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新教育設計模式

Morrison 的新教育設計模式,主要分成二部份,上半部著重課程 之外的許多外在因素,是結構化考量的過程;下半部著重課程內在的 本質因素,是回應的教育設計。Morrison 認為唯有考量一切相關要素,

設計回應策略,才能形成最佳的課程設計模式。

一、結構化考量的過程

如圖所示,新教育設計模式考量的要素有四,即政策議題、個人 理想、相關模式與運用的情境。不同的國家或社會所追求的教育設計 策略,就是源自對這些要素的考量結果。另外,在考量過程中,結合 所有要點,並在每一要點處幫忙做出抉擇的,是需求日高漲的、社會 上絕對必要的終身學習。以下進一步說明(Morrison, 1995,

pp.194-203)。

(一)政策議題

在政策議題上,成人與高等教育設計必須考量的因素包括:

1.成本:指找出現行投資,無論人力或物力資源的最大回報,並激 發可行的與更有成本效益的設計模式。

2.規模:指教育需求的範圍、需求必須被滿足的人數、及其在時空 上的分布等問題。傳統的菁英取向教育,不僅道德上不被接受,社會 上也不可行。新教育設計在教育機會的分配上,必須突破時空障礙,

滿足社會中不同層面、所有消費者的需求。

3.管道:未來,所有國家的教育管道,都不應有所限制。教育沒有 管道,就像生活沒有氧氣一樣,是完全行不通的。教育管道不僅是社 會關懷的問題,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議題。我們必須發展新模式人 人皆可接近的教育管道,讓學習不再受縛於個人居住地、文化背景或 經濟地位的限制。

4.品質:重點有三方面,其一是確保人民基本的口語、計算與推理

技能的發展;其二是將研究結果寫入課程,確保所傳送知識的有效性;

其三改善教學與學習過程整體的效率與關聯。

5.關聯:指學習與社會、政治及經濟目標的聯結。教育的關聯,不 僅只是個人發展的單一事件,也是教育如何能幫助經濟生產、解決社 會問題與達成政治目標的一大難題。在關聯時期中,教育是由新工具 主義所掌控,旨在找出預期模式,來引導學習上所謂的生產功能。

6.彈性:傳統高等教育置身象牙塔中,遠離社會日常活動。現今社 會強調教育送上門,這種轉變反映著社會、文化與經濟上根本性變革 的過程。新教育設計主張深入社會中,以更彈性的方式,配合人們改 變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及時回應各行業界變動的需求。建立結構與過 程二者皆彈性化的教育體系,是所有國家面臨的挑戰。

7.可攜帶:在日益寬廣與分化的知識市場中,可攜帶性是十分重要 的。對學習者而言,可攜帶性需求存在於二個層面:其一是國際間或 各國內管道的需求,經由管道,學習者可移至或接近知識產生的源頭。

其二是合法化機構的需求,它認證學習者所獲得知識的價值,而不管 其獲得的來源。知識的可攜帶性,形成教育體系學分透明化(credit transparency)的特色,其重點包括於國家的資格認證、學分的轉軌銜 接與給予先前學習經驗學分等。

8.未來:未來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新教育設計模式必須具備有 解析與回應未來政治、經濟、社會變動過程的適應性能力。

(二)個人理想

在個人理想方面,新教育設計要考量的是賦權的學習(empowered learner)之興起,這是終身學習系統與過程化中導致的結果。以往的教 育概念強調控制而不是解放學習者,由學習機構設計與安排一切學習 活動。今日終身學習體系主張教育活動不是政策命令的執行,而是源 自人民本身的渴望與行動。終身學習不再只是偏好或期望,而是一種 伴隨全國人民的權利,就像接受薪水一樣,人們也想要擁有學習權。

賦權的學習者有真正的權力可以選擇他或她想要學什麼、在那裡學、

何時學與如何學。更重要的是賦權的學習者覺知他們的新自由。這種 學習的選擇權與覺醒的社會意識,隱含革命運動的開端,是傳統教育 典範所無法包容的,學習權的賦予非侷限於小格局的社會福利或消費 功能,它是促進個人、社會與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

(三)情境

面對情境的挑戰,新教育課程設計要考量的是全球性相互依賴,

藉學習網路的整合與互動,以建立一個開放的與透明的學習體系。隨 著全球性相互依賴程度的高升,學習全球化引起的新教育需求,是跨 國界學習高速公路互動的需求。提供通往未來的教育之橋,是學習網 路,而不是機構。在未來,所有的國家都必須以這種方式建構他們的 教育系統,學習網路不但具有內在的凝聚性,也有開放性特質可與其 他教育與學習系統聯網整合。更進一步來說,所有的國家與文化不應 只是插上網際網路,更應是聯網設計與安排的積極伙伴。

(四)關係模式

新教育設計最後考量的要素是關係模式,也就是教育與社會互動 的關係模式。人們會使用這些模式去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行動,說服、

