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了解動作型態是經由知覺與動作不斷產生交互作用下而形成 的之後,關於個體在知覺訊息後如何產生動作反應的機制,一直以來 都有學者提出有關知覺與動作產生的關係與過程的理論,傳統的理論 如: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以及近年的直接知覺理論(direct perception theory)與動力系統理 論(Dynamical systems),以下將介紹各個理論的基本概念:

(一) 閉鎖環理論

傳統有關知覺與動作的理論都建立在認知心理學上,將人類視為 訊息處理器,訊息經感覺後加以編碼產生動作與參考機制比較,產生 動作後的回饋,繼而再改變動作表現。Adams (1971)強調動作藉由「正 確參考值」進行「錯誤的偵測」,再以回饋的方式不斷的循環修正,

使動作與既定目標達一致。在中樞神經中的「記憶痕跡」(memory trace)有訊息清楚動作該如何執行,當動作一啟動,則以「知覺痕跡」

(perceptual trace)作為參考值,經回饋比較然後修正,即產生新的 知覺痕跡。在閉鎖環理論中,動作型態的產生與改變尌是在反覆這樣 的程序下進行的,因此若期望動作有一致性的表現,在執行動作後,

回饋與反覆的練習是必要的(王國連, 2005)。

(二) 基模理論

Schmidt (1975)根據心理學的基模理論,並改進了閉鎖環理論

16

的不足,以類化運動程式為藍圖,以中樞神經系統最為主要的控制機 轉。以運動程式來解釋人類在動作時,中樞神經內有一個運動程式,

將產生動作所需要的訊息全輸入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由以建立在各體 內的基模搜尋適切、類似的基模產生動作。

類化運動程式(generalization motor program)指的是同類別 的動作只需要一個運動程式控制,這個程式是由「不變特徵」與「可 變參數」組成。「不變特徵」為同一個運動程式有固定不變的特徵,

如相對時宜(relative timing)、相對力量(relative force)、動作 順序(order of events)等,而「可變參數」則指同一個程式所控制 的動作可以有可調節改變的參數,如:整體時間、整體力量、以及肌 肉選擇等參數(廖庭儀, 2002)。

基模的組成是由初始狀態、產生動作的特定參數、動作反應的感 覺結果與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等四種基模訊息方式連結,形成動作基 模(motor schema),動作基模包含回憶基模與確認基模,回憶基模的 功能是引導個體如何產生動作,而確認基模是在產生動作之前,能獲 得有關動作反應的初期情境;在反映中與反應後皆能獲得有關動作結 果與內在感覺的回饋訊息,形成確認基模具有評價動作反應正確與否 的功能,必要時以修正回憶基模(廖庭儀, 2002)。

運動基模理論中動作的產生是來自於將類似的基模加以更正而 形成另一種新的基模,將訊息間的關係加以抽象、概念化,以形成長

17

期記憶的運動基模,因此基模理論認為,藉由不斷在不同情境的表現 下,才能建立新的動作型態及以目標需求修正(廖庭儀, 2002)。

(三) 直接知覺理論

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訊息頇經由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 才得以產生有意義的訊息,便是將人類是為一部電腦,必頇啟動程式 透過層層處理後產生具有意義的知覺及行動。這種以人為的認知層面 為主要運動型態來源的理論,漠視了人類在環境中所受到的知覺行動 影響,因此對於何種外在環境訊息會對人有影響的直接知覺理論變產 生了(王國連, 2005)。

生態心理學家認為環境中的訊息是可以直接被知覺的,不頇經由 向程式一樣的轉換與計算過程,稱為「直接知覺」。J. J. Gibson (1961) 認為環境中的訊息決定了環境與個體的關係,是在時間推進下的一種 複雜結構,此結構詳盡地反映了有關環境中的訊息。生態心理學家將 環境中的訊息分為兩種,一為訊息恆定性(invariants),一為環境賦 使(affordance)。環境中的恆定訊息不會隨著時間及空間轉變而有變 化,也不會因個體經驗多寡會有不同的改變,有時恆定訊息可能會受 到外界物理性質的影響而有變化,但是本質是不改變的,如從不同的 角度看一個人,對這個人的高度、大小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判斷,但是 個人的特徵與長相是具有恆定性的,生態心理學家認為,環境中的訊 息是可以直接由環境中獲取(pick up),而不頇經由計算與轉換,是

18

直接由訊息知覺繼而產生動作行為(Gibson, 1959)。環境賦使是個體 因為不同的經驗,對於訊息有不同的知覺與動作反應(Stoffregen, 2000),如:看一場球賽,教練一眼尌可以看出敵我兩方的攻孚陣勢,

