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質性研究中,主觀性在整個研究歷程上都是無可避免的,而在 資料分析與呈現時,也必然遇到這個問題。因此研究者必須考慮到解 釋的層次。Louis(1985)將對資料的解釋分為七個層級(0-6),研究 者以圖一表示之。

6.研究者的綜合解釋 5.研究者解釋的驗證 4.研究者與研究者協商後的解釋

3.研究者的解釋

2.研究者與受訪者協商後的解釋 1.受訪者的解釋

0.現實中的行為、受訪者的經驗

圖一 資料分析解釋的層次圖(Louis, 1985)

研究者將訪談資料轉為逐字稿,文本數量想相當龐雜,因此研究 者蒐集、整理、分析資料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資料分析時,採取圖一 所示,Louis(1985)的資料解釋層次,讓資料的分析能跨越第三層而 達第四層的解釋。在與受訪者做資料澄清或辯證時,等於是初步整理 分析後再回頭蒐集資料,因此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也是可逆的,這也 就是Lacey(1979)所說的「蒐集、整理、分析、和理解」的交叉進行

「理解的螺旋」(spiral of understanding)。

本研究在資料的分析與解釋上,採取由0逐漸提昇到3,甚至4的 層次,因此強調的當是與受訪者的溝通、澄清、協商、辯證,再透過 類屬及概念化的功夫,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呈現本研究的焦點問題。

然而要將受訪個案的床邊教學現象的大量具體事實資料(包括受訪者 在床邊教學中具體的行為、受訪者的經驗、受訪者對現象的解釋)抽 離出來,形成一些較高層次、也較抽象的「概念」,是一件極具挑戰 性的工作。在此一階段,研究者採取五個步驟來進行資料的分析:(1) 整理訪談逐字稿;(2)資料來源編碼;(3)資料分析與譯碼;(4)形成 類屬;(5)類屬歸納為主題。

一、 整理訪談逐字稿:

訪談錄音資料在本研究中,包括兩類受訪者的訪談內容實況錄 音,再將錄音資料逐字謄寫,以免漏失掉重要訊息。逐字謄寫雖然使 得文字資料大為增加,然而卻可保持受訪者談話時的原始語句。不 過,對於受訪者在訪談時脫口而出的無意義語詞、重複多次但無增加 新訊息的字句、及與研究主題無關的內容(例如:「嗯」、「啊」、「喔」

等),都在謄寫時刪除之。

二、 資料來源編碼:

此部分的工作是對每份逐字稿、訪談札記進行文字及號碼的編 排,藉由編碼,使讀者閱讀本文時,可瞭解原始文字稿中引用語或分 析觀點的出處位置,如此佐證,期望取信於讀者。在逐字稿中,每一 份訪談資料,依照訪談的先後順序給予文本編號為P1、P2、P3、、(P1 意指paper 1)。研究者是以訪談過程中,對談中的一段話為一個編碼 單位,隨著時間先後順序由001開始排至訪談的最後一段話為止。另 外,研究者依照受訪談的時間順序,將受訪的床邊教學老師以英文字 母A至I編碼命名,而受訪個案為「甲案」,家長則是以「甲案母」作 為匿名編碼。例如,P2-382-386的編排,意指此為第二份受訪逐字稿

中,第382個段落至第386個段落的文字。訪談文字稿及編碼的範例,

請見附錄二。

在訪談札記中,每一份札記,一樣依照訪談的先後順序給予文本 編號,並用英文字母M表示memo,則為M1、M2、M3、、,另外,研究 者的訪談札記中分為四個區塊,分別為「訪談前想法」、「訪談摘要」、

「訪談後想法」及「備註」,故在閱讀時,就可依照來源碼,瞭解其 出處位置,如:(札記-M2-訪談後想法)。札記範例請見附錄五。

三、 資料分析與譯碼:

此一步驟乃是採用Strauss & Corbin(1990)所提出的開放式譯碼 (open coding)方式,逐字逐句地譯碼。就是把蒐集到的包括觀察記 錄與實際訪談所得關於床邊教學現象的大量具體事實的資料,逐漸轉 化(transform)、縮減(reduce)成一些較高層次,也較抽象的「概念」。

研究者將文字資料轉化成概念的過程,就是譯碼。這目的是藉由 對文字資料所進行的逐字逐句的分解(break down),指出重要、突 出、屢次出現的現象。在逐字逐句的密集分解下,能讓研究者思考沈 澱,把文字稿分解成若干小單位,每個小單位都是由一句話或一段話 所構成(代表某意思);然後再將每個小單位的意思用條列式方式列

出,當作下一步「類屬」的準備工作。由於譯碼要考量到對象、訪談 次數以及個案話語的內容,表三呈現訪談內容分析「譯碼」的範例。

「P1-005」的這段文句被譯碼為「家庭成員背景與醫療相關」。

表三 訪談分析登錄表範例

編號 內文 譯碼

P1-005 A老師:我的家庭喔,媽媽是護理人員,那姊姊 都是藥劑師,姊夫有的是醫生、有的也是藥劑師。

家庭成員背景 與醫療相關

四、 形成類屬:

檢視上一步驟所摘要出來的許多小單位(譯碼),將內容與性質 相近的譯碼,合併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類屬(category)。這是一個 歸 納 的 過 程 , 而 歸 納 的 基 礎 則 是 研 究 者 的 經 驗 和 理 論 性 敏 感 (theoretical sensitivity),使其能由繁複龐雜的事實資料中抽離 出一個駕馭全局的概念,此即為此步驟所形成的類屬。類屬形成之 後,再給予命名。對應Louis(1985)的解釋層次說,此時資料的處理 與呈現已經超越(0)和(1),而進至(2)、(3)或(4)了。研究者將所有 文件譯碼成112個譯碼名稱(見附錄四),進行第二層次的類屬、命名 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第三層次的主題概念化。

研究者在這個部分也花了許多的時間與努力,初步開始譯碼及類 屬時,偶而會受限制於訪談前的想法或方向,反而給了譯碼框架,跳 脫不出新的思維,後來,經由指導教授的引導,重新將譯碼再修正,

並依照譯碼的關連性及共通性給予適切的類屬,再進行到下一步的歸 納。

五、 類屬歸納為主題:

雖然研究者最初的相關文獻閱讀會形成一些先前知識,並用來做 為蒐集醫療院所中有關身體病弱學生及接受床邊教學的參考。由於本 研究屬於探索性研究,研究者以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比較和想像,這樣 才能更清晰地注意到現象本身。研究者將112個譯碼抽離出第二層次 的30個類屬,再進行更高層的歸納,最後獲得六個主要主題:(1)床 邊教學老師的角色,(2)關係建立,(3)床邊教學的實施,(4)床邊 教學的成效,(5)床邊教學的困境,(6)對床邊教學的建議。

總之,研究者在進行資料分析時,經過反覆整理、澄清訪談逐字 稿,以形塑並導出床邊教學的實施與成效。最後在資料的呈現上,研 究者根據上述步驟所得到的主題,做為研究結果的標題,並依照章節 的順序安排,形成了第三章「結果」的寫作大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