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卡兒明白凱塞的真相時,阿李問卡兒是否恨她,卡兒承認他確 實恨她,阿李對此感到懷疑,接下來卡兒的回應引起了阿李的教訓:

「 卡兒溜向門去。他在口袋裡握緊了拳頭。『這就是像是你說 的了解人的人,我恨她,因為我知道她為什麼走,我知道──因為我 裡面有她。』他低垂著頭,發出心碎的聲音。

阿李跳起來。『你住嘴!』他嚴峻地說。『別讓我捉到你,當然可 能你裡面有那個性格,每個人都有。但你也有另一方面的性格,這兒

──抬頭看,看我!』

卡兒抬起來,疲憊地說:『你要什麼?』

『你也有另外一面,聽我說!假如你沒有,你就一點不會起懷疑。

你別想推諉,因為你祖先而原諒你自己是太容易的了。別讓我捉到你 那樣做!現在──仔細看我,叫你能記牢。無論你做的什麼,是你在 做──不是你母親。』

『阿李,你相信那點嗎?』

『是的,我相信,你也最好相信,否則我要把你身上每根骨頭都 折斷。』」148

在善惡之間掙扎的卡兒,在見過凱塞以後,發現自己的內心中時常

浮現的卑鄙和罪惡感與凱塞的形象極為相似,「在卡兒知道他母親的真 實身分以後,他開始害怕他會繼承她邪惡的本質」149然而阿李作為書 中的智者,極為嚴厲地教訓了卡兒。

在阿李而言,將過錯推給祖先「是太容易的了」,將過錯歸咎於從 祖先遺傳的「邪惡本質」無非是藉此逃避自己的責任。並且,阿李表 明他也有「另一方面的性格」,這裡阿李所強調的無非是善良的一面,

史坦貝克在本書當中多次強調人類善的品質,:「在惶惑中我卻肯定,

人在他們的弱點的最深處之下,是願意趨善的,被人愛的。(……)而 我想到,罪惡一定是不止息地產生的,另一方面,善良、道德卻是不 朽的。罪惡永遠具有一個新的年輕的臉孔,道德卻是世界上無可比擬

148 史坦貝克。前引書。P.628-629。

149 魏蔚(2010)。John Steinbeck’s Moral Philosophy in East of Eden。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 29 -

的神聖。」150然而在這裡,阿李說「假如你沒有,你就一點不會起懷 疑」,這是一個重要的推論,意即,若卡兒為他內心的罪惡和卑鄙「道 德感」,若內心全然只有罪惡,無道德感作為對照,則卡兒當無法感覺 到「罪惡感」。而這也是奧古斯丁理論中,一個不甚圓滿之處,若真如 原罪論所說,人類對內心只能看到罪惡:「人性這種品質,在其先天的 本性上,乃是只能而且只想行惡」151,對外也找不著善的道路:「人既 被真光離棄,就變瞎了」152,且最重要的,奧古斯丁亦嘗謂:「你不能 不認為,在我們權能之下的唯一的事就是我們能做自己正意願的事」153, 奧古斯丁所提出的是由於人:

(1)只能看到惡。

(2)因本性腐敗而只對惡有意願、有喜好。

故(3)人只能行惡。

奧古斯丁的推論大致上如上,然而,卡兒內心「罪惡感」的內涵 正是「卡兒不想要惡,而想要善,但他卻發現自己心中有惡,而其內 心的『良心』要求他停止這個惡,並產生罪惡感」,卡兒就曾表明「我 想我所懷疑的就是那點──為什麼我卑鄙。阿李,我並不要卑鄙,阿 李,幫助我!」154史坦貝克更在本書中直接說明:「就一個生下來沒有 良知的人來說,一個受良心責備的人看起來一定是可笑的。」155因為 人有罪惡感,正表明了人在內心深處「知道善的存在」,這與(1)矛盾,

且人「意願善」,這與(2)也矛盾。史坦貝克在本書當中,正是抓住人 有道德感與罪惡感此一事實,加以發揮,表達出他的整體思想,此阿 李教訓卡兒的事件即為一例,它展現了史坦貝克對原罪,也就是人本 性全然敗壞的否定,指出善與惡兩者無非是並存於人性的。

不過,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根據原罪論,人心充滿罪惡,

因此這個「良知」的內容也是罪惡的,本書的觀點預設「人『能夠』

知道善」,因此這個阿李和卡兒的對話是將「人能夠知道善」推演到「人 確實知道善,且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其來源是良知」。在這個基礎上,

我們可以說原罪論和本書的觀點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150 史坦貝克。前引書。P.581。

