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系列之 一︰教學與評估
家國情懷
郭耀豐
*培訓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甲.目標
協助教師掌握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教學理念與 評估方向
乙.內容
.通過兩個文化主題(中國文化核心,家國情懷)認識 中國文化內涵,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培養遷移能力 .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要,閱讀其他文言及白話 篇章
.分享多元的文言文教學設計及評估活動,以提升學
生學習興趣及促進學習成效
* 大綱
• 第一部份
家國情懷
• 第二部份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家國情懷
• 第三部份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劃
• 第四部份
總結
第一部份
家國情懷
* 「家」的觀念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
《說文解字》
* 「國」的觀念
• 國:邦也。从囗从或。
• 《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
小國,地方五十里。」 (範圍大小)
• 《論語》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
愛人,使民以時」 (治國之道)
* 「家」「國」的觀念
• 先秦時「國」與「家」是有區分的
「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 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離婁》
• 天下:天子統領的全部領土
國:封國、世家,是天子分封給貴族及功臣 的個別領土
家:家庭,親人聚居;家族,族人聚居
身:個人
* 「家」「國」的觀念
• 秦漢以後,「家國」或「國家」漸由 並列變為偏義合成詞。
「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
漢、劉向《說苑》
• 秦漢以後,以「國」為主,而「家族」
「家庭」則隱含其中;家國同構,家
是縮小的國,國是擴大的家。天下時
而統一,時而分裂,漸漸衍生出中國
傳統知識份子的「家國情懷」
* 「家國情懷」的觀念
• 情懷:
「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
《現代漢語詞典》
• 家國情懷:
指「對家國含有深厚感情的心境」
>遊子思鄉
>國家興亡
>憂患意識
* 「家國情懷」的觀念
• 「家國情懷」該是指對「家國」的「榮衰興 亡」,以至其下的「百姓蒼生」都懷有「休 戚與共、榮辱相關」的感情;
• 因此對家國負起「保家衛國」之責任, 家國 危難時,可以「捨身報國」「捨己為家」
• 這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思維和生活原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 「家國情懷」的觀念
• 具體實踐的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 治其國 ; 欲治其 國者,先 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誠 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 (步驟)
「心正而後 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 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
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 (效果)
* 「家國情懷」的三個方面
• 第一:立身處世,對知識與道德的追求
• 第二:保家衛國,對家國天下的關懷
• 第三:進退有道,對際遇的回應
(鄭板橋:吾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
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三達德 三不朽
個人 家國
進退有道
* 「家國情懷」的三個方面
• 第一:立身處世,對知識和道德的追求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
過程︰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修身
目標︰三達德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
《禮記.中庸》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論語.子罕》
此乃君子之道,為「保家衛國」作好準備
* 「家國情懷」的三個方面
• 第二:保家衛國,對家國天下的關懷
過程︰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目標︰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
此乃賢臣之道,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 「家國情懷」的三個方面
• 第三:進退有道,對際遇的回應
原則:敬天知命,樂天知命,順天應命,
聽天由命
目標:或出仕,或歸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際遇」往往與君主的「明昏」、家國之
「興衰」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如何抉擇,
「敬天知命」?「樂天知命」?「逆天抗
命」?這是傳統知識份子的重大考驗。
* 「家國情懷」的三個方面
• 從修身以至齊家,及至治國平天下,傳統知識 份子把「個人的修養」「家庭家族的幸福」
與「國家興亡的命運」緊緊扣連起來。
• 能夠終其一生發自內心、自覺實踐的人,
是之謂「君子」,其流露的情懷就是所謂 「家國的情懷」
•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
第二部份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
材料的家國情懷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第一方面:君子之道
篇章︰論仁、論君子《論語》,勸學《荀子》
魚我所欲也章《孟子》
第二方面:賢臣之道
篇章: 論仁、論孝《論語》,魚我所欲也章《孟子》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師說《韓愈》,
六國論《蘇洵》,出 師表《諸葛亮》,
岳陽樓記《范仲淹》
第三方面:進退之道
篇章:逍遙遊《莊子》,出師表《諸葛亮》,
唐詩三首,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青玉案、念奴嬌《宋詞三首》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論仁《論語》
(第一方面)
>里仁第四
富與貴……貧與賤……其道得之……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修身原則)
>顏淵第十二
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修身過程)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論仁《論語》
(第一及第二方面)
>里仁第四
不可以久處約……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達德:仁、知)
> 衛靈公第十五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 三不朽:立德 )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論君子《論語》
