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權力距離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 係之檢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權力距離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 係之檢證 "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權力距離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 係之檢證

根據前面章節的理論論述與文獻整理,可以推論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的核 心意涵在於行為者之間權力的互動,進而知道決定美、中、台戰略三角結構類型的關 鍵因子在於權力(power)。以國際層次的角度分析,行為者的國家權力是建構戰略三 角的唯一立基點。然而,新世紀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家權力,不再僅限於過去傳統的軍 事力量與國家資源,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軟權力(soft power)的影響力日益加 重,逐漸躍升為國際政治角力的主軸。過去政治學界對於美、中、台三邊關係的研究 論述,皆著重於政治權力的互動與拉鋸,且為了能清楚表示三邊關係的互動與角色地 位的轉換,進一步地將三邊關係作簡約、概念化的三角幾何框架,以茲辨識三方互動 關係之變遷。此舉雖有助於研究者易於分析三角賽局所呈現出的態勢,惟權力的意涵 過於廣泛,所指涉的範疇極其龐雜,致使戰略三角始終只能呈現出概念化的幾何模 型,無法明確界定行為者間權力行使的強度。

政治經濟學(又可稱國際政治經濟學)是近年來崛起的政治學次領域研究,其主 要是針對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找尋各種不同的模式與準則。政治經濟學兼具了政治理 論、國際政治、比較政治的特色,並進一步將探討重心置於制度化的權力,對於理性 的假設更為依賴。1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日漸興起,經濟行為已成為考量與分析國際 關係的主要觀察面向之一。在當今的國際體系之中,由於經濟全球化的強勢作用,國 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行為勢必會左右政治層面的互動與發展,換而言之,經濟行為所 代表的軟權力已成為衡量國際體系運作的不可或缺之指標項。然而,無論是傳統的國 家權力或是藉由經濟行為所展現的軟權力,權力在國際政治中始終無法以具體、實質 的概念,呈現行為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綜觀前面章節所述,本文的假設命題是:在國際關係領域中,行為者之間的經濟 行為勢必會影響政治作為。依此脈絡觀之,為有別於傳統戰略三角對於政治權力的論

1 同註154,頁207。

(2)

述,本章嘗試以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作為探討美、中、台三方行為者權力的指 標項與衡量準則。其研究分析以蒐集近年來美、中、台三方的經貿關係(含進口額、

出口額、經貿總額、淨經貿額),以及三國的痛苦指數(即一國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指數之加總),以此資料數據作為辨識三方權力互動的依歸。其核心命題在於:經貿 往來將直接影響行為者的權力運用。由此命題觀之,美、中、台三方各自的角色地位 與總體戰略三角類型,直接受到三邊經貿關係(軟權力)的影響。因此,本文依據蒐 集而來的三邊經貿關係提出假設,認為台灣分別與美國及中國發展良好的等距經貿關 係,將有助於台灣的角色地位在美、中、台戰略三角中躍居於樞紐地位,進而追求國 家的經濟成就。

為檢證本文之假設,本章設計出「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的方程式,並運 用統計學中的敘述統計與多元迴歸建立計量模型,試圖對三邊經貿關係做一量化的表 示,並以此界定三方權力的效用大小。本章套用由組織行為理論所開展的權力距離之 概念,進一步將權力距離運用於政治社群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程度,進而言之,

本文所界定的權力距離代表著行為者之間權力作用的實質指標,將求得出的權力距離 用於分析美、中、台三邊關係,最後,導入現行美、中、台戰略三角結構中,冀盼提 供戰略三角理論新思維。

第一節 權力距離的界定與運用

權力(此處尤指國家權力)的概念意涵在本文第三章中已有較為清晰的界定與論 述,即行為者基於其自身的意志能有效改變或影響他方行為者的行為模式,使其他行 為者做出符合行為者本身所冀望的反應與回饋(無論採取舉措的一方是出自於是主動 或是被動)。另一方面,若將國際層次的美、中、台戰略三角結構視為國際體系中的 一個組織,則華盛頓、北京、台北等三方個體則可各自視之為組織內的成員,彼此間 存有權力互動的關係。在組織行為理論中,為了成長、求變與生存,每一個組織都必 須妥善處理內部利害關係團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問題。將此概念導入美、中、台戰略 三角時,可以發現三方行為者在戰略三角互動(即組織運作)的過程中,各自有著其 自身的目標設定與利益追求,如何影響他方行為者的決策以利自我的生存、如何在保

(3)

持組織結構完整的態勢下取得領導地位,這些都是權力運作的主要目標。有鑑於此,

華盛頓、北京、台北三方個體的良好互動可以維持總體美、中、台戰略三角的穩定,

進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追求更大的效益與發揮影響力。

從組織行為理論的角度來看,權力是組織中特有的概念和現象,只要組織成員之 間存有不對稱的關係,例如職位高低、能力強弱或是個人基本條件上的差異,則權力 現象就會跟著盤桓在組織成員的互動過程中。另一方面,藉由與組織權力的搭配,組 織政治成為組織行為領域中重要的行動力。組織中的政治行為,正是行為者藉由行使 權力指揮其他行為者共同為某一設定目標努力,達成組織利益的重要過程。2組織行為 理論認為,無論何時,身處在同一個組織中的個體,其活動(或行為舉止)都必須經 過指導和被控制,如此才能達成共同的目標與目的。因此,在組織行為中,權力被視 為具有工具性與手段性,被作為是行為者達成目的時所必要具備的條件,其所指涉的 意涵是:一個人或群體擁有能力,可使其他人或群體去做一些可能原本不會做的事,

是指導和控制組織目標與活動的主要工具。3另一方面,國內學者林碧炤認為在國際關 係領域中,權力概念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指導政策制定解釋情勢變化和說明國家 行為,既實用又適切。它的地位和工用很像經濟學的供需、遺傳學的基因以及機械學 的動力,讓我們了解國家為何要發展對外關係以及其行為的憑藉。4由此可知,權力此 一概念的論述及其指涉範圍,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皆占據了相當程度的理論至高點,

其解釋效力與作用力度是相當強大的,且無論是政治學或是組織行為學對於權力的定 義與行使方式,大致不脫「A成功地(或有效地)改變B的環境認知與行為模式」的範 疇。

基於以上的認知,在研究美、中、台戰略三角時,善用組織行為理論可以辨識出 一個較為清晰的三角運作模式。美國、中國與台灣在戰略三角此一組織中,藉由權力 的互動區分出彼此的規範準則,並根據權力的強弱程度以決定角色地位。而如何有效 利用本身的條件優勢以強化權力行使的力度,成為研究戰略三角的最主要課題。另一 方面,根據三個行為者權力強弱程度的差異,「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的概念也