151 取自 http://bible.ccim.org/system/system_b5/Redemption/Redemption51.htm。

152 奧古斯丁。論本性與恩典。載於周偉馳譯(2012)。論原罪與恩典。第二十四章,頁 110。北 京:商務印書館。

153 奧古斯丁。論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對話錄二篇。成官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卷三 第三節,頁 144。

154 史坦貝克。前引書。P.807。

155 史坦貝克。前引書。P.93。

- 30 -

3. 「畸人」凱塞

凱塞在本書初登場便被描述為完全沒有良心,充滿邪惡之人,「並 且特別被介紹為一個怪物」156,史坦貝克一開始即將凱塞描述為一個

「畸人」:「就如有軀體的畸人,是不是也可能有精神的或者心理上的 畸人生出來?臉和身體可能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假使一個歪曲的基因 或者一個畸形的卵子會產生身體的畸人,同樣的過程是否也可能產生 一個畸形的心靈?」157凱塞對人性當中的良心毫無感知,正如「從來 沒有過手臂,就不能懷念它們」158,她「生下來沒有慈心或良心的作 用」159她誘人通姦、燒殺父母、槍傷丈夫、拋夫棄子、謀財害命,「人 性的惡好像完全集中在她身上」160,「這樣一個骨子裡充滿邪念,眼睛 裡沒有任何表情的人正好印證了《聖經》裡關於人的原罪的記述」161她 利用人性上的弱點,毫無目的地破壞一切。

在本書當中,凱塞幾乎是完全邪惡的象徵,原罪的象徵。許多評 論都將凱塞視為完全墮落而毫無良心的人162,然而如前所述,史坦貝 克反對原罪,這種使人被規定為必然地邪惡的觀點,理所當然史坦貝 克有必要扭轉這個觀點,且「作者並沒有表達出他對自己塑造的這個 怪物的厭惡之情,也沒有給出促使卡西做出那些荒謬、殘忍事情的原 因」163。史坦貝克對凱塞的平反主要體現在幾處地方。首先是史坦貝 克對於「畸人」的評論,由一開始介紹凱塞出場到最後,有了一定程 度的扭轉,比如當史坦貝克更詳細地敘述「畸人」的概念,「也許我們 不能了解凱塞,但另一方面,我們卻能做出許多不同方向的事,崇高 的品德與深重的罪。而且,誰未曾在他自己心裡攪動過汙穢的水?

或許我們心裡都有著一個秘密的水池,罪惡與齷齪的東西在那兒 萌芽長大起來。但是這片耕地是圍著圍牆的,那游動的幽思泛上來後,

只有再退下去。可能有些人心裡那池汙水罪惡成長的程度,能夠泛越 圍牆,自由地游泛著,可能那個人就是我們所謂的畸人,而我們在隱 密的水池中,豈不是與他連結在一起?既然我們發明了天使與魔鬼,

若是兩者都不了解的話,豈非是怪誕的嗎?」164

史坦貝克說明人能同時擁有「崇高的品德」與「深重的罪」,提 出了「善惡並存於人身上」這個觀點,「在斯坦貝克而言,人性本善還

156 魏蔚(2010)。John Steinbeck’s Moral Philosophy in East of Eden。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57 史坦貝克。前引書。P.92。

158 史坦貝克。前引書。P.92。

159 史坦貝克。前引書。P.92。

160 于媛媛。前引文。

161 于媛媛。前引文。

162 參于媛媛。前引文。

163 于媛媛。前引文。卡西為凱塞在中國之譯名。

164 史坦貝克。前引書。P.174。

- 31 -

是本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善與惡的處理方式」165對史坦貝克而言,

人性裡同時包含善與惡的性格,要成為一個善人或惡人,端看人自由 意志的選擇(有關這一概念和本書的自由意志觀將在本章第二節分析)。 其次,史坦貝克試圖對人的罪惡狀態提出解釋,由「誰未曾」、「我們 心裡都有」兩個指稱語可知,這段話描述的對象是所有人,乃是一個 普遍性描述。其次,在這個比喻當中有兩個元素:圍牆與汙水,在功 能上,前者限制後者,不讓其氾濫。我們可以將圍牆理解為人「道德 上的理性」,汙水則是人的「惡念」,若惡念超過圍牆,即超過理性所 能控制的範圍,則人會產生罪行。

而所謂的畸人,便是「罪惡成長的程度能夠自由地泛越圍牆」,這 裡我們可以得知,史坦貝克所謂「畸人」與正常人並無本質上的分別,

乃是其性格上內心惡念十分強大,較容易犯罪,然而卻並未在凱塞與 一般人之間劃清界線。奧古斯丁對於人的描述,便是「有/無原罪」

的區隔,前者必然地行惡,且不可能改變這種無力的景況,因為人憑 著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完善的」166,史坦貝克則強調「而我們在隱密 的水池中,豈不是與他連結在一起?既然我們發明了天使與魔鬼,若 是兩者都不了解的話,豈非是怪誕的嗎?」,這句話則給出了兩個訊息,

