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論文架構

覺與荒謬,顯現出強烈的後現代情境,《暗戀桃花源》的戲中戲結構形成了劇作的 後設,在相互指涉間更隱含著劇作的多重詮釋,「後設」是後現代文化中很重要的 一個概念,但後現代戲劇不能只從文本的「文字意涵」論述,得全面關照,需從 整體的「劇場」與社會文化思潮的流動與以多方探討。

四、沈惠敏。2009 年。《台灣戲劇表演團體在北京演出之研究以『表演工作坊』

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後現代文化的精神是關照大眾、走向群眾的,戲劇必定與群眾相結合,戲劇 因消費大眾而產生意義,一個完整的劇場必須兼顧視聽觀眾與劇場讀者,本論文 從消費端詳盡地觀察、探索「表演工作坊」的經營策略與模式,並從而歸結出劇 團如何經營讀者,如何關照大眾,可惜本論文多著重於大陸上的文化與消費社會 範疇的研究未能廣泛論述台灣表演工作坊的整體,但也提供了許多兩岸皆同的營 運操作模式,使筆者得以資參考借鑑。

五、陳惠芳。2011 年。《歌仔戲丑角陳勝在的表演藝術》。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論文就陳勝在的表演藝術作探討,陳勝在所飾演的丑角是特有的「主角丑」, 他經長年累月的舞台經驗練就了一番唱作俱佳的功夫,靈活地運用各種語彙與表 情、動作、特有的詮釋方式,形成了戲台上的「王」,臺上所有的悲喜全落入掌中,

筆者論文的主題《暗戀桃花源》雖然本質上是西方話劇,但因 2006 年與明華園結 合演出的明華園版《暗戀桃花源》形成了另一種戲劇形式的再創作,極富後現代 文化中西交融的深意,筆者得以從中了解歌仔戲與話劇的深沉對話,並一窺陳勝 在於明華園版改編時的再創作。

筆者援引前人的研究借他山之石攻己身之錯, 借前人論文攀上世界巨人肩頭,

於龐雜的後現代文化中得以一窺《暗戀桃花源》堂奧。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分為五章,筆者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略述《暗戀桃花源》一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從後現代 文化的角度透視劇作,觀察出後現代社會中特有之人文與風範,使得劇作的內在 精神得以交錯並於其間匯出燦美的花朵,而在後現代文化思潮的現代生活中,處 處即可構築出《暗戀桃花源》的因子。

第二章為台灣社會與劇場的後現代現象,先就台灣社會的後現代現象探討,

次而析論台灣劇場的後現代風尚,之外進而細論《暗戀桃花源》後現代的演出,

先探討《暗戀桃花源》初本的主題與意義,以此為根基次而一一細訴《暗戀桃花 源》不確定而多元的舞台展現,略述歷次演出概況,並探討緣著人、事、時、地、

物的不同所形成之迥異的《暗戀桃花源》後現代舞台展現,茲將各次演出依著演 出形式與地域的不同而區分:

7

多次翻演劇場版(1986 年、1991 年、1999 年)先概述劇場版中歷次演出,兼 論其時代性,有(一)1986 年——首演版、(二)1991 年——重演版、(三)1999 年——千禧版並予探討。

流傳廣泛電影版(1992 年),說明因媒體的不同而致呈現方式及操作模式亦不 同,《暗戀桃花源》電影版有別於一般的話劇演出,賴聲川領著創作團隊在特有的 條件下,在基隆文化中心中生發出這部「話劇電影」,《暗戀桃花源》一劇在後現 代文化中源著科技與資訊的發達而有了不同的風貌,也因電影的傳遞迅速,流傳 廣泛,致使《暗戀桃花源》在大陸尚無論有版權與否地傳播廣遠,有了深廣的影 響,甚而成為戲劇相關學校或社團必排戲碼。

多重趣味明華園版(2006 年),在劇作創作後滿二十年時,表演工作坊為了紀 念本劇而重演,並開啟了以另一種全新的方式讓劇作浴火重生,與明華園的配合 讓劇作加入了民間戲曲旺盛的生命力,使得老靈魂有了新面貌並交雜地開出另一 朵奇葩,更啟動了另一種思維讓劇作成為「真的兩個劇團」,從此《暗戀桃花源》

便有了更多的風貌。

之外,在兩岸開放後,在多方文化交流下,劇作開始西進大陸,也因賴聲川 的赴美講學更讓《暗戀桃花源》的英文版得以面世,於是有了:異地開花的各版 本,依時列敘如下:(一)大陸明星版(2006 年 11 月~2010 年)、(二)美國史丹 佛版(2007 年)及紐約新學院版(2010 年)、(三)香港版(2007 年)、兩岸三地聯 演版(2007 年)、(四)文雅古典越劇版(2010 年)、(五)2006 年復刻版(2012 年 6 月至今)2006 年大陸明星版的回歸,本論文一一列舉歷次演出,並析論其間的差 異與特色,歸納出每次的展演有其大同的主幹也有其小異的枝葉,藉此呈現《暗 戀桃花源》後現代文化中的多種面貌,並探討歷年劇作的一番用心。

