《啟顏錄》這一類的特殊材料。解讀此類材料與名家之作並無不同,端看考生閱讀文言文 的功力深淺,而閱讀功力來自於閱讀經驗的累積,所以結論是︰學習文言文與學習語體文 都同樣需要擴大閱讀領域、增加閱讀機會。 4 素材引文 看過 PISA 測驗的閱讀試題就會發現,其引文或圖表通常是完整的,題目選項會扣緊 引文發問,通常都是文意說明,不會再去引用另外的文本來比附。而學測選擇題的特色就 是常使用另外的文本來比附引文的文意。例如︰第 6 題「下列文句,最接近玉嬌龍與胡適 二人所述意旨的選項」,選項中有「功名屬少年,知心惟杜鵑」、「堪尋敵手共論劍,高 處不勝寒」等文句。這一類的出題方式,建議大考中心在 107 學年後,能逐漸使其在學測 中絕跡。因為選項的文句是另尋考生未曾讀過的文本,只取寥寥數字,上下文都未知,就 要遽爾判斷文意比附是否正確,多半只能靠猜想。這種題目雖然行之有年,但因隨意割裂 文本,使文本情味盡失、意義模糊不明,實與閱讀習慣相背,也有違閱讀測驗的精神,雖 早有批判聲音,卻仍是試卷中常見的題目。盼望未來的學測題目,在時間、篇幅都得到放 寬的條件下,閱讀測驗都能切取較為完整的文字施測,即使要在選項中與題目引文的文意 比附,選項文字也不會是畸零的碎散文字。 與選用選項文字,不要割裂文本任意填用一樣,截取文本作為引文文字,亦應多所考 量。例如︰第 11、12 題閱讀題組的引文是魯迅〈奔月〉,題目考問「羿與嫦娥言語失和 的原因」,答案是「羿的狩獵成果,無法滿足嫦娥的生活所需」,這都沒有問題。只是考 生作答時難道不會懷疑︰后羿是神射手,怎麼如此低能,打獵都打不到呢?只會埋怨運氣 不好。考生雖選出了正確答案,卻可能覺得情節不合情理、故事沒意思。其實在魯迅原文 中已透過追述的方式,說以前野獸極多,但都被后羿這個神射手獵殺精光。獵物越打越

(8)

試題分析

小,最後再也找不到獵物,只剩烏鴉。這個補述只是一小段,卻可以更為有趣的呈現后羿 的愧疚─他後悔沒有在以前留下一些動物,也使得故事合理。出題者在切割文本時,若 只專取與答案配合的文字,而忽略其他,往往使文本情味驟減,甚至點金成鐵,這實在不 是好的閱讀策略。 再者,隨著外文譯作素材的增加,中譯的品質是要注意的。以第 9、10 題組為例,素 材選用法國 Jean-Noel Kapferer(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著,鄭若麟譯《謠言─世界最 古老的傳媒》一書。翻檢原書,中譯作者為大陸學者,加上翻譯作品為遷就原文,常以直 譯為主,以致文句時有過長或不夠清暢的問題。這次學測題目雖對譯文有局部改寫,但大 部分面貌依舊,經過細辨,文句仍有再修整的空間。筆者認為出現在大考題目的譯文,改 寫的幅度應再加大,不宜夾雜歐化用語、句型以及贅詞,這些都會對考生形成干擾。 至於引文來自瑞典作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的第 3 題,是一道以文字學六書結構為 內容的題目,翻檢原書發現,其對於「果、采」二字的解說文字確實只有如此,學測題目 已都採納使用。可是這樣的閱讀文字實在不夠,所以選擇以此素材出六書結構題,除了給 人材料多元的印象外,並無其他效果。加上林西莉在書中解說漢字根本不管六書結構,她 的重點在解說漢字的來龍去脈、談漢字的美,所以其說解文字像題目中的「甲骨文表現一 棵樹,樹枝的頂端結著圓圓的果實」,或是「我們在甲骨文的『采』字看到相同的樹,也 看到了伸向果實的一隻手」,完全是整體的畫面描摹,所提供的「樹」、「果實」、 「木」、「手」形象,並沒有進行部件成文或不成文的分析─這是指事與會意的重要分 別標準,因為作者根本不想分別六書。而考生之所以能正確判斷此題的六書結構,並不以 題目的引文為基礎─林西莉只說樹上有果實是「果」、樹上有手是「采」,條件都一 樣,題目卻要考問象形、指事、會意的區別。既然題目所問完全與引文宗旨無關,試問這 段引文素材的意義何在?這與直接問「『田』加『木』為『果』,『手』加『木』為 『采』,兩字以六書歸類,各屬何者」,或「『果』與『木』兩字,各為六書中的哪一 類」,又有何不同?我們要省思,這樣的素材確實是名作,但出題方向是否要修正呢? 上述的文字學試題,在直探題目測驗重點後,發現引文並無實質功能,有類似問題 的,還有第 20 題「下列關於古代文獻和數據分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大數據是熱 門議題,但本題選項如「透過北宋文人書信中出現的人名,可大致勾勒出他們的交友網 絡」、「統計分析白居易詩的韻腳,有助於推斷白居易情感表達和韻腳運用的關係」、 「舊說《紅樓夢》作者或非一人,若比較各回的遣詞風格,應可獲得討論作者問題的相關 證據」,其中的「北宋」、「白居易」、「《紅樓夢》」在選項敘述的判別標準中,都無 特殊意義,因為換成其他的時代、人名、書名,選項所述一樣成立。而且像透過信中出現 的人物可以勾勒寫信者的交友網絡、比較文字的風格可以討論作者問題,這些敘述可否成 立,實是常識可知的水準,何勞再問考生?而且在選項中將兩端事物予以連接的用語,是 判斷題目的重要關鍵,竟用「大致勾勒」、「有助於推斷」、「應可獲得」,真是籠統模 糊到不可思議,意思是︰只要大致有幫助應該就可以。用這樣的標準判題,豈不稍微沾一

(9)

