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附錄二、 、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附錄二 附錄二

附錄二、 、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日本科技計畫分類方式

一個計畫之執行與落實的成功與否,端看計畫的設計路徑與計畫所被賦予的任 務及使命,前者所擬指的是計畫之規劃面,而後者所指稱的則為計畫之政策面。一 個科技計畫的出線,可說是先由政策而後規劃的知識型產出,因此,科技政策對科 技計畫規劃的影響力,是舉足輕重的。

一、日本科技政策決策機制

日本自明治維新的西化運動以來,科技發展賡續為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從引 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培育自主研發創新的能力,到科技技術轉移與發展,提升生活質 量與強化國內科技實力。1980 年代以前,日本的經濟一直持續性地穩定成長,直到 1990 年代後,因泡沫經濟崩潰導致日本的科技政策因經濟與社會發展所衍生問題,

以及在固有科技政策體制因缺乏彈性失去競爭力而未及時搭上資訊產業的經濟變革 浪潮下,日本政府開始在科技政策決策機制的結構上有了實質性的改變。換言之,

日本政府開始著手進行內部結構性的改革—改造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制度。

1990 年代,新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日本欲極力擺脫過去偏重技術開發,而輕 忽基礎研究的現象,係採取以技術創新的作為來適應全球化下知識經濟時代的需 要。其中,有兩大變革:「科學技術基本法」的制定以及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的召開。

1995 年,日本政府公布「科學技術基本法」,作為日後科技發展的基本路線,此法第 一條即開宗明義的訂下日本往後的科技政策:日本發展科技的目的,是以謀求科學 技術水準的提高,並且對經濟社會發展與國民福祉提供更大的貢獻(楊鈞池,2006)。

「科學技術基本法」,是日本對於以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一把利刃,這項法案的最大 意義有二:第一,宣示廿一世紀日本的建國方針,發展全球最高水準的科技,朝「

科技創新立國」的方向發展。第二,這部基本法的精神可以說是日本政府推定或制定 科技發展的長期計畫,也同時確保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方向,不會因為內閣人事的 變動而衍生出政策轉變的問題(楊鈞池,2006),以具體數字成縣政府投資研發的長 期目標。日本科學技術基本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以預測未來 10 年作為標的的 5 年期計畫,並且提出五大推動研究發展的綜合性方針:1.推動研究 發展的基本方向、2.建構研究發展新的體系、3.建立理想的研究發展基礎、4.激勵

科學技術方面的學習與形成多數國民的共識、5.擴增政府的研究發展支出。這也就 是說,前瞻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日本政府科技政策最重要與關鍵的戰略目標,

爾後,日本科技政策的決策機制與行政組織,也服膺了上述的實踐目標而進行 調整。圖一為日本主要科技計畫/科技政策相關機構的層級圖,「綜合科學技術會議」

成為日本科技政策最重要的諮詢機關與最高決策機構。「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的主要 工作內容包括(楊鈞池,2006):1.負責起草國家綜合性科學技術戰略;2.根據首相 的要求、調查、審議科學基本政策;3.負責科技經費、人才與資源的分配方針;4.

推動國家重要的研發計畫,以及向首相提出基本科技政策及相關事項之建議。綜合 科學技術會議的設立,具體地貫徹各部會對於科技政策與計畫執行的整合,屏除了 山頭林立的部門主義,得以完全實踐政府重要的科技政策與科技計畫。

二、日本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 1996-2000 年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以及 2001-2005 年第二期科學技術 基本計畫後,日本政府在 2006 年開始執行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該計畫不同於 以往的計畫內容,「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的時代背景是泡沫經濟崩潰後長期性 的景氣低迷不振,因此該計畫的宗旨就在於如何持續地擴張政府的研發投資與研究 環境和機構的整備。然而,在社會大眾對這一系列的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抱持著高 度期待的同時,卻對這些科技產出衍生嚴重的陌生感與疏離感,認為如此的科學技 術並沒有實際的運用在社會大眾。因此,在 2005 年日本政府為了強化評估這些科技 計畫成果的落差,修正了日本科學技術總合會議所規範的政府投資研發評估綱要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Government-Funded R&D)。日本在進行研 發評估的著眼點有三點,首推必要性(necessity),像是科技技術的重要性、創新、