(第一方面)
>學而第一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過,則勿憚改
>顏淵第十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憲問第十四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君子求諸己 (修身過程)
>顏淵第十二
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三達德:仁、勇)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論孝《論語》
第二方面:四則均涉及孝道,對父母的關懷,
對家國天下的關懷
>為政第二
.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能養且敬
>里仁第四
.事父母幾諫……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之年……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魚我所欲也章《孟子》(第一和第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 (君子修身之道)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此之謂 失其本心
(君子正心之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義者也
(三不朽:立德)
朱暉退賊《後漢書》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勸學《荀子》
第一方面:是對知識與道德的追求,涉及治學態 度及方法,即「格物致知」的過程
>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 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善成德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用心一也
學弈《孟子》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出師表《諸葛亮》 (第二及第三方面)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原因及對後主的勸諫 .今天下三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分析當前形勢)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還於舊都 (指出北伐時機成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不宜偏私,使內外 異法也
.親賢臣,遠小人
(勸勉後主虛懷納諫,執法公正,親賢遠佞)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表明自己忠心為國,以報先帝知遇之恩)
充分反映諸葛亮作為賢臣的責任及對家國天下的關懷
開倉賑貸《鄭板橋集》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出師表《諸葛亮》 (第三方面)
>諸葛亮當初「歸隱」的原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
<第三方面:順應天命,獨善其身>
>諸葛亮其後「出仕」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第三方面:盼建立功業,兼濟天下>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師說>韓愈 (第二和第三)
>起首揭櫫全文旨趣,然後說明為師條件,再以對比方式 指出兩種型態的學習狀況,最後舉例闡述聖人對師的要求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 聖人無常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
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師說>韓愈 (第二和第三)
>本文表達韓愈敢於面對當時「恥學於師」的 風氣而抗顏為師,堅守儒家道統,匡正時弊
>當時韓愈官位雖不高,但仍不忘「立德」
「立言」;以儒家道統兼濟天下,可見進退
有道,不以際遇而改變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然後知山之特立,
不與培塿為類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故為之文以志
反映他貶謫永州,心中仍憂讒畏譏,常懷「惴慄」,
然而他本性獨立特行,不與培塿為類,正表現傳統知
識份子,本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無奈官場
失意,便寄情山水「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近似道
家所為。最後更為文以志,此乃「立言」。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山居秋暝《王維》
描述王維晚年在輞川的半官半隱生活。
詩中描寫秋晚的山景「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更以「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抒發他對恬淡閒適生活的 嚮往。
反映他「順應天命,獨善其身」的心態
<第三方面:順應天命,樂天知命>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第三方面)
>有人認為此詞乃是辛棄疾罷黜閒居時的作品,
藉以表明不願同流合污,孤高特立的品格
>詞的上片渲染元宵佳節熱鬧絢麗的場面,下片則 描繪一位孤高淡泊、超群特立的「那人」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表面看來似乎不涉及家國情懷,但細味其中,
頗有獨善其身之意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 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
>第一方面:借藺相如「勸繆賢留趙」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表現他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三達德:智、勇)
>第二方面:借藺相如的行事反映當時有志之
士,奔走往來列國之間,出仕立功之風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岳陽樓記〈范仲淹〉與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兩篇的寫作背景有何相似?
>兩篇如何借景抒情?
>兩篇作者對於仕途際遇有甚麼見解?
>「家國情懷」是古典文學作家在篇章中常流露的 情感,其中亦可了解他們的價值觀。
閱讀兩篇文章,你認為他們二人的家國情懷 是怎樣的?你較同意何者?原因何在?
(余秋雨: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份可稱之
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
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
>寫作背景:受人囑託而寫,作者與所託者均是被貶之士 (范仲淹貶謫鄧州,蘇轍貶謫筠州)
>意在言外:藉描摹景色寄寓作者的心聲
· 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心隨境轉?境隨心轉?)
· 快哉亭記: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 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此則人之
變也,而風何與焉?
