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跳-兆+匡]脚

在文檔中 目次 (頁 170-200)

[跳-兆+茶]音匡。[跳-兆+匡]躟行步急卒貌。

阿蘭若

亦名阿練若。翻云遠離處。又云閒靜處。又云空寂處。

魁膾

亦云旃陀羅。又云旃荼羅。應法師言。此翻云嚴幟。一云主殺人。乃西方屠殺之輩。

以惡業自嚴行時。搖鈴執竹。以為標幟。故以為名。若不爾者。王必罪之。或翻可 畏。法顯傳云。名為惡人。與人別居。若入城市。則繫竹以自異人。則識而避之。不 相搪揬。

六大城

佛生迦羅衛。成道摩竭提。說法波羅奈。入滅俱尸羅。並王舍城毗耶離城。此六城乃 西域十六大國之首。

五戒法

佛初為提謂等在家弟子。受三皈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優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 戒。則非清淨士女。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 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臟。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

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何以故。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 受大小乘戒者。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 作之非。能止三業所起之惡。故通名防止。

八關戒法

諸經論中。或名八關齋戒。或名八關戒。或名八戒齋。又名八種長養功德法。如是名 雖不一。而戒則同也。謂以前八法。名為關戒。關謂閉八惡。不起諸過。後一不非時 食。名之為齋。齋以齊中為義。即是禁止八惡。而令修中道故也。

十善法

能反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不善法。即名十善法。或名十善道。

天台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

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利為義。息倒歸真曰順理。止則息於重倒之惡行。則漸 歸勝道之善故。止作二種。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音徂。與鉏同。去穢助苗也。又誅也。斫也。

匡入聲。大鉏也。

[利-禾+亞]

音卓削也。

音廉。鉤刀亦名楔子。

苦洽切。爪刺也。

音者。赤土。

音善。白土。

音右。小者為橘。大者為柚。

蓓蕾

上音倍。下音壘。謂始花也。

音責。壓也。

音產。削平也。

音郡。[蕈-早+(一/(卑-(白-日)))]之小者。

得叉尸羅國 未見翻譯。

醫羅鉢龍王

亦云醫羅鉢羅。醫羅樹名。此翻云臭氣。鉢羅此翻云極。由此龍王往昔損此樹葉故。

致頭上生此臭極之樹也。

摩納婆 此翻儒童。

音怯。箱篋也。

婆羅尼斯國

舊云波羅柰。河名也。去河不遠。造立王城。或翻為江遶城。

那剌陀 未見翻譯。

音使。又去聲。馬行疾也。

五苾芻

即憍陳如等五人也。

毗尼止持會集卷第九

金陵寶華山弘律沙門 讀體 集 第十二異語惱他戒

若比丘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拘睒毗國瞿師羅園中。闡陀犯罪。諸比丘問言。汝自知犯罪 不耶。即以餘事報言。汝向誰語。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語我。為語誰耶。是誰犯 罪。罪由何生。我不見罪。云何言我有罪。諸比丘譏嫌白佛。佛令僧為作餘語白。乃 初結戒云。若比丘餘語者波逸提。後便觸惱。眾僧喚來不來。不喚來便來。應起不 起。不應起便起。應語不語。不應語便語。佛令僧復為作觸白。此第二結戒也(餘語觸惱 二種單白羯磨法。於作持中明)。此是性罪。由違煩事嗔恚煩惱。制斯學處。乃初篇妄根本種 類。

釋義 律云。餘語者。汝向誰語。乃至我不見。犯此罪(餘語。即異語也 僧祇律云。異語惱他 有八事。一者作羯磨時。比丘和集作折伏。乃至別住羯磨二者如法論時。說非常非斷。是名如法論 三者論阿毗曇 時。九部修多羅。是名阿毗曇 四者論毗尼時。廣略波羅提木叉。是名毗尼 五者不異論。不得離所論。更論餘 事。是名不異論 六者不異人。不得離先問人。更問餘人。是名不異人 七者停論當說法時。語言住後當更論。是 名停論 八者異語惱他。如尊者闡陀異語惱他。是名八事)。