非選擇題

今年的學測將非選題的第一、二題合為一個題組,這是很特別的,而第二題以語體文 課文出題,更是跌破眾人眼鏡,讓長久準備三十篇古文的師生,錯愕不已。第三題長文以 社會現象入題,也引起廣泛討論,仁智互見。可以說,今年的非選題真的很另類。 1 候選素材說明題 題目首先以「學校將舉辦一場學習成果展,主題為『改變與轉化』」來為第一、二題 主旨定調。然後在第一題引文中舉出︰如落花化作春泥、咖啡渣成為製衣的原料、老屋再 生為新的文化空間、或是改變耕作方式,重新找回土地的生命等事例,然後要求「提出一 項事例,並說明所選事例和成果展主題間的關聯」。整個看下來所謂的「改變與轉化」是 要求取正面意義的,而沒有也不須另類思考。即使 107 年學測的國語文寫作,其特色標明 「要破除價值觀的迷思」,但今年題目的這個題組還是要符應「重新找回生命」的正確價 值和意義。 作答本題時,選擇事例的良窳決定全文的好壞。引文所舉事例,偏重廢棄物再利用, 或垃圾變黃金的類型,可能會引導考生以此方向尋找事例,造成大家所言相近的結果。 2 參展素材分析題 首次出現語體文課文作為分析題,不知是僅此一次,還是導夫先路─宣告從此分析 的課文將不限於部訂文言選文,所有的高中國文老師應該都很想知道結果。 以琦君〈髻〉為素材,母親、姨娘是重點,題目卻將原文中面目模糊的五叔婆拉進 來,而且似乎要求與兩位主角受到同樣的重視和得到一樣多的分析。這樣的不分輕重,並 不恰當,尤其要談五叔婆面對人生的心態與調適之道,因為原文缺少描寫,是很難有所陳 述的─面對五叔婆「用墨炭畫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 以及「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髮,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如此的少 量描寫,即使寫得出什麼面對人生的調適之道,難道不是接近於考生杜撰? 以語體文課文作為分析題的內容,雖然來得突然,但卻無可訾議。只是題目若能去除 旁枝,讓焦點更集中,考生將得以更深入的分析素材。 3 引導寫作 檢視這幾年配分 27 分的引導寫作題目,如下︰ 104 請以「獨享」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論關於「獨享」的經驗、體會或反思。 103 請以「通關密語」為題,寫下你找出「密語」而得以「通關」的過程,以及其中 的體會。 102 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人間愉快」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101 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自勝者強」為題,寫一篇文章。 100 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請以「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寫一篇完 整的文章。 都是從省視自己入手,要求寫出自身見聞與感受,著重的是個人經驗。今年的題目則

(10)

試題分析

是對單一社會現象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進行評論,這是少見的不以個人經驗為主,而 是對外在事物或現象進行客觀分析的題目。即使像 100 年學測的對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係 進行分析,題目也還框定「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因為這是與每個考生息 息相關的事情。但是「歪腰郵筒」現象並不對每個人有實質影響,也非大多數人的生活體 驗,所以此一題目不能以感性的手法書寫,須以理性的客觀分析為主。對學測引導寫作的 傳統而言,是重大突破,對未來的考生而言,在練習抒情、記敘文外,還要多閱讀評論文 章,學習如何觀察,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善於利用其他學說、理論,這是今年引導寫作 題目給我們的提醒。 此一題目的設計,雖然平衡了長久以來重感性抒發不重理性分析的問題,但題目的取 材仍有討論的餘地。這個社會現象因為發生在臺北,所以北部學生是比中南部學生更有現 實感的。不論參與、討論、氣氛,不同地域間是有差異的。即使是網路無國界,但若是能 在現場有直接的接觸與觀察,其評論與思考也將有所不同。因此面對這個題目,我們應思 考,這個社會現象是否夠大到攪動全臺?如果讓臺北的學生去評論臺東的金城武樹,會不 會因沒有接觸所以較少了解,因而僅剩浮面印象可以談論?如果「歪腰郵筒」這件事還沒 有重要到已人人盡知,或成為社會問題,各種討論也並非很多,卻要考生即使不知曉或不 熟悉這事,僅憑題目寥寥數語介紹,就要深入評論「所引發的現象或迴響」,恐非允當。 如果認為題目中所提供的「現象或迴響」已足夠考生就此發表看法、評論,不必考慮此一 社會現象的影響層面與深度,不用顧慮考生的經驗,豈不與現今網路上流行看懶人包,只 見媒體的聳動標題就受其牽引的淺薄風氣無二? 這個題目乍看有趣,但寫得深入並不容易。筆者猜測,許多考生會從題目的「受災郵 筒意外產生療癒功效」、「臺灣人民在天災及苦悶的生活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等處找到 靈感,就此發揮。這是一個與社會文化、群眾心理有關的題目,卻可能不是許多高中生所 熟悉的課題。

結 語

閱讀、多元、生活化,這些元素在學測出題者的用心下,努力的加入考題中,這是值 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許都太急於要題目新穎、新奇、趣味,因而包裝了許多裝飾品。 在學測國文考試剛結束時,第一時間的評論,也多著眼於表面的五彩斑斕。但只要我們沉 靜下來,就能直透繽紛外表下的內容,問題仍然在,新瓶還是裝著舊酒。 改變的契機在 107 年,從題目形式、篇幅、數量、考試時間與範圍,都將有變動。我 們就拭目以待,希望這是新瓶新酒,新的學測。

(11)

國文考科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一、單選題(占 30 分) 說明: 第1題至第t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惺「忪」/弦聲錚「鏦」 B「酖」毒/夫子「哂」之 C眼「瞼」/乘「蹇」驢來 D「掇」拾/夜「縋」而出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惺 「 忪 」 ︰ 音ㄙ ㄨ ㄥ。 惺 忪 : 清 醒 、 睡 醒 / 弦 聲 錚 「 鏦 」 ︰ 音 ㄘㄨㄥ。錚鏦:原指金石撞擊的聲音,在此形容弦聲響亮動聽。出自 劉鶚〈明湖居聽書〉︰「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鏦鏦彈 起。」 B 「 酖 」 毒 ︰ 音ㄓ ㄣ ˋ。 酖 毒 ︰ 毒 藥 或 毒 酒 / 夫 子 「 哂 」 之 ︰ 音 ㄕㄣˇ,微笑。出自〈論語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眼「瞼」︰音ㄐㄧㄢˇ,眼皮/乘「蹇」驢來︰音ㄐㄧㄢˇ,跛腳、 行動不便。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 虬,乘蹇驢而來。」 D 「掇」拾︰音ㄉㄨㄛˊ,拾取。見於施耐庵〈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莊 客 掇 張 桌 子 , 放 下 一 盤 牛 肉 。 」 字 義 不 同 , 字 音 相 同 / 夜 「縋」而出︰音ㄓㄨㄟˋ,用繩子綁著身體,懸墜而下。出自〈燭之 武退秦師〉。 評 析 內容過半出自課內,選字亦非偏僻,故不難作答。不過在誘答方面,選 項有偏旁較形似的「酖哂」,亦有偏旁或部首全不相同的「忪鏦」、 「瞼蹇」、「掇縋」,安排上欠缺統整。一般以有相似元素的字較有誘 答性。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84、95 頁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試題解析

國文

考科

(12)

