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包括:深度訪談內容、觀察札記、訪談札記、

研究日誌及研究參與者提供之文本,包括女同志學生自繪生命經驗 圖、女同志學生生命經驗自述稿、女同志學生日記文本、教室觀察、

課室回饋單及塗鴉等。而在資料分析時,以深度訪談內容及研究參與 者提供的資料為主,研究者的訪談及觀察札記、研究日誌為輔。

壹、資料整理

一、謄寫逐字稿

結束每次訪談後,將訪談錄音帶整理成逐字稿,作為分析資料的 主要來源。

二、撰寫觀察扎記

在參與觀察校園同異互動經驗時,(如教室觀察或教室塗鴉或宿舍 環境觀察),除拍攝實體資料外,亦撰寫觀察扎記,作為刺激理論敏覺 性的靈感來源。

三、撰寫訪談扎記

四、撰寫研究日誌

在研究過程中,隨時記錄突發心得與創見,一方面透過文字與自 己內在對話,達到反省與檢討之功能,另一方面可增加理論敏覺性。

五、沉浸於逐字稿中

謄寫每個個案的逐字稿後,需反覆的細聽錄音帶、研讀逐字稿,

以將自己沉浸於研究參與者之校園脈絡,而能深入詮釋研究參與者真 實的經驗。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紮根理論資料分析策略,在紮根理論研究中,Strauss 與 Corbin 對資料編碼 ( coding ) 發展了一組分析程序,來協助研究者建 立理論(胡幼慧,l996)。紮根理論中的編碼是指把蒐集到的資料打散、

加以概念化 ( conceptualized ),再以新的方式將資料重新放在一起的操 作化過程。這一組程序是由「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 )、「主軸編碼」

( axial coding)、「選擇性編碼」( selective coding ) 所組成,而這三種分 析程序之間的界線是人為的,為了使紮根理論研究能達到目標,分析 過程中就必須不斷保持創造性、嚴謹、持續性、理論觸覺 ( theoretical semitivity ) 四者之間的平衡 ( Strauss & Corbin,1997)。以下簡單說明 本研究採 Strauss 和 Corbin ( 1990 ) 所介紹的三種編碼策略:

一、開放性編碼

研究者透過閱讀詳細資料,尋找關鍵字、關鍵事件或主題,並且 作下記錄,賦與概念性的標籤,也就是將資料分解、檢視、比較、概 念化和類別化 ( categorizing ) 的過程。

二、主軸編碼

在開放性編碼時,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在資料本身,並且針對主題 加上編碼標籤。進行主軸編碼時,研究者從初步概念標籤著手,回顧 和檢視初步的概念編碼,藉所分析現象的條件、脈絡、行動策略和結 果,將資料重新組合在一起,並且標示出分析時關鍵概念的主軸。

三、選擇性編碼

瀏覽所有編碼,進行對照比較,逐步發展出成熟的概念,並且環 繞著幾個核心的通則或概念,嘗試籌畫整體性的分析架構,重新組織 先前編碼所辨識出的特定主題,通過核心類別的選擇,將其有系統的 與其它類別連結並且推敲、驗證其間的關係,補充概念尚未周全的類 別。

為詮釋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與資料,於論文寫作時,將訪談稿間雜 於論文述說之間。在引用訪談內容時,變更字體,在本研究中以 L 代 表女同志,H 代表異性戀女學生,T 代表異性戀教師。以 L-A-I-1 表示 段落訪談資料來自女同志學生 A,第一次訪談 ( I ),而焦點團體座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