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避難者心理分析與逃生導引規劃

第二章 蒐集之資料、文獻分析

第一節 避難者心理分析與逃生導引規劃

壹、避難心理與行為

在設計逃生避難演算法上,必須要考量到避難者的心理因素,才能夠妥善的設計 出避難引導逃生演算法。日本學者室崎益輝[21]認為:人類在緊急時刻會因為害怕而產 生異於常人的表現,在災害時反應如下:

1.迴避性:人類具有迴避危險的本能。例如躲避墜落物品、或逃避煙霧地點之特性。

2.習慣性:對日常行動養成習慣。以頭腦強記或藉由訓練,均很難成為習慣性動作。

3.追隨性:遵從周圍人員行動的依附性。如附和順從群眾行動等屬之,因此常形成 團體行動。

4.激動性:當處於恐怖感覺的情況下,所採取的行動往往欠缺審慎、理性的判斷,

如衝動或短視行動等屬之。

5.僵直性:一般容易出現用力過猛、操作使力過重或身體因緊張而僵直等現象。

室崎益輝亦指出,規劃避難路徑時需考慮避難者的行動特性[21],例如:

1. 歸原性:一般人有循原路逃離的傾向,如採行原到達的使用工具或方向避難。

2. 日常動線慣性:例如會以平常使用的樓梯、熟悉的通路進行避難。

3. 向光性:循光亮方向避難。

4. 開放性:傾向朝寬敞地方、較寬的樓梯或寬廣的門廳避難。

5. 容易辨識性:一般人會朝首先看到或容易辨識的路徑、樓梯等處避難逃生。

6. 近距離性:一般人會選擇最接近的樓梯、最靠近的通路避難。

7. 直進性:傾向於選擇直線路徑避難。

8. 危險迴避性:迴避危險的本性,例如會迴避發生煙霧處。

9. 安全傾向性:避難者會朝自認安全的路徑避難。

10. 追隨性:會朝人多的方向逃生避難,一窩蜂擠向人多處避難,而且混亂程度越 大越容易追隨他人的行動。

國內學者丁育群提出人類的避難行為本能 ,歸納出五項類型[22]:

1.回巢本能:當人們遇到意外災害時,為求保護身體,會本能地折返原來的途徑,

或依日常慣用的途徑以求逃脫,因為避難逃生途徑大多靠近常用的 走廊、樓梯或電梯附近,以利安全逃到安全梯或出口。

2.躲避本能:當人們察覺到有異狀時會直覺地避開。例如,建築物發生火災時,煙 及火焰在建築物的中心地區上昇時,人們會向外圍方向疏散;反之,

煙與火焰從建築物之外圍部位上昇,人們則會退避到中央地區。

3.向光本能:火災發生後濃煙將四處流竄,並多半會停電,此時,人們為求良好的 視線,會向四周有光線的地方逃跑,因此依規定及實際需要設置避 難方向指示燈及出口標示燈,可以正確引導避難方向。

4.左轉本能:一般人多較慣於使用右手,所以右手、右腳較為發達,而在黑暗步行 時,採左轉型態比較有利,比較能保護身體。避難者若能預先想好 路徑,並以左轉型態往下的方法逃難,將減少混亂而會有更高的存 活希望。

5.追隨本能:當建築物發生緊急狀況時,群眾會追隨一位領導人以求生存,這位領 導人之避難行動是否正確,充份影響眾人性命之安危。因此,對於 不特定對象多數人使用之旅館、百貨公司、商業大樓、超級市場、

醫院等建築物,適當的引導是很需要的。因此,平時就要對這些引 導者做好養成與訓練的工作。

國內學者鄧子正等人[1]綜合歸納 O`Connor[5]、Proulx[6]、Ramachandrn[7]等人的 研究,火災中影響人類避難行為的因子約可分為心理因素、住民特性、建築特性、火 災特性、避難策略與程序等五類因子,說明如下: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係指持續的訊息蒐集、解讀及下決定,人員在避難過程中會不斷接收到 不同時間的訊息,對於訊息之解讀將影響其避難至安全處之決定,另外,在避難過程 中遭遇之濃煙或人員之間的討論等情形,亦會影響其避難行動時間。