批評與核准其他人,及與他們協商。關係模式提供了處理社會關係的 衍生法則。一般而言,社會生活中,建構教育與社會關係的模式有社 區、權威、平等與市場四種。四種模式並無優劣之分,各有其適用情 境。

1.社區模式:早期社區模式傾向服務取向,認為教育應服務社區,

以促進社區經濟的發展。二次戰後,社區服務更成為維持教育與社會 互動關係的主流基礎。然隨著教育轉向以社會生活為核心的戲劇性變 動,現今社區模式焦點已轉為批判主義理念,強調社區集體意識的喚 醒。先前教育設計模式工作重點自願性社區服務,也已被社區問題的 解決及社區重建的議題所取代。

2.權威模式:教育與社會關係的權威模式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存 在有權力、地位與聲望的階層。主動權通常由位階較高的人或機構所

掌控,在下層的追隨者只能接受領導者的保護、指導、幫助與支援。

經濟成長與個人機會的教育核心,就是採用權威模式。權威模式純然 是工具性導向的,模式中教育的價值受制於外在的權威,它重視的不 是學習過程中固有的價值,而是學習的使用價值或其產生的結果。教 育方案的篩選,是由其策略性價值來決定存留與否。不過,權威模式 也非到處行得通,一般大學與學院,多主張校園自主,拒絕政府威權 介入校園事務。

3.平等模式:指教育資源、管道與成果的公平分配,其目標是不管 性別、膚色、收入、種族與語言的差異,要求等級的平衡或矯正。平 等模式對教育系統,有著明顯的影響,例如:學生團體的結構,常反 映著某些社會規範的比例,大學董事會、教職員與行政人員,也反映 著比例。另外,課程設計上不均衡的偏失,也會遭受批評。就此模式 的邏輯推論,教育不應被視為只是社會的一部份,教育本身根本就是 一個社會。其中,結構反映著真實的目的,更是政治性批判的焦點。

因此,將平等模式應用於教育關係中,就是一個新社會形式的發展 過程,它是帶有激進的批判性潛質的。新教育設計的努力就是創造一 個反映著「多重平等」(multi-equality)的結構模式。

4.市場模式:教育的市場模式指學位的價值、方案、政策或研究作 品的重要性,皆由市場的競爭力來做判決。它把教育視作消費商品,

個體擁有最大的選擇權,衡量自己投資的各種方案。至於政府,則扮 演仲裁者的角色,鼓勵與確保公平的競爭。可以說,市場機制是策略 性導向的基礎,教育的設計應是隨它流動而非逆對著它。市場模式的 優點有:鼓勵選擇、傳達個人主義、激發創造性活力、關聯性經過檢 驗、品質有保障、不允許濫用,更重要的是資金負擔較緩和。

總之,社會與教育的關係有四種模式,這四者的選擇會受到政策 議題、賦權的學習者、網路情境的整合、及終身學習過程的設計與安 排等要素的影響。關係模式可能是結構上的輔助者或障礙者。在多數 社會中,教育設計的動態過程,常是多種關係模式合作並存的。主流 關係模式的採用或輪替,就像成長中的小孩試穿衣服的過程一樣,今 天可能很好很合身,改天就有可能太緊或不舒服。

二、一個新的教育設計

面對政策議題、賦權學習者、關係模式與全球化網路情境同時的 挑戰,現今世界各國正積極地轉向考量一個新的教育設計。它與傳統 的學校教育之發展不同,新教育設計是在彼此意識覺醒、資訊分享與 以科技相互聯絡的全球化情境下,鍛鍊而成的,Morrison 特別稱之為 適應性學習體系(adaptive learning system)。適應性學習體系革新重點 不在內容的轉換,而在轉換內容與目的的過程。在本質上,它是一個 由學習者驅動的知識與資訊體系,旨在增進學習的管道與人民的生活 機會,以作為預期回應與創造個人與社會層面改變的方法,進而達成 學習社會。

教育上邁向適應性學習體系的努力,有許多證據,如隔空教育機 構與系統全球性的成長、公私立部門電腦管理與電腦輔助學習的興 起、新式功能強可攜帶壓縮式資訊科技教育傳送系統的發展、電子高 速公路整合如 ISDN 之發展、與社區本位學習網路的拓展等皆是。適 應性學習體系具有五大特色:由學習者驅動、開放性系統、以改變為

教育上邁向適應性學習體系的努力,有許多證據,如隔空教育機 構與系統全球性的成長、公私立部門電腦管理與電腦輔助學習的興 起、新式功能強可攜帶壓縮式資訊科技教育傳送系統的發展、電子高 速公路整合如 ISDN 之發展、與社區本位學習網路的拓展等皆是。適 應性學習體系具有五大特色:由學習者驅動、開放性系統、以改變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