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配合白話或其他文言作品

在文檔中 家國情懷 (頁 44-65)

.公開考試:精華片段,掌握文意,文學、文化內涵

• 趣味入手,結合生活事例

多讀多記,積累方能遷移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 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 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 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 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 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 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 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 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 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捨。濤瀾洶湧,風雲開合。晝則舟楫出沒 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機 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 之捨,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 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 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 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 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中宜有以 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竊耳目 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 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4. 子曰 :「 志士 仁 人, 無 求 生以 害 仁, 有 殺身 以 成仁 。」 (《 衛靈 公 》第 十 五 )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 二)

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第二)

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第四)

4. 子曰 :「 父母 之 年, 不 可 不知 也 。一 則 以喜 , 一則 以懼 。 」 (《 里 仁》 第 四 )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 而》第一)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第十二)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第十二)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第十五)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8. 子曰 :「 君子 求 諸己 , 小 人求 諸 人。 」 (《衛 靈 公 》第 十 五 )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 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 簞 食 , 一 豆 羹 , 得之 則 生 , 弗 得 則 死 。嘑 爾 而 與 之 , 行 道 之人 弗 受 ; 蹴 爾 而 與 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 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謂失其本心。」

勸學 (節錄)

荀子

君 子 曰 :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 取 之 於 藍 , 而青 於 藍 ; 冰 , 水 為 之, 而 寒 於 水 。 木 直 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 嘗 終 日 而 思 矣 , 不如 須 臾 之 所 學 也 ; 吾嘗 跂 而 望 矣 , 不 如 登高 之 博 見 也 。 登 高 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也。

出師表

諸葛亮

先 帝 創 業 未 半 , 而 中道 崩 殂 ; 今 天 下 三 分, 益 州 疲 弊 , 此 誠 危急 存 亡 之 秋 也 ﹗ 然 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 宜 開 張 聖 聽 , 以 光先 帝 遺 德 , 恢 弘 志 士之 氣 ﹔ 不 宜 妄 自 菲 薄, 引 喻 失 義 , 以 塞 忠諫之路也。

宮 中 、 府 中 , 俱 為 一體 ; 陟 罰 臧 否 , 不 宜異 同 。 若 有 作 姦 、 犯科 , 及 為 忠 善 者 ,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 中 、 侍 郎 郭 攸 之 、費 禕 、 董 允 等 , 此 皆良 實 , 志 慮 忠 純 , 是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 此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漢 所 以 傾 頹 也 。 先 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 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於 南陽 , 苟 全 性 命 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 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 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 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 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 乎 ! 師 道 之 不 傳 也久 矣 ! 欲 人 之 無 惑 也難 矣 ! 古 之 聖 人 , 其出 人 也 遠 矣 , 猶 且 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 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 習其句 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 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 、 醫 、 樂 師 、 百 工之 人 , 不 恥 相 師 ; 士大 夫 之 族 , 曰 師 、 曰弟 子 云 者 , 則 羣 聚 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歟!

聖 人 無 常 師 , 孔 子 師郯 子 、 萇 弘 、 師 襄 、老 聃 。 郯 子 之 徒 , 其賢 不 及 孔 子 。 孔 子 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在文檔中 家國情懷 (頁 44-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