第三章《暗戀桃花源》的創意、發想,說明在每一回的演出節目單上都能看 到寫著「編劇」是「賴聲川規劃完成之集體即興創作」,「參與創作者」是「金士 傑、丁乃竺、管管、施心慧、金士會、李立群、劉靜敏、顧寶明、陳玉慧、游安 順、蘇妧玲」,「導演」是「賴聲川」的意義,可知本劇作非僅由單一的劇作家在 斗室中埋頭寫就而成,是由賴聲川領導的創意團隊共同形構、眾人成就了「文本」, 而真正展現時又有一批劇場工作者投入創作,每一回的演出也因著不同的參與者 而有了不同的劇作呈現,所以在這集眾人之力而成的創作,就存有了參與眾人的 共同智慧,本章先從「創意、發想與統合者-賴聲川」入手,賴聲川所採用的是 他首創特有的「規劃式集體即興創作」,身為領導者的他決定了劇作的走向,只有 他能完整地看到劇作的整體,而他的學養及創發理念更決定了劇作的美學,故先 就「多元文化的薰陶」了解探討賴聲川的學養背景,及「佛學的因緣」看出賴聲 川的人生觀與處世之道,再就「《賴聲川的創意學》與創意的發想」一節談筆者參 與過的表演工作坊與國家兩廳院暨 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的「賴聲川的戲劇 學——高階戲劇研習班」,筆者因幸運地親炙了大師如沐的春風,得以一窺賴聲川 的奧秘,在這全球只有五場的研習——台灣台北僅有的一場研習中,領略了賴聲

8

川創意的發想,也一探了賴聲川在戲劇編導的堂奧,更活化了《賴聲川的創意學》

一書的精髓。再就最劇作析為《暗戀》劇組、《桃花源》劇組及戲中戲三部分談劇 中「主要腳色的劇場詮釋」,就劇作中的主要腳色因詮釋者的不同賦予了劇作不同 的風貌而探討,而「演員的個人魅力」更建構了劇作的魅力因子,亦進而深究其 魅力所在,歸結出劇作中的「經典」所在。

第四章《暗戀桃花源》文本的內蘊,閱讀劇本能暫時回到劇作上,並在劇作 的字裡行間領略戲劇的文字之美,後現代文化下因科技的發達更有了劇作的視聽 錄影得以還原劇作演出的當下,因此文本的研究必得包含劇作的文字劇本及影視 DVD 錄影,以藉此探討劇作的深沉內蘊。《暗戀桃花源》初看是一齣「戲中戲」, 而這戲中戲裡又多所相互指涉,看似只是兩個不相干的劇團正爭搶彩排場地,但 實質上卻互滲出許許多多後設的主題,本章先就《暗戀桃花源》一劇拼貼離散的 劇情,將《暗戀桃花源》的劇情先行拆解為:《暗戀》的分裂與干擾、《桃花源》

的分裂與干擾及戲中戲之外的戲三部分探討。之後,說明本劇情節為遊走式三段 性敘事表達,分析出本劇的敘事性結構並探討劇中濃重的後設戲劇語言,裂解出 本劇的旨意。再深入探究後現代中的重要特質「雙關互滲」如何形構出本劇的劇 場話語。

第五章《暗戀桃花源》的複調重演,《暗戀桃花源》因為是一齣「彩排」的戲,

因為從來都不是正式演出,所以它一直都是「不確定的」,也因此它永遠是「未完 成式」。《暗戀桃花源》一直都是有機的、不斷在更新的,首先就文本的複調而言,5 賴聲川的戲一直都是像巴哈的音樂是多音交響的,在設定劇作之初就已經有多個 主題隱藏其中,而觀者可隨機擷取自己領略的部分加以詮釋,而在演員的劇作展 現時又能因著演員個人的理解與領悟有著不同的呈現,所以呈現的滋味極其豐富,

劇作必得考量呈現時的差異,感動才能升溫,而《暗戀桃花源》的有機讓每回的 演出或多或少因為時代背景的變遷、演員的表達詮釋、演出形式的不同、演出地 的人文風貌、消費端觀眾的質素與互動多寡影響到每齣戲呈現的風貌,這些個複 雜的因子讓《暗戀桃花源》常能創造出不斷的驚奇,且《暗戀桃花源》是賴聲川 特有的「規劃性集體即興創作」而成的劇作,更是眾人共同形構而成的劇作,是 植基於眾人潛意識中所發掘出的議題,並不限於一時一地的議題,是眾人所成就 的眾人事,更是集體潛意識的具體呈現,宛若多音交響,和諧的演奏眾人集體的 夢境。而因其後現代的特質形成對話的不斷更新,產生了不斷更新的趣味性,也 有了不斷生發出的大小議題。之外,看似與表演無關的「消費端的舞台行銷」卻 是後現代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後現代文化中,消費是大眾唯一較為自覺的行 為,更是後現代文化時代的代表,消費端的行銷整合是一齣戲能否持續創造價值 必要而確實的考量。

第六章,結論,歸結出《暗戀桃花源》得以常演常新的原因,從本論文探討的各

5 筆者 2012 年 2 月 11 日訪談劉培能

9

個環節中即可歸納出《暗戀桃花源》是不拘時代與地域性的,它有著各種的風貌,

個環節中即可歸納出《暗戀桃花源》是不拘時代與地域性的,它有著各種的風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