2 吳復新、江岷欽、許道然著,《組織行為》,(台北:空大),(2004年),頁339。

3 Gareth R.Jones著,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譯,《組織行為》,(台北:雙葉書廊),(2005年12 月),頁788。

4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決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頁303。

(4)

隨之產生。

權力距離的概念屬於組織行為理論的進一步延伸,強調組織內權力分配均等或不 均之程度。權力距離一詞構始於Geert Hofstede對於組織行為的研究,Hofstede在1970年 代調查了40個國家共一萬一千六百多名的IBM員工的工作價值觀,發現各國主管及員工 在國家文化構面(dimension)互有差異,因此提出了五項不同的國家文化構面。

此 五 項 國 家 文 化 構 面 各 自 分 述 如 下 : 個 人 主 義 ( individualism ) vs. 集 體 主 義

(collectivism),個人主義暗喻其社會的結構較為鬆散,每個人偏好自我表現,拒絕成 為團體的一分子。而集體主義的特徵則是社會的結構緊密,將每個人是為團體的一部 分,與以照顧,個體對團體的忠誠度也很高,集體主義也稱為低個人主義;成就

(achievement)vs.關懷(nurturing),成就是重視競爭與魄力,追求物質及財富的程 度。關懷是指該社會重視人際關係的維護,關心周遭事物及他人的福祉;規避不確定 性的程度(uncertainty avoidance),指人們偏愛結構化而非混沌的情境,也就是設法規 避不確定性或模糊狀況威脅的程度。若該國規避不確定性的程度愈高,則人們憂慮感 就愈重,承受的壓力愈大,愈神經質且愈走極端;長期導向(long-term)vs.短期導向

(short-term),長期導向的人民重視長期發展,節約儲蓄,堅持與延續。而短期導向 的文化著重過去即現狀,強調要尊重傳統及旅行社會義務;以及本文所採用的權力距 離。5權力距離是此五項國家文化構面中其中的一項構面,其意涵為當地社會能接受組 織 或 機 構 內 權 力 分 配 不 均 的 程 度 。 由 非 常 均 等 , 即 低 度 權 力 距 離 ( low power distance),到非常不均等,即高度權力距離(high power distance)。換而言之,權力距 離屬於國家文化構面之一,提供研究者辨識當地社會接受組織權力分配不均的係數。

稍後,Hofsted並根據其所研究調查不同國家的結果,比較不同國家在國家文化構面上 的差異(見表4-1)。

5 Stephen P. Robbins著,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2006 年8月),頁75-78。

(5)

表4-1:Hofstede的文化構面範例

國家 權力距離 個人主義* 規避不確定性 長期導向**

中國大陸

法國

德國

香港

印度

日本

荷蘭

俄羅斯

美國

西非

* 低度個人 主義 即為 集體 主 義。** 低度 長期 導向 即 為短 期導 向。 資料 來源 :Stephen P. Rob bins 著,李 青芬 、李 雅婷、 趙慕 芬譯 ,《 組織 行為學 》 ,(台 北: 華泰 文化) ,(200 6 年8 月) ,頁 76。

在組織行為中,目標的不一致是造成組織內部衝突的最大原因。6存在於組織中的 每一個個體的運作模式反映了其試圖達成的特定目標。而每一個個體目標達成的過程 中,往往會干擾其他個體目標的追求進程。也由於所有的政治組織形式都具有某種衝 突並壓制其他衝突的偏見,因為組織就是偏見的動員。某些議題會被組織入政治當 中,而其他議題則被排除在外。7而為了解決偏見與衝突的產生,組織所採取的必然手 段即是運用權力。另一方面,隨著組織運用權力以解決組織內部的衝突並抗衡組織外 部的環境壓力,權力成為維繫組織生存之不可缺之條件。在前面的章節論述中可以知 道,權力必定是存乎於兩個或兩個以上行為者之間的關係。由此概念推展,權力因著 兩個或兩個以上行為者的交錯往來,權力距離的概念亦隨之在行為者之間形塑。

將組織行為理論與權力距離的概念導入國際關係時,美、中、台三方所架構的戰 略三角可視之為組織,則華盛頓、北京與台北立即成為在此組織內的三個獨立個體。

在國際政治深受現實主義的影響下,不難發現美、中、台戰略三角無論呈現出何種結

6 Richard L. Daft著,李再長譯,《組織理論與設計》,(台北:湯普生文化),(2006年),頁488。

7 同註161,頁48。

(6)

構類型與角色地位的轉換,權力關係始終是左右三邊互動的關鍵因子。有鑒於過去政 治學界在處理戰略三角時,僅將三邊互動簡約為抽象的三角關係,始終無法有效地論 述權力在三方角力中所發揮的效能,因此,本文試圖將權力作量化表示,利用權力距 離檢證美、中、台三邊關係,可供辨識三方個體對於現行戰略三角結構運作模式的接 受程度。以玆提供台灣未來對於美、中、台三邊關係與兩岸經貿的戰略考量,尋求新 思維。在經由計量模型的建立與量化分析後,本文對於權力距離的定義為:衡量雙方 行為者權力互動與權力大小關係之指標。權力距離越近代表雙方行為者的互動關係愈 密切;反之,權力距離愈遠表示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較為疏遠,影響力亦隨之弱化。

基於經貿往來將有助於提升國家的經濟成就,而國家經濟成就的成長能穩定政治 局勢,帶動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與擴大就業市場。則當今的兩岸關係其經貿交流日益密 切,帶動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與技術轉移;另一方面,台灣長期以來與 美國維持良好的經貿關係,即便近年來因中國市場的崛起,台灣對美國的經貿程度雖 略顯下降不若以往活絡,但長期綜觀來看台、美之間的經貿關係仍大致穩定。有鑒於 此,三方的經貿關係可以是觀察戰略三角結構類型轉化的新面向。換而言之,本文以 經貿關係作為權力與權力距離的主要構成要素。

本文將運用統計學的敘述統計與多元迴歸,嘗試以雙方經貿關係的倒數作為界定 權力距離的指標,其方程式為:PD(power distance)=1/經貿總額。8以此作為辨識三 者權力互動的基礎。