試題解析

2 下列文句,完全沒有錯別字的選項是︰ A這件事情牽涉的層面很廣,我們最好不要插手,暫且作壁上觀 B你們彼此惡性競爭,最後可能讓他作收漁利,豈不是太不聰明 C他完成攀登聖母峰的壯舉,一時聲名大躁,不少節目競相邀約 D這件藝品材質不佳,雕工也很粗躁,絕沒有店家所聲稱的價值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作壁上觀︰在營壘上觀看人家交戰。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 上觀。」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 B 「作」收漁利→坐。坐收漁利︰利用別人彼此間的衝突矛盾而獲 利。 C 聲名大「躁」→噪。聲名大噪︰聲望名氣大為提高。 D 粗「躁」→糙。糙:音ㄘㄠ。 評 析 AB的焦點在「作」,CD的焦點在「躁」,選項編排精巧。但每個錯 誤選項各只有一個錯別字,較諸往年顯得太易。 難 易 度 易 3 依據下列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的說明,「果」、「采」二字的造字方式應屬 於: 「果」字的現代字形,看起來是 由「田」和「木」組成,但如果 看一看古老的字形,就會一目了 然。甲骨文表現一棵樹,樹枝的 頂端結著圓圓的果實。 我們在甲骨文的「采」字看到相 同的樹,也看到了伸向果實的一 隻手。 A象形/指事 B象形/會意 C指事/會意 D會意/象形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果」字,題目先言︰其現代字形,看起來是由「田」和「木」組 成──若是如此,則「果」字由兩初文(「田」和「木」)合成,是為 會意。但重點在這一句︰甲骨文表現一棵樹,樹枝的頂端結著圓圓的果 實──所以此字為一圖像,係象形字。   「采」字,題目言︰看到了伸向果實的一隻手──「手」是初文, 結合「果」字而成會意字。

(13)

評 析 將國學常識包裝於閱讀文字之中,可惜題目引文太短,遂使得「林西莉 《漢字的故事》」這一特色與題目全不相干。另外A「象形/指事」是 誘答選項,其與答案B「象形/會意」之別,只有「指事」與「會意」 的不同。指事字為成文的初文,加不成文的符號而成;會意字為兩個以 上的初文相加而成。什麼是不成文的符號,在辨別上是有些難度的。 難 易 度 難 4 下列文句「 」內的詞,其意義和現今慣用詞語相同的選項是: 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 C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 D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小學」而大遺︰學習小的句讀之學。出自韓愈〈師說〉。現今的 「小學」指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 B 「權變」一權變︰權衡變通。出自吳敬梓〈范進中舉〉。現今的 「權變」仍是此意。 C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 ︰拿來。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現今的 「將來」指未來。 D 相次「開發」︰開放。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現今的 「開發」指開拓、開闢。 評 析 選項多出自課文,古今義不同也是習見題目,選用語詞並不難。鑑別度 稍低。 難 易 度 易 5 下列各組「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堪其苦,陰有歸「志」/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 C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D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陰有歸「志」︰心中想法。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志」慮忠 純︰心中志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14)

試題解析

B 其 西 南 「 諸 」 峰 ︰ 眾 多 、 各 個 。 出 自 歐 陽 脩 〈 醉 翁 亭 記 〉 / 謀 「諸」漆工︰「之於」二字的合音。出自劉基《郁離子•工之僑為 琴》。 C 必躬「造」左公第︰至。出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洋洋乎與 「造」物者遊︰創造。出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D 問所「從」來︰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余與「從」者後︰ 跟隨。出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硫穴記》。 評 析 選項全部出自課內,選字皆易解、常見者,如「諸峰」、「造物者」等 詞語,依常識便可判斷。本題鑑別度稍低。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61 頁第 23 題 6 下列文句,最接近玉嬌龍與胡適二人所述意旨的選項是: 師娘,徒弟十歲起就隨你 祕密練功,你給了我一個 江湖的夢,可是有一天, 我發現我可以擊敗你,你 不知道我心裡有多害怕。 我看不到天地的邊,不知 道該往哪裡去。我又能跟 隨誰? 你也許不能全然了解,生活和 工作在一個沒有高手也沒有對 手的社會裡─一個全是侏儒 的社會─是如何的危險!每 一個人,包括你的敵人,都盲 目 的 崇 拜 你 。 既 沒 有 人 指 導 你,也沒有人啟發你。勝敗必 須一人承擔。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功名屬少年,知心惟杜鵑 C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D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玉嬌龍的師娘原本是可以技壓徒弟的師父,但當徒弟可以擊敗師父時, 徒弟玉嬌龍心裡會害怕,覺得看不到天地的邊,不知道該往哪裡去。胡 適認為生活和工作在一個沒有高手也沒有對手的社會裡,是相當危險 的。兩者都指出沒有敵對的高手,反使自己不知所措、無法前進。故答 案以D選項最為合理。 A 出自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意指要想極目遠眺千里美景,應再 努力攀登更高的一層樓。 B 出自宋•陸游〈長相思〉詞。意謂建立功業還是年輕人拿手的事 情,作者此刻已「面蒼然,鬢皤然」,能知道自己心思的,只有一 直啼叫著「不如歸去」的杜鵑鳥吧!

(15)

恨,驚恐不已,不肯棲息在淒寒的高枝上,寧願落宿於寂寞荒冷的 沙洲中。 D 出自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風之痕」(稱號「魔流劍」)的「詩 號 」 ( 人 物 出 場 時 的 旁 白 定 場 詩 , 文 字 能 概 括 該 人 物 的 性 格 特 色),原詩是「昂首千丘遠,嘯傲風間;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 勝寒」。選項文字意謂能夠找尋到敵手一起談論劍道,我身在高處 有不盡的孤寒寂寞之感啊! 評 析 即使不知道玉嬌龍是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武林高手,也不妨礙作答; 「胡適」一名在選項敘述及判題上亦不具任何意義。故兩人名字的呈現 只是增加作答樂趣,並形成討論話題。而引文中,玉嬌龍的「練功、江 湖、擊敗」,胡適的「高手、對手、敵人」等字眼,直覺上與答案選項 D的「堪尋敵手共論劍,高處不勝寒」有聯繫,作答時較易猜中。 難 易 度 易 7 下列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港灣旗鼓相當的兩座小丘在風暴肆虐時, 甲、伴隨船尾翻騰灰色浪沫, 乙、彷彿為了取暖而互相移近一點, 丙、又把岬角對立的小丘推開了一些, 丁、雨雲稀散,燈塔發放霧粒的黃色光亮時, 戊、 正好容納一艘巨大的黑色島嶼般的商船緩緩駛過, 是搧著神經質的尖長羽翼的小燕鷗群,跟在船後快速地飛掠水面。 (洪素麗〈苕之華〉) A乙丁丙戊甲 B乙戊甲丙丁 C戊丁乙丙甲 D戊甲丙丁乙 答 案 A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首句的「兩座小丘」不能「伴隨船尾」(甲)一路前行,因為小丘不能 一直是動態的;而尚未有敘事,所以不能接(丙)的「又……」;既是 「風暴肆虐時」,接「雨雲稀散」(丁)也不通;接「容納一艘巨大的 商船緩緩駛過」(戊)一樣不通,因為「緩緩駛過」感覺頗平靜。經由 刪去法,首句接(乙)最合適。答案可從A、B兩項去找。(丁)暈黃 的「黃色光亮」使兩座小丘彷彿擴散了,所以接(丙)的「推開」;因 為「推開」了,所以「巨大的商船緩緩駛過」(戊);最後則是倒裝 句,「伴隨船尾翻騰灰色浪沫,是搧著神經質的尖長羽翼的小燕鷗 群」,正常句型原為「搧著神經質的尖長羽翼的小燕鷗群伴隨船尾翻騰 灰色浪沫」。故答案為A。

