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台灣之研析

以台灣的觀點探討新世紀的美、中、台戰略三角,台北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礙於 過去國民黨時期的「漢賊不兩立」、李登輝主政的「兩國論」及至陳水扁拋出的「一 邊一國」與民進黨政府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等主張,中共中央對於處理兩岸關係的 態度始終以「敵對雙方」的概念為認知;另一方面,台灣則因中國在沿海地區佈署近 千顆對台導彈的強勢壓力之下,自然而然地將來自對岸的武力威脅視為敵我狀態。然 而,在兩岸加入WTO後,彼此之間的競爭態勢已逐漸轉成台北-北京的競合關係。倘 若兩岸在敵我雙方逐漸認知到傳統的軍事武力已非解決兩岸政治膠著的唯一選項時,

那麼有效利用WTO所提供的溝通平台,將是聯繫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關鍵。在相 互依賴與國際合作概念的影響之下,經貿關係所代表的軟權力漸趨發酵於亞太區域,

甚至被引介成兩岸政治角力的互動主軸。例如,北京於1986年5月加入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以下簡稱亞銀),由於台灣早已是亞銀的會員國,且也是亞 銀推動亞洲發展計畫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其他亞銀會員國雖然支持北京的加入,

但也希望台北能繼續留在亞銀內。值得注意的是,當面臨雙重代表權的問題時,北京 皆拒絕參與有台灣會籍的國際組織。但在亞銀事件的發展上,北京卻同意台灣以中國 台北的名稱留在亞銀內。18有鑑於此,兩岸在WTO的推展中,亦是循著相同模式先後邁 入WTO的組織架構,這不僅意味著兩岸在政治認同上雖無法達到彼此承認,但至少已 然建立彼此互不否認(不容漠視)的行為模式,也代表了台灣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 力,使國際組織體認到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重要性與必要性。19

筆者認為現階段的美、中、台戰略三角,由於受到中國近年的強勢崛起的深刻影 響,加以美國在遠東事務甚至國際佈局上更加地仰賴與中國大陸的合作,華盛頓與北 京的夥伴關係已然確立;相較之下,由於台灣近年來被排擠於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過

17 吳琬瑜,<林毅夫:中國經濟至少再成長二十年>,《天下雜誌》,第372期,頁170-171。

18 同註53,頁396。

19 同註53,頁397。

往的優勢經濟戰略不再,台灣的角色地位已逐漸弱化呈現孤雛之窘境。有鑑於此,台 北若能強化在經貿面向上的優勢,加深與美國之間經貿往來的力度,似可使台灣扭轉 局勢,重新維繫與美國的夥伴關係,進一步與中國友善,站穩樞紐之角色地位。今

(2007)年五月底,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再度對台灣的經濟與貿易提出警訊,反映 出台灣的經濟優勢急劇下滑,值得深思。眾所皆知,台灣近年競爭力下降早已是不爭 的事實,而政府方面未能積極回應,亦是間接導致競爭力快速衰退之主因。然而,若 能有效掌握美國商會的建議,仍可替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對美貿易甚至是兩岸間的 經濟合作,開創新的合作空間。

美國商會白皮書指出,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達4.3%,高達2675億美元的外匯存 底,與外人直接投資從去年的42.3億激增到139.7億美元,其中包含科技與金融業的購併 案,顯示台灣這個全球第二十六大的經濟體,仍舊擁有健康的體質,吸引外資的產業 環境。20一言以蔽之,上述台灣經濟現況不僅清楚地指出台灣這一、兩年經濟發展的現 況,其也代表了台灣未來持續發展經濟的榮景。台灣目前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其 進、出口金額高達612億美元,21美國商會進一步指出,受到中國「世界工廠」之優勢 的影響,美國與台灣的製造業面臨萎縮,美、台之間下一波的合作重點,應該是從製 造業轉移到服務業。這也將是美國商會未來在美、台雙邊貿易努力的重心焦點。台灣 目前服務業達GDP73%,在製造業外移的影響下,受惠最深的應是著眼於台灣內需市 場的服務業。例如,醫療保健、生技研發、金融服務等,都能透過美國投資與策略聯 盟吸取美國服務業世界級的標準,實務慣例、員工培訓以及成功商業模式等。22美國商 會進一步建議,核准期貨建立DMA模式(Direct Market Access)交易方式,讓增加交易 效率、降低人為錯誤的DMA國際金融交易方式也能在台灣落實,接軌國際金融交易環 境,幫助台灣期貨所擴大發展外資需求,發揮台灣資本市場的潛能。23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與台灣在經濟之間始終存有競合關係,總體而言,台灣目前 仍然保有優勢。以GDP來看,台灣的GDP有一萬五千美元,而中國的GDP目前才2050美 元,即便是中國發展較好的沿海城市,以上海為例,目前也不過約七、八千美元。有