(二)住民特性

包括建築物內人員概況、人員本身對於建築物熟悉度及火災知識與經驗的多寡、

事件發生當時情形、人員本身人格特質以及在所屬建築物內所扮演的角色。

(三)建築特性

包括建築物的型態與使用用途、建築本體結構配置情形、區劃空間、內部活動狀 況、照明及標示設備、緊急資訊系統、消防設備等消防安全因子。

(四)火災訊息

係指火災發生時足以作為讓人員察覺異狀之感官訊息,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

如濃煙或有毒氣體、溫度、能見度、持續時間等。

(五)避難策略與程序

火災時人類行為之所以難以預測,主要係在火災發生時各因子間相互影響的複雜 性。因此尚包括避難策略與程序,例如全數或部分人員避難之訓練與演練、特殊人員 之需求、訓練或演練次數等。

(六)求證心態

人員接收到火災訊息,無論是來自火煙或警鈴,在進行避難動作前,會先試著瞭 解原因並求證,若發現是誤報,人員會選擇「不應變(nonresponse)」

一旦火災發生時,若能儘早探知,以進行避難逃生,則可增加避難可用時間;有

初期滅火及良好區劃,可以防阻延燒;若有良好的避難路徑及適時的避難誘導,則可 縮短人員避難行動所需時間,儘早到達安全地點[21]。若能再加上 ICT 技術,則可提 供最即時的火災警報資訊與正確的導引方向,借助智慧型手持裝置,由系統提供給避 難需求者即時且正確的避難方向等資訊,本節前述的避難者行為特性,將大為改善,

提升避難者的安全性。

貳、避難引導規劃

目前的學者針對逃生演算法的設計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別:宏觀逃生演算法與微觀 逃生演算法,宏觀的演算法設計上並不會去考慮人群因害怕或其他因緊張產生的心理 因素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將避難者看作為流水般,由火源區域往出口遵 循避難指示有秩序的進行移動,微觀演算法是從人群的角度出發進行逃生路線的演算,

首先考慮人群的心理狀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群與路徑的負荷能力與可 能衍生的特殊狀況等,例如:距離火源的遠近所造成心理的慌亂、路徑上光源是否充 足對人員心裡的影響、相同的一群朋友或是親戚會想要一同逃生導致路徑的擁擠、以 及路徑是否有足夠的負荷能力容納人群的通過等。並且考慮所可能衍生的特殊情況後,

從避難者的角度為出發點判斷路徑是否適合人群逃生,再推算到整個平面上路徑分配 出適合所有人的逃生路線。

依照微觀方式設計演算法,於 2006 年 Tseng 等學者[8]便提出了避開危險區域往 出口移動的逃生導引方式,在既有的導引方法上增加了危險區域的概念,使整體環境 區分為火源附近的危險區域、以及距離火源較遠的安全區域,並在導引方式上也做出 了不同的區分,將危險區域內的避難者優先往最近的逃生出口進行引導,而不在危險 區域內的避難者則以優先避開為先區域的方式進行引導,先確定避難者所處區域的安 全,再將之導引往最接近的出口移動。避免避難者於逃生過程中接近或穿越災害發生 點,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而 2012 年 Zhou 等學者[9]也提出了一套依循環境變化與火源及避難者位置而演算 的個人化逃生指引演算法,該演算法將微觀的人群概念帶入宏觀的路徑規劃方式中,

以避難者位於過於擁擠的環境進行逃生時可能造成的推擠、逃生速率下降等問題為出

發點,同時考慮逃生過程中環境亮度對於避難者可能造成的心理與生理上的逃生影響,

並且以避開危險區域的方式,給予每位使用者單一的逃生避難指引。該演算法同時也 是前年度建築研究所「結合行動通訊之智慧型主動預警及避難導引系統研究」研究成 果的其中一部份,該研究最後以行動式手持裝置做為導引時系統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 管道,並於去年度建築研究所「電子火災逃生指示地圖與避難引導系統研究」終將其 演算法修改並套用於數位電子看板上使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