(暗示人生的際遇有遇有不遇?)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岳陽樓記〈范仲淹〉與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兩篇的寄寓不同/對仕途際遇的見解不同
· 岳陽樓記:認為儘管仕途受挫,知識份子仍當以 百姓的安樂為念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 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快哉亭記:認為只要心胸坦然,隨緣自適,便能 無入而不自得,超然豁達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事,景,情,理
* 指定篇章的「家國情懷」
岳陽樓記〈范仲淹〉與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第三部份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
材料的課程規劃
* 一般學校文言教學的課程規劃
>常規課程:依單元主題選取若干篇 文言學習材料
>延伸課程:各級選取若干篇深淺 不一的文言學習材料
>語文基礎課程:文言字詞、句式、
成語、文體……
>課外閲讀或自學計劃:寓言……
*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 畫﹕考慮的地方
需要考慮的地方
>學習興趣 (寓言、格言、古詩……)
>知識增進 (虛字實詞、句法、文體……)
>學習能力 (知識、組織結構、遷移……)
>中華文化 (思想、家國……)
>品德情意 (孝道、忠信、仁義……)
>公開考試 (閱讀、說話、寫作……)
*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 畫﹕學習元素
>內容理解
>文言知識 >中華文化 >文學特色 >品德情意 例如:岳陽樓記
-內容理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之精神
-文言知識:記、通假、一詞多義、倒裝句、虛詞
-中華文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文學特色:情景交融
-品德情意:位卑未敢忘憂國,勇於承擔
*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畫﹕ 不同切入點 1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分為三個中心
>哲學思想: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章、勸學、
逍遙遊
>家國情懹:廉頗藺相如列傳、出師表、師說、
唐詩登樓、岳陽樓記、六國論
>生活感興:始得西山宴遊記、唐詩山居秋暝和 月下獨酌、宋詞三首
加入「文言輔助學習材料」
例如:
-「論仁論孝論君子」加入「兼愛」「定法」
-「宋詞」加入「江城子」「秋思」「定風波」
*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畫﹕ 不同切入點 1
(例子)
三個中心 年級 精讀篇章 輔助篇章
哲學思想
中四 至 中六
儒 :論仁、魚我所欲也章 孟子‧滕文公 儒 :勸學 遊褒禪山記 道 :逍遙遊 定法
家國情懷
國家 :廉頗、六國、登樓 大同與小康 君臣 :出師表、岳陽樓記 諫太宗十思疏 朋輩 :師說 寄弟墨書
生活感懷
唐詩:月下獨酌、山居 登樓賦
宋詞三首 秋思、前赤壁賦
始得西山宴遊記 蘭亭集序
*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課程規畫﹕不同切入點 2
> 以「遊記」為切入點
· 蘭亭集序、始得西山宴遊記、滿井遊記、
醉翁亭記、登樓賦
·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 閱讀為主,配合寫作、聆聽、綜合
>以「親情」為切入點
· 論孝(論語)、寄弟墨書(鄭板橋)、
項脊軒志(歸有光)、雙層床(胡燕青)、
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
· 敘事、描寫、抒情
· 閱讀為主,配合寫作、說話
第四部份
總結
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學習和評估
甲.學習
.課程規劃 . 理解文意
(字詞、結構、寫作技巧、思想、文化、文學)
.熟記精華片段
(以內容理解為原則)
.作為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習素材,收 一材多用 之效 (閱讀、寫作、說話……)
.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乙.評估
.日常評估︰避免操練,運用多元模式,
配合白話或其他文言作品
.公開考試:精華片段,掌握文意,文學、文化內涵
• 趣味入手,結合生活事例
多讀多記,積累方能遷移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 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 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 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 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 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 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 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 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 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捨。濤瀾洶湧,風雲開合。晝則舟楫出沒 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機 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 之捨,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 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 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 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 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中宜有以 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竊耳目 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 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4. 子曰 :「 志士 仁 人, 無 求 生以 害 仁, 有 殺身 以 成仁 。」 (《 衛靈 公 》第 十 五 )
【論孝】
1.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 二)
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第二)
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第四)
4. 子曰 :「 父母 之 年, 不 可 不知 也 。一 則 以喜 , 一則 以懼 。 」 (《 里 仁》 第 四 )
【論君子】
1.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 而》第一)
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
3.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第十二)
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第十二)
5.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
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第十五)
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8. 子曰 :「 君子 求 諸己 , 小 人求 諸 人。 」 (《衛 靈 公 》第 十 五 )
魚我所欲也
孟子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 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 簞 食 , 一 豆 羹 , 得之 則 生 , 弗 得 則 死 。嘑 爾 而 與 之 , 行 道 之人 弗 受 ; 蹴 爾 而 與 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 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謂失其本心。」
勸學 (節錄)