結罪 是中犯者。若僧未作餘語白。便作餘語。汝向誰語等者。一切盡突吉羅 若作 白已。作如是餘語者。一切盡波逸提。

若僧未作觸惱白。喚來不來等。一切盡突吉羅 若作白竟。作如是觸惱僧者。一切盡 波逸提 若上座喚來不來。突吉羅。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自身有過。二覆藏違諫。三僧曾作白。四語默觸惱。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重聽不解。或人語有參差。汝向誰說。乃至我不見此罪(不犯異語)。若 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尚同和尚。若阿闍黎同阿闍黎。若新舊 知識等。若為作無利益羯磨。不與和合喚來不來。若一坐食。不作餘食法。若喚起不 起。或舍崩火燒。惡獸賊難等教莫起便起。若惡心問上人法說。是不與說(不犯觸惱)。 若小語。疾疾語。夢中語。獨自語。欲說此錯說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若僧中問異答異。得波逸提 若多人中。和尚阿闍黎前。諸長老

前。問異答異。得越毗尼罪。

律攝云。若於僧伽及尊重類。稱理之教。垢心違。亦得墮罪 非稱理教。作違惱言。

得惡作罪 若向不解語人而違惱者。亦惡作罪 若差知眾事。以垢惡心。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皆得墮罪 若無垢心。得惡作罪。

根本律云。若苾芻見獵人逐麞鹿等入寺內。彼問。頗見有鹿。從此過不。不應言見。

若是寒時。報言。可入溫室向火。若是熱時。報言。可入涼室飲水。若彼云。我不疲 倦。為問走鹿。應先自觀指甲。報言。我見指甲。若更問者。應觀太虗。報言。我見 太虗。若彼云。我不問指甲及太虗。然問可殺有情。於此過不。即應徧觀四方。作如 是念。於勝義諦。一切諸行本無有情。報言。我不見有情。此皆無犯 若餘問時。不 如實答。得墮罪。

五分律云。若輕三師及戒。一一波逸提 輕餘比丘。突吉羅 師令掃地不掃。教順掃 而逆掃。皆突吉羅(不恭敬戒。諸部皆有。唯本部無。大意與此同。今故採集。以入其中。俾不漏過也)。 此戒大乘同學。

第十三嫌罵戒 若比丘嫌罵。波逸提。

緣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沓婆摩羅子為差使。知僧臥具。及差僧 食時。慈地比丘於眼見耳不聞處。自相謂言。沓婆摩羅子有愛恚怖癡。餘比丘語言。

莫作是說。報言。我不面說。在屏譏嫌耳。佛知初為結戒云。若比丘譏嫌波逸提。復 更於耳聞眼不見處。自相謂言。有愛恚怖癡。諸比丘語言。佛不制戒云譏嫌波逸提。

報言。我不嫌是罵耳。故有第二結戒也。此是性罪。由謗讟事瞋恨煩惱。制斯學處。

乃初篇妄根本種類。

釋義 律云。若面譏嫌。齊眼見不聞處。言有愛等。若背面罵。齊耳聞不見處。言有 愛等。

結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嫌罵比丘。說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者。突吉羅 若上 座教汝嫌罵。若受教嫌罵。突吉羅(其教者。例推亦難迯此罪)。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有瞋恚心。二是僧所差人。三出言嫌罵。四說而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其人實有是事。恐後有悔恨。語令如法發露。或戲語。或夢中語。欲

說此乃錯說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會採 僧祗律云。嫌而不訶責者。得越毗尼罪。

訶責而不嫌者。得越毗尼罪 亦嫌亦訶責者。得波逸提罪 嫌非訶責者。持己器中 食。比比座器中食。作如是言。平等不。是嫌而非訶責 訶責而非嫌者。但言有愛恚 怖癡。不以所分得物相比也(亦嫌亦訶准此可知)。

善見律云。譏嫌被僧差人。波逸提 嫌餘人。突吉羅。

摩得勒伽云。罵畜生。突吉羅。

此戒大乘同制。

第十四敷僧臥具不舉戒

若比丘取僧繩牀木牀。若臥具坐褥。露地敷。若教人敷。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

波逸提。

緣起 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時城中有長者飯僧。十七羣比丘取僧坐具。在露地敷。

而經行望食時到。時到已不收攝。便赴食。僧坐具即為風塵土坌。蟲鳥啄壞。污穢不 淨。諸比丘譏嫌。白佛結戒。此是遮罪。因臥具事由輕慢心。制斯學處。

釋義 文分二節。取僧繩牀下明僧物僧用。若教敷下結成所犯。律云。眾僧物為僧。

屬僧物者已捨與僧。為僧者。為僧作未捨與僧也。屬僧者。已入僧已捨與僧。繩牀者 有五種。旋脚。直脚。曲脚入陛。無脚。木牀有五種。亦如是。臥具者。或用坐。或 用臥。褥者。是坐褥也。在露地(謂無覆葢。楝非屋內)。若自敷教人敷(敷謂安布也)。若去彼 有舊住比丘。若摩摩帝。若經營人。當語言。我今付授汝。汝守護看(此謂教人舉也。舉者 謂好收攝)。若都無人者。當舉著屏處而去。若無屏處。自知此處必無有破壞。當安隱