8 權力距離的方程式,其設計與概念意涵構思於施正屏教授長期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研究與關注,並感 謝林玉娟女士在三邊經貿資料收集與多元回歸上的協助,在此對兩位師長表達感謝之意。關於權力距離 在本文的使用概念與假設命題等一切文責,概由作者自負。

(7)

第二節 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的檢證

以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的觀點而論,9國家的經濟成就可分別以失業率、

總就業量、平均工資、通貨膨漲、國民所得、外匯收支與經濟成長率等多面向做為衡 量準則。總體經濟的兩個主要問題為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與物價指數增長率

(或稱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前者代表所得、產出與就業,後者代表的即是 物價問題。一般而言,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兩者都是越低越好,越高就反映總體經濟 問題越嚴重。因此,把這兩個比率相加,即是總體經濟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10 本文檢證三邊經貿關係的衡量標準,以失業率、物價指數增長率與痛苦指數等三項數 值為主。因此,本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的衡量標準,即以失業率、通貨膨脹率 與痛苦指數等三項依變數作為衡量經貿政策之成就指標。

自變數部分則以進口金額、出口金額、貿易總額與貿易淨額的倒數作為衡量權力 距離之變數。本文假設交易雙方經貿關係愈緊密,對雙方利益愈高,進而降低痛苦指 數。換言之,在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構想下,美、中、台三方貿易金額越高,則對兩 岸與美國權力距離愈接近,愈容易達成有效地改變他國對環境的認知或期望改變對手 行為模式的範疇。

權力距離的計量模型代表著行為者之間權力作用的實質指標,將求得出的權力距 離用於分析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並導入現行美、中、台戰略三角結構中,冀盼 提供戰略三角理論新思維。其中,權力距離的方程式,其設計與概念意涵構思係源於 施正屏教授所提出之權力距離計量模型(Power Distance Model),為簡化繁瑣的計量模 型,本文模型方程式可改寫如下:

9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與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的差別在於,個體經濟學的分析對象是 個別市場之行為:探討市場供需如何決定均衡價格與數量,以及均衡變動的原因。相對地,總體經濟學 是以整個經濟社會的總和行為作為分析的對象,總體經濟學同樣也討論市場、物價、所得以及均衡的決 定等問題,然總體經濟學所討論的變數都是屬於總量(aggregates)或平均量(averages)的概念,並以總 所得為核心。詳情請參閱: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

(台北:翰蘆出版社),(2000年8月),頁16-20。

10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冊)》,(台北:翰蘆出版社),

(2000年8月),頁18。

(8)

Y = f (Xi ) =a

0

+b

1

X

1

+b

2

X

2

+ ε

Y =

在檢證的過程中,可以分別導入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通貨膨脹率

(inflation rate)、痛苦指數(misery index)等依變數,作為評估經濟成就之依變數。

Xi =

代表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本研究定義為美、中、台三邊互動中,兩兩雙 邊關係對應之自變數,將兩國間進口金額、出口金額、貿易總額與貿易淨額之倒數,

作為衡量權力距離之變數。換言之,雙方貿易金額越高則雙方權力距離愈接近。

H0 :本文根據傳統政治學假設,檢定台灣保持與美國及中國貿易戰略三角之等距關

係,有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奠定台灣經濟成就。

本節分為三部份,其研究期間以1991到2006年為主,蒐集這段時期美、中、台三邊 經貿關係(進口額、出口額、總經貿額與淨經貿額)以及各自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率。分別將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率以及失業率導入權力距離之方程式,以所得之迴歸 分析美、中、台三邊政府各自考量自身國家利益擬定對外經貿政策,並藉由各自經貿 公共政策分別說明三國之經濟成就指標與之政策意涵。

台灣與美國及台灣與中國(含香港)之進出口金額表 (1991 – 2006) 年份 台灣出口至中國之金額 (美元) 台灣自中國進口金額 (美元) 1991 中國: 104,474

香港: 12,430,477,887 總計: 12,430,582,361

中國: 597,524,430 香港: 1,946,712,366 總計: 2,544,239,796 1992 中國: 1,050,992

香港: 15,414,756,884 總計: 15,415,807,876

中國: 747,058,687 香港: 1,781,285,694 總計: 2,528,344,381 1993 中國: 16,224,503

香港: 18,454,148,254 總計: 18,470,372,757

中國: 1,015,481,710 香港: 1,728,641,828 總計: 2,744,123,538 1994 中國: 131,622,010

香港: 21,258,881,232 總計: 21,390,503,242

中國: 1,858,686,353 香港: 1,532,863,817 總計: 3,391,550,170 1995 中國: 376,600,363

香港: 26,105,550,172 總計: 26,482,150,535

中國: 3,091,257,209 香港: 1,842,756,819 總計: 4,934,014,028

(9)

1996 中國: 623,354,749 香港: 26,787,296,333 總計: 27,410,651,082

中國: 3,059,796,683 香港: 1,704,562,391 總計: 4,764,359,074 1997 中國: 626,451,946

香港: 28,687,724,458 總計: 29,314,176,404

中國: 3,915,244,033 香港: 1,995,844,162 總計: 5,911,088,195 1998 中國: 834,645,538

香港: 24,819,324,548 總計: 25,653,970,086

中國: 4,110,427,963 香港: 1,951,691,368 總計: 6,062,119,331 1999 中國: 2,536,800,171

香港: 26,011,642,038 總計: 28,548,442,209

中國: 4,526,192,990 香港: 2,091,879,741 總計: 6,618,072,731 2000 中國: 4,217,429,107

香港: 31,335,626,858 總計: 25,553,055,965

中國: 6,223,111,811 香港: 2,185,324,672 總計: 8,408,436,483 2001 中國: 4,895,292,484

香港: 28,715,536,256 總計: 33,610,828,740

中國: 5,902,784,486 香港: 2,050,054,496 總計: 7,952,838,982 2002 中國: 10,526,738,214

香港: 32,958,991,686 總計: 43,485,729,900

中國: 7,968,294,793 香港: 1,914,646,366 總計: 9,882,941,159 2003 中國: 22,890,302,915

香港: 30,867,642,066 總計: 53,757,944,981

中國: 11.017,481,839 香港: 1,917,038,834 總計: 12,934,520,673 2004 中國: 36,349,024,608

香港: 32,895,543,615 總計: 69,244,568,223

中國: 16,791,537,670 香港: 2,309,052,978 總計: 19,100,590,648 2005 中國: 43,643,322,853

香港: 34,035,098,797 總計: 77,678,421,650

中國: 20,093,086,019 香港: 2,109,605,326 總計: 22,202,691,345 2006 中國: 51,808,178,766

香港: 37,380,810,850 總計: 89,188,989,616

中國: 24,782,325,696 香港: 1,880,519,456 總計: 26,662,845,152

年份 台灣出口至美國金額 (美元) 台灣自美國進口金額 (美元) 1991 22,320,726,362 14,113,460,948

1992 23,51,244,727 15,770,445,724 1993 23,587,604,486 16,722,113,178 1994 24,336,456,121 18,042,050,385 1995 26,407,092,394 20,770,790,977 1996 26,866,054,175 19,971,400,258 1997 29,551,445,085 23,233,345,631 1998 29,376,087,159 19,678,051,857