荀子君 子 曰 : 學 不 可 以 已。 青 , 取 之 於 藍 , 而青 於 藍 ; 冰 , 水 為 之, 而 寒 於 水 。 木 直 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 嘗 終 日 而 思 矣 , 不如 須 臾 之 所 學 也 ; 吾嘗 跂 而 望 矣 , 不 如 登高 之 博 見 也 。 登 高 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也。
出師表
諸葛亮先 帝 創 業 未 半 , 而 中道 崩 殂 ; 今 天 下 三 分, 益 州 疲 弊 , 此 誠 危急 存 亡 之 秋 也 ﹗ 然 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 宜 開 張 聖 聽 , 以 光先 帝 遺 德 , 恢 弘 志 士之 氣 ﹔ 不 宜 妄 自 菲 薄, 引 喻 失 義 , 以 塞 忠諫之路也。
宮 中 、 府 中 , 俱 為 一體 ; 陟 罰 臧 否 , 不 宜異 同 。 若 有 作 姦 、 犯科 , 及 為 忠 善 者 ,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 中 、 侍 郎 郭 攸 之 、費 禕 、 董 允 等 , 此 皆良 實 , 志 慮 忠 純 , 是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 此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漢 所 以 傾 頹 也 。 先 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 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於 南陽 , 苟 全 性 命 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 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 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 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 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師說
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 乎 ! 師 道 之 不 傳 也久 矣 ! 欲 人 之 無 惑 也難 矣 ! 古 之 聖 人 , 其出 人 也 遠 矣 , 猶 且 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 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 習其句 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 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 、 醫 、 樂 師 、 百 工之 人 , 不 恥 相 師 ; 士大 夫 之 族 , 曰 師 、 曰弟 子 云 者 , 則 羣 聚 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歟!
聖 人 無 常 師 , 孔 子 師郯 子 、 萇 弘 、 師 襄 、老 聃 。 郯 子 之 徒 , 其賢 不 及 孔 子 。 孔 子 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 山,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 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 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 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 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 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
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
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
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
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
闌珊處。
兩小兒辯日《列子》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 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學弈《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 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 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朱暉退賊《後漢書》
朱暉早孤,年十三,王莽敗,天下亂,道遇群賊,白刃劫諸婦女,略奪 衣物。昆弟賓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動。暉拔劍前曰:「財物皆可取耳,
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暉死日也!」賊見其小,壯其志,笑曰:「童子 內刀。」遂舍之而去。
董遇論三餘《三國志》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 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 餘」之意。遇言:「冬者歳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阿豺命子弟折箭《魏書》
阿豺有子二十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隻箭,折之。」俄而命母弟慕 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 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 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有志於天下《宋名臣言行錄》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 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 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哀溺《柳柳州集》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絶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
「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
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 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開倉賑貸《鄭板橋集》
鄭燮號板橋,乾隆元年進士。知范縣,愛民如子。絶苞苴,無留牘。公 餘軏與文士觴詠詩,有忘其為長吏者。調濰縣,歲荒,人相食。燮開倉 賑貸,或阻之,燮曰:「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 之。」發穀若千石,令民具領券借給,活萬餘人。
隴山鸚鵡《虞初新志》
關中商人,得能言鸚鵡於隴山,愛而食之甚勤。偶事下獄,歸時歎恨不 已。鸚鵡曰:「郎在獄中數日,已不堪;鸚鵡遭閉累年,奈何?」商感 而放之。後商同輩有過隴山者,鸚鵡必於林間問曰:「郎無恙否?幸寄 聲,幸寄聲!」
蔡磷還亡友財《清稗類鈔》
蔡磷,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 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 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
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狼子野心《閲微草堂筆記》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亦與犬相安。稍長,亦頗馴,竟忘 其為狼。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 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齧其 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之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 不過遁逸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 何取而自貽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