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於量化研究使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將研究現象化約為數字和數字 間的關連(潘淑滿,民 92),質性研究最重要在於從大量的資料中找出對研 究事物有意義的內容,並為資料所呈現的實質內容建立出架構,因此最終 目的並非是蒐集資料,而是分析、詮釋及呈現發現的結果(吳芝儀和李奉 儒譯,1985 /1990)。在研究過程中,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解釋三者是同時 進行的。同時,研究者是根據非線性原則對這三者反覆進行分析,這是一 個循環的過程,來來回回分析以確認所蒐集到的資料是否相互矛盾,概念 之間是否已經達到飽和程度,研究者是否需要進一步蒐集更多的資料(黃 瑞琴,民 83;潘淑滿,民 92)。針對資料整理與資料分析之具體作法說明 如下:

壹、 資料整理

本研究所蒐集的相關資料包括:訪談逐字稿、受訪者基本資料、省 思札記。逐字稿將詳實的紀錄每次訪談內容,同時配合省思札記的補充 完整呈現每一次的訪談實況。

逐字稿的謄寫除了訪談內容外,於每份首頁註明該次訪談的日期、

地點、時間及受訪者代稱等,而為了保護受訪者的隱私,受訪者所提及 之人物亦以英文代稱表示之。逐字稿的內容在謄寫過程中同時加以建檔 儲存,以方便研究者可以不時的翻閱,除了幫助研究者觀念的釐清與資 訊的系統化外,更可藉此探索到新的想法或想繼續探索的主題,作為後 續訪談或研究之用;若謄寫逐字稿時發現有用字遣詞意義不清或模糊之 處,會加以註明,再與受訪者確認後才算完成逐字稿的謄寫,絕不妄自 下定論。

貳、 資料分析

質性資料的分析主要由三個要素組合而成,包括:資料化約(data reduction)、展現(data display)與結論。所謂「資料化約」就是指研究 者根據一個明確的概念架構,將資料進行有系統的簡化過程;而「資料 的展現」就是指研究者如何將簡化的資料,透過有系統的組織方式賦予 資料意義,所以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過程,就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潘 淑滿,民 92)。

資料分析過程中,採樣版式分析法,即採用一分析大綱(如理論的、

行為的、語言的結構)以開放的方式(而非固定的登錄手冊)來進行分 類分析,所以需一再回到文本去檢視及修訂,在進入詮釋的階段,將文 本安放在詮釋的架構內加以表達(胡幼慧,民 85)。

訪談對話引用中每句話均有一個資料碼,以訪談日期、受訪者代 稱、段落及句子數編碼所組成,其資料碼說明如下:

950115C,15001~07

950115:訪談日期(年/月/日)

C:受訪者代稱(如:陳 XX,以英文字母大寫表示,以 訪談順序作為英文字母排列順序的依據)

15001~07(訪談內容):受訪者的每一句話均採開放式編碼,編碼數 依訪談的順序分段、分句,配合每一個問題受訪者回 答句子多寡編碼(150 表第幾段話,01~07 表那一段 話中的第一句到第七句,視受訪者所說之內容長短而 定,若同時包括很多段,便只附段落數)

論文撰寫引用研究參與者所說或寫的任何資料時,研究者將盡量以 原貌呈現,並以括弧補足語意不清及非語言的部分,部分相關性較低的

內容則省略跳過,整體呈現以不失其原意為原則;而在論文中呈現時,

一律採不同字體與縮排的方式呈現以利分辨,研究者在詮釋談話內容的 過程中,將自身特別強調的部分加上底線表示。

參、資料的檢核(信賴度的考量)

一、信賴度檢定

效度和信度是傳統實證主義(positivism)量化研究的判定標 準,然而因為質性研究者所關注的不是「客觀分類計量」、「普遍法 則的尋找」或「因果假設和統計推論」,而是「社會事實的建構過 程」,以及「人們在不同的、特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下的經驗和解釋」

(胡幼慧,民 85),所以 Guba(1990)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評估指標 所關心的,是研究過程對研究測量與研究結果的真實性、應用性、

一致性與中立性等考量,這四個指標轉化為量化研究的語言時即 為: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信 度(reliability)與客觀(objective);但轉化為質性研究的語言時,