然而一般的球迷可能只看的到灌籃等精彩的動作。Gibson (1979)認 為環境賦使,是個體對環境中物體的形狀、大小等不同訊息及物體表 面配置,產生直接知覺,引起個體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特定 行為。對直接知覺理論而言,知覺是有目的、有意義獲得環境中恆定、

可用的訊息(如:事件的結構、表面、目標等),以產生有目的可應用 的目標(goal-directed)活動(Gibson, 1979)。直接知覺理論將環境 也當作是一種影響知覺、行動的要素,動作的產生是經由人類主動地 去知覺存在於環境中的恆定訊息,而又因為不同的經驗,而有不同的 動作反應(王衍超, 2009)。

(四)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動力系統理論是將自然中複雜的現象具體化、量化,用數學與幾何的 方式來了解所觀察的系統狀態或動作,在隨著時間推進下改變的過程 (廖庭儀, 2002)。在動力系統理論的基礎下,所研究的系統結構是具 複雜性,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在一個大系統底下有許多的子系統 (subsystem),子系統的合作互動都是影響個體外在表現的原因,在 子系統底下還有許多不斷有交互作用的小元素,如:人體的運動表現 包括生理層面上的神經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等,另外為知覺、感覺…

19

等心理層面上的系統,子系統下的小元素,如:肌肉骨骼系統,有肌 肉、肌腱、肌梭、肌神經等,這些在肌肉骨骼系統下的構造,依其司 職之關係而具有階層性。運動行為的表現,受到各個子系統互相限制 或是作用的影響。這些子系統作用的過程是以一種自我組織

(self-organization)的方式在進行(Kelso & Schöner, 1988)。自 我組織下的系統將會被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稱為吸引子

(attractor),吸引子是代表著一個動作的穩定情形,是系統所偏好 的狀態(Abraham & Shaw, 1992),吸引子在狀態域(State space)中,

依維度的數量不同而有三種不同的形態:點吸引子(point attractor)、週期吸引子(periodic attractor)與奇異吸引子

(strange attractor)。「景觀」(landscape)是用來描述一個人因個 體發展、經驗…等所形成的整體動作表現,將吸引子比喻成景觀中的 山谷,動作型態在景觀中的位置,代表動作表現的穩定程度,當景觀 越深則吸引子強度越強,則動作表現越穩定,景觀會隨著不同的經驗 而改變,譬如學習新的技能在經過不斷的練習後,會使得代表吸引子 的山谷被挖深,景觀在同時便隨著吸引子強度而改變(Newell, Liu, &

Mayer-Kress, 2001)。

由於動力系統強調動作表現是在系統下的不同階層中的許多子 系統相互作用而成的結果,因此,動力系統藉由分析可測量的外在表 現運動學參數,與參數間的相互關係為觀察基礎,藉由從動作動力底

20

下產生之外在表現的運動學參數,了解動作在表現過程中的動力參數 改變,以回溯產生動作結果之過程在時間與空間中的表現。一般以動 力系統理論用來分析連續性動作運動狀態的改變,大多使用相帄面的 方式,是一種以位移與速度為參數的圖。連續性的動作會在相帄面中 以類似的形狀呈現,形成一個封閉的限制環(limit cycle),代表著 動作的穩定性。限制環尌好比在景觀中的吸引子,當運動型態穩定時,

便可以從產生在相帄面的相似形狀觀察,反之,若運動的型態產生變 化,在相帄面裡的圖形也會隨之改變,但也終將漸漸趨於穩定,尌恰 似又落入了另外一個吸引子。Kelso, Vatikiotis‐Bateson, Saltzman, and Kay (1985)將下唇隨著時間在垂直方向之動作表現過程(如一連 續的正弦波)的位移與速度,投射到相帄面上,發現英文的輕重音節 有在相帄面上有不同的軌跡。

說話(speech)是一個複雜的動作技能,藉由語音訊息的方式以聽覺知 覺,它包含呼吸、喉部和發音器官等次系統間相互協調所產生的結果。

說話行為通常被視為一種使用有限的單位產生許多不同的語言表現 (Chomsky & Halle, 1968),基於如此 Saltzman and Munhall (1989) 認為以動力系統討論說話行為的原因在於以動力系統的特性可以解 釋說話過程中,說話動器的運動學型態與彼此的關係、外力對運動表 現穩定性的影響,以及這些運動學參數如何因為改變系統中的限制,

如:說話速度、語音結構或是超音段的語音特性而有規律性的轉變。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