(10)

1999 20,901,285,490 19,692,068,551 2000 34,814,299,053 25,125,345,387 2001 28,135,945,492 18,406,871,495 2002 27,364,876,167 18,255,347,475 2003 26,553,388,056 16,995,022,709 2004 28,750,631,862 21,780,114,127 2005 29,113,593,431 21,170,598,942 2006 32,360,389,828 22,664,193,090

資料來源: 整理自中華民國關稅總局

台灣與美國之歷年失業率 (1978 – 2003)Unit %

年度 中華民國 美國

1978 1.67 6.0

1979 1.28 5.8

1980 1.23 7.0

1981 1.36 7.5

1982 2.14 9.5

1983 2.71 9.6

1984 2.44 7.5

1985 2.91 7.2

1986 2.66 7.0

1987 1.97 6.2

1988 1.69 5.5

1989 1.57 5.3

1990 1.67 5.6

1991 1.51 6.8

1992 1.51 7.5

1993 1.45 6.9

1994 1.56 6.1

1995 1.79 5.6

1996 2.60 5.4

1997 2.72 4.9

1998 2.69 4.5

1999 2.92 4.2

2000 2.99 4.0

2001 4.57 4.8

2002 5.17 5.8

2003 4.99 6.0

資料來源: 整理自中華民國人力資源統計月報、 勞工 統計年鑑、美國勞工統計局 【就業與薪資】

(11)

壹、 痛苦指數的實證結果

一、 台灣的實證

台灣痛苦 指數 :表4-1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總貿易額與貿 易淨額等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 2分別為:.96、.95、.96、.79;顯示台灣痛苦指數與台灣 對美國與中國之經貿關係極為密切。

由進口值觀察:台灣對美國進口參數值為1.12,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1%下為顯著,表示進口美國商品對於降低台灣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幫助。換言之,台 灣與美國雙方產業結構呈現互補關係。

台灣對中國進口貿易參數值為負值,顯現進口中國商品對台灣不利,但由於T值 並不顯著;表示進口中國商品或服務,目前尚未出現對台灣十分顯著的負面效果。

由出口值觀察:台灣對美國出口參數值為1.09,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1%下為顯著,表示台灣對美國出口,可顯著降低台灣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台灣對中國 出口參數值為負但不顯著。

由貿易總額觀察:台灣對美國貿易總額參數值為1.14,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 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台灣與美國維持更緊密之經貿關係是有利的。台灣對中國貿 易總額參數值為負但不顯著。

由 貿 易 淨 額 觀察 :台灣與美國之間並不顯著。即在貿易淨額項,台灣並未能從 美國獲取太多的實質利益。相反地,台灣與中國維持經貿往來在淨經貿額上,對台灣 而言是有利的,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下為顯著。

(12)

二、中國的實證

中 國 痛 苦指 數 : 由表4-1顯示:中國對台灣與美國進口額、出口額、總貿易額與 貿易淨額等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 2分別為:.70、.67、.75、.63;顯示中國痛苦指數與 中國對美國與台灣之經貿關係並未像想像中的密切。換言之,中國未採取像台灣或美 國般的貿易發展模式,向單一國家的高度傾斜。較低的相關係數R 2顯示中國並未過份 依賴對美國與台灣的經貿關係。

由 進 口值 觀 察: 中國對台灣進口貿易參數值為負值,顯現進口台灣商品對中國 不利,但由於T值並不顯著;表示進口台灣商品或服務,目前尚未出現對中國十分顯著 的負面效果。

中國對美國進口參數值為1.24,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5%下為顯著,表 示進口美國商品對於降低中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幫助。換言之,中國與美國雙方產 業結構呈現互補關係。

由 出 口 值觀 察 : 中國對台灣出口參數值為負但不顯著。中國對美國出口參數值 為1.36,其值為正但不顯著。

由 貿 易總 額 觀 察 : 中國對台灣貿易總額參數值為為-1.45,其值為負且估計係數 之標準差在10%下為顯著,表示兩岸經貿對於降低中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不利。中國 對美國貿易總額參數值為2.26,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中 國與美國維持更緊密之經貿關係對中國是有利的。

由 貿 易 淨 額 觀察 :中國痛苦指數與對美國貿易淨額之間關係並不顯著。即在貿 易淨額項,中國並未能從美國獲取太多的實質利益。相反地,中國與台灣維持經貿往 來在淨經貿額上,對中國而言是極為不利的,估計係數值為-1.04,標準差在1%下為顯 著,此一結果值得我方高度重視,未來中國對兩岸經貿態度一旦轉變將不利我國經貿 穩定增長。

(13)

三、美國的實證

美 國 痛 苦指 數 :表4-1顯示:美國對台灣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總貿易額與貿 易淨額等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 2分別為:.98、.99、.98、.61;顯示美國痛苦指數與美 國對台灣與中國之經貿關係極為密切。超高相關係數R 2顯示美國強烈依賴中國與台灣 的經貿關係。

由進口值觀察:美國對台灣進口貿易參數值為0.92,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 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進口台灣商品對於降低美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顯著影響。美 國對中國進口參數值為0.08,其值為正但不顯著。

由出口值觀察:美國對台灣出口貿易參數值為0.99,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 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美國對台灣出口對於降低美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有顯著影響。

美國對中國出口參數值為0.01,其值為正但不顯著。

由貿易總額觀察:美國對台灣貿易總額參數值為為0.96,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 標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總體而言美國對台灣貿易對於降低美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 有顯著影響。美國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參數值為0.03,其值雖然為正但不顯著。

由 貿 易 淨 額 觀 察 : 美國對台灣與中國之間貿易淨額參數值均為負值,分別是- 0.54與-0.43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在貿易淨額項,美國對台灣與中 國經貿,對美國而言是極為不利的。美國應積極打破對兩岸貿易赤字之困境,才能緩 和美國與兩岸再世界貿易組織中的爭端。