已。持麤者覆好者上。而去

(此謂自舉也)若即時得還。應去。若疾雨疾還。不壞坐具者。

應往。若中雨中行。及得還者。應往。若少雨少行(少行謂徐徐行也)。及得還者。應去(毗 尼母云。如來所以教諸比丘護敷具者。見五種過一不欲令。風吹。二不令日[暻-京+恭]。三不令天雨四不令塵土坌 之。五不令蟲鳥敷具上放不淨)。

結罪 是中犯者。若不作方便而行。初出門。波逸提(本因露地敷具。今制約門者。是就彼時給 孤獨園祇桓太子所建之都門而言。其中寬廣不無露地。可知如依此時論。但出僧伽藍之大門為准)。若一足在 外。一足在內。欲去而不去還悔。一切突吉羅 若二人共一牀坐。下座應收而去。下 座謂上座當收。而上座竟不收。下座犯波逸提。復以非威儀。突吉羅 (此謂下座禮失尊[(白-日+田)/廾]。所以更加一非威儀罪)。上座謂下座當收。而下座不收。上座犯波逸提(此謂上座應教

下座。既自不舉。復不教舉。縱是上座。亦結本罪)。若二人不前不後。俱不收。二俱波逸提 若 餘空繩牀木牀踞牀。若几浴牀。或臥具表裏。若地敷。若取繩索毳。貯放露地。不收 便去。突吉羅 若敷僧臥具。在露地不收而入房坐思惟。突吉羅(思惟乃習觀坐禪也)。 此戒具四緣。方成本罪。一私用僧物。二敷於露地。三不收而去。四兩脚出門。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學)。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為犯。

隨開 不犯者。如上付授。乃至少雨少行得還者。諸餘空牀等。收已而去。若為力勢 所縛。若命梵二難不作。次第而去。若二人共坐。下座應收。若收已入房思惟。及最 初未制戒等。是為不犯。

會採 善見律云。他人私物不舉。突吉羅。

摩得勒伽云。自臥具不舉。不使人舉。突吉羅。

十誦律云。諸比丘食竟。有諸白衣。即坐僧臥具牀上。應待白衣食竟。若有病者。不 能久待應去。隨見者應舉 若失戶鉤戶鑰。無舉處。若八難中。一一難起不舉。不 犯。

律攝云。若無苾芻。應告求寂。此若無者。囑近施主。無施主者。應觀四方。密藏戶 鑰。方隨意去。若憶而不舉。得本罪 若忘念者。但得惡作罪 若路逢苾芻來者。應 須指的告戶鑰處。有五種人。不堪囑授。謂無慚愧。有讐隙。年衰老身。帶病未圓 人 若苾芻路中。許他舉。來至寺內。初夜不舉。乃至明相出。不損而舉。得惡作 罪 若損而舉。得墮罪。

附考 律攝云。凡是僧伽所有衣服。不將餘物。而襯替者。不合受用。是所替物。亦 非疎破 若用僧敷具。有損壞者。不應默然捨不料理。有破穿處。應須縫補。若斷壞 者。應為連接。若不堪修補者。用充燈炷。或為拂帚。或斬和泥。用塗牆壁。或填孔 隙。令施福增 門人弟子每於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月盡日應觀師主臥具拂拭曬 曝。若不為者。咸得惡作。若無門徒。自須料理 凡聽法時。不應與苾芻尼及俗人求 寂。同一氈席相近而坐。授學之人亦不同座。有難緣。非犯 無夏苾芻不應共三夏者 同座而坐。一夏者不應與四夏者同座。二夏以去得共大三夏者同座 若白衣舍處所迮 時。雖鄔波䭾耶同座。非犯(鄔波䭾耶。此翻親教師。即和尚也)。於一牀上聽坐三人 不應一 牀二人同臥。有慚愧者。無犯 若在行途。得大帔中間。衣隔同臥。非犯 若有施 主。以衣物布地。延請法眾。願為蹈者。或寶莊飾師子座上。以俗人衣敷設者。苾芻 應生愍念。起無常想。蹈坐非犯。為令外道生信敬故 若施主借僧褥席應與。事了應 令送歸。有污應洗 若火燒寺。先出己衣鉢。次出常住貲財令無力人一處看守(言無力人 者。意在能守。不能持行也)。其火若滅。不應輙入大水漂。亦應准此。

在文檔中 目次 (頁 170-2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