(16)

試題解析

評 析 整卷中唯一的排列題。線索明確,條理清楚,是能測出考生語文理解能 力的題目。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23 頁第 8 題 8 閱讀下文,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內的選項: 甲、 日光初照的晨曦,樹林裡殘餘的夜霧加速稀釋,□□□□,宛如是大地的 調息。(黃錦樹《烏暗暝》) 乙、 走到沙丘高處,遠眺月牙泉。遊客遠了,言語笑聲遠了,可以聽到□□□ □,很細微的叮嚀,像一種頌讚,也像心事獨白。(蔣勳《此生─肉身 覺醒》) 丙、 我們買了三株幼苗,沿著籬笆,種了一排。剛種下去,才三、四呎高,國 祥預測:「這三棵柏樹長大,一定會超過你園中其他的樹!」果真,三棵 義大利柏樹日後抽發得□□□□,成為我花園中的地標。(白先勇〈樹猶 如此〉) A蒼茫游移/風中鳴沙/層巒疊嶂 B蒼茫游移/孤雁哀啼/傲視群倫 C氤氳吞吐/孤雁哀啼/層巒疊嶂 D氤氳吞吐/風中鳴沙/傲視群倫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蒼茫游移︰曠遠迷茫,飄忽不定。氤氳吞吐︰煙雲瀰漫,似人呼吸。層 巒疊嶂︰山峰重疊,連綿不斷。傲視群倫︰才華出眾,成就非凡。 甲、 「樹林裡殘餘的夜霧」宛如是「大地的調息」,以「調息」為關 鍵,「氤氳吞吐」與調息呼吸較為接近,「蒼茫游移」則不合。 乙、 「沙丘」、「月牙泉」(一旁有鳴沙山)、「叮嚀」、「頌讚」、 「獨白」,「孤雁哀啼」聲音太強烈,「風中鳴沙」才符合以上詞 語的特質。 丙、 「三棵柏樹長大一定會超過園中其他的樹」、「抽發」、「成為地 標」,以此為線索,自以「傲視群倫」才符合文意。「層巒疊嶂」 是山勢連綿,與此不合。 評 析 「孤雁哀啼」不可能像「細微的叮嚀」,「三棵義大利柏樹」不可能 「層巒疊嶂」,判別出兩個不可能,答案便已呼之欲出。而這些不可 能,又太過明顯。本題鑑別度稍低。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13 頁第 3 題

(17)

9、0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9、0 題。   謠言揭露祕密,這一點不可多得,故而珍貴異常。然而這雖是謠言的價值來源 之一,卻不能解釋謠言為什麼流傳。黃金也因為稀有而珍貴,但人們卻不是使之流 通,而是將它儲存起來。黃金和謠言有一個根本的差異—謠言的可信度並非永遠 不變,萬一某個謠言被公眾確認為「謊言」,它便會壽終正寢,因此,謠言必須儘 快使用,趁它尚有價值之際,從中獲取利益。事實上,當傳播者推心置腹地吐露隱 情,與人分享祕密,他的形象便如同一位掌握了珍貴知識的人,在謠言的接收者眼 中,散發出美妙的光輝。   儘管謠言總有其源頭,但推動謠言的力量還是在聽到謠言並且傳播謠言的人身 上。謠言的說服力是隨著它接觸到的人越多而越加增強的。人們聽到謠言,常會從 自己的角度來豐富謠言,甚至提供其他的論據來證實謠言。在這個「滾雪球」效應 裡,人們把謠言變成自己的,在裡面投進自己的想像和幻覺。(改寫自〔法〕讓• 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 9 依據上文,選出符合作者想法的選項: A謠言因揭人隱私而為人所憎,故無法如黃金般保值 B即使被證實為虛構,謠言仍會如滾雪球般繼續傳播 C謠言傳播者未必心懷惡意,大多只想藉此贏得注目 D人們常透過謠言製造幻覺,藉以掩飾對真相的恐懼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從引文第二段的「人們把謠言變成自己的,在裡面投進自己的想像和幻 覺」,可知其「未必心懷惡意」。而第一段的「傳播者與人分享祕密, 他便在謠言的接收者眼中散發出美妙的光輝」,由此可聯繫選項中的 「想藉此贏得注目」。因此答案為C 評 析 引文選自法國Jean-Noel Kapferer(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著,鄭若麟 譯《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 月)一書。將題目與中譯本相較,如第一段引文── 「謠言揭露祕密:因為這一點不可多得,故而珍貴異常。這是謠言價值 之基礎。這不能解釋謠言為什麼流傳。事實上,黃金也很稀有,故而珍 貴;但人們卻不是使之流通,而是將它積攢起來。在黃金和謠言之間, 存在著一個根本的不同:信息的價值不是永遠存在的,因此必須盡快使 用。傳播謠言,即趁謠言尚有價值之際,獲取其價值所產生的利息。事 實上,傳謠者推心置腹地吐露隱情,與人分享祕密,在這項交易中顯得 十分偉大。他表現出像一個掌握了珍貴知識的人,一個啟示者,在謠言

(18)

試題解析

的接收者那裡,他的形象增添了無數美妙的光輝。」(原書頁17)可以 發現改寫後的題目引文已較原來的中譯清暢,但仍不夠通順、明確,時 有贅詞,例如開頭的「謠言揭露祕密,這一點不可多得,故而珍貴異 常」,改為「謠言的重要特點是能揭露祕密」即可。又如接著的「然而 這雖是謠言的價值來源之一」,其中「然而」、「來源」都是贅詞可 刪,甚至這一句都可以刪除。之後的「卻不能解釋謠言為什麼流傳」, 其中的「解釋」用得不妥適,改為「卻不是謠言之所以流傳的原因」即 可。引文不夠清通,將增加作答時的干擾。一定要使用譯文出題的話, 應更加小心為是。 難 易 度 易 0 下列甲、乙兩項推斷,符合上文論述邏輯的選項是: 甲、傳播者的形象越好,謠言的可信度越高。 乙、傳播者的人數越多,謠言的說服力越低。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錯誤 C甲錯誤,乙無法判斷 D甲無法判斷,乙錯誤 答 案 D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關於題目甲項敘述,引文中並沒有提到傳播者的形象問題,因此傳 播者的形象越好,謠言的可信度是否越高,無法判斷。   關於題目乙項敘述,引文中提及「謠言的說服力是隨著它接觸到的 人越多而越加增強的」,此與「傳播者的人數越多,謠言的說服力越 低」相反,因此本項敘述錯誤。 評 析 細檢引文文字即可得到答案,本題為簡易的擷取訊息題。 難 易 度 易