(14)

表4-1:痛苦指數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

痛苦指數 貿易國 進口額 出口額 貿易總額 貿易淨額 美國 1.12

(9.83)***

1.09

(7.36)***

1.14

(8.62)***

0.12

(0.73)

台灣

中國 -0.15

(-1.36)

-0.12

(-0.83)

-0.18

(-1.35)

0.81

(5.02)***

R 2 .96 .95 .96 .79

台灣 -0.43

(-0.78)

-0.55

(-0.43)

-1.45

(1.85)*

-1.04

( -4.13 )

***

中國

美國 1.24

(2.25)**

1.36

(1.07)

2.26

(2.88)***

-0.37

(-1.47)

R 2 .70 .67 .75 .63

台灣 0.92

( 10.65 )

***

0.99

(9.73)***

0.96

( 11.36 )

***

-0.5447 ( - 3.08)***

美國

中國 0.08

(0.89)

0.01

(0.06)

0.03

(0.36)

-0.43

( -2.48 )

***

R 2 .98 .99 .98 .61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 理。註: 括弧內為 估計係數 之 標準差(S tanda rd E rro r of Es ti ma te ),其 中 * 表 於 顯 著 水 準 10 % 下 為 顯 著 ; ** 為 顯 著 水 準 為 5 % 下 為 顯 著 ; *** 為 顯 著 水 準 為 1 % 下 為 顯 著。

(15)

貳、 失業率的實證結果

一、台灣實證部分

台灣失業率:表4-2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貿易總額及貿易淨額 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99、.92、.96、.54;顯示台灣失業率與台灣對美國與中 國之經貿關係至為緊密。

由進口值觀察:台灣對美國進口參數為1.73,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1%以下為顯著,表示台灣進口美國商品可顯著降低台灣的失業率。台灣對中國進口貿 易參數為負值 ( - 0.94),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進口中國商品對台灣 造成失業率明顯上升的不利結果。

由出口值觀察:台灣對美國出口參數值為正 (1.72),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 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意味著台灣出口至美國可降低台灣的失業率,對台灣有利。台 灣對中國出口參數為負值(-0.89),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1%下為顯著,表示台灣出口 到中國大陸對台灣不利,失業率會上升,應降低對中國市場的出口改以美國市場為 主。

由貿易總額觀察:台灣對美貿易總額參數為1.81,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 差在1%以下為顯著,意味著總體而言台灣強化與美國間的經貿關係是有利於台灣降低 失業率。台灣對中國之經貿總額對台灣失業率有顯著不利的影響,其參數值為負(- 1.00),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因此,台灣應降低與中國的經貿依存 度。

由貿易淨額觀察:台灣對美國貿易淨額以及台灣對中國貿易淨額皆為正數。 而 台灣對中國之貿易淨額參數,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5%以下為顯著,台灣 對美國貿易淨額參數值為正但不顯著。換言之,從台灣對美國與中國之貿易淨額上而 言,對台灣的失業率有改善的效果。

(16)

二、中國實證部分

中國失業率 : 表4-2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貿易總額及貿易淨 額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60、.38、.45、.61;顯示中國失業率與中國對美國與 台灣之經貿關係與依存度並不高。

由進口值觀察:中國對台灣進口參數為(-0.69),其值為負,但不顯著。表示中 國對台灣進口與中國失業率並無顯著關係。中國對美國進口貿易參數為正值 (1.43),且 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5%下為顯著,表示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對中國降低失業率有利。

由出口值觀察:中國對台灣與美國出口參數值分別為(-0.09)與(0.70),但均 不顯著,表示中國失業率與輸出到台灣與美國之出口總額之關係不顯著。

由貿易總額觀察:中國對台灣貿易總額之參數值為(0.39),中國對美國之經貿 總額對中國失業率的影響,參數值為(0.27),其值為正,但兩著均不顯著。

由貿易淨額觀察:中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以及中國對美國貿易淨額參數皆為 負值,分別為 -1.11 及 -0.54,而中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其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1%以下為顯著,而中國對美國之貿易淨額參數,其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5%以下為顯 著。

三、美國實證部分

美國失業率:表4-2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貿易總額及貿易淨 額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98、.99、.99、.60;顯示美國失業率與美國對中國與 台灣之經貿關係緊密,高相關係數R2值顯示美國的失業率與中國及台灣的經貿關係密 切。

由進口值觀察:美國對台灣進口參數為(0.90),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 差在1%以下為顯著,意味著進口台灣商品有利於美國降低其失業率且有顯著的影響。

美國對中國進口貿易參數為正值 (0.09),但不顯著,表示進口中國商品對降低美國失業 率而言,其影響力並不顯著。

(17)

由出口值觀察:美國對台灣出口參數值為(0.96),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 下為顯著,表示輸出到台灣之出口有利於降低美國失業率,對美國有利。美國對中國 出口參數為(0.04),但不顯著。

由貿易總額觀察:美國對台灣貿易總額參數為(0.94),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 之標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顯示美國與台灣間之經貿的互補關係,台、美發展經貿關 係有利於降低美國失業率。美國對中國之經貿總額對中國失業率的影響,參數值為

(0.06),其值為正,但並不顯著。表示發展中、美經貿對美國降低失業率之政策目標 影響不大。

由 貿 易 淨 額 觀察 : 美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0.54)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1%以下為顯著,表示對美國不利。美國對中國貿易淨額參數為負值(-0.42),且估計 係數之標準差在5%以下為顯著,就貿易淨額而言,美國維持與台灣及中國經貿關係,

參數皆呈負值,表示從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之角度來看,對美國而言,若不能解 決美國對兩岸經貿問題,則對美國不利。

表4-2:失業率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

失業率 貿易國 進口 出口 貿易總額 貿易淨額 美國 1.73

(24.39)***

1.72

(8.93)***

1.81

(12.68)***

0.30

(1.28)

台灣

中國 -0.94

(-13.22)***

-0.89

(-4.67)***

-1.00

(-6.99)***

0.50

(2.14)**

R 2 .99 .92 .96 .54

台灣 -0.69

(-1.09)

-0.09

(-0.05)

0.39

(0.34)

-1.11

(-4.29)***

中國

美國 1.43

(2.23)**

0.70

(0.40)

0.27

(0.23)

-0.54

(-2.12)**

R 2 .60 .38 .45 .61

台灣 0.90

(10.84)***

0.96

(10.65)***

0.94

(11.87)***

-0.54

(-3.04)***

美國

中國 0.09

(1.17)