20 王曉玟,<關了FTA大門,開了另一扇窗>,《天下雜誌》,第373期,頁44。

21 同註255,頁44。

22 同註255,頁44。

23 同註255,頁44。

鑑於收入水準反映了兩岸之間的產業層次與落差,從宏觀來論,台灣現階段仍然保有 兩岸經濟競合的競爭力。唯要注意的是,倘若台灣無法持續保有競爭力,目前台灣僅 存的優勢將會迅速地消耗殆盡。因此,善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機遇,將有助於台灣 佔據兩岸之間的經濟高度。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主要是靠著作為一個低廉工 資中心,而進入東亞經濟圈。中國以零件裝配作業,吸走了亞洲其他地方的大量投 資。進入90年代後,中國更憑藉其優勢的生產成本,吸引更多的台資企業進入中國大 陸的市場。24例如,中國進口大部分的零件與元件,利用現成土地與低技術工人等優 勢,以相對有利的條件,組裝成最後的產品,再將之出口至國外。此一舉措帶給台灣 相當大的壓力,由於中國佔據了過去台灣與其餘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戰略格局,產 業結構轉型成為立即的因應之道。例如,香港自80年代以降幾乎已將其製造業讓給中 國。因此,在香港政府政策主導之下,香港轉變成一個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並 成為亞太地區金融、保險與貨運的指標性城市。另一方面,台灣也認知到產業轉型的 重要性,新竹高科技園區的成立,即是代表政府積極主導發展更具競爭力的生產過 程,創新研發技術的轉型過程。

從總體經濟層面而論,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的確是具備了較好的產業結構與研 發技術,加以過去台灣政府的長期發展(軟、硬體建設與人才養成),使得台灣人民 的知識素質與文化水平普遍較優於中國大陸。「全球化的中國化」趨勢是一股抵擋不 住的潮流,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也是外來投資的超級磁吸機。25由於兩岸經濟上的相 互依存,文化上的密切交流與政治的對峙,使得台灣人在面對中國大陸時,總有一種 複雜的心情(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有四百萬人次的台灣人去中國大陸,也有一百萬人 在中國工作,在過年或放長假時,像侯鳥般地飛回台灣休息。)。26然而,新世紀中國 崛起之趨勢已然成型,面對如此龐大的周邊國家崛起,台灣絕對無法再自外於世界潮 流。從總體政經發展而論,中國的崛起對台灣既是威脅,也是機會。正如美國國務卿 萊斯(Condolezza Rice)所言:「對各國來說,崛起中的中國是挑戰,也是機會,中國 可能變成亞太地區一股負面力量,因此各國要與中國對化,美國也要與盟邦合作,使

24 同註246,頁256。

25 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 索》,第4卷第10期,頁22。

26 同註225,頁10。

中國成為正面而非負面的力量。」27在兩岸相繼加入WTO的影響下,中國政府勢必會 對於WTO的正式規範做出回應。例如人民幣匯率問題、開放服務業、保護智慧財產 權、開放市場等等議題與措施。有鑑於此,北京未來的舉措將會更靈活的適應國際制 度與市場經濟,對台灣來說,藉著WTO的規範亦將有助於兩岸政府在經貿議題上建立 一個平等的溝通平台,而利用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則可提供台北逐步化解與北京在政治 上的爭端。

值此之際,台灣對中國已經扮演重要的投資角色,提供生產與管理技術、出口市 場的尋求、經營行銷策略、台灣發展經驗等,都有助於中國大陸的產業與貿易發展,28 而中國大陸持續穩定的發展,將有利於海峽兩岸和平的維持。當美國商會、歐洲商 會、外資企業等紛紛對台灣的西進政策做出諍言時,台灣勢必要跳脫對中國「鎖國政 策」之心態,以避免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急遽流失。因此,台灣政府若能主導「強本西 進」的投資政策,強化台灣產業的技術水平,分別與美國、中國進行產業聯結以促進 台灣內部之產業轉型,將有助於持續維繫台灣的經濟優勢。此舉,應是未來台灣因應 全球經貿議題的一項選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