(19)

q、w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q、w 題。   羿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家將們便接過韁繩和鞭子去。他剛要跨進大門, 低頭看看掛在腰間的滿壺的簇新的箭和網裡的三隻烏老鴉和一隻射碎了的小麻雀, 心裡就非常躊躕。但到底硬著頭皮,大踏步走進去了,箭在壺裡豁朗豁朗地響著。 剛到內院,他便見嫦娥在圓窗裡探了一探頭。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見那幾隻 烏鴉的了,不覺一嚇,腳步登時也一停—但只得往裡走。使女們都迎出來,給他 卸了弓箭,解下網兜。他彷彿覺得她們都在苦笑。「太太……」他擦過手臉,走進 內房去,一面叫。嫦娥正在看著圓窗外的暮天,慢慢回過頭來,似理不理地向他看 了一眼,沒有答應。這種情形,羿倒久已習慣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舊走近 去,坐在對面的鋪著脫毛的舊豹皮的木榻上,搔著頭皮,支支吾吾地說—「今天 的運氣仍舊不見佳,還是只有烏鴉……」「哼!」嫦娥將柳眉一揚,忽然站起來, 風似地往外走,嘴裡咕嚕著,「又是烏鴉的炸醬麵!又是烏鴉的炸醬麵!你去問問 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麵的?」(魯迅〈奔月〉) q 文中羿與嫦娥言語失和的原因,最可能的選項是: A羿不務正業,只知狩獵遊樂而不照顧嫦娥 B羿的狩獵成果,無法滿足嫦娥的生活所需 C嫦娥不想再過僕傭簇擁的生活,羿卻不然 D嫦娥掌握家中大權,把羿當成僕傭來使喚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后羿只獵獲三隻烏老鴉和一隻小麻雀,惹得嫦娥抱怨︰「又是烏鴉的炸 醬麵!又是烏鴉的炸醬麵!你去問問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 炸醬麵的?」因此可知是B選項「羿的狩獵成果,無法滿足嫦娥的生活 所需」正確。 評 析 故事淺顯易讀(魯迅原文另有主題),后羿與嫦娥的表情、動作描寫得 很鮮活,判讀不難。 難 易 度 易 w 下列關於文中描寫的敘述,不恰當的選項是: A嫦娥「風似地往外走」,意在強調嫦娥的輕盈敏捷 B「羿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暗喻羿的困頓處境 C木榻「鋪著脫毛的舊豹皮」,暗指羿被現實生活不斷消磨 D「她們(使女)都在苦笑」,其實是羿個人內心感受的投射 答 案 A

(20)

試題解析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從嫦娥「哼!」了一聲,然後柳眉一揚,忽然站起來,風似地往外走, 嘴裡咕嚕著,以上總總,都在說其發怒之狀,而非「輕盈敏捷」。故A 選項為錯誤。 評 析 綜觀全文後,即知個別事物的寓意。BCD選項內容,較多主觀感受, 本題為「文意推論」型題目。 難 易 度 易 e、r 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 e、r 題。   山東人娶蒲州女,(蒲州女)多患癭,其妻母項癭甚大。成婚數月,婦家疑婿 不慧。婦翁置酒,盛會親戚,欲以試之。問曰:「某郎在山東讀書,應識道理。鴻 鶴能鳴,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 然。」又曰:「道邊樹有骨 ,何意?」曰:「天使其然。」婦翁曰:「某郎全不 識道理,何因浪住山東?」因以戲之,曰:「鴻鶴能鳴者,頸項長;松柏冬青者, 心中強;道邊樹有骨 者,車撥傷。豈是天使其然?」婿曰:「請以所聞見奉酬, 不知許否?」曰:「可言之。」婿曰:「蝦蟆能鳴,豈是頸項長?竹亦冬青,豈是 心中強?夫人項下癭如許大,豈是車撥傷?」婦翁羞愧,無以對之。(侯白《啟顏 錄》) e 依據文意,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岳父為了彰顯蒲州人的聰明博學,故刻意安排即興問答 B對岳父的問題,女婿皆以「天使其然」回應,故被嘲笑 C女婿四處漂泊,暫時寄居山東,故有「浪住山東」之說 D女婿舉出蝦蟆、竹子及新婚妻子為證,反駁岳父的戲謔 答 案 B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A 岳父安排即興問答,是懷疑其女婿不聰慧,不是為了彰顯自己身為 蒲州人的聰明博學。 C 「 浪 住 」 是 「 白 白 住 在 」 之 意 , 「 浪 」 為 「 徒 然 」 , 不 是 「 暫 時」。 D 女婿舉出「蝦蟆、竹子、岳母」為證,沒有「新婚妻子」。 譯 注 太行山以東的中原地區某人,娶蒲州地方的女子為妻,蒲州人多患有脖 子腫大之病,此人的妻子母親脖子也長有很大的腫瘤。結婚幾個月後, 此人妻子的家裡懷疑這個女婿不聰慧。岳父於是置辦酒席,盛大的邀集 親朋戚友,想要來試探女婿。岳父在席中問女婿:「你在中原讀過書, 項癭:頸瘤。 骨 :指樹瘤。

(21)