0.04

(0.38)

0.06

(0.72)

-0.42

(-2.37)**

R 2 .98 .99 .99 .60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 理。註: 括弧內為 估計係數 之 標準差(S tanda rd E rro r of Es ti ma te ),其 中 * 表 於 顯 著 水 準 10 % 下 為 顯 著 ; ** 為 顯 著 水 準 為 5 % 下 為 顯 著 ; *** 為 顯 著 水 準 為 1 % 下 為 顯 著。

(18)

參、 通貨膨脹率的實證結 果

一、台灣實證部分

台灣通貨 膨脹 率:表4-3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貿易總額及 貿易淨額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82、.77、.78、.76;顯示台灣通貨膨脹與台灣 對美國與中國之經貿關係密切。

由進口額觀察:台灣對美國進口參數為負值(-0.51),但不顯著,代表進口美國 商品對台灣通貨膨脹率不利。台灣對中國進口貿易值參數為(0.95),且估計係數之標 準差在1%下為顯著,表示進口中國商品有利於降低台灣通貨膨脹率。

由出口額觀察:台灣對美國出口金額參數值為負 ( - 0.09 ),但不顯著,意味著台 灣通貨膨脹與出口至美國輸出總金額沒有 顯著關係。台灣對中國出口金額參數值

(0.96),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1%下為顯著, 表示台灣對中國出口是有利於降低台灣的 通貨膨脹。

由貿易總額觀察:台灣對美貿易總額參數為(-0.12),但不顯著,代表台灣通貨 膨脹與美國雙邊貿易總額之關係,是不利的。台灣對中國之經貿總額對台灣通貨膨脹 有利於降低台灣通貨膨脹,參數值為(0.99),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下為顯 著。

由貿易淨額觀察:台灣對美國貿易淨額參數(-0.17)但不顯著,台灣對中國貿易 淨額參數為正值(0.97),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表示台灣對美國之 貿易淨額上對台灣通貨膨脹雖呈現不利,但相關影響不大,然台灣對中國貿易淨額而 言,對台灣降低通貨膨脹是有利的。

(19)

二、中國實證部分

中國通貨膨 脹率: 表4-3顯示,中國對台灣與美國進口額、出口額、貿易總額及 貿易淨額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48、.56、.67、.41;顯示中國通貨膨脹與中國 對美國與台灣之經貿關係,在進口額、出口額及貿易總額上,中國通貨膨脹與中國對 台、美之經貿關係,影響不顯著。

由進口值觀察:中國對台灣與美國進口參數分別為(-0.20)以及(0.88),但均 不顯著。意味著中國通貨膨脹率與進口台灣和美國商品之關係並不密切。

由 出口 值 觀 察 : 中國對台灣出口參數值為(-0.67),對美國則是(1.41)。兩者 對於降低中國通貨膨脹其影響不顯著。

由貿 易 總額 觀 察:中國對台灣貿易總額參數為(-2.08),其值為負,且在1%以 下 為 顯 著, 中 國 對 美 國 之經 貿 總額 對 中國 通 貨 膨 脹 之 影 響 ,貿 易 總額 參 數 值 為

(2.79),其值為正,且估計系數之標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

由貿易淨額觀察:中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以及中國對美國貿易淨額參數皆為 負值,分別為 -0.78 及 -0.19,而中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其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 5%以下為顯著,但中國與美國貿易淨額,對其通貨膨脹並不顯著。

三、美國實證部分

美國通貨膨脹率:表4-3顯示,台灣對美國與中國進口額、出口額 、貿易總額及 貿易淨額四項指標之相關係數R2分別為 .94、 .94、 .94 、.62;顯示美國通貨膨脹與美國 對中國與台灣之經貿關係非常緊密。

由進口值觀察 : 美國對台灣進口參數為0.93,意味著美國通貨膨脹與進口台灣商 品之關係非常密切且有顯著的影響,其參數正值其值為正,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

以下為顯著,美國對中國進口貿易參數為正值 (0.04),但並不顯著。

由出口值觀察:美國對台灣出口參數值為 1.02,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下 為顯著,美國對台灣之出口總額有利於降低美國的通貨膨脹,對美國是有利的。美國

(20)

對中國出口參數為 -0.05,但不顯著。

由貿易總額觀察:美國對台灣貿易總額參數為0.99,其值為正, 且估計係數之標 準差在1%以下為顯著,顯示美國增強與台灣間之經貿有利於美國降低其通貨膨脹。美 國對中國之經貿總額其值為負(-0.02),但對美國通貨膨脹並不顯著。

由貿易淨額 觀察 :美國對台灣之貿易淨額參數 -0.52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1%以 下為顯著,表示對美國不利。因此,台灣應盡速思考平衡台美貿易逆差問題。美國對 中國貿易淨額參數為負值為 -0.45,且估計係數之標準差在5%以下為顯著,美國維持與 台灣及中國經貿關係,貿易淨值參數皆呈負值,單從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之角度 來看美國通貨膨脹,明顯對美國通貨膨脹問題不利。

表4-3:通貨膨脹與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

通貨膨脹 貿易國 進口額 出口額 貿易總額 貿易淨額 美國 -0.51

(-0.21)

-0.09

(-0.29)

-0.12

(-0.36)

-0.17

(-0.99)

台灣

中國 0.95

(3.85)***

0.96

(2.95)***

0.99

(3.13)***

0.97

(5.67)***

R 2 .82 .77 .78 .76

台灣 -0.20

(-0.28)

-0.67

(-0.45)

-2.08

(-2.29)***

-0.78

(-2.44)**

中國

美國 0.88

(1.21)

1.41

(0.95)

2.79

(3.07)***

-0.19

(-0.62)

R 2 .48 .56 .67 .41

台灣 0.93

(6.29)***

1.02

(4.79)***

0.99

(5.97)***

-0.52

(-3.02)***

美國

中國 0.04

(0.25)

-0.05

(-0.24)

-0.02

(-0.13)

-0.45

(-2.55)**

R 2 .94 .94 .94 .62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 理。註: 括弧內為 估計係數 之 標準差(S tanda rd E rro r of Es ti ma te ),其 中* 表於顯著水準10 %下為顯著;** 為顯著水準為5 %下為顯著;*** 為顯著水準為1 %下為顯著

(21)