先端能力、發展潛力等;對社會經濟的重要性,知識經濟的發達、智財權的擴散、

國際競爭力的增加、社會附加價值的創造等;以及對於國家利益的保障、政策落實 與政府投資的正當性等。其次是研發執行的效能(efficiency),包括組織規劃、目 標管理、成本結構和研發的手段等。第三,則為有效性(effectiveness),其中包含 了衡量目標可行性、研究者的能力養成、研究結果的產出與衍生效益、研發品質的 提升與應用、人力資源培養等。故基於社會大眾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負面觀感,第三 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其基本立場便奠基於如何將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歸還給社會 與人民,並且不斷地致力於人才培育與知識創新的無形價值上,而這也顯示出,第 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其計畫的透明度與策略性上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回饋的精

神,使得計畫成果的反饋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另一方面藉由制度的設計與改革,

透過人才培育與競爭環境形成優質研發深度,促進科技創新所需的積極投資(李右 婷,2006)。

三、日本前瞻計畫制定機制

前瞻技術被許多學者認定對於協助訂立國家發展策略、分配有限資源的優先順 序、以及增進溝通與協調等有所助益。從 1970 年初開始,日本每隔四年就執行一次 前瞻調查,目前已完成第 8 次前瞻調查。1995 年日本通過「科學與技術基本法」, 隨後每五年依照此法進行「日本科學與技術基礎計畫」,目前進行到第三次。日本前 瞻調查,前七次可歸類為技術前瞻(或稱為技術預測),而於 2005 年完成的第八次 則屬於「前瞻調查」。第八次前瞻調查過程當中,發現過去單純的技術預測成果無法 滿足多面向以及跨部會的全面性需求,日本政府於是開始強調所謂全面性的前瞻調 查(holistic foresight survey),擴增文獻的計量分析、情境分析、社經需求分析 方法,針對從基礎科學發展、技術演變及社會衝擊面等不同面向的課題展開更全面 性的調查,並且立法補足其科技法,在實際行動配合此法的則是執行具有延續性的 科學與技術基礎計畫。由此可見,日本不僅把前瞻調查結果作為一種技術預測的發 佈,也在前瞻研究成果的基礎下,立定相配可行之措施來推動該國的科研活動,成 為在實際上研發目標確立、資源分配的一個依據,以求達成科技立國之目的。

日本第八次的前瞻調查共分為四個步驟:社會、經濟需求分析調查、學術論文 資料庫數據分析、情境分析、以及德爾非法的問卷調查。其中,文獻計量分析、情 境分析和德爾非法為研究方法的案例極多,日本政府首度在這些方法外,從社會面 以運用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層級分析法及參與型調查程序來探討 科技對未來社會的衝擊,從事社會與經濟需求的調查。文獻計量分析、情境分析和 德爾非法皆從科學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方面著眼,以探求及預測未來科技的發展,

而社會經濟需求分析調查的目標,則是調查科技發展衝擊社會所引起的需求,而這 樣的分析調查,經由情境分析的連結與德爾非法的再扣合,提供相關的資訊做為日 本政府科技政策制定與計畫執行的依據。

以下為日本第八次的前瞻調查四個分析調查方式的細節。

(一)社會、經濟需求分析調查 (意見徵詢)

為了促進科學與技術實用的政策面,將社會與經濟的需求面和科學與技術加以

整合,運用以需求為目的的方式(need-oriented approach)進行調查與分析(研究流 程詳見圖二)。此項分析調查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轄下之技術政策研究所,以及一民 間財團法人機構—未來工學研究所,共同計畫團隊執行。另外由產、學界組成「需求 調查分科會」,目的在於分析過程中抽取、整理眾多需求項目,在參與型調查程序中 收集各方意見並檢討結果。

首先,以第七次技術預測調查中抽取的需求項目為基礎做為檢討標的,再度思 考以往可以追加或是彌補不足的項目。其次,從現有各種官方與行政法人已出版的 資料中,尋找能反映民眾觀點的需求,以及與民眾有關的現在、未來生活想像或社 會願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將以上兩種資料來源所挑出的需求項目做進一 步的比較,由此步驟發現必須追加的需求項目,與之和第七次技術預測調查的需求 項目結合重新整理,成為第八次調查的需求列表草案。列表的草案,採用群集分析 法(Cluster Analysis),以定量的方是將問題建立層級式架構,而判定需求項目的 重要性,則由民眾以及產業兩者的觀點切入。民眾的觀點是以 AHP 層級分析法,請 民眾以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需求列表的層級結構進行需求的重要性判斷。產業 界則是透過訪談「需求調查分科會」的委員,以及「技術系分科委員會」與知識分子而 完成。

第八次前瞻調查研究,討論著科技對未來社會的衝擊,調查報告明確的定位在

第八次前瞻調查研究,討論著科技對未來社會的衝擊,調查報告明確的定位在

相關文件