應該曉識道理。天鵝、鶴鳥能鳴叫,是何原因?」女婿答:「上天使牠 如此。」又問:「松樹、柏樹在冬天仍然青綠,是何原因?」女婿答: 「上天使它如此。」又問:「路邊的樹長有樹瘤,是何原因?」女婿 答:「上天使它如此。」岳父說:「你完全不曉識道理。是什麼原因, 你怎會白白浪費住在中原地區可以好好學習的機會呢?」因此嘲戲女 婿,說:「天鵝、鶴鳥能鳴叫的原因,是因為脖子長;松樹、柏樹在冬 天仍然青綠的原因,是因為樹心木質堅實;路邊的樹長有樹瘤的原因, 是因為被經過的車子碰撞而產生傷口。哪裡是上天使它如此?」女婿 說:「請讓我以所聽聞的來酬答您,不知是否答應?」岳父回應:「可 以說。」女婿答:「蝦蟆能鳴叫,難道是因為脖子長?竹子在冬天也仍 然青綠,難道是因為中心質地堅實?您的夫人脖子的腫瘤那麼大,難道 是因為被車子碰撞所產生的傷口?」岳父聽完感到羞愧,無話可答。 1山東︰指太行山以東的中原地區。 2蒲州︰今山西永濟市。 3癭︰音ㄧㄥˇ,長在脖子上的囊狀瘤。 4 不慧︰此指不聰明。古代「不慧」亦指白痴,《左傳》成公十八年, 杜預注︰「不慧,蓋世所謂白痴。」 5 骨 ︰成疙瘩狀的堅硬物,此指樹的結瘤。 ,音ㄔㄨ。 (參考資料︰隋•侯白著,董志翹箋注《啟顏錄箋注》,北京︰中華書 局,2014年6月) 評 析 屬擷取訊息的閱讀題。認真檢索引文即能獲得正確答案,故事有趣,文 意直接,容易理解。 難 易 度 易 r 女婿面對岳父的戲謔,以岳父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因而改變形勢。下列人物 應答時使用的語言技巧,與文中女婿相同的選項是: A (馮諼)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 者。」 B 諸葛令、王丞相共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 曰:「譬言驢、馬,不言馬、驢,驢寧勝馬邪?」 C 賈母問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頭們搥一搥。」劉姥姥道:「那裡說的 我這麼嬌嫩了?那一天不跌兩下子,都要搥起來,還了得呢!」 D 一個較有年紀的說:「該死的東西!到市上來,只這規紀亦就不懂?要做什 麼生意?汝說幾斤幾兩,難道他的錢汝敢拿嗎?」「難道我們的東西,該白 送給他的嗎?」參不平地回答 答 案 B

(22)

試題解析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A 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所答係針對馮諼的問題具 體回覆,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B 出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諸葛恢襲用王導的思維模式,反 將一軍,與題目故事中女婿回應岳父的方法相同。語譯︰尚書令諸 葛恢和丞相王導爭論姓氏家族排名先後。王導說:「為何不說『葛 王』,卻說『王葛』呢?可見王姓在先。」諸葛恢說:「譬如慣常 說『驢馬』,不說『馬驢』,但驢子難道就勝過馬嗎?」 C 出自曹雪芹《紅樓夢•劉姥姥》。劉姥姥回應賈母的關心,誇言自 己的康健,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D 出自賴和〈一桿「稱仔」〉。主角秦得參的回應,充滿憤怒與不 平,無借用對方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 評 析 題目提出的判題標準有二︰一是以問話者的思維模式加以回應,一是改 變形勢。四個選項中,A買什麼、C搥不搥腰、D拿不拿錢,都是討論 具體的實事、實物,只有B是爭抽象的排名先後,唯有這才有改變形勢 之可能。因此若將選項予以分類,則答案已呼之欲出了。 難 易 度 難 t 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 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 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 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也!」(《史記•管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因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 答 案 C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引文重點關鍵在「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此與C項的「謀 大事難免不拘小節」相合。其他AB項內容在引文中皆未出現,D項與 C項所述相反,故為非。 語 譯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貨利潤時自己 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家裡貧窮。我曾經為鮑 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昧,

(23)

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 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奉養。公 子糾失敗,召忽為此殉難,我沒有尋死,而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 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 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評 析 答案之外的選項,誘答性低。C與D對比明顯,一看即知答案在其中, 加上AB選項所述無法在引文尋得,本題鑑別度應該不高。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41 頁第 11 題 二、多選題(占 24 分) 說明: 第y題至第d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 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 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y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正確的選項是: A李博士的精采引言帶動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充分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B被告殺害父母,且全無悔意,檢察官認為他罪不容誅,主張求處死刑 C現正值流感高峰期,民眾風聲鶴唳,非萬不得已,都避免到公共場所 D陳伯伯和陳伯母鶼鰈情深,總是同進同出,形影相弔,真是令人歆羨 E當時警匪對峙,雙方皆子彈上膛,眼看槍戰一觸即發,情勢間不容髮 答 案 BCE 測驗目標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A 拋磚引玉︰將磚拋出,引回玉來。後以此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先 發表的粗陋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本選 項文句為他人的描述,不是演說者對自己的形容,如此使用則不恰 當。 B 罪不容誅︰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所犯罪行,比喻罪大惡極。選項中 提及「被告殺害父母,且全無悔意」,是惡行重大之徒,使用「罪 不容誅」,正確。 C 風聲鶴唳︰敗兵聽到風聲和鶴鳴,皆以敵軍已至。用以形容極為驚 慌 疑 懼 。 流 感 高 峰 期 , 民 眾 不 免 驚 懼 , 故 選 項 中 使 用 「 風 聲 鶴 唳」,正確。 D 形影相弔︰只剩形體和影子相互慰問,形容孤獨無依。選項中夫妻 兩人「鶼鰈情深」、「同進同出」,此與「形影相弔」之意不合。

(24)

試題解析

E 間不容髮︰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絲毫髮,比喻情勢危 急 。 「 槍 戰 一 觸 即 發 」 的 情 勢 是 十 分 危 急 的 , 故 使 用 「 間 不 容 髮」,正確。 評 析 「形影相弔」出現在李密〈陳情表〉,對目前的考生而言,可能很生 疏。除此一成語外,其他都是常見、常用者,故應不難作答。題目倘能 結合其他元素──如︰閱讀、文學與文化常識,會更有鑑別度。 難 易 度 易 u 右圖是一則戒菸廣告,「持槍」的剪影用來類比「持 菸」的手勢,意謂兩者同具危險性。下列文句「;」的 前後,具有類似表意方式的選項是: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B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C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D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E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答 案 BCE 測驗目標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題目可簡化敘述為「持菸像持槍」,是譬喻關係,以本體、喻體分列前 後。以下依此標準判斷選項。 A 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與「處江湖 之遠,則憂其君」為平等並列關係,非本體與喻體關係。 B 出自李斯〈諫逐客書〉。「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有如「物不 產於秦,可寶者多」,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C 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有如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D 出自《禮記•大同與小康》。「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與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為平等並列關係,非本體與喻體 關係。 E 出自顧炎武〈廉恥〉。「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有如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兩者為本體與喻體關係。 評 析 將修辭題結合社會議題,顯現出創意。以並列關係的文句作為誘答選 項,考生須深入了解課文才容易作答,是本題特點。 難 易 度 易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52 頁第 16 題