第三節 實證結果與美、中、台戰略三角之運用

基於戰略三角的理論陳述可以推知,樞紐是所有角色地位中最具有優勢的一個選 項。因此,在美、中、台三邊經貿中,台灣如何積極爭取樞紐地位以占據經貿戰略的 至高點成為當務之急。當今,在台海局勢競合的三個行為者已先後加入了WTO的國際 經貿架構,形塑新面向的戰略三角賽局模式。由於三方皆處於在同一個國際制度內,

且有正式的運作架構規範,一言以蔽之,新世紀的華盛頓、北京與台北之競爭與互動 模式是立基於相同的遊戲準則,且彼此間的雙邊關係隨著經貿往來亦趨熱絡與交錯,

逐漸呈現新的戰略關係與結構類型。有鑑於此,三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亦隨之交替轉 換。

壹、 中國大陸之研析

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經濟戰略意涵自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後,立即 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另一方面,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優勢經濟力量,也成為北京在美、

中、台戰略三角中,轉換其角色地位的主要籌碼。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就一直遵循著 以出口為導向的成長策略。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所發展出來的勞力密集工業,將其生產 出來的商品行銷到國際市場。從出口賺取的利潤,則被用來支付在加速國家經濟成長 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科技與其他進口物資之費用。11然而,由於龐大的人口及快速、

躍近式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勢必將演變為一個食物與能源的常態性淨進口國。12 如,中國大陸自1993年起,即成為石油淨進口國,自此開啟了其能源戰略議題。有鑑 於此,若北京無法妥善解決此一窘境,單單為維持其基本資源,就將造成進口開支的 大量增加,耗損經濟發展榮景,動搖中共之執政能力。因此,保持並強化中國大陸之 出口力度,是北京解決此一問題的可行選項。由於出口的戰略意涵日趨重要,確保中 國持續進入美國的龐大市場,對中國經濟尤其重要。中共中央立基於此論點,認知到 中國積極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是勢在必行的;相對而言,擴大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 場,開放更多的投資機會,以符合國際經貿原則,也是中國不得不調適的制度變遷。

11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著,楊淑娟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台北:國立編譯 館),(1998年),頁254-257。

12 同註246,頁254。

(22)

從新現實主義的觀點分析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中國大陸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已然 成為其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其參與全球性事務,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重 要途徑。13因此,北京加入WTO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中共對WTO和經濟全球化所可 能產生的影響。深究其戰略意涵可以推知,中共願意揚棄經濟民族主義的框架,使北 京在多邊和雙邊的貿易談判上,不僅對國際社會做出重大的讓步,並前所未有的修正 了僵硬的國家主權觀。對北京而言,內在的穩定與和平,必須建立在國際經濟的相互 依賴之上。14因此,中國未來的經濟戰略勢必是藉由緊縮交易成本的極小化,持續走向 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目標。由於北京正積極邁向與全球經濟體系的更緊密整合,中 共中央相信中國大陸加入WTO,其所獲得的必將遠大於其所喪失的。另一方面,北京 作為WTO架構下的成員之一,將有助中共減少雙邊的威脅使用貿易限制,或避免不利 於中國大陸的區域貿易結構出現。15有鑑於此,在中共中央逐漸體認到經濟力量之強大 的同時,北京也漸趨轉變其對台思維。相對於北京在政治層面上對台灣的強硬態度與 威嚇;在經濟面向上,中共卻持續深化兩岸經貿的靈活與務實,主張盡快排除兩岸經 濟合作的政治障礙與人為限制,強調兩岸經貿議題可以也應該在兩岸之間尋求解決之 道。深究其背後意涵,北京在經貿議題上持續對台釋出善意,再三強調兩岸經貿的矛 盾與投資政策可以依循兩岸關係的互動途徑進行解決,然中共所指涉的兩岸關係卻是 以「一個中國」政策與「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為主體,企圖利用經濟的磁吸效應,

將其對台的經濟籌碼轉換為政治統戰的工具項,達成「以商逼政」的對台戰略。質言 之,以商逼政的具體表現在於,積極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台商赴中國投資,此舉 不僅具有政治考量,也有刺激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在內。亦即希望透過鼓勵台商投 資,以刺激經濟交流進而達成「以經濟促進統一」與「發展國內經濟」等兩項戰略目 標。16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是一個相對資金比較短缺的國家,也因此中國利用改革開放 後龐大的國內市場,吸引國際資金的進入。中國採取兩種方式:一、與外國企業合 資。例如汽車產業,與國際的汽車產業合資,即可利用國外的資金與技術,藉此提升 中國的總體競爭力;二、直接到國外市場上市。運用國際的資本也將使得國際資本願

13 同註53,頁344。

14 同註53,頁409。

15 同註53,頁409。

16 沈有忠,<美中台關係:改良的戰略三角分析法>,《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3期,頁34-35。

(23)

意進入中國的市場,進一步地刺激中國國內內部市場的成長並厚植中國的產業競爭 力。17因此,中國藉由加入正式的國際組織,幫助中共中央穩定其執政能力,並扮演在 國際金融經貿議題上舉足輕重之角色。

貳、 台灣之研析

以台灣的觀點探討新世紀的美、中、台戰略三角,台北與北京之間的關係,礙於 過去國民黨時期的「漢賊不兩立」、李登輝主政的「兩國論」及至陳水扁拋出的「一 邊一國」與民進黨政府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等主張,中共中央對於處理兩岸關係的 態度始終以「敵對雙方」的概念為認知;另一方面,台灣則因中國在沿海地區佈署近 千顆對台導彈的強勢壓力之下,自然而然地將來自對岸的武力威脅視為敵我狀態。然 而,在兩岸加入WTO後,彼此之間的競爭態勢已逐漸轉成台北-北京的競合關係。倘 若兩岸在敵我雙方逐漸認知到傳統的軍事武力已非解決兩岸政治膠著的唯一選項時,

那麼有效利用WTO所提供的溝通平台,將是聯繫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關鍵。在相 互依賴與國際合作概念的影響之下,經貿關係所代表的軟權力漸趨發酵於亞太區域,

甚至被引介成兩岸政治角力的互動主軸。例如,北京於1986年5月加入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以下簡稱亞銀),由於台灣早已是亞銀的會員國,且也是亞 銀推動亞洲發展計畫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其他亞銀會員國雖然支持北京的加入,