(1)是再次強調了人與所謂的「畸人」在本質上仍是相同的,罪行的發 生只是其心中的惡念較容易萌生,乃是程度上的不同;(2)則是有這樣 的推論:若人能想像出天使和魔鬼,並理解這兩個概念,且這兩個概 念分別代表善與惡,則人心中必然同時有善和惡的性質。又由(1)可知,

人和畸人(凱塞)本質上相同,可得到(3)凱塞心中也同時有善和惡的 存在。

「當我說凱塞是畸人時,我認為事實如此。如今我拿一片凸鏡把 她那張小相片湊近著看,再讀一遍那些註腳時,我倒想知道事實是否 無訛。困難的是,我們無法知道她要的是什麼,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她 是否得到她所想要的。(……)誰知道她曾否試圖告訴一些人,或者 所有的人,她是怎麼一個人,然而由於缺乏一種共通的語言,她做不 到。她的一生可能就是她的語言──正式的、發達的,而難以領悟的 語言。說她壞是容易的,但是除非我們知道這個原因,否則這句話就 沒有意義。」167在這裡,史坦貝克強調的是凱塞的「不被了解」,我 們只能說凱塞的性格十分特殊,但對於其深藏心底的一切,卻沒有任 何了解,若對應到前述的圍牆之喻,則一般人無法理解,何以凱塞心 中的「汙水」上升速度如此之快?我們只能看到結果,卻無法說明「原 因」、「動力」。

165 于媛媛。前引文。

166 周偉馳。前引書。頁 234。

167 史坦貝克。前引書。P.247。

- 32 -

亞當脫離凱塞的陰影,獨自去妓院面對她時的對話也有一些線索:

「『我奇怪!你恨得那麼深的是什麼。』

『你奇怪,是嗎?』她的警戒幾乎完全喪失了。『這不是憎恨,是輕 蔑。小的時候我知道他們是一些扯謊的傻瓜──我自己的父母假冒偽 善。(……)少女時,我叫一個男人自殺。他也裝好人,而他要的就 是和我睡在一起──一個小女孩。』(……)『他也是一個撒謊的人,

一個偽君子。』凱蒂像吐口水般吐出她的話。『那就是我恨的,那些 撒謊的人。』」168

亞當,和其他書中所有角色,幾乎從沒進入過凱塞的內心,了解 凱塞的想法,書中不斷出現的只是凱塞的惡行。然而從這些對話中可 以看出,凱塞天生對人性的惡非常敏感,自小開始就成長為性格偏差 的人,而這個敏感幾乎掩蓋了她對人性善良的認識,也不相信人性中 的愛與關懷,「不相信那些人裡面可能有良善和美」169,然而,亞當 第二次與凱塞對質時,兩人最後的對話引人深思:

「『你曉得錯覺嗎?若是有我看不到的東西,你想那不可能是你自 己病態的腦筋製造出來的夢嗎?』

『不,我不』亞當說:『不,我不。而且我想你也不。』他轉身出 去,關上背後的門。」170

這是全書中,亞當與凱塞最後一次對話,尤其值得注意,其中所謂「看 不見的東西」即是指亞當所謂的良善和美。最後亞當留下的話是「不,

而且我想你也不」,若此話為真,則凱塞自己其實在她深沉的恨意底 下,其實仍明白人性中的愛,但因為對人性邪惡的過分敏感,或者如 史坦貝克所言「我們並不了解凱塞」──沒有人了解凱塞,以致於沒 有任何的愛能抵達凱塞的心,那麼凱塞會生出恨意,並以醜陋與邪惡 為世界的全部。

在故事後期,當凱塞見過亞倫與卡兒之後的某次,「凱蒂的嘴唇 可愛的微笑著,她渾身快活起來。在她走之前,給她的兒子開個宴會 可能是好的主意,就是一個簡單的小宴會,會後一場馬戲,給她的寶 貝──她的寶貝看。然後她想到亞倫美麗的臉,是那麼像她,而一種 奇異的痛苦──帶點虛弱的感覺的痛苦──在她胸部湧升起來。他不 聰明,不能保護自己,那個黑皮膚的弟弟可能很危險,她已經感覺到 他的特質。」171這幾乎是凱塞在書中第一次出現的慈愛,「這時的卡 西並不是所謂的怪胎、相反,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一個充滿慈愛、

關心,體貼兒子,為兒子將來著想的母親。」172在這陣子,凱塞甚至

168 史坦貝克。前引書。P.445。

169 史坦貝克。前引書。P.541。

170 史坦貝克。前引書。P.541。

171 史坦貝克。前引書。P.725。

172 于媛媛。前引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