(25)

i 文學作品常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外在景物,再透過對景物的狀寫,反映出人物 的情思。例如〈聽海〉的歌詞:「聽海哭的聲音,嘆息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 不清醒。……聽海哭的聲音,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表面上是 海在悲泣,其實真正哭泣、嘆息的是聽海的人。下列文句,運用這種手法的選 項是: A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B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C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D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E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答 案 CE 測驗目標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詳 解 題目所稱之「將個人的情感投射到外在景物」,即「以我觀物」;所謂 「再透過對景物的狀寫,反映出人物的情思」,乃「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為擬人法。以下依此標準判 斷選項。 A 出自唐•王維〈終南山〉。直截寫出所見之景,為摹寫,景物並不 著人之色彩。語譯︰回頭看,白雲集聚一起,雲氣氤氳,走近看卻 空幻一無所有。 B 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草綿延,有如我的思念綿長,綿 綿是雙關,青草譬喻我的思念長度,非擬人(並沒有將人的情感投 射於青草)。語譯︰河畔翠綠的青草緜延不絕,使我想起了遠方的 丈夫。 C 出自宋•晏幾道〈蝶戀花〉。「紅燭」為物,卻可以如人一般「替 人垂淚」,是擬人用法。語譯︰紅燭自傷沒有什麼好辦法,在淒清 寒夜中,徒然為人流下淚來。 D 出自唐•杜牧〈江南村〉。直截寫出所見所聽,是摹寫,非擬人。 語譯︰千里江南,處處聽聞黃鶯婉轉啼叫,處處見到綠葉映襯著紅 花,水邊的村落,靠山的城鎮,不時可看到酒旗在迎風招展。 E 出自唐•白居易〈長恨歌〉。「見月傷心色」是「我有傷心色」也 是「月有傷心色」;「聞鈴腸斷聲」是「鈴發出腸斷聲」也是「我 有腸斷聲」。係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是擬人用法。語譯︰在行宮 中,皇帝傷悼貴妃,看到月色,反而引來滿懷的悲愁,在夜晚風雨 時 , 聽 到 風 鈴 的 聲 響 , 更 是 悲 痛 欲 絕 。─ 《 樂 府 雜 錄 • 雨 霖 鈴》︰「雨淋鈴者,因唐明皇駕迴至駱谷,聞雨淋鑾鈴,因令張野 狐撰為曲名。」〈長恨歌〉詩中所言,或為此事。

(26)

試題解析

評 析 ABD選項都無情感狀態(如︰悲苦喜樂)的動詞。而C選項有「垂 淚」,E選項有「傷心」、「腸斷」,皆與情感狀態有關。將選項分類 之後,答案就很明顯了。 難 易 度 難 o 儒家認為人擁有主體性和道德意志,故能志學進德、踐仁臻聖;此亦孔子「仁 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下列文句,表達上述意涵的選項是: A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B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C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D 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 也,非不能也 E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答 案 BCDE 測驗目標 C1.認識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詳 解 A 出自《論語•里仁》。一般解此句為選擇居住的鄉里、住所之事, 故與題目所言「人擁有主體性和道德意志,故能志學進德、踐仁臻 聖」,有所不同。語譯︰鄉里間具有仁厚的風俗,是一件美事。不 選擇風俗仁厚的地方來居住,怎麼算得上明智呢? B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選項中的「有為者亦若是」展現人志學 進德、踐仁臻聖的主體性。語譯︰舜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什麼樣的 人?有心作為的人,就能像舜一樣。 C 出自《論語•子罕》。選項中的「止,吾止也」、「進,吾往也」 展現人志學進德、踐仁臻聖的主體性。語譯︰為學好比堆土成山, 還沒有完成,只差一筐土,就停止下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呀!為 學又如同填平窪地,雖然剛倒了一筐土,但繼續往下倒(總能把它 填平),這是我不斷努力才能完成的啊! D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選項中的「不為也,非不能也」展現人 志學進德、踐仁臻聖的主體性。語譯︰一車柴木看不見,是不願意 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君王不願意施恩惠 的緣故。所以大王沒有能用道德來稱王於天下,是不願意做,而不 是做不到。 E 出自《論語•里仁》。選項中的「我未見力不足者」展現人志學進 德、踐仁臻聖的主體性。語譯︰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不

(27)

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人能在一天把自 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哪怕一天也好)?我還沒有看見力量 不夠的。 評 析   正確掌握選項中所列的《論》、《孟》各篇之文字義理,即可作 答。   本題A選項不列入答案,應是以所論在「鄉里」、「求居」,故與 題目所言之「志學進德、踐仁臻聖」的「主體性和道德意志」,有所不 同。但出題者恐忽略「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句有他解。   《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 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 末句明言︰無可阻禦,人卻不知選擇踐履、安立於仁道,是為不智。則 知孟子之解說孔子「擇不處仁,焉得智」句,顯非從「求居」立論。後 來皇侃《論語義疏》引沈居士云︰「況擇身所處而不處仁道,安得智 乎?」亦是扣「自擇踐仁」而言。《十三經注疏》中的《孟子注疏》, 疏解孟子此段話謂︰對於「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除有「人 所揀擇,不處於仁里,又安得謂之智也」(求居)之意,也有「不知擇 處於仁,豈謂之智哉」(行仁)之意。對於孟子申說的「夫仁,天之尊 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明言「仁之為道,乃天之尊爵, 而得之自天者。人之安宅,而立之自我者,但欲仁則仁矣,誰其禦之而 不為哉。今仁之為道,人莫禦之使不為,而自不為仁者,是亦不智者 也。」   從孔子之「擇不處仁,焉得智」,至孟子「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 也」,再至孫奭的「但欲仁則仁矣,誰其禦之而不為哉」、「自不為仁 者,是亦不智者也」,說解脈絡一貫而下,清楚呈現「志學踐仁之主體 性和道德意志」,實與本題題目要求之判別標準相合。此一另說,見諸 傳統經典,並非異端,考生依孟子之意理解孔子之言,實無不妥。 難 易 度 難 類 似 題 《學測主題週週練》第 102 頁第 21 題、第 127 頁第 21 題

(28)