就成為可信性(credibility)、遷移性(transferabi -lity)、可靠性

(dependability)與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引自潘淑滿,民 92)。 以量化研究的觀點而言,信度是指研究結果可以被複製的程度 或測量程序的可重複性;但是,就質性研究的立場而言,信度包含 外在和內在信度(Bauer&Gaskell,2000;引自潘淑滿,民 92);「外 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是指:研究者在研究過程,如何透過 對研究者地位的澄清、報導人的選擇、社會情境的深入分析、概念 與前提的澄清與確認及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法等,做妥善的處 理,以提高信度。「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即資料的可靠性

(dependability)則是指:當研究者在研究過程同時運用數位觀察

員,對同一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然後,再從觀察結果的一致情形,

說明研究值得信賴的程度(高敬文,民 85;引自潘淑滿,民 92;

胡幼慧,民 85)。

效度的測量主要是評估研究內涵的建構和測量指標相互吻合 的程度(the degree of fit between a construct and indicators),對於質 性研究而言,效度就是指研究者透過研究過程獲得正確答案的程 度,從紮根理論的觀點而言,「效度」包含了兩個意涵:內在效度 與外在效度。「內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即資料的確實性

(credibility)是指質性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資料之真實程 度,及研究者真正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即資料的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則是指研究者可以有 效的描述研究對象所表達的感受與經驗,並轉譯成文本資料,然後 透過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與詮釋過程,將被研究對象的感 受與經驗,透過文字、圖表與意義的交互運用過程達到再現的目標

(胡幼慧,民 85;潘淑滿,民 92)。

然而以詮釋學的觀點而言,質性研究的效度,就是一種反思

(reflexivity)的過程(Hammesley,1995;引自潘淑滿,民 92),研 究者藉由 1).被研究現象與大環境社會的互動關係;2).被研究者與 研究者的關係;3).研究者所採取的立場;4).讀者在閱讀研究報告的 角色;及 5).研究者在書寫報告中的語彙與權威來進行反思,並減 低研究者的個人偏見進而減小對質性研究效度上的威脅(胡幼慧、

姚美華,民 85;引自潘淑滿,民 92)。

質性與量化研究對「信賴程度」的評估依據研究取向,由以下 表 3-4-1 呈現之:

表 3-4-1

質性與量化研究對「信賴程度」的評估依據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

評估指標 質性研究 量化研究

真實性

可信性(credibility):

指研究者收集之資料的真 實程度。

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控制不相關變項可能對研 究結果產生影響。

應用性

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所收集之資料,對於被 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 以有效的轉換成文字的陳 述。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研究結果可以推論到外在 現實世界的可能性。

一致性

可靠性(dependability):

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 料收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 資料。

信度(reliability):

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可以 不斷的被重複測量,且具有 一致性,穩定度相當高。

中立性

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研究重心在於對研究倫理 的重建,從研究倫理的重 建,從研究過程獲得值得信 賴的資料。

客觀(objective):

研究過程對於研究資料的

實的告知。

4. 於訪談中使用 2 台錄音機避免資料的遺漏,訪談過程中對於任 何不清楚或模糊之處會再次提問與複述確認,以求資料的準確。

5. 搭配省思札記(詳見附件四)記錄所觀察到受訪者之非語言行 為及訪談後的心得與建議。

6. 謄寫逐字稿中若有遇到不清楚之處會藉由電話追蹤再次確認並 搭配觀察員的觀察紀錄,而逐字稿撰寫完成後會讓觀察員再次 確認及讓受訪者簽署訪談查核表(詳見附件五),確保訪談資料 更趨完善與確實。

7. 論文分析撰寫時請觀察員(基本資料詳見下表 3-4-2)、指導教 授及口試委員作為公正客觀的第三者,檢視研究者分析的文章 脈絡,以確保撰寫內容不失偏頗並使研究者偏見減至最低,讓 社會現象真實呈現。

表 3-4-2

觀察員基本資料表

性 別 年 級 相關專業背景 特質描述

女 碩 一

具營養相關專業背景,為研 究者的學妹,每一次皆隨同 研究者一同訪談,在研究者 訪談中仔細專注觀察紀錄 受訪者的每一個非語言行 為

客觀、隨和、觀 察細微、對於所 交代的事定努力 完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