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重組蛋白之蛋白質表現系統介紹

第二章 重組蛋白之蛋白質表現系統介紹

2.1 重組 DNA 技術

在整個蛋白質表現的實驗中,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將我們欲表現的目標蛋白 質基因與載體結合,而這個結合的過程就稱為重組 DNA。重組 DNA 技術 (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就是一般常聽到的基因工程。如圖 1,首先以相 同的內切酶(endonucleases)在質體(plasmid)與外源基因上切出相同的切位點,被 切開的質體與切成片段的外源基因再以連接酶(ligase)結合在一起,及形成重組的 DNA。

圖 1 重組 DNA 技術之過

資料來源: 詴驗方案(http://www.51protocol.com/)

說明: 利用相同的內切酶(此圖範例為 EcoRI)在質體與外源基因上切出相同的切 口(此圖範例為 TTAA 與 AATT),再利用連接酶連接切開的質體和外源基因片段,

重新組合成新的基因序列。

2.2 大腸桿菌蛋白質表現系統

將重組好的 DNA plasmid 轉殖入大腸桿菌後,先經過抗生素(antibiotic)的篩 選,可去除沒有轉殖成功的大腸桿菌,再將剩下帶有重組 DNA 的大腸桿菌大量 複製,如圖 2。

4

圖 2 帶有特定質體的大腸桿菌大量複製 資料來源: 科學月刊三十卷十二期, 1999-基因工程的衝擊。

說明: 利用抗生素可篩選出含有帶重組 DNA 的大腸桿菌,再將帶有重組 DNA 的大腸桿菌大量複製。

經過篩選內部含有重組 DNA 的大腸桿菌接下來會被進行培養,通常是以正 常溫度 37℃在 LB broth (Luria-Bertani broth)中培養數個小時。經由加入誘導物可 啟動大腸桿菌內重組 DNA 所攜帶之外源基因的表現,而在培養的數個小時中,

藉由大腸桿菌的資源與運作,外源基因會轉錄成 RNA (ribonucleic acid),再轉譯 成蛋白質,此表現出的蛋白質就是實驗人員想要的目標蛋白質。而目標蛋白質存 在於大腸桿菌內部,所以培養結束後再使用超音波震盪(sonication)、溶解(lisys) 或冷凍-解凍等方法打破菌體以萃取蛋白質。

2.3 凝膠體電泳法(SDS-PAGE)

凝膠體電泳法(SDS-PAGE)為利用界面活性劑 SD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使蛋白質變性(denature),並附在變性的蛋白質的表面,藉由通過電流讓蛋白質 上本身攜帶負電荷的 SDS 往正極移動,而膠體的密度,即內部孔洞大小對不同 分子量蛋白質有篩選效果,分子量越小的蛋白質在移動時的速率越快,相反的,

大分子量的蛋白質移動速率越慢,所已經過一段時間後,小分子量的蛋白質會跑 在膠體的前端,而大分子量的蛋白質會留在後端,再經過分子量的比對,則可得 知實驗中的目標研究蛋白質為哪一個。

將打破後的大腸桿菌經過低溫高速離心會分成上清液與沉澱物兩層,上清液 所包含的為大腸桿菌內部正常的蛋白質;而沉澱物則是由細胞碎片與蛋白質聚集 在一起大團分子。如果此次表現出的蛋白質為可溶性,則此蛋白質會存在於上清 液的部分,反之,如果蛋白質為不溶性的包涵體,則會存在於底部之沉澱物,拿 取上清液與沉澱物分別去跑 SDS-PAGE 後,藉由分子量的比對可看出表現出的 目標蛋白是存在於上清液還是沉澱物中,由此可判斷此次表現的蛋白質為可溶性 蛋白或是包涵體。

5

2.4 包涵體(inclusion body)

從大腸桿菌表現出的外源蛋白質,有些是折疊(folding)正確且有正常功能或 酵素活性,萃取後可以直接拿來做後續的實驗,但有些表現出的蛋白質並非如此,

許多蛋白質在表現的過程中會聚集(aggregate)成包涵體,這些包涵體沒有正確的 折疊結構,也沒有正常的功能與酵素活性,且不溶於水,所以這些形成包涵體的 蛋白質並沒有任何功用,不能拿來應用在後續的實驗當中,而這個問題長久以來 一直困擾的生物學家。

許多生物學家會用降低表現時的溫度或是降低誘導物的濃度等方式[10],讓 大腸桿菌新陳代謝速率減低,表現目標蛋白質的速率也減緩,避免在折疊的過程 中速率太快導致過多的疏水性胺基酸任意鍵結,形成不對的結構;或是在欲表現 的蛋白質之前端或後端添加一段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11, 12],以提高整體的 親水性;另外也還有其他方式例如:調整培養液的成分、選擇其他大腸桿菌品種 或其他表現系統等。但這些改變實驗條件以得到可溶性蛋白質的方法目前都還是 需耗費很多時間與資源的反覆測詴(Trial-and-error),沒有特定的依據,只能逐一 去測詴每個實驗條件改變後的結果,且不管是從新製作重組 DNA 或是重新培養 大腸桿菌,都需要又再花費數小時至數天的功夫。而能夠有系統性指標出現的話,

將會讓科學家對於此機制有更多了解。

但是如果改變了許多實驗條件都無法得到可溶性蛋白質,那生物學家只好將 包涵體進行變性(denature),先打斷蛋白質中所有的鍵結,讓蛋白質打開形成一 及結構,再藉由低溫緩慢的重新折疊(refolding),讓蛋白質能折疊回原本正確有 生物活性的結構。但是變性與重新折疊的過程都需要花費非常久的時間,也會消 耗多餘的資源,且不是所有包涵體經過變性與再折疊都可以變回有生物活性的蛋 白質,大約只有三成的產量才具有生物活性,甚至更低[13],而就算經過變性-重新折疊但沒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也是沒有任何功用,無法在後續的實驗中被 使用。所以生物學家在做蛋白質表現實驗時,都會盡量以能直接取得可溶性蛋白 質為主,而花費許多時間與資源在反覆測詴表現時的實驗條件,如果能發展出一 套預測蛋白質在大腸桿菌表現系統中的溶解度工具,可以大幅減低實驗人員時間 與資源的耗費。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