但也希望台北能繼續留在亞銀內。值得注意的是,當面臨雙重代表權的問題時,北京 皆拒絕參與有台灣會籍的國際組織。但在亞銀事件的發展上,北京卻同意台灣以中國 台北的名稱留在亞銀內。18有鑑於此,兩岸在WTO的推展中,亦是循著相同模式先後邁 入WTO的組織架構,這不僅意味著兩岸在政治認同上雖無法達到彼此承認,但至少已 然建立彼此互不否認(不容漠視)的行為模式,也代表了台灣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 力,使國際組織體認到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重要性與必要性。19

筆者認為現階段的美、中、台戰略三角,由於受到中國近年的強勢崛起的深刻影 響,加以美國在遠東事務甚至國際佈局上更加地仰賴與中國大陸的合作,華盛頓與北 京的夥伴關係已然確立;相較之下,由於台灣近年來被排擠於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過

17 吳琬瑜,<林毅夫:中國經濟至少再成長二十年>,《天下雜誌》,第372期,頁170-171。

18 同註53,頁396。

19 同註53,頁397。

(24)

往的優勢經濟戰略不再,台灣的角色地位已逐漸弱化呈現孤雛之窘境。有鑑於此,台 北若能強化在經貿面向上的優勢,加深與美國之間經貿往來的力度,似可使台灣扭轉 局勢,重新維繫與美國的夥伴關係,進一步與中國友善,站穩樞紐之角色地位。今

(2007)年五月底,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再度對台灣的經濟與貿易提出警訊,反映 出台灣的經濟優勢急劇下滑,值得深思。眾所皆知,台灣近年競爭力下降早已是不爭 的事實,而政府方面未能積極回應,亦是間接導致競爭力快速衰退之主因。然而,若 能有效掌握美國商會的建議,仍可替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對美貿易甚至是兩岸間的 經濟合作,開創新的合作空間。

美國商會白皮書指出,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達4.3%,高達2675億美元的外匯存 底,與外人直接投資從去年的42.3億激增到139.7億美元,其中包含科技與金融業的購併 案,顯示台灣這個全球第二十六大的經濟體,仍舊擁有健康的體質,吸引外資的產業 環境。20一言以蔽之,上述台灣經濟現況不僅清楚地指出台灣這一、兩年經濟發展的現 況,其也代表了台灣未來持續發展經濟的榮景。台灣目前是美國第九大貿易夥伴,其 進、出口金額高達612億美元,21美國商會進一步指出,受到中國「世界工廠」之優勢 的影響,美國與台灣的製造業面臨萎縮,美、台之間下一波的合作重點,應該是從製 造業轉移到服務業。這也將是美國商會未來在美、台雙邊貿易努力的重心焦點。台灣 目前服務業達GDP73%,在製造業外移的影響下,受惠最深的應是著眼於台灣內需市 場的服務業。例如,醫療保健、生技研發、金融服務等,都能透過美國投資與策略聯 盟吸取美國服務業世界級的標準,實務慣例、員工培訓以及成功商業模式等。22美國商 會進一步建議,核准期貨建立DMA模式(Direct Market Access)交易方式,讓增加交易 效率、降低人為錯誤的DMA國際金融交易方式也能在台灣落實,接軌國際金融交易環 境,幫助台灣期貨所擴大發展外資需求,發揮台灣資本市場的潛能。23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與台灣在經濟之間始終存有競合關係,總體而言,台灣目前 仍然保有優勢。以GDP來看,台灣的GDP有一萬五千美元,而中國的GDP目前才2050美 元,即便是中國發展較好的沿海城市,以上海為例,目前也不過約七、八千美元。有

20 王曉玟,<關了FTA大門,開了另一扇窗>,《天下雜誌》,第373期,頁44。

21 同註255,頁44。

22 同註255,頁44。

23 同註255,頁44。

(25)

鑑於收入水準反映了兩岸之間的產業層次與落差,從宏觀來論,台灣現階段仍然保有 兩岸經濟競合的競爭力。唯要注意的是,倘若台灣無法持續保有競爭力,目前台灣僅 存的優勢將會迅速地消耗殆盡。因此,善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機遇,將有助於台灣 佔據兩岸之間的經濟高度。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主要是靠著作為一個低廉工 資中心,而進入東亞經濟圈。中國以零件裝配作業,吸走了亞洲其他地方的大量投 資。進入90年代後,中國更憑藉其優勢的生產成本,吸引更多的台資企業進入中國大 陸的市場。24例如,中國進口大部分的零件與元件,利用現成土地與低技術工人等優 勢,以相對有利的條件,組裝成最後的產品,再將之出口至國外。此一舉措帶給台灣 相當大的壓力,由於中國佔據了過去台灣與其餘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戰略格局,產 業結構轉型成為立即的因應之道。例如,香港自80年代以降幾乎已將其製造業讓給中 國。因此,在香港政府政策主導之下,香港轉變成一個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並 成為亞太地區金融、保險與貨運的指標性城市。另一方面,台灣也認知到產業轉型的 重要性,新竹高科技園區的成立,即是代表政府積極主導發展更具競爭力的生產過 程,創新研發技術的轉型過程。

從總體經濟層面而論,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的確是具備了較好的產業結構與研 發技術,加以過去台灣政府的長期發展(軟、硬體建設與人才養成),使得台灣人民 的知識素質與文化水平普遍較優於中國大陸。「全球化的中國化」趨勢是一股抵擋不 住的潮流,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也是外來投資的超級磁吸機。25由於兩岸經濟上的相 互依存,文化上的密切交流與政治的對峙,使得台灣人在面對中國大陸時,總有一種 複雜的心情(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有四百萬人次的台灣人去中國大陸,也有一百萬人 在中國工作,在過年或放長假時,像侯鳥般地飛回台灣休息。)。26然而,新世紀中國 崛起之趨勢已然成型,面對如此龐大的周邊國家崛起,台灣絕對無法再自外於世界潮 流。從總體政經發展而論,中國的崛起對台灣既是威脅,也是機會。正如美國國務卿 萊斯(Condolezza Rice)所言:「對各國來說,崛起中的中國是挑戰,也是機會,中國 可能變成亞太地區一股負面力量,因此各國要與中國對化,美國也要與盟邦合作,使

24 同註246,頁256。

25 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 索》,第4卷第10期,頁22。

26 同註225,頁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動機與目的 二、 問題分析 三、 相關文獻 四、 行動設計 五、 實施程序 六、 結果與討論 七、 結論與建議 八、 檢討與省思.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Q :依據討論出的檢核標 準,評核這些組的內容.. •小組討論 (

。若以圓教望之前四。皆是應根權施設也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論曰。勝善根力至無上菩提   述曰。第二菩提即安住也   論曰。為令善根至大菩提心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討.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