試題解析

p 透過電腦演算搜集數據,已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對文獻研究也頗有助益。下列 關於古代文獻和數據分析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透過北宋文人書信中出現的人名,可大致勾勒出他們的交友網絡 B統計南宋詞家所用的詞牌,可推論出南宋詞在敘寫內容上的特色和演變 C統計分析白居易詩的韻腳,有助於推斷白居易情感表達和韻腳運用的關係 D 若以「人主」、「人臣」二詞搜尋先秦思想典籍,應該會有不少資料集中於 《韓非子》 E 舊說《紅樓夢》作者或非一人,若比較各回的遣詞風格,應可獲得討論作者 問題的相關證據 答 案 ACDE 測驗目標 C2.認識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詳 解 A 書信中所出現的人名,當然可以看出寫信者的朋友關係。 B 唐、五代、宋初詞家,猶多遵循詞牌本意填詞,自蘇軾倡行另標題 序之後,詞牌本意漸不受詞家重視,賀鑄甚至嘗試拋棄詞牌,依所 賦作品重新定題。南宋之後詞家,除懂音律者之自度曲之外,多視 詞牌為格律之定稱,另以題序識明題旨,故詞牌和作品主題漸漸無 關。(參引資料︰張白虹〈詞牌與詞意關係研究〉,中山大學中文 系博士論文,2010年,頁367)故本選項所述有誤。 C 統計分析古典詩所用之韻,再輔以作者的詩篇類型,當可以推斷作 者情感表達和韻腳運用的關係。 D 法家立論多從君王著眼,謀求政權穩固之道,故《韓非子》中「人 主」、「人臣」二詞出現機率必高。 E 不同作者有不同風格,故比較《紅樓夢》各回的遣詞風格,當可成 為討論作者問題之證據。《紅樓夢》有高鶚續作的問題。 評 析   選項中須判別者,多為簡易的常識,如A選項的透過書信中出現的 人名,可大致勾勒出寫信者的交友網絡。是否為「北宋」時人,並不重 要,大概古今皆是如此。又如C選項的統計分析作者之詩作的韻腳,有 助於推斷該作者情感表達和韻腳運用的關係。詩言情,詩中當然有情感 表達,選擇用韻固與其詩作所表達之情感有關。至於是否為「白居 易」,顯不重要。再如E選項的比較小說各回的遣詞風格,可獲得討論 作者問題的相關證據,此固無待論,不唯《紅樓夢》如此。   本題選項內容乍看考出許多國學知識,細辨才知是用邏輯即可推知 的普通常識。具有文學史特殊意義的,只有B選項的「南宋」詞家所用 的詞牌,與詞的內容是否相關。特別框出「南宋」,是因為有其特殊 性。但可惜只有這一條而已。

(29)

a 閱讀下列二文,選出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 甲、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鍾、王、顧、 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又有 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 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沈括《夢溪筆談》) 乙、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 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彩色 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如 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 蓉、蓮花同畫一景。」(沈括《夢溪筆談》) A耳鑒經由名家認可,是評斷書畫作品優劣的重要參考 B耳鑒雖然是甄別畫作的好方法,但不如以手摸畫確實 C世人品鑒書畫,往往重視創作者的名聲及其表現技巧 D高妙的畫境可由創作者自由創造,不必符合真實情境 E 畫作好壞關鍵在於形象是否逼肖、空間布置是否妥適 答 案 CD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A 「耳鑒」是沈括用以譏諷世之藏書畫者,不可能成為評斷書畫作品 優劣的重要參考。 B 「耳鑒」固然不是甄別畫作之途,以手摸畫更是等而下之。 C 由引文的「藏書畫者,多取空名」、「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 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知本選項正確。 D 由引文的「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可知本選項正確。 E 由引文的「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可知「形象 是否逼肖、空間布置是否妥適」不是畫作好壞之關鍵。 語 譯 甲、 收藏書法、繪畫作品的人,大多只想博取虛有的名聲,偶然傳聞某 幅作品是書法家鍾繇、王羲之和畫家顧愷之、陸探微的真跡,見到 的人就爭相購買,這叫做「耳鑒」(用耳朵鑑賞繪畫)。又有人觀 畫,用手去觸摸畫面,他們口耳相傳︰以為畫布上呈現的畫面,視 覺上看似立體,手指觸覺上卻是平滑的,就是好畫,這又在「耳 鑒」之下,被稱為「揣骨聽聲」(像算命的摸骨聽音即斷人吉 凶)。 乙、 書畫作品的奧妙之處,應用心神來領會,難以從畫面具體的形象去 尋找。世上觀賞繪畫作品的人,大多只能指陳畫中的事物形象、配 備位置及色彩運用方面的瑕疵而已,至於能在畫作中領會畫家深刻 色不隱指:意謂畫面視覺上 看似立體,手指觸覺上卻是 平滑。 鍾、王、顧、陸:指鍾繇、 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等 四 人 , 皆 魏 晉 南 北 朝 書 畫 家。

(30)

試題解析

意境和哲理的,則很少能見到。如張彥遠在《畫評》中說:「王維 畫景物時,多不講究四時的區別,像畫花,往往將不同季節開的桃 花、杏花、芙蓉花、蓮花畫在同一幅景物圖上。」 評 析 屬於擷取訊息型之閱讀題。答案於逐一對照引文中,便可獲得。 難 易 度 易 s 適當運用典故,可豐富文章內涵,也可使表意委婉含蓄。關於下列文句使用典 故的目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A 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連橫以燕相穿 鑿附會郢人書信事,說明臺灣舊有史籍頗多誤謬闕漏 B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用曹孟德之典,意 在強調年命雖不可永,但事功終不為人所忘 C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 思—曹丕藉西伯、周旦二人之事,指出人的創作意識會隨境遇不同而調整 修正 D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韓愈引孔子之例,闡明 「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於弟子」,使士大夫恥於從師的觀念不攻自破 E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歸有光藉巴蜀寡婦事, 申明不甘久處於敗屋、終將有所為的抱負,同時表達對祖母、母親的感念 答 案 DE 測驗目標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詳 解 A 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即使是「郢書燕說」、「晉《乘》楚 《杌》」,也應留下紀錄,尚可採用。非在說「臺灣舊有史籍頗多 誤謬闕漏」。 B 出自蘇軾〈赤壁賦〉。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即使是英雄也會 退出歷史舞臺。非在說「年命雖不可永,但事功終不為人所忘」。 C 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西伯與周旦,一幽一顯,都不改變著述 之心意。非在說「人的創作意識會隨境遇不同而調整修正」。 D 出自韓愈〈師說〉。聖人所以無常師,立基於「術業有專攻」、 「師不必賢於弟子」,堪可成為「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對照面。故 此項正確。 E 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雖是女性,巴蜀寡婦清終在歷史揚名, 一應歸有光對祖母、母親的感念,一應終將有所為。故此項正確。 評 析 全部選項都來自課文,考生須以熟習課文為基礎,方可正確作答。對課 文文意有較深入的發掘,如E選項將「蜀清」聯繫歸有光的祖母、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分析 分析 分析(Analysis) 分析 分析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重整 重整 重整 重整 綜合.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 教師為全班選定一個原因,並為各組選 定其中一個解決方法,著各組就該解決

在【逐步解析 1】中,共需要輸入 2 個答案,為了避免「後面 輸入的答案(數學分數)」取代「前面的答案(國文分數)」,我 們要利用 2 個不同的變數來區別兩者,並以變數

(approximation)依次的進行分解,因此能夠將一個原始輸入訊號分 解成許多較低解析(lower resolution)的成分,這個過程如 Figure 3.4.1 所示,在小